受戒居士在臨終時需要助念才能往生極樂嗎?

明朗法師:受戒居士在臨終時需要助念才能往生極樂嗎?

問題: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師父!受了五戒菩薩戒居士,請問師父:是否需要通過助念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明朗法師:

  這個問題是我們沒有在法義上用功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如果真正聽經聞法了就會知道,一個人能不能往生的條件是我們該如何去生起信愿、怎樣去看破放下,不要去增加一些其它的外在條件。

  即使我們受了五戒、菩薩戒也不一定能往生,也不是說你一定要通過助念才能往生。只有我們真正具足信愿,將受五戒、受菩薩戒的功德回向極樂世界才能夠得以往生。往生的前提是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極樂世界,你是否真的想去。你想去,受不受五戒或菩薩戒是第二位的事,第一位的是我相信極樂世界、我真的想去,哪怕你只受了三皈依都可以往生,但并不是說我們受戒就可以往生。受戒有沒有功德?有,你好好地受持五戒,它可以成為你受持戒法的功德。

  從法本身的因果關系來講,受持五戒得到的結果就是得到人身,但我們的發(fā)心不是要求得到人身,而是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相信極樂世界、我愿意去,我不需要來生再做人,并把我們受持五戒、菩薩戒的功德回向極樂世界。這個因于信愿的前導,回向凈土,就是凈土資糧。我們不要把受不受五戒摻雜到往生里去了。

  是否要通過助念才能往生呢?助念的意義是什么?助念是個助緣,我們人臨終時,就怕睡覺、昏迷、失去正念,助念可以幫助我們確立正念。助念有沒有幫助?有,但絕對沒有“得生與否全憑助念之有無”這個講法,并不是說一助念就能往生。

  助念只是一個幫助、輔助,很多人在臨終時如果沒有生起真實的信愿,你助念他會很煩,他不要你助念,我們助念也就助不起來了。我們要知道何為主、何為次,何為因、何為緣。內在的信愿是因,外在的助念是緣,這個思路要清楚。內心要有正念、有信愿,我確確實實想去,那別人助念幫你一下,你是主、他是次。

  我們往往很多時候把主次顛倒了。特別是一些助念團隊,在宣傳助念的功德和重要性時,有可能會說得比較多一點。我們如果沒有教法的熏習,很容易被轉。認為既然某某師父說了助念非常重要,以后我們自己就可以不用功了,今后往生就靠助念了,不靠阿彌陀佛了,我們把主題搞丟了、把主次、因和緣弄顛倒了。

  我們一定要知道,無論平常用功或者臨終助念,都有一個基本點,就是要向阿彌陀佛去靠攏。我們自己真的相信、真的愿意去。平常我們用功也是要達到往生,要往這方面來會,臨終的助念也是提醒和幫助我們生起這種正念。這個思路一定要清楚。否則一會兒助念重要、一會兒念經超度重要,做功德也重要。

  超度、做功德有沒有用呢?有用。如婆羅門女,她媽媽去世后,她就在佛菩薩面前做功德、大修供養(yǎng),發(fā)愿祈禱佛菩薩加持,希望媽媽能夠脫離長痛苦難。婆羅門女因為有真實的信念,信念的感通可以讓家人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沒有真實的信愿,以為找一幫人來做堂法事,超度一下走一趟形式,這樣可能得一點利益,至于能不能超度,就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經常在修學某一方面的法義時,總是去看表面。說助念很重要、四十九天之內做功德很重要,就抓住這個枝末,忘記了根本,然后就為自己做準備。我們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準備,是當下去準備信愿的資糧,從當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我們身口意,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中去檢點。

  我們說念佛很好,很方便、很了義,并不是說生活中我們就不需要去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不需要去生厭離心,我只念佛就好了。如果你只是念佛,生活中不去檢點、看破放下,信愿生不起來,念佛念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往生。沒有信愿,哪怕你念得風也吹不進、雨也打不濕,照樣往生不了。

  大家平常既要好好念佛、又要敦倫盡分。很多人可能就會產生煩惱:師父啊,你又要我們看破放下,又要我們敦倫盡分,還要我們生起信愿、好好念佛,那么麻煩啊。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說起來好像十分容易,六字洪名,可以出乾坤,但是我們前面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的。往生是不是阿彌陀佛的事?是阿彌陀佛會接引我們,但是能否感通是我們自己的事,有沒有真實的信愿是我們自己的事。

  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了,我們這么多眾生為什么還沒往生呢?難道怪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說的話不算數(shù)嗎?不是。是我們的信愿沒有真實生起來。我們沒有感通,甚至有時是嘴上念著阿彌陀佛,心里惦記著家里的瑣事、世間的人我是非、恩怨情仇,甚至是用我們的佛號來為娑婆世界的事服務,這樣你能往生嗎?能怪阿彌陀佛嗎?

  以前有一個人,跑到我們寺院里燒了幾根香回去打麻將贏了錢就說:哎呀,菩薩真靈哪,我燒了香打麻將都贏錢了。另一個人說:這么靈啊,我也去燒個香。他燒香后回去打麻將,結果輸了錢。一個輸錢,一個贏錢,菩薩只保佑他不保佑我、有分別心嗎?問題出在哪里呢?是我們自己搞錯了,用這種現(xiàn)象來評判佛菩薩加不加持我們,本身就是個錯誤。很多時候我們用錯誤的思想去誤會佛菩薩,真是冤枉。但佛菩薩不會叫冤、他隨順你。你正確的、如理如法的去行持,就會得到利益,否則你根本得不到利益,錯誤由我們自己擔。如是因、如是果,因在哪里?因是在信愿。

  但這里涉及到一個我們如何看待助念的問題。助念重不重要?確實重要。人在煩惱時、臨終時,很容易失去正念。但是你平常如果有正念基礎、有這個心理基礎、有這個愿望,那么臨終時助念就可以幫助你提起正念。如果平常沒有生起正念,只靠臨終去助念一下,不靠譜。

  我們作為一個修學凈土的人,必須要建立一種信心、決定的心:我今生一定要往生,必須百分之百的往生。生命屬于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不能說,能往生或不能往生;有可能往生、有可能不往生,這樣不行。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覀円l(fā)一種決定的信,一種觀念:就是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要想盡一切辦法,不能失誤,必須萬無一失,保證我們萬無一失的其中之一就是助念。但是最根本的還是我們平常要自我檢點、自我觀照,要去放下那些與娑婆世界相應的貪瞋癡、人我是非和恩怨情仇。我以前計較的、放不下的,都要慢慢放下。

  有很多人說:厭離娑婆,師父啊,我怎么厭離?不上班,家里沒得飯吃;不去照顧家里,小孩沒人管、爸爸媽媽沒人管了。他有一種恐懼,厭離是你盡管去照顧孩子、去掙錢、去照顧爸爸媽媽,只是我們的執(zhí)著心要淡下來,今年掙多還是掙少,不要太放在心上。錢多多用,錢少少用,沒錢也將就著過。我們有了錢,有了一部車,過了一年,又想換一部更好的;有了七八十個平方米的房子,然后又想換一個一百多個平方米的;有了一百多個平方米的,還想換一個別墅,不知足就會活得非常辛苦。對于獎金、榮譽稱號、評職稱等娑婆世界的東西,要隨緣而過,不去計較,不去和人家爭斗。

  有一個醫(yī)生曾對我說:師父,我們這次要評高級職稱、主任醫(yī)生,我是一個佛弟子,要去評職稱我不好意思的。我說你誤會了,釋迦牟尼佛沒有要你這樣做的,你該評職稱就照樣把資料遞上去,只是要清楚自己應該抱什么心態(tài)。你要放松、看淡一點,評得上評不上沒關系。這就叫厭離,厭離不是瞋恨。該你的、正常的、正當?shù)奈镔|生活不要去抗拒,但如果你有了還想更多,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那就不行。甚至有的人為了評職稱,挖空心思去把別人弄下來自己擠上去,這就是在搞貪瞋癡。有時我們因為沒有得到這樣一點利益,要產生很多的糾結。

  有一個家長,她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每當考試的時候,小孩子睡得著,她倒睡不著了。總在擔心:如果孩子沒考上重點大學,該怎么辦呢?我們執(zhí)著,沒有厭離心。厭離心一個最基本的特征是你對娑婆世界的很多事都比較淡,但并不是說不要,也并不是要你與娑婆世界的一些人與事去抗拒、去斗爭。厭離娑婆是要淡化我們的執(zhí)著,同時也要提起我們的責任,在敦倫盡分中好好的去隨緣消舊業(yè)。

  所以對于我們一個平常有正念、有真實信愿的人,臨終助念能夠他生起正念,甚至有些平常信愿不足、但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人來說,善知識為他一開示、一助念,也有可能往生。但是我們一般的人不要把自己定位成這種人,認為我等著善知識來給我開示、給我助念,我就能往生了,我就靠你了,這就錯了。蕅益大師談到過這個問題。臨終時通過助念或有人開示,一念相應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他說一萬個人中,一念相應的不知道有沒有一個,也就是說這樣求往生的事情不靠譜,只有百分之一、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非常大的可能是會失誤。

  以前有一個老和尚他念佛,用功用得很好,但在臨終時打不起精神、提不起正念來。想要往生又不能。他有一個關系非常好的道友,平常說話、做事都是單刀直入。那個道友過來看了他以后對他說:某某同參道友啊,你真是倒架子,修行一輩子還這個樣子,丟不丟人啊,你趕緊打起精神來、求生極樂世界吧。這是幫他提起正念。聽道友這樣一說,老和尚馬上就提起了正念,把腿子一盤,正念一提起來就往生了。

  一個修學佛法、念佛的人,就是要保證百分之百的往生,百分之八十、九十都不行,我們今生一定要成辦往生的事情。所以要注重助念的問題,因為在臨終的時候,我們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因緣,讓我們失去正念。病痛、四大分離的痛苦我們都沒經歷過,需要在不能安住、不能提起正念的時候,旁邊有人幫助、提醒你一下。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是生凈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