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在家修行之如何克服嗔恨心

  我遇到不如意、逆境時,動不動就生起嗔恨心,容易發(fā)脾氣,不知該如何降伏?如何凈化?

  修學佛法,勇猛精進(梵語virya),一心向道 ,倘若遇到不如意、逆境時,當下嗔恨心不起,脾氣不爆發(fā),又能轉(zhuǎn)境,心地如如不動,此人已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是多生累劫修證而延續(xù)而來,加上今世殷勤多聞參悟,步步正覺,分秒涅槃,是故有此莊嚴妙果誕生。

  不如意之境難忍難修難行證,因此內(nèi)心便生起嗔恨心,發(fā)大脾氣,令你形象破壞,損你德行,自傷心地,污穢佛性,又與人結(jié)惡緣,人人見之而避開,由此可見動怒嗔恨,有損己德,亦傷對方,來世感召阿修羅果報。在道理上,佛弟子應如是正見深入體悟;在行證上,應切實奉行忍辱行,雖然忍辱行是非常難行的,但也由不得你不如是精進安住,何以故?因為修行者要證菩提,得法身,登涅槃(梵語mirvana),如果沒有付出相當?shù)拇鷥r,怎能得到清凈莊嚴的菩提果呢?十方三是一切諸佛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梵行,莊嚴;,也是要付出難以形容的代價所換得,甚至犧牲生命,奉獻身心給予一切眾生的需求,一一心甘情愿,其忍辱負重的心情擔當眾生的罪業(yè),其苦、痛、哀、傷、忍、悲、憤,乃至度生慈悲喜舍的內(nèi)心深處,也唯有諸佛自己冷暖自知,這都是要付出相當?shù)拇鷥r與奉獻犧牲的精神,方得究竟涅槃。正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陀是也!

  的確嗔恨心實在是不易忍受的,脾氣不發(fā)也難,所以佛陀在經(jīng)典上常提到修忍辱(梵語ksanti)行,是一切法門中最難成就的課程,現(xiàn)今引經(jīng)敘述如下:

  佛遺教經(jīng)云:“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梵語pratigha)之害 ,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后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白衣(梵語avadata-vasana)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大圣佛陀這些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佛弟子應念念勿忘,念念記憶,終身乃至盡未來際受用,欲得菩提,指日可待。

  嗔心是難忍的,難忍不是不能忍,如果不能安忍,那么,佛是如何而成佛!菩薩如何證成無生法忍!聲聞緣覺如何出三界證入涅槃的!所以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勤天下無難事,嗔恨心欲凈化,亦復如是!

  社會上有許多成就的人,有名望地位的人,有財有勢力的人,當初是如何奮斗的,唯有他自己最明白,如果沒有付出相當?shù)拇鷥r與努力奉獻犧牲,我相信就沒有今日的他,他之所以有今日的一片天,名震天下,地位崇高,人品高風亮節(jié),乃至眾望所歸,一切的一切都有他往日我們看不見的前因(酸甜苦辣,歷盡滄桑,吃盡苦楚)的代價,我們縣在所見所聞,就是他亮麗莊嚴果報現(xiàn)前的時后了。同樣的道理,世間事欲成就勝過一切人,必當付出如此的代價了,更何況想要凈化嗔恨心而出世解脫,那就必須同樣付出相當代價的因,才能成就莊嚴微妙的果報,一一不能遠離因果的洗禮!

  如果佛弟子能正見到世間出世間(梵語lokottara)的一切人事物,皆立足于因果來看真相,當下就能恍然大悟,成功是有條件的,失敗是有原因的,一切以因果安立之,那么,普天之下再大的嗔恨心,只要有因的代價,就有凈化嗔恨心的妙果。

  嗔恨心若一旦爆發(fā)現(xiàn)前,佛號念不下去了,持咒也失靈了,誦經(jīng)沒有心情了,佛法聽不下去了,別人規(guī)勸你也不耐煩了,可見嗔恨心生起時,當下卻如同阿修羅一般的兇惡怒目,一切法門都無法對治,樣樣失靈,唯我獨尊,這嗔恨的業(yè)力實在難以抗拒,所以說,要付出相當?shù)拇鷥r來降伏他、凈化他,這些代價與凈化就是因,一旦平息嗔恨心,凈化了暴戾脾氣就是妙果。

  若欲降伏嗔恨心與脾氣法門有無量,今舉十則與諸君共勉:一、把對方視同一尊未來佛來看待。二、此人乃無始劫來,曾經(jīng)做過我父母兄弟姊妹眷屬。三、嗔恨與脾氣百害無一利,先傷及自己的心靈,污染自己的自性,而后才傷害對方。四、只有廣結(jié)惡緣,因果必然循環(huán),終究自作自受。五、十方諸佛皆頓斷嗔恨而成佛,我輩亦當如是。六、凈化嗔恨是菩提(梵語bodhi),任性縱容嗔恨與脾氣,是墮落沉淪之因,果報在三途。七、成就佛道,沒有天生勢迦,自然彌陀,我人欲成就佛道,亦當付出相當?shù)拇鷥r,畢竟天下間沒有不勞而獲之美夢。八、嗔恨心是六道中之產(chǎn)物,佛道中無比污穢不凈之嗔恨心,沒有理由存放在修行人的八識田中。九、嗔恨心凈化頓斷,是成就四圣的根本。十、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法無有比,絕待故,當下嗔恨之性即是菩提性,性本無二,只是迷悟有別故,若悟中道不二門,漸修漸行漸成佛道。(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問:常起嗔恨的人,有何法改其習氣?(魏柏勛)

  答:作慈悲觀,修忍辱度可也。(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