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在家修行之如何克服貪心

  學佛數年,有心凈化貪心,但是越改越貪心,如何方能頓斷貪心?

  貪(梵語lobha),唯識學百法之一。欲求五欲(梵語panca kamah)、名聲、財物等而無厭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愛著心,引生五取蘊而產生諸苦。又作貪欲、貪愛、貪著。略稱欲、愛。

  大日經經疏卷二云:“云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謂染著前境,即是污染凈心;若能觀察貪心實相,得以對治此心。”

  貪欲心是與生俱來(無始劫)便有之,一時欲將之凈化頓斷實乃不易,有心革除凈化貪心的蠢動,亦須相當一段時間來逐漸頓斷,并非一朝一夕可斷也。貪心與菩提心只是一線之隔,當下一念心的觀念認定而已凈化貪心應從觀念改變,思想凈化,思考轉移,因為行為是隨順觀念、思想、思考而后行動的,思想在先,行為在后,思想觀念若鄭知正見,對一切人事物,五欲六塵(梵語sad visayah)等境有正確認知,明白是善是惡,是非分別,圓滿不圓滿,了義不了義,有個真理大白判斷,此人的心境能觀自在,此時之刻,該不該行動,要不要作,行或不行,沖不沖,他自有分寸,如此降伏其心,是最直接凈化貪心的不二法門。何以故?因為佛法以心(梵語citta)為根本,攻心為上,心若降伏凈化,自性自在自解脫,不用求佛菩薩加被保佑;換句話說,如果自心沒有凈化解脫,那怕是佛陀慈悲加被保佑,你的心依舊蠢蠢欲動,貪欲叢生,心猿意馬,意識驚濤洶涌,起伏四溢,佛不斷放光加持,你的心照舊不聽使喚,沒有剎車系統(tǒng),不盡闖禍,縱然佛陀慈悲保佑,佛光普照,把你烤焦了,照透你的心,也都救不了你的貪心,畢竟,心在你身上,非在佛身處。由此可見,修行應該自性自度,自救人救才是真正解決凈化貪心的唯一途徑。

  唐朝慧海禪師云: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何以故?如果佛能度眾生,那么過去有恒河沙數無量諸佛,一尊佛度一位眾生,早應該度盡,如今為何眾生尚未度盡!應明白!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貪心凈化,貪心是佛心,佛心是由貪心凈化而成,可見從貪心頓破凈化,當下即是佛心現前之際,不離當處即見自性佛。何以故?性無二故。

  徹悟禪師云: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清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

  這法語一一展現中道實相不二法門之境界,佛法不行兩極化的邪見,若偏清涼池則斷喪大火聚,離大火聚者清涼池不可得,何以故?當下火聚凈化則火聚便是涼池是也,若偏倚火聚或偏倚涼池而行,就如同離心求佛,窮劫盡形終不可得,上山下海尋覓不可得。所謂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不二門者,即是火聚凈化解脫當下便是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畢竟,火聚即涼池,涼池即火聚,只是境界暫時有別,迷悟暫居,染凈暫別而已!貪心與佛性不二亦如是!

  貪心與佛心乍看乍聽之下,似乎有差異,這是未悟之前的感受與認知,若證悟貪心之實性者,貪性與佛性實無有別,因為性無二故。

  開悟圣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作畜生用是畜生性,性無形相,無有顏色,隨用立名,性無二故。

  有心學佛證菩提,欲頓破貪心之病,如果能依此正法(梵語sad-dharma)奉行,欲凈化貪心,當下不用吹灰之力即可普令貪欲之心風吹云散。修行者應從理悟下功夫,事項就易于入手得力,畢竟,貪心之力道其大無比,凡人不可抗拒,往往會有力使不來的感受,若能慧觀貪心之實相,其性與佛性不一不異,迷悟有別,本性無二,便能一兩破千斤,事半功倍之效也。

  十方諸佛當初凈化頓破貪心亦如是,我輩佛子若欲凈化貪欲之心,隨佛之見,必當成就無上菩提并非難也!

  開悟圣僧云: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無住生心修六度,方為如來接棒人。(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