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知足”是人家給多少,你“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著到某個程度了,伸手去擋住,說: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功夫做到細微處,一念起來,知止,不被帶著走;一念消失,知止,如同不動。

  1919年,弘一法師送給好友夏丏尊一幅字,上書“知止”二字。那時,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已一年零一個月了。知止是什么意思呢?“止”是指“歸宿”、“立場”,“知止”即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目標、歸宿和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知止”寥寥二字,其中卻蘊含著無限深意與禪機。

  從前,在普陀山下有個樵夫,整日早出晚歸,辛勤地勞作,仍然不能溫飽,家里經(jīng)常揭不開鍋。他的老婆每天都到佛前虔誠地燒香,祈求佛祖慈悲,能讓他們的日子好過一點。她的祈禱果然感動了佛祖。一天,樵夫外出打柴時,在一棵大樹下挖到一具金羅漢。

  一文不名的樵夫一下成了富翁,買田置地,日子好過起來。按說,樵夫從窮光蛋變成百萬富翁,應該高興才是?墒,樵夫才高興了幾天就茶飯不思、坐立不安了。

  他老婆就問:“我們現(xiàn)在吃喝不愁,又有良田美宅,你還唉聲嘆氣的做什么?難道你是怕小偷來偷嗎?小偷可偷不走這些房屋和良田,有什么可怕的。你真是個天生受窮的命!”

  樵夫聽完老婆這一番話,卻發(fā)起了脾氣:“女人頭發(fā)長、見識短,你懂什么!偷不偷倒在其次,讓我煩惱的是那十八個金羅漢我才得了一個,那十七個還不知道埋在哪里,我怎么能安心?”就這樣,樵夫終日為那沒能得到的十七個羅漢失魂落魄,沒多久就病死了。

  這個人不懂得知足,不懂得適可而止,結果終于害了自己。世上的人,表面上死因各樣,其實,多數(shù)都可歸結為不知足,不懂得“知止”。如果我們懂得知足、知止,就會少很多的煩惱,身心清靜,讓自己多活幾年是沒有問題的。

  人不快樂、不幸福,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太少,而是因為他不懂得知足、知止。不知足,無論有多少財富他都會覺得自己擁有得太少,永遠為得不到的發(fā)愁;不知止,不懂得見好就收,最后反而連同到手的都一起失去。

  陜西漢中張良廟,有兩塊石碑,其一刻“送秦一椎,辭漢萬戶”八個大字,另一塊上刻“知止”二字。兩塊碑合起來,也可看成一副對聯(lián)。張良輔佐劉邦滅了秦朝,天下初定,他便托病隱退,“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漢初“三杰”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只有張良因懂得“知止”的妙義得以保全性命。古往今來,真正的英雄偉人,莫不是因懂得“知止”二字的妙意,而讓自己功成身退,留下人生最完滿的一筆。

  一天傍晚,虛有禪師在河邊散步,看見幾個人正在岸邊垂釣,禪師無事,就站在旁邊觀看。這時,其中一位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來一條大魚,足有三尺長,活蹦亂跳的,旁邊圍觀的人都為他齊聲歡呼起來?墒,這個釣者卻熟練地取下魚嘴內(nèi)的釣鉤,順手就將魚丟進了河里。人群中響起一陣惋惜聲,但心里又很佩服這個釣者,這么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這是個釣魚高手。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是一條兩尺長的魚,釣者不屑一顧,又順手扔進河里。第三次,釣者的魚竿再次揚起,卻是一條不到一尺長的小魚。圍觀的人群發(fā)出一聲失望的嘆息,有人心想,早知如此,第一次就不應該丟掉那條大魚。不料這次釣者卻將魚小心解下,放進魚簍。

  圍觀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問他:“為何舍大而取?”

  釣者回答:“因為我家最大的盤子不過一尺長。”

  看到此,禪師深有感觸地說:“世人皆求大不求小。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對釣者而言,他可以給自己買一個更大的盤子,他也可以把魚切斷烹制。所以,在旁觀者看來,這個釣者其實是很傻的。但我們都忘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肚子的容量是一定的,釣者只要一尺長的小魚,豈止是因為盤子不夠大,釣者要的是那一份知足常樂自在生活!

  圣嚴法師曾說:“如果現(xiàn)代人能淡泊名利、不去計較,用‘一粥一飯’的態(tài)度過日子,必然會覺得格外充實,而且在充實之中會有淡泊、寧靜、輕松、自在,仿佛無事一般的心境。”

  “一粥一飯”的說法來自一個佛教故事。

  仰山禪師問師父溈山禪師:“師父,等您圓寂之后,如果有人問起師父的道法是什么,我該如何回答?”

  溈山禪師只說了四個字:“一粥一飯。”

  為什么說一粥一飯呢?因為在禪宗的寺院,早上吃一頓粥,中午吃一頓飯,晚上不吃東西,所以,僧人每天只吃一粥一飯。溈山禪師這樣回答,是不是說他每天只吃粥吃飯混日子就可以了?當然不是,禪師的意思是說,無論人有多少欲望,其實每天只需一粥一飯就足夠了。就算你是皇帝,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天三頓飯,溈山禪師用“一粥一飯”四個字告訴人們要學會知足。

  李嘉誠的辦公室中懸掛著“知止”二字的條幅,以此來警策自己凡事適可而止。在李嘉誠看來,世上之事,都遵循著“物極必反”的原理,過度的行為只能導致失敗的結局。晚年的李嘉誠虔心向佛,慈悲喜舍,將個人三分之一的財產(chǎn)捐出成立基金會,致力于慈善事業(yè)。只有懂得“知止”才不會在事業(yè)最鼎盛之時跌入低谷。錢財多失在不知止上,總想以貪婪之心占盡天下大小之利,巴不得滿盤皆收、贏家通吃。

  如果當下只有一個饅頭,我覺得知足,真好,我今天沒有餓肚子,有多么幸福;如果當下有一桌山珍海味,我也知足,真好,人生可以有這么大的幸福,我還有什么不開心的?有多有少都一樣快樂,這樣的人,就是知足。因為知足,內(nèi)心便充滿富足感。而那些不知足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得到的還不夠,永遠像一個窮人那樣說:我太窮了,我擁有的太少了,我何其不幸。所以,即使他是百萬富翁,其實還是個窮人。因為不知足,最后把自己的所有都失去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有句話叫“人心不足蛇吞象”,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基本信條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