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讓我們和自我的習氣去斗爭

讓我們和自我的習氣去斗爭

  佛陀曾說過:“布施供養(yǎng)時,應該有智慧地考慮布施和供養(yǎng)的對象,布施和供養(yǎng)就像種子。播種在肥沃土地的種子會豐收,如果把種子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收獲就會少。”人們喜歡沉溺并把福報耽誤在色、聲、香、味、觸的享受中,喜歡安逸,厭惡吃苦。但是每個人的福報因緣都是有定數的,太過于消耗,只會讓我們存續(xù)的福報漸漸漏空,所以我們內心世界都處于受苦的狀態(tài)。得不到快樂、踏實、幸福的內心,本身就是一種缺失福報的表現(xiàn),我們總是用貪、嗔、癡的習氣去毒害我們本該有的福報良田,本來肥沃的福報土壤,也會因為我們像酸雨一般的習氣而被腐蝕,從而播下的祈求世間圓滿的種子也不會發(fā)芽結果!》鹜铀敢覀兊囊磺械缆,都是為了要和我們的習氣相抵觸。例如布施就是為了對治貪婪。我們總是讓自私的習氣蔓延,以至內心膨脹的陰暗面覺得外在的一切都該為“我”所有,進而為“我”服務。這種狀態(tài)的延續(xù),純屬自討苦吃,因為世間人普遍存在這個心理,當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這個小“我”出發(fā)時,人與人相處時的矛盾必然會被激化。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是很好對于自私特點的比喻。

  人們的內心世界是存在盲點的,因為都被這個意識中存在的堅固的我執(zhí)所蒙騙,所以過得有很多痛苦煩惱,就是因為大家把“我”看的太重要了。比較好的不讓內心處于緊繃繃狀態(tài)的辦法,就是慢慢培養(yǎng)起慈悲心,學會更多地為他人著想與付出,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無論是錢財、體力、物力、愛心等等,都是一種布施。這也是培養(yǎng)我們生起智慧的一種方式,同樣也是“舍得”的藝術。就如世間人喜歡錢財一般,但是都不懂得真正可以富有的道理,一味的去所求和貪得,結果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貨幣的定義本來就存在流通的意思,只學會攬財不知道去布施,是不會得到更多的財富的。

  想要更多的福報來圓滿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對于布施還是要很好的放下內心中的自私和自利,做到真心去付出。佛法中對于布施會講到“三輪體空”,其含義就是,無論我們做了什么樣的布施都要心內不執(zhí)著布施的我,外在不去執(zhí)著布施的人,不去執(zhí)著所布施的物。從根本上培養(yǎng)福報資糧,就是要讓我們和自我的習氣去斗爭,這樣的選擇才屬于在肥沃的土地播下可以使一切圓滿的種子,其果實才會豐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