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jīng)

大般涅槃經(jīng)(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大本涅槃經(jīng)》或《大涅槃經(jīng)》,簡稱《涅槃經(jīng)》。北涼曇無讖譯。40卷。

大般涅槃經(jīng)中的涅槃思想

 。ㄒ唬┍窘(jīng)涅槃之同義異語

  在第一章第三節(jié)中,已說過涅槃的同義異語,但那多是根據(jù)部派佛教及原始佛教的經(jīng)文所集之類別,F(xiàn)再就本經(jīng)所述之同義異語作一考查,以求從多方面了解涅槃的豐富涵義。下面一節(jié)為釋涅槃之意義者,但亦可歸于本則之內(nèi)。

  A “(1)涅者言不,槃?wù)哐钥,不織之義,名為涅槃。(2)又槃?wù)哐愿玻桓仓x,乃名涅槃。(3)槃言去來,不去不來,乃名涅槃。(4)槃?wù)哐匀,不取之義,乃名涅槃。(5)槃言不定,定無不定,乃名涅槃。(6)槃言新故,無新故義,乃名涅槃。(7)槃言障礙,無障礙義,乃名涅槃。有優(yōu)樓迦迦毗羅弟子等言﹕(8)槃?wù)呙啵瑹o相之義,乃名涅槃。善男子(9)槃?wù)哐杂,無有之義,乃名涅槃。(10)槃名和合,無和合義,乃名涅槃。(11)槃?wù)哐钥,無苦之義,乃名涅槃。”(德王品‧卷二十三。)

  此共舉涅槃十一義,其中一義稱為“有優(yōu)樓迦迦毗羅弟子等言”,則除優(yōu)樓迦迦毗羅弟子等所說的一義外,尚有十義是本經(jīng)自身所言者。但此十義,若對照之,則又都出在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九‧(大正第二七‧一四七頁)所舉的十三種(此在第一章第三節(jié)已言及),除了前面三種便完全相同。自然,此十種都是構(gòu)成大乘涅槃思想之基本的。如言不去不來,定無不定,無和合義等,這都是本經(jīng)所發(fā)揮的重要思想。所謂不去不來者,即是常住不變之義,如卷二十八(師子吼品)云﹕ “諸圣無去無來,如來已斷去來住相。”此即不變不易之法身。所謂定不定者,亦復如是,如卷二十(德王品)云﹕ “一切所有聲聞弟子,咸言如來入于涅槃,當知如來,亦不必定入于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不變易故,以是義故,如來涅槃亦復不定。”再如卷二十二( 同上品)說﹕ “若使涅槃從因生者,因無常故,果亦無常,而是涅槃不從因生,體非是果,是故為常。善男子,以是義故,涅槃之體無定無果。”此不從因生,即是無和合義。有因有緣始叫做和合,“是涅槃,不從因生,體非是果,”自是非和合了。

  由是看來,我覺得大般涅槃經(jīng)的思想,受婆沙部的影響是很深的,尤其關(guān)于涅槃的常義,似乎是承接婆沙而再深邃的發(fā)揮。當然,婆沙部的“有”之思想,原是不夠深刻的,致所以遭到般若系大乘佛教的非難,待般若系之理論完全建立后,有之思想又新抬頭,參照空的理論,重整旗鼓,以之與其對壘,此一番對壘,于是便產(chǎn)生了本經(jīng)妙有的大般涅槃思想。此思想經(jīng)過一度“空”之否定后,至此自與婆沙部不同了,因此而形成了大乘佛教完整的涅槃體系。其殊勝本然處如說﹕ “善男子,斷煩惱者,不名涅槃,不生煩惱,乃名涅槃。”此種積極本然的精神,豈婆沙論師們能及。此所以大乘之成為大乘,而異于原始及部派佛教者,自有其根因也。

  復次,再看同義異語兩段經(jīng)文﹕

  B “(1)涅槃?wù),即是煩惱諸結(jié)火滅。(2)又涅槃?wù)呙麨槲菡我怨,能遮煩惱惡風雨故。(3)又涅槃?wù),名為歸依,

  何以故,能過一切諸怖畏故。(4)又涅槃?wù),名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見暴,四者無明暴,是故涅槃名為洲渚。(5)又涅槃?wù)呙麨楫吘箽w,何以故,能得一切畢竟樂故。”(師子吼品第二十三‧卷二十五‧二十)

  C “猶如涅槃(1)亦名無生,(2)亦名無出,(3)亦名無作,(4)亦名歸依,(5)亦名窟宅,(6)亦名解脫, (7)亦名光明,(8)亦名燈明,(9)亦名彼岸,(10)亦名無畏,(11)亦名無退,(12)亦名安樂,(13)亦名寂靜, (14)亦名無相,(15)亦名無示,(16)亦名一行,(17)亦名清涼,(18)亦名無闍,(19)亦名無礙,(20)亦名無凈,(21)亦名無濁,(22)亦名廣大,(23)亦名甘露,(24)亦名吉祥。(卷三十一‧迦葉品第二十四。)

  總此兩則看來,本經(jīng)涅槃之異語者,計有二十七語,B段五條,有二語與C段同,如歸依和屋宅(C則稱窟宅,其意同) 。此外在卷二十九第五頁亦載有十一種同義的異語,但讀十一種中有六語是與此C段雷同的,雷同者是無生、無出、無作、涅槃、屋宅、寂靜。不雷同者,另有五種,五種是﹕1.“洲歸(此或B則中所言的洲渚,原同一語,而說法不同罷了。) 2.安隱,3.滅度, 4.無諸病苦,5.無所有。”就​​上統(tǒng)計之二十七語,加上此段五語,合計全經(jīng)出現(xiàn)不同之異語者,僅有三十二個。以此三十二個與第一章第三節(jié)所述者,自是相差還遠,但即此已可知本經(jīng)所涵攝原有之同義異語,于此再揉和發(fā)揮新的大乘涅槃意義也。

  (二)涅槃解釋之差異及其矛盾

  以上各節(jié)已經(jīng)引述過許多解釋涅槃和大涅槃的問題,并且在第三節(jié)中說過涅槃即是大涅槃,但本經(jīng)對涅槃的用語解釋,卻并非完全如第三節(jié)所述者,在卷十九、卷二十三德王品中,對涅槃與大涅槃的用法,大肆分辨其差異,謂決非同一。就中卷十九云﹕

  “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羅密乃得名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僧祗劫菩提法,

  乃得名為大涅槃因。”

  卷二十三云﹕ “有名涅槃非大涅槃,云何涅槃非大涅槃,不見佛性而斷煩惱,是名涅槃,非大涅槃,以不見佛性故,無常無我,唯有樂凈,以是義故,雖斷煩惱,不得名為大般涅槃。若見佛,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

  就此二節(jié)言,便知涅槃一詞,使用并不固定。其不固定之理由,則如前述,凡指世俗一般所謂之涅槃,或二乘人所證之涅槃,均不能稱為大涅槃,凡諸佛菩薩所修之涅槃,則稱為大涅槃。但泛用時,仍統(tǒng)稱為涅槃。有時亦冠用一形容詞作其區(qū)別,如菩薩品云﹕ “舍利佛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緣覺之人,于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薩之人,于大涅槃而般涅槃。”(卷九‧二八)此亦即分別涅槃之層次,但冠以小、中、大而作分別,較此兩節(jié)及前引卷十九德王品二十二之三所述者為佳,此意在本節(jié)開始時已言明,不必再述。然問題是,即大涅槃一詞,在本經(jīng)中有時亦有差別的用法,亦有其難明之處,比如說,菩薩與佛之境界,在如來性品及月喻品等品中,劃別得很大,如來性品謂﹕ “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菩薩既然未能明了知見佛性,則菩薩之人如何能夠“于大涅槃而般涅槃”呢﹖ 經(jīng)中各品都顯示著是大涅槃乃諸佛之境界,既是佛之境界,菩薩就不應(yīng)亦用此一“大涅槃”名詞。若用,則就無法分別出菩薩和諸佛之大涅槃有何差別了,若謂無差別,而本經(jīng)卻又將菩薩和佛的境界劃開極明。就如上述菩薩品小、中、大三等涅槃之分辨,接著在該節(jié)經(jīng)文后又說﹕ “如是等人,若同佛性,何故不同如來涅槃而般涅槃”。顯然的,這已經(jīng)被規(guī)定了菩薩的大涅槃而不同于如來的大涅槃,既是如此,卻又偏偏用之,豈不是矛盾么。同時在菩薩品中又云﹕ “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以是義故,大涅槃中,說四種性,而有差別。 ”大涅槃中,說四種性,這又無異說,聲聞緣覺也都是大涅槃,只因其成就之不同,而在同一大涅槃中劃成四種性罷了,這樣說來,大涅槃這個用語,就承認其應(yīng)有差異了。

  此在判別四種性的境界上,固應(yīng)有此區(qū)別,可是同一“大涅槃”之詞,分成諸佛和菩薩的境界,且將菩薩的層次又判得與佛的境界距離甚遠,云位階十地,尚不能明了知見佛性,這種使用涅槃的用語,即使不矛盾,也不大妥當吧。

  再次,請看入涅槃與不入涅槃之差別。

  本經(jīng)自哀嘆品起,即已宣說涅槃是常樂我凈,也是常住不變的。可是在前后各品中又分出了入涅槃與不入涅槃的歧見。以常樂我凈之涅槃意義來說,是應(yīng)該般入涅槃的,但在另一面涅槃的意義又解作非常樂我凈,于是便謂如來不入涅槃。就經(jīng)文推察,此歧見的原因是﹕當把入涅槃看作是圣者死亡的意味時,或永遠休息之處時,則謂如來畢竟不入涅槃,此時,不入涅槃便成為如來身之常住不變義。當講到入涅槃時,涅槃又成為了常樂我凈義,甚至有一特別的境界所在,讓圣者們擺開五陰所結(jié)之煩惱身,進入那安隱的處所,F(xiàn)且詳細道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