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一代高僧印順法師

一代高僧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 (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以智慧深廣、學識淵博、著述宏富而享譽當今世界。社會評價法師學優(yōu)行粹,為海內(nèi)外佛子所同欽。一九六七年中華學術(shù)院授印順法師以該院“哲士”榮銜。一九七三年日本大正大學亦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一書之創(chuàng)見,而授予博士學位。印順法師于年青時,曾追隨太虛大師辦學。來臺后歷任善導寺、福嚴精舍、慧日講堂、妙云蘭若住持及導師,暨福嚴佛學院、華雨精舍、妙云講堂導師。并多 次前往國外弘法。數(shù)十年來著述研學,不遺余力。撰書數(shù)十種,蜚聲士林。

印順法師年譜

  印順法師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生于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歲次丙午)清明前一日。六歲(民前一年)六月,進私塾學習;民國元年(七歲),隨父親至新倉鎮(zhèn),進小學堂就學。民國四年(十歲)冬天,小學畢業(yè),處家中自修半年。民國五年(十一歲)秋天,往硤石鎮(zhèn)開智高等小學堂插班二年級進修,在高小第三學年,秀才張仲梧先生曾給導師的作文滿分再加二分的贊許。民國七年(十三歲)夏天,完成高等小學堂學業(yè)。同年秋天,于鄰近之中醫(yī)師家里讀書,直至十六歲夏天。

  1921年至 1930年任教于區(qū)立教會附設(shè)私立小學。此段期間,于民國十四年(二十歲),讀馮夢禎的〈莊子序〉:“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qū)耶”,引起了探究佛法 的動機。此后,于商務印書館之目錄中發(fā)現(xiàn)佛書目錄,因此購得《中論》等書。由于閱讀《中論》,使導師領(lǐng)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向往不已!導師經(jīng)四、五年的閱讀思惟,發(fā)現(xiàn)了佛法與現(xiàn)實佛教界間的距離,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xiàn)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nèi)心之嚴重關(guān)切,因此發(fā)愿云:“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將來修學好了,宣揚純正的佛法。”

  民國十九年(廿五歲)農(nóng)歷十月十一日,于普陀山福泉庵禮上清下念老和尚為師,落發(fā)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舍老和尚,被太虛大師稱譽為“平生第一益友”之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后隨順普陀山之習俗,禮昱公為義師父。

  農(nóng)歷十月底,導師至天童寺受戒,戒和尚為上圓下瑛老和尚。受戒后,得其恩師之同意與資助,于民國二十年(二十六歲)二月,至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求法,插入甲班(第二學期)。八月初,受命至鼓山涌泉佛學院教課,在鼓山,禮見了當代的名德──虛云與慈舟二位長老。

  1932年(二十七歲)

  上學期,導師受大醒法師之命為同班同學講《十二門論》,數(shù)月后,導師心想應該自求充實,因此于初秋之際,往佛頂山慧濟寺之閱藏樓閱藏。此一閱藏之處為導師出家以來所懷念為最理想的地方。一年半后,為了閱覽三論宗之章疏,于民國二十三年(二十九歲)正月,到武昌佛學院(世界佛學苑圖書館)。在武院半年,讀完了三論宗的章疏,之后又繼續(xù)回到佛頂山閱藏。于佛頂山閱藏足足有三年。

  1936年(三十一歲)

  武昌佛學院開辦研究班,導師受太虛大師之命,至武昌佛學院指導“三論”的研究。民國二十六年(三十二歲)國歷七月七日,蘆溝橋之抗日炮聲響起;國歷八月十三日,淞滬戰(zhàn)爭又起;至國歷十二月四日,南京亦宣告失守;至民國二十七年(三十三歲)七月,武漢情勢逐漸緊張,導師與老同學止安法師經(jīng)宜昌而輾轉(zhuǎn)到了重慶,度過了抗戰(zhàn) 八年。在四川最初的一年半中(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到二十八年底),導師于北碚縉云山之漢藏教理院與法尊法師共同修學。其間,導師為法尊法師新譯的《密宗道次 第廣論》潤文,遇到文字不能了解之處便發(fā)問,因此對黃教之密乘見解與密乘特質(zhì)有一番的了解。法尊法師也應導師的請求,翻譯了龍樹的《七十空性論》。對于龍 樹菩薩的空義思想,導師與法尊法師經(jīng)常作法義的探討,導師假設(shè)問題以引起法尊法師之見解;有時爭論不休,最后以“夜深了,睡吧!”而結(jié)束。如此的論辯,使導師有了更多與更深的理解,從此不再重視深受老莊影響的中國空宗──三論宗。導師自憶與法尊法師共同修學之因緣云:“我出家以來,對佛法而能給予影響的, 虛大師(文字的)而外,就是法尊法師(討論的),法尊法師是我修學中的殊勝因緣!”

  1940年(三十五歲)

  導師至貴陽大覺精舍,于此 撰寫完成《唯識學探源》,這是導師撰寫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民國三十年(三十六歲),為演培、妙欽與文慧三位法師講《攝大乘論》,聽者非常歡喜,因此共同整 理筆記而成《攝大乘論講記》。民國三十年秋天,演培法師與幾位法師至合江法王寺辦法王學院,禮請印公擔任學院之導師,直至三十三年(三十九歲)夏天,三年圓滿。

  于四川之八年中,導師幾乎從來沒有離開病,雖受病所困,卻從來沒有中斷修學。八年中,不斷地講說,不斷地寫作。導師自云:“病,成了常態(tài),也就不再重視病。法喜與為法的愿力,支持我勝過了奄奄欲息的病態(tài)。”

  1947年(四十二歲)

  正月,導師于杭州武林佛學院得到虛大師逝世的消息,折了幾枝靈峰的梅花,與大家一起到上海,奉梅花為最后的供養(yǎng)。法事過后,導師被推舉擔任《太虛大師全書》主編,全書至第二年四月編集完成。

  民國三十七年冬天,性愿老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傳戒法會,導師應邀隨喜戒會。在戒期中,為戒子作了幾次開示。于戒會授具足戒時,與恩師念公上人,都參加戒壇為尊證。新年過后,民國三十八年(四十四歲)正月,因緣有所變化,導師于是在廈門住了下來。在廈門期間,隨緣辦了一所“大覺講社”,并于講社宣講了《佛法概論》。六月,因緣再次變化,法舫法師在香港一再地催導師早日到香港來,并為導師安排住處與生活,導師于是與學友一同前往香港避難。在香港的三年中,導 師出版了《佛法概論》、《太虛大師年譜》等十五本書。

  1952年(四十七歲)

  五月底,中國佛教會決議推請導師代表中華民國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此一因緣讓導師從香港來到了臺灣,之后 又有種種因緣讓導師從此留在臺灣轉(zhuǎn)大法輪。同年,導師接任《海潮音》雜志社社長,使虛大師創(chuàng)辦并發(fā)行三十多年的《海潮音》雜志,得以重振往日聲威。導師擔 任社長一職,從民國四十二年到五十四年,前后共十三年。

  1953年九月,導師于新竹觀音坪創(chuàng)建福嚴精舍,成立一獨立學團。來共住修學 者,有印海、妙峰、隆根、真華、幻生、正宗、修嚴、通妙等法師。民國四十六年秋,在一同寺成立了“新竹女眾佛學院”,導師與演培法師任正、副院長;學院的 教師,由精舍法師們負責;住處及經(jīng)濟生活,由一同寺負責。

  1954年(四十九歲)

  導師應邀至菲律賓弘法。正月中,曾在信愿寺(七 天)、居士林(三天)說法。圓滿后,居士林之施性統(tǒng)、劉梅生居士邀請導師至南島弘法,在宿務──華僑中學操場的晚上說法(三晚)獲得廣大的回響。于宿務弘法中,促成慧華與梅生居士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辦普賢學校。

  1958年(五十三歲)

  夏天,導師為性愿長老講經(jīng)祝壽,再度至馬尼拉弘法。其間,導師被推舉為信愿寺與華藏寺二寺的聯(lián)合上座(住持)。任二寺聯(lián)合上座后,促成能仁學校的成立。能仁學校成立以來,由信愿寺全力支持,如今學校規(guī)模已由小學進而成立中學。

  1959年周宣德、丘漢平居士推動成立大專獎學基金,以引導大專學生接近佛法。導師當時擔任中佛會“國際文教”主任委員,時值弘化菲律賓,因此周宣德居士寫信征得導師同意后,組成了“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

  1960年(五十五歲)

  秋《成佛之道》出版,這是在導師的寫作中,流通量相當大的一部。年底,導師于臺北成立慧日講堂。導師當時有一想法,希望在臺北成立慧日講堂,精舍與講堂分別用來內(nèi)修與外弘,兩者相輔相成。講堂之建筑費用,半數(shù)得力于妙欽法師及廣范法師的熱心推動功德。在慧日講堂的三年多期間,導師開演數(shù)部經(jīng)論,如《寶積經(jīng)》〈普明菩薩會〉、《往生凈土論》、《辨法法性論》等,聽眾參加踴躍,座無虛席。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