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與虛云和尚曾經(jīng)的一晤法緣
參考各方資料,印光大師在法雨寺講《彌陀便蒙鈔》之確切年月,乃光緒二十三年夏,適值禪宗泰斗虛云和尚行腳云游至南海普陀朝禮觀音菩薩道場,就此因緣二位高僧以宿世愿力得以相遇。一位是凈土宗的祖師,一位是禪宗的祖師,二位的相逢有其不可思議處。
關于二位高僧的相逢,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未曾述及。而虛云和尚在《壬辰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廿一日講于印光大師生西十二周年紀念》中云:“回憶我第一次與印光老法師相見,是光緒廿年在普陀山,那時是化聞和尚請他在前寺講《阿彌陀經(jīng)》。”又在《印光大師畫傳序》中云:“清光緒二十年,余在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敦請印光大師講經(jīng),得與識面。”
據(jù)虛云和尚的回憶,似乎是在光緒二十年與印光大師相識,并且是在普陀山前寺之普濟寺講經(jīng)。但又據(jù)《虛云年譜》云:“光緒二十年甲午五十五歲,仍在翠峰茅蓬研究經(jīng)教。”
又云:“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歲,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華。稱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連舊日四七,共打十二個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諸位護持常住,都請回山。將屆期,眾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漲,欲渡。舟子索錢六枚,予不名一錢。舟人逕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墮水。浮沉一晝夜,流至采石磯附近,漁者網(wǎng)得之。喚寶積寺僧認之,僧固赤山同住者。驚曰:‘此德清師也。’畀至寺,救蘇。時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諸孔流血。
居數(shù)日,逕赴高旻。知事僧見容瘁,問:‘有病否。’
曰:‘無。’
乃謁月朗和尚,詢山中事后,即請代職。予不允。又不言墮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風嚴峻,如請職事拒不就者,視為慢眾。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順受不語。而病益加劇,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為待。在禪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
經(jīng)二十余日,眾病頓愈。旋采石磯住持德岸送衣物來供,見容光煥發(fā),大欣慰。乃舉予墮水事告眾,皆欽嘆。禪堂內(nèi)職不令予輪值,得便修行,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
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nèi)外洞澈,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才鳴三板耳!
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為異。
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shù)十年,于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么?若果當時踏翻鍋灶,看文吉有何言語?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又偈: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又云:“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五十七歲夏,至鎮(zhèn)江金山寺過戒期,大定老和尚留住過冬。光緒二十三年丁酉五十八歲,由金山往朝狼山,禮大勢至菩薩回。被道明和尚請到揚州,助理重寧寺。四月,通智法師在焦山講《楞嚴經(jīng)》,聽眾千人。命予講偏座,講經(jīng)畢,別眾下山。予以生而無母,未見慈容,僅于在家時睹真儀耳!每思之,輒覺心痛。夙愿往阿育王寺禮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親,遂往寧波。”
以如上明文可證明,虛老之“光緒二十年”,蓋老人記憶之誤耳!原以光緒二十年時,虛老仍在九華翠峰茅蓬研習經(jīng)教。直到光緒二十三年,虛老才至寧波阿育王寺禮佛燃指,其在寺中拜舍利,延留甚久,其至普陀亦當在是年。
虛老之《禮舍利塔偈》云:藥王夙世自焚身,奉獻如來授記因;三善覓來何所德,假名一指敘功勛。
虛云和尚至普陀山之事,有詩為證。如《普陀山奇峰宿雨二首》云:峭壁奇峰一抹煙,淡云微雨浸遙天;隔林石澗添幽咽,似答山僧不二禪。西風颯颯雨蒙蒙,室冷禪枯意自同;驀地一聲來枕畔。閑情吹落萬山中。又如《普陀佛頂山》云:倚杖閑看落日斜,回光萬道斗奇花;天孫應是無聊賴,織就云章襯晚霞。春花秋月不關情,夕照翻疑夢里驚;赤白青黃描寫盡。天孫縱巧織難成。
虛老離普陀隔年后,又作《寄普陀法雨經(jīng)樓印光法師》詩云:“愧無健筆寫青天,底事由來記不全;況值秋風驚晚樹,料應寒月伴枯禪。挑燈夜擁生公榻。對座時談寂子篇;遙憶普陀經(jīng)隔歲,黃花開遍寶樓前。”
總之,虛老與印光相識之時,是虛老在高旻禪堂悟后的事了。亦是印老六載閉關前之時的一次晤面。
關于二老曾經(jīng)的一次晤面法緣,印老在其《文鈔》中只字未提,而虛老卻對印老留下了紀念文字。今附虛老對印老的紀念文章如下,饗來人。
《壬辰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廿一日講于印光大師生西十二周年紀念》文:
今天是印光老法師生西十二周年紀念,各位都是他的弟子,在這里聚集一堂,飲水思源,追念師父。在佛法的道理上,師是法身父母。紀念師父,便是對法身父母的孝思,較之世間小孝,更有意義。
回憶我第一次與印光老法師相見,是光緒廿年在普陀山。那時,是化聞和尚請他在前寺講《阿彌陀經(jīng)》。自從講完了經(jīng),他便在寺中閱藏。二十余年,從未離開一步,只是閉戶潛修,所以他對教義極深。他雖深通教義,卻以一句“阿彌陀佛”為日常行持,絕不覺得自己深通經(jīng)教,便輕視念佛法門。
佛所說法,無一法不是療治眾生的病苦。念佛法門,名為阿伽陀藥,總治一切病。但無論修何種法門,都要信心堅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圓滿的利益。信心堅固,持咒可成,參禪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樣。若信根不深,只憑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學智慧,或記得幾個名相,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是論非。只是增長業(yè)習,到生死關頭,依舊循業(yè)流轉,豈不可悲!
各位是印光老法師的弟子,今天紀念他,便是紀念他的真實行持。他腳踏實地的真修,實足追蹤古德。他體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揚凈土,利益眾生,數(shù)十年如一日,不辭勞瘁,在今日確實沒有。真實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別見,以一聲佛號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時中,念念不忘,綿綿密密。功夫熟處,彌陀凈境現(xiàn)前。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只要信心堅定,心不堅萬事不能成。若今日張三,明日李四,聽人說參禪好,便廢了念佛的工夫去參禪。聽人說學教好,又廢參學教。學教不成,又去持咒。頭頭不了,賬賬不清。不怨自己信心不定,卻說佛祖欺哄眾生。謗佛謗法,造無間業(yè)。
因此,我勸大眾,要堅信凈土法門的利益,隨印光老法師學‘老實念佛’,立堅固志,發(fā)勇猛心,以西方凈土為終身大事。參禪與念佛,在初發(fā)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xiàn)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凈境現(xiàn)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諸位是念佛的,我希望大家以一句佛號為自己一生的依靠,老老實實念下去。”
《印光大師畫傳序》文:
“清光緒二十年,余在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敦請印光大師講經(jīng),得與識面。講經(jīng)事竣,大師即在寺閱藏,歷二十余年,日對一編,足不出戶限,故諸經(jīng)之奧,靡不貫通。日常行持,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蓋因深通教義故益重視念佛法門。
佛所說法,無一法不是療治眾生之病苦,念佛法門,名為阿伽陀藥,總治一切病,但能信心堅固,愿行深切,決定得到圓滿利益。如大師之真實行持,腳踏實地,禪講兼通,而歸宗于凈土,昌明大法,密護諸宗,常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等語教人,不標新,不玄奇,所謂道在平常日用間,其一生之功行事跡,及本身成就,昭昭在人耳目,不待余之饒舌也。
茲者,其弟子靈巖妙真和尚,及了然、德森、廉音、如岑諸法師,周孟由、吳谷宜、費范九、袁伯庸、竇存我、游有維眾居士,為紀念大師,傳播遺教,以宏揚凈土,特聘滬上名畫家唐云、孔小瑜,合作大師畫傳廿五幅,每幅之后,系以略傳,分請名書家書寫,由靈巖山寺制印成冊,廣為流通。竊以歸依佛祖,要假型儀,即像道存,借起信愿。
蓋凡心陋劣,未能觸途成觀,正法之時,已因見相而發(fā)心,象季之中,更須見像而造福。昔阿難白佛言: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以此觀之,阿難佛弟,尚觀勝相而發(fā)心,況凡愚者乎!吾國各宗歷代祖師,都有畫像、或塑像流傳,然未若今此畫傳,以生華之筆,用色彩寫真,將大師一生事跡,躍然表現(xiàn)于紙上,是亦現(xiàn)代藝林之大觀,而我佛門之盛事也。
大師弟子遍寰宇,多服膺其教言,而未親其道范,今有此畫傳流通,使天下后世,永得瞻仰,如同親炙,則大師之遺教,亦永垂不朽矣!惟愿諸仁者,由影得心,由心得道,聞畫說法,共證真常,同生凈土焉!
時在癸巳十月虛云謹序。”
虛老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對印老的仰慕與贊嘆,可見其生平僅有的一次晤面法緣,給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此雖則各立門庭,實乃璧聯(lián)珠合,共同力挽狂瀾,匡扶正法。印老盡畢生精力,力弘凈土、密護諸宗,特別是力挽禪門流弊,導一切人回歸凈上,了脫生死。虛老亦是力扶宗門,而又處處在禪林另辟念佛堂開方便門,慈悲導引行人念佛求生西方。二老弘揚的法門有異,但維持法門之心則同?芍^“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二老是最好的榜樣與模范。
- 上一篇:凈慧長老與印順法師之間的法緣
- 下一篇:覺光長老和本煥長老的法緣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