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作詩成癮 遭印光大師當(dāng)頭棒喝后出家
民國女詩人張汝釗。張汝釗,字曙蕉(1900—1970),近代詩僧,浙江慈溪人氏。出家前原是杰出女詩人,曾因出版《綠天簃詩詞集》名震文壇。后遇印光大師,賜法名曰“慧超”;皈依太虛法師之后,獲賜法名圣慧;剃發(fā)出家后依根慧法師修學(xué),賜法名曰本空,字又如、號弘量。
1927年5月,張汝釗女士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為寧波圖書館首任館長,她組織人員將薛樓近九萬卷藏書進行悉心整理修補、分類編目,于當(dāng)年九月順利開館,開始譜寫寧波公共圖書的歷史。
1928年夏天,天氣炎熱,一天,好友梅立德夫人邀請她去海天佛國普陀山游覽避暑,她爽快地答應(yīng)了。因為她早知道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菩薩道場,佛靈山秀,石奇景美,金沙碧浪,海闊天空,值得一游。第二天,她與梅夫人等六七位女友從寧波輪船碼頭上船前往普陀。
中午時分,船到普陀山短姑道頭。女伴們登岸后,先到觀音洞庵吃過午飯,然后游歷附近一帶的勝景。觀音洞在梅岑山西麓,傳說為觀音大士示現(xiàn)之處,洞廣如室,中間有一天然石柱支撐,上粗下銳,倒注入地,有垂云倒浪之奇。洞內(nèi)環(huán)行可通,石柱、石壁上鐫觀音大士像;洞頂白石累疊,古樹嵌生,風(fēng)景十分奇特。附近有二龜聽法石:一龜蹲巖頂,昂首延頸,一龜緣巖壁,筋膜盡露,睨之欲動,相傳經(jīng)觀世音點化而成;又有磐陀石,兩巨石相累如盤,下石高聳銳頂,可容二三十人,上石高二點七米,體積四十余立方米,面廣底銳,呈菱形,兩石相累處僅一點,觀之欲墜,勢若累卵,上有“磐陀石”“天下第一石”等題刻,“磐陀夕照”為普陀十二景之一。
女伴們望看這一處處佳景,感到目不暇接,不禁贊聲嘖嘖。梅夫人要汝釗即興作詩,以助游興。汝釗想了想,遂當(dāng)場吟了一首《上觀音洞》詩:
觀音圣跡訪遺蹤,更上南山第一峰。萬里煙霞空色相,一天云氣蕩心胸。
驚濤拍岸聲疑虎,怪石蟠空勢似龍。到此頓消塵俗慮,隔林飛度一聲鐘。
梅夫人忙取出手提包中的鋼筆和筆記本,把詩記下來。女伴都稱此詩有氣派,特別是五六兩句,是全詩的警句,描摩這海邊的驚濤和怪石形態(tài),真是曲盡其妙!
她們游畢西天景區(qū),又游了普濟寺、南天門一帶,到離法雨寺不遠的極樂庵住宿,打算吃過晚飯,去海邊游泳,以消除一天疲勞,并領(lǐng)略海闊天空的普陀夜景。
正當(dāng)她們吃過晚飯,各人提著一袋游泳衣褲準(zhǔn)備出發(fā)時,只見門口急急走來一個年青僧人,手中拿著一張紙條,對大家打個問訊說:“諸位女居士,印光老法師讓我送信,叫大家千萬別去海邊游泳!”說著遞過紙條。大家圍過來看,只見上面寫著:“諸居士!南海多漩渦,所謂驚濤如虎,防不勝防。每年有人慘遭滅頂,切勿兒戲,后悔莫及!”
女伴們看了都發(fā)愣:印光老法師怎么知道我們要去游泳,而且紙條上寫的所謂驚濤如虎,不就是汝釗下午寫的“驚濤拍岸聲疑虎”之意么?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印老未卜先知?
張汝釗更是驚訝不已,她在圖書館里曾經(jīng)讀過《印光法師文鈔》,對印老的學(xué)問文章十分佩服,只不過自己去年在梅夫人的介紹下受了洗禮,加入基督教,并沒有想到跟這位老和尚發(fā)生聯(lián)系。她略一沉吟,謝過送信的師父,便把手中的衣物放下,提起手提包,約女伴們一起去法雨寺拜訪印光老法師。
印光老法師正在燈下給來函求教的外地居士寫回信,侍者告訴他有一群女居士來訪,他便放下手中的筆。汝釗她們在向老法師頂禮之后,蒙老法師賜座就坐。她見老法師神態(tài)莊嚴(yán),既嚴(yán)肅又慈悲,便上前合掌,先是感謝老法師的規(guī)勸,接著又探問老法師怎么會事先知道。老法師微微一笑說:“這幾天天氣很熱,剛來山的游客,往往傍晚都會到法雨寺前的千步沙海邊游泳。千步沙別看它平時很靜很美,但海潮來時奔騰呼嘯,來如飛瀑,退若曳練。遇大風(fēng),則沙間怒濤壁立,吼聲震天,飛沫濺空,真是驚險極了!我剛才在寺前經(jīng)行念佛,看到七八位剛到山的游客——大概就是你們吧——經(jīng)過法雨寺前,向極樂庵方向走去,邊走邊談游泳的事。我怕你們不知道海邊的險情,晚間去洗海水浴發(fā)生危險。故特遣一僧告知!如此而已!阿彌陀佛!”老法師雖作了這樣的解釋,但汝釗心中總覺得他有未卜先知之明。
老法師說罷,從架上取下幾本新出版的《增廣印光法師文鈔》,送給大家每人一本,勸大家“老實念佛”!女伴們都站起身來恭敬地接過。汝釗則從手提包取出一本二年前出版的《綠天簃詩詞集》,在上面簽了名作為回謝,敬奉老法師教正,老法師也欣然接受。大家小坐了一會,怕影響老法師的工作,便起身拜別,回到極樂庵去休息。
次日清晨,她們剛起床。法雨寺的一位山僮又送來一封書信,說是專門交曙蕉居士的。汝釗忙打開來看,上面寫道:
“曙蕉居士鑒:觀所作詩,其聲調(diào)意致實不讓古人。但只是詩人之詩,其衷曲愁怨,似絕未聞道者之氣象。即與君題序者,皆與君同是一流人物。君既有此慧根,忍令以悲怨而消磨之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既有佛性,可任其煩惱蓋覆、歷劫不得發(fā)現(xiàn)乎?當(dāng)移此愁怨以念佛,則生入圣賢之域、沒預(yù)蓮池海會。倘真有宿根,當(dāng)不負老僧此一呵斥也!”
“呵斥”兩字從她的眼前跳過時,使她猛地一震!因為生性孤傲的她,當(dāng)時在詩壇備受尊崇,聽?wèi)T了夸獎的話,這次卻破天荒地受到斥責(zé)!仿佛當(dāng)頭澆了一盆冷水,從頭頂涼到腳底,她的自尊心平生第一次受到了重大的刺激。但仔細平靜下來一想:《綠天簃詩詞集》中的詩詞也的確是些愁風(fēng)怨月之作,或嘆命運的多蹇,或怨造化的不公……長此愁嘆下去,的確只能折磨自已,怎能超然物外,如釋迦那樣的解脫自在、發(fā)現(xiàn)自身的佛性呢!印老的話雖然尖銳,但畢竟是他站得高、看得遠呀!
經(jīng)過一天的思量,第三天上午,她決定不去游山,獨自一人去拜訪印老。到了門口,她又停步躊躇了,怕老法師會瞧不起自己這位凡夫俗子。誰知坐在桌前的印老早已望見,笑著喊道:“張居士你早呀!我知道你一定會再來的呢!進來坐吧!”
于是,她倒身便拜,印老請她起來,就坐之后,她誠懇地請印老開示佛法義理。印老說:“我知你才高八斗,但不要專學(xué)西歐虛派。應(yīng)每日于公私之暇,實行愚夫愚婦之老實念佛。因為一息不來即屬后世,那時縱使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也無用處。若不及早修持凈業(yè),待到那時才知道虛度此生,枉將宿世善根都消耗在‘之乎者也’之中,真是可惜!愛作無聊詩文,這是文人習(xí)氣,若不痛除,想在佛法中得真實受用,萬難萬難!”
印老語重心長的教導(dǎo)、誠篤的語調(diào),使她心靈受到了觸動。她暗下決心,從此一定要專心研究佛學(xué)、了生脫死。她和女友在普陀山共住了一個星期,游遍了海天佛國的山山水水。離別普陀山那天,她再次前往法雨寺,向印老告辭。印老又誠誠懇懇勸她皈依佛教、了生脫死,坐談了二小時之久。直到輿夫催她,說要是再坐就趕不上去寧波的航船了,她才恭敬禮拜告別。印老送她到門口說:“多多保重,后會有期!”
張汝釗回到寧波后,就寫信對印光老人的三次教誨表示感謝。大師回信開示:“大凡聰明人,多皆傲物而自是,不肯受人呵斥。光愧無學(xué)問道德,不能稍益于世,因茲抱一他山石之素愿。欲令純金良璞,皆由我粗礪之質(zhì)以成世寶。是以三次相見,不以贊而以勉,不以人情而以佛法為指示。其書與三次之語,呵斥頗切,意必此后絕不過問,而書中所敘頗生感激。足見宿根深而見理明,不自是而肯聽善言。倘能將才人習(xí)氣、西歐虛派盡情放下,以敦本重倫躬行家庭教育,俾一切女流同仰懿范,再加以生信發(fā)愿、自修凈業(yè)、自行化他、同期解脫,以為閨范母儀、女流師范,則吾國之興斷可必矣。”勉勵她“若不以《文鈔》文字刺眼,祈詳閱而實行之。此后再閱古德凈土各著述,則勢如破竹、循流得源矣”。對于張居士呈上的詩,“已將慧劍斬情魔,十斛明珠委逝波,壯志全消豪氣盡,年來只覺一身多”等四首(《呈法雨寺印光老法師》,載《般若花》), 大師評點說:“汝之詩意義甚佳,然欲避綺語之譏,須當(dāng)行其事。否則何止綺語,乃妄語、戲語、欺三寶語也。光四十余年不作詩,故不為和。”
從此以后,張汝釗認真鉆研佛典,并學(xué)習(xí)坐禪,偶有心得,便用偈頌的形式寫成短詩,以發(fā)揮其義理。一次,讀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十分投入,僅二三天時間便把一百卷的《宗鏡錄》讀完,似有明悟,文思泉涌,寫了《贊永明大師》的七言律詩十首。她把詩寄給印光大師,借以報答最初給予她的法乳深恩。她想,這些詩印光大師見了一定高興,能得到他老人家的在贊許吧。
數(shù)日后,印老的回信來了。她興匆匆地拆開一看,卻大出意料之外,印老在信中說:“接手書,似深知其病。然以文字習(xí)氣太深,雖自知而實不能痛改,則畢生終是一詩文匠。其佛法真實利益,皆由此習(xí)氣隔之遠之。故佛以世智辯聰列于八難,其警之也深矣!讀永明宗鏡錄詩,聲韻鏗鏘,非夙有慧根者不能,然亦是修道者之障。以此種言句皆系卜度而成,非真得道人隨口吐出者可比。居士欲死作詩文之偷心,現(xiàn)在人無能為此種決裂開示,今引一古事以作殷鑒,則詩文匠即可為擔(dān)荷如來慧命之龍象,而永為閨閫母儀、女流師范于無既也。其事在《普陀山志妙峰大師傳》中,《清涼》《峨嵋》二志亦載之,以此大師于三山均有因緣,故不厭其詳。此師乃叔季不多見之人,其得益在山陰王寄鞋底于關(guān)中,遂得大徹大悟,不復(fù)以詩偈為事矣。(附錄《妙峰大師傳》以資參考)”
汝釗看了信,忙接著看大師信后所附的《妙峰法師傳》。傳中記載山陰王曾在中條山造棲巖蘭若,讓妙峰閉關(guān)專修禪觀,但妙峰“入山未久,即有悟處,作偈呈王”。王認為:“此子見處已如此,若不挫之,后必發(fā)狂。”遂取舊鞋割底,并書一偈云:“者片臭鞋底,封將寄與汝。不是為別事,專作打詩嘴。”以此來警示他不可專作自以為感悟的詩偈,而影響真正的學(xué)佛修持。妙峰法師收到鞋底后,用繩子把鞋底掛在脖子上警示自己,終于胸次空空,詩歌偈之妄想熄滅。
汝釗從印老話中深深受到教育,決心痛改虛玄的文字習(xí)氣。從此每當(dāng)詩魔來時,她便想象自己脖子上有被印老所系的鞋底突然躍起,猛抽作詩的嘴巴。常作這樣的觀想,久而久之,文字習(xí)氣逐漸化作平流澄水,不敢變精作怪了。她深深佩服印老,寫了一封虔誠的信,決心皈依印老為其弟子。印老十分慈悲,慨然答允,賜她法名為“慧超”。
以后,她在生活、工作和修持中每遇到疑難,便寫信向印老請教。印老總是慈悲地復(fù)信,對她的一些不正確的知見加以撥正,開示念佛法門,并指教立身處世之重大關(guān)節(jié),字字切要,語語警策。汝釗自稱:“每一拜讀,如對圣顏,汗流浹背,慚愧無地!”深感“誼重恩深,無可答報”!卻不料1940年的一天,她得到印老西歸的訊息,如同晴天霹靂,她悲痛異常,作詩道:“噩耗傳來一月遲,經(jīng)窗雪夜哭吾師。人天眼目歸何處?腸斷神農(nóng)晝寢時!”“一片鞋皮徹底酬,百千偈語止中流。摩挲頸上痕依舊,千古令人痛不休!”
自從印老生西以后,她反思教誨,深感佛法必須親證,遂發(fā)重大誓愿:若不親證真如決不甘休!于是辭去工作,專心致志從天臺宗大德根慧老法師在寧波觀宗寺學(xué)修法華三昧,后又回慈溪閉關(guān),修《法華懺》二十一天,持《楞嚴(yán)咒》七天后,蒙佛力冥應(yīng),指令出家。1950年陰歷二月初八日,從根慧法師披剃,賜名“本空”。從此焚棄筆硯,專心讀律,并在上海、寧波等地講演《法華》《地藏》《金剛》《遺教》諸經(jīng),每天晨修懺法,晚念佛,放蒙山,夜習(xí)禪觀,成了一位苦行高僧。
1950年陰歷九月二十三日,本空法師在慈溪妙音精舍閱律修持時,接到觀宗寺根慧法師來函,囑她撰寫緬懷印光大師文章一篇,以紀(jì)念大師圓寂十周年,她便在大師像前焚香禱拜后動筆。第二天晚上得了個奇怪的夢,她醒后追述說:“見我先師印公老人,在一廣博嚴(yán)麗的大殿中,展開黃色坐具禮佛,身軀高大,光明赫燁,命我在其后拜佛訖。我即稽首問曰:‘十載翹誠,今得一見,愿興慈悲,開示愚蒙!’師曰:‘汝好自弘法,毋得厭倦。臨命終時,我當(dāng)來接。’我曰:‘見師相好光明,得非大勢至菩薩耶?’師曰:‘是!不錯!’我不覺長跪合掌,說我上月所作之《贊大勢至菩薩偈》以贊之曰:‘金瓶寶冠擁青螺,百億牟尼漾碧波。絕妙香塵嚴(yán)極樂,無邊光色凈娑婆。攝生方便歸安養(yǎng),念佛圓通渡愛河。足步蓮花大勢至,現(xiàn)前接引見彌陀!’”(《煙水集》第十二頁)
本空法師一生向印光大師通信求教十多次,而面謁大師,除了1928年普陀山那一次以外,就是1950年夢中的這一次了。她說,第一次是引導(dǎo)她走進佛門,第二次是答允引她生西,所以稱印光大師是她最敬慕的“原始要終之第一位大導(dǎo)師”。
- 上一篇:光大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
- 下一篇:佛陀做親子教育示范 羅睺羅成就阿羅漢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xué)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fēng)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dǎo)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