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 >

嘆父德行喻的原文與翻譯

  昔時有人,于眾人中嘆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盜,直作實語〔1〕,兼行布施。”時有愚人,聞其此語,便作是念〔2〕,言:“我父德行〔3〕,復(fù)過汝父。”諸人問言:“有何德行,請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來斷絕淫欲〔4〕,初無染污〔5〕。”眾人語言:“若斷淫欲,云何生汝?”深為時人之所怪笑。

  猶如世間無智之流〔6〕,欲贊人德,不識其實,反致毀呰〔7〕。如彼愚者,意好嘆父〔8〕,言成過失,此亦如是。

【校注】

  〔1〕實語:梵satya-vāda,指真實之言語。后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龍樹造、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四《初品》中《菩薩釋論》:“實語第一戒,實語升天梯,實語小而大,妄語地獄。我今守實語,寧棄身壽命,心無有悔恨。”卷四九《釋發(fā)趣品》:“實語者,是諸善之本,生天因緣,人所信受。行是實語者,不假布施、持戒、學(xué)問,但修實語,得無量福。實語者,如說隨行。問曰:‘口業(yè)有四種,何以但說實語?’答曰:‘佛法中貴實,故說實。余皆攝四諦,實故得涅槃。’”

  〔2〕“念”,《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徑山藏》、《清藏》本無。

  〔3〕德行:梵guna。指道德之行法。隋智《仁王護(hù)國般若經(jīng)疏》卷二:“具足諸德之行,名德行具足。”北宋知禮《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卷五上:“先王之德行者,先王道德之行。”

  〔4〕淫欲:梵maithuna,指行淫的欲望。唐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不凈行學(xué)處》:“言淫欲者,謂兩相交會也。”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一三:“謂欲界眾生,多于男女互相染著行于欲事,故名淫欲。”龍樹造、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三五《釋報應(yīng)品》:“淫欲為諸結(jié)之本。佛言:‘寧以利刀割截身體,不與女人共會。’刀截雖苦,不墮惡趣。淫欲因緣,于無量劫數(shù),受地獄苦。”

  〔5〕染污:梵klista,指男女行淫之事。北宋法天《佛說七佛經(jīng)》:“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苾芻眾言:‘汝今諦聽。彼菩薩摩訶薩從兜率天下降閻浮處母胎時,未曾得聞母有染欲,色等五塵而無所著。’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菩薩處胎時,令母心清凈,不聞染污名,遠(yuǎn)離五欲過。’”

  〔6〕“智”,《普寧藏》、《徑山藏》本作“知”。

  〔7〕毀呰:梵pamsayati,指毀謗非議。唐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五:“毀呰語者,謂于他人為毀辱事。”唐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五九:“毀呰,《說文》:‘呰,呵也。’《禮》云:‘呰者,莫不知禮之所生。’鄭玄曰:‘口毀曰呰也。’”

  〔8〕“好”,《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徑山藏》、《清藏》本作“存”。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在眾人面前贊嘆自己父親的德行,他說道:“我的父親十分慈悲仁愛,從不傷害別人,也從未偷盜過他人財物,說話從來實事求是,并且常行布施。”當(dāng)時有一個沒有智慧的人,聽過他的這番話后,便暗自思忖,并說道:“我父親的德行,要遠(yuǎn)遠(yuǎn)超過你父親。”大家便問道:“你父親有什么德行,也請你具體說說。”這個愚人便回答道:“我父親從小就斷絕了淫欲之心,身體從來沒有被男女之事染污過。”大家說道:“如果你父親從小就斷絕了淫欲之心,又怎么能生出你來呢?”這個愚人被當(dāng)時在場的眾人所大大嘲笑。

  這就好比世間沒有智慧的一類人,想贊美別人的德行,但又不了解對方的實際情況,不但沒有達(dá)到贊美的目的,反而敗壞了對方的聲譽(yù)。如同譬喻中的那個愚人,本意想贊美自己父親的德行,但說出的話反倒成為毀譽(yù)的過失之辭一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