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善小而不為

  古人曰: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環(huán)顧身邊,可行善事比比皆是,就看你怎么做。

  節(jié)約用水、用電等等節(jié)約能源之舉,可以使其他需要的人得到這些資源,就是行善;言語溫和,與人和睦相處,等于凈化了周圍的人文環(huán)境,也是善舉;講究衛(wèi)生,不亂扔廢棄物,愛護花草樹木,環(huán)境因此而更美好,當然也是善舉。

  公交車上讓位于老人孕婦,路遇行人時候熱心指點,些微小事,舉手之勞,卻都是善事。

  富豪千金捐助,是為善舉;乞丐將自己乞討的零錢捐獻,亦是善舉。善不分大小事情,只要心存善念,所行與人有益,即為善舉。

  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等,無一不是行善積德之舉。

  幫助別人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后才去為之,力所能及的援手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不吝施舍的富足者相比,那些具有慷慨之心的窮人往往比前者顯得更為偉大與高尚,盡管他們的援助是那么“微不足道”。

  助人之人因為做了善事,心境平和,所以更快樂,更易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相傳,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時,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只得寄居在山神廟中。有一道人為裴度相面,斷定他命該橫死。一日裴度在廟中撿到兩條玉帶,他一直等著,直到有人來認領,就在裴度送失主出門之時,山神廟倒塌,裴度得以逃脫橫死厄運。后裴度赴京趕考,得中狀元。

  所以,很多人著書立說,希望通過自己的言行感召更多的人積德行善。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jīng)歷和畢生學問修養(yǎng),為教育子孫而作《了凡四訓》,告誡后人要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標準,改過遷善,要行善積德等等。數(shù)百年來影響了無數(shù)人命運,流傳至今,成為了東方第一勵志寶典,修身養(yǎng)性古書今讀之必備。被譽為是“治國立家、澤被后人的訓子家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行小善,乃積大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