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僧的尊師重道
尊師重道,意思是尊敬授業(yè)的人,重視應(yīng)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許多經(jīng)典中都論及到尊師重道的問題。如佛陀在《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談到凈業(yè)三福時說:為佛弟子當“孝養(yǎng)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在《善生經(jīng)》中佛陀也談到弟子敬奉師長應(yīng)做到五事:“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fù)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yǎng),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在古代有很多高僧都秉承佛教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都是尊師重道的典范。
道安大師(312―385)是東晉著名高僧,俗姓衛(wèi),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師18歲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視,令作農(nóng)務(wù),但因他博聞強記,數(shù)年后,其師改變態(tài)度,令其受具足戒,并準許出外參學(xué)。24歲時,在后趙的鄴都(今河北臨潼),得到佛圖澄嫡傳,因而經(jīng)常代澄講經(jīng),為信徒解答許多理論上的疑難問題,故有“漆道人,驚四鄰”之譽。佛圖澄死后,后趙內(nèi)亂,道安法師赴山西(今山西臨汾)譯經(jīng),不久又去飛龍山(今河北汲鹿境)宣揚佛圖澄的學(xué)說。東晉永和五年(349)應(yīng)后趙主石遵之請返鄴都。不久石遵被殺,道安法師又去山西和河南。此后道安大師又云游河北、襄陽、長安等地,從事譯經(jīng)、講經(jīng)、制定僧制等工作,他對中國佛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道安法師初出家時,雖然聰慧過人,卻因形貌丑陋,不被師父看重,師父命令他從事田間勞役的苦差事。道安法師在田間辛勤勞作,沒有一點抱怨的言語和神色,如此勞作三年。在田中勞動期間,法師向師父乞求《辨意經(jīng)》一卷,本經(jīng)五千余言,道安法師帶著經(jīng)典到田間勞動,在中途休息時就讀經(jīng)不倦,晚上歸來后又向師父求其它的經(jīng)典閱讀。師父嚴厲地說:“昨天給你的經(jīng)還沒讀,怎么還求其它的經(jīng)典?”道安法師回答說:“我已經(jīng)能背誦了。”師父大為驚異,但并不相信,就又給他一本《金光明經(jīng)》讀誦。此經(jīng)有一千萬言之多,法師又像以前一樣帶著經(jīng)典到田間干活,晚上回來就將經(jīng)典還給師父。師父就讓他背誦這部經(jīng),竟然一字不差,師父從此對道安法師刮目相看。
道安法師聰慧絕倫,被師父派去從事耕田鋤地的苦差而服勤不怨,這種對師父的恭敬古來少有。看現(xiàn)代的僧人,稍微有點專長,如果師父對自己稍微嚴苛一點就滿腹怨氣,離師而去,更何況從事田間勞動呢?
道安法師的弟子法遇法師,在師事道安法師時,對師父極為尊重,后來法遇住錫江陵長沙寺講經(jīng)說法,接引徒眾,跟從學(xué)道的弟子有四百余人。
當時,寺中有一僧人因飲酒違犯戒規(guī),法遇只是處罰了這位僧人,并沒有遷單。這件事情被師父道安大師知道后,就在一個竹筒中放置一根荊條,封好后寄給弟子法遇。法遇收到后打開竹筒見到一根荊條,法遇法師對大眾說:“這是因為飲酒僧犯戒,我訓(xùn)領(lǐng)不勤,師父憂慮,才從遠方贈給我一支荊條。”法遇法師于是鳴椎集眾,將竹筒放置在面前,燒香表示恭敬。然后自己伏在地上,命令維那以荊條使勁抽打他三下,并垂淚自責(zé)。境內(nèi)道俗之人無不為之嘆息,因為此事受到鼓勵的有很多人。
法遇法師雖然遠離師父,但對師父的言教恭敬聽從,并且能夠從自責(zé)的角度反思自己的過錯,然后痛加悔改。像法遇法師這樣的賢能弟子的事跡,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能夠令聽聞?wù)邽橹袆印?/p>
禪宗二祖慧可禪師是禪宗史上尊師重道的典范。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道之時,慧可禪師前往親近。慧可去后,達摩禪師并不與語。一天晚上,天降大雪,慧可站立雪中等待,到天亮?xí)r,大雪已經(jīng)沒過其膝,但慧可禪師依然站立不動。達摩禪師便回頭問慧可說:“你久立雪中,欲求何事?”慧可眼含熱淚說:“惟愿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晶。”達摩禪師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今以輕心、淺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慧可禪師聽了達摩禪師的教誨,便以刃斬斷右臂,放置于達摩禪師跟前。達摩禪師被其誠心所感動,說:“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可以求法了。”
慧可禪師對達摩禪師說:“我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禪師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禪師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禪師說:“與汝安心竟。”達摩禪師于是傳法給慧可,為禪宗第二代祖師。像慧可禪師這樣,為了求法,對達摩禪師至誠恭敬,乃至不惜為法砍下自己的右臂,這樣尊師重道的高僧古來少有。
唐代高僧古靈神贊禪師在悟道之后,開啟自己的師父,使自己的師父反而對他恭敬禮拜。古靈神贊禪師在本州大中寺受業(yè),后來行腳遇到百丈禪師而悟道,悟道之后回到原來的寺院。神贊的師父問他:“你離開我到外面去,得到了何種事業(yè)?”神贊回答說:“并無事業(yè)。”師父于是派他服勞役。
一天,神贊禪師的師父洗澡命神贊為他搓背,神贊拍著師父的背部說:“好所佛堂而佛不圣。”師父回頭看著神贊,神贊接著說:“佛雖不圣,且能放光。”師父不解其意。一天,神贊的師父在窗戶下看經(jīng),有蜜蜂鉆進窗紙中想出來。神贊看到這種情景便說:“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神贊于是作偈語說:“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神贊的師父聽到徒弟竟然如此說,馬上將經(jīng)書放下說:“你在行腳時遇到了什么人?我看你前后出言異常。”神贊說:“我蒙百丈禪師指個休歇處,現(xiàn)在想報答師父你的恩德罷了。”
師父于是告訴大眾設(shè)齋請神贊禪師說法。神贊禪師于是登上法座,舉唱百丈門風(fēng)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神贊的師父聽過之后,便于言下悟道。神贊禪師的師父感嘆說:“為何到老了才聽聞到極則事。”神贊禪師后來常住古靈,聚徒說法數(shù)載。神贊禪師臨圓寂前,剃發(fā)沐浴之后,以鐘聲招集眾人說:“你等諸人,還識得無聲三昧嗎?”眾人說:“不識。”神贊禪師說:“你們靜聽,不要作別種思惟。”眾人都側(cè)耳聆聽。神贊禪師神情安然地圓寂,建塔安葬于本山。
古靈神贊禪師悟道后,想啟發(fā)師父悟道,師父竟然恭敬地返拜弟子,并為其設(shè)法座請自己說法指點迷津,師父在神贊的指導(dǎo)下得以悟道。神贊禪師的師父對得道的徒弟尚且如此恭敬,甘愿為弟子之徒,我們?yōu)槿酥降娜耍鼞?yīng)當對授業(yè)恩師倍加尊敬。
近代高僧印光法師不僅自己尊師重道,而且還經(jīng)常在為弟子開示時勸告弟子尊敬師長。法師常對弟子說,對師長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法師在《復(fù)無錫尤惜陰居士書》中教育尤居士,對師長一定要尊敬謙卑。法師指出,有的學(xué)佛者,處處都妄自尊大,唯我獨尊,從不知道謙虛對人。有的人寫信署名時,本來應(yīng)當以頂禮之類的詞結(jié)尾,以示對對方的尊重,而現(xiàn)代人卻常常用合掌、合十、謹啟等詞作結(jié)尾,而不肯有一點屈就自己,這種現(xiàn)象很不好。法師認為,學(xué)佛之人,本想了脫生死,卻又輕師慢教,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師長是我們學(xué)佛者的法身父母,有了師長的指點和教誨,我們在道業(yè)上才能不斷進步。我們應(yīng)當像古代高僧一樣尊師重道,如此才能學(xué)修并進,德藝雙馨。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