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福滿人間九州春: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的年味兒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過大年”是一年中最值得期盼的日子。年俗,也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生活風(fēng)俗。不知道從何時起,人們過年的熱情和豐富的年俗,無聲無息地湮沒在忙碌之中,年味也越來越淡。

  在離傳統(tǒng)最近的地方——佛教寺廟,一年一度的過年,這里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年俗,傳續(xù)著過去的年節(jié)熱鬧。都市里的人們,許多都是在寺廟找到了過年的感覺。

  而在遠(yuǎn)離都市、寺廟云集的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這里年節(jié)歷史更悠久,年味更濃郁,年俗更質(zhì)樸……

五臺山

  跳布扎:綿延兩百余年的吉祥舞蹈

  臘月過半,五臺山氣溫極低,寒風(fēng)刺骨,但還是有許多游客和信眾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而每年的臘月二十九,聚集人數(shù)都會達(dá)到一個高潮,因為這天是華嚴(yán)菩薩圣誕日,五臺山菩薩頂將舉行重要的年俗活動“跳布扎”。

\

五臺山菩薩頂眾僧人跳起金剛舞喜迎新春

  太陽慢慢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向等候在寺院中的人群。來自各地的游客和當(dāng)?shù)鼐用,聚集在菩薩頂大文殊殿前的空地,急切地等待著舞蹈的開始。

  眾人翹首期盼之中,伴隨著“嘟——嘟——”的長號聲,跳布扎開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門神和道神。門神承擔(dān)著阻止惡魔侵入寺廟的任務(wù),道神負(fù)責(zé)清除道路上的魔障。他們兩兩為組,隨著樂曲開始起舞。

  門神、道神跳完后,是一段由漢僧表演的舞蹈。一個老和尚帶著六個小和尚出場了。他們頭戴大面具,身穿彩色舞服,手拿蒲扇,各個笑逐顏開,并做出剪羊毛、紡毛線、織衣衫等動作,天真幼稚,憨態(tài)可愛。

  “白面鬼!白面鬼出來了!”孩子們的歡呼聲轉(zhuǎn)移了人們的注意。四個頭戴白色骷髏面具的舞者,從大殿朱紅色的門內(nèi)跳躍而出。他們身穿白色緞褲,褲筒上繡紅色火焰紋,腳穿白色繡花鞋,手執(zhí)黑白相間的木棒。兩人一組,成對地以極快的節(jié)奏回旋舞蹈,舞過貴賓席的夾道,舞下一級一級石頭臺階,然后在寬闊的舞臺上隨意翻躍。

  當(dāng)“嘟——嘟——”的長號再次響起,接引而來的是四大天王。他們頭戴青面三目面具,張口卷舌,身著各色繡花緞袍,肩披繡有云頭如意紋飾的被肩,右手持繩,左手執(zhí)棒。他們依佛祖之意,用手中的黑繩將魔障束縛,用木棒鎮(zhèn)壓邪惡,令其降服。

  待接下來的本尊舞跳完之后,僧人們抬著用紅紙和高梁秸糊制的名為“巴苓”的三角架,其上插有用紙糊的金箭和被斬殺過的“林嘎”,跳布扎的僧人、樂隊和全寺的僧人尾隨其后,在鼓樂聲中緩緩走出菩薩頂,來到寺外的空地。那里已經(jīng)備好了用高梁秸搭起的干柴堆,住持帶領(lǐng)眾僧在誦經(jīng)之后,將“巴苓”猛地投入點(diǎn)燃的熊熊烈火中,意為惡魔被徹底殲滅,從此天下太平。

  在菩薩頂僧人心中,跳布扎的目的很明了,就是驅(qū)逐心魔,排除孽障。其實魔、鬼也是六道中的一種,殺只是一種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取消內(nèi)心的魔障,只有去掉貪嗔癡才能成佛。

峨眉山

  正月初二朝山去

  朝山不僅要趕早,而且要連朝三年,才算是功德圓滿。

  峨眉山最高峰萬佛頂海拔三千零九十九米,山勢陡峭,山路難行。每年十月到來年四月,山上兩千米以上就開始下雪,大約有半年時間山上道路為冰雪覆蓋,路滑難行,行人在山中必須在自己腳上綁上冰扒才能行走。朝山者將一步步從大佛禪院走到報國寺再到萬年寺,再一步步走向更高更遠(yuǎn)的山頂,從上山到下山為期一周。

  昌林法師介紹,“早期的‘朝山會’是集朝山、祈福、競技和民俗表演為一體的節(jié)慶活動。那時候,來朝山的人都是在各自香會的帶領(lǐng)下前來朝山的。一般的香會,少的有幾十人,多的能有上千人。”

  熱鬧壯觀的舊式朝山會在延續(xù)幾百年后,于上世紀(jì)三十年代漸入式微,但是,朝山的習(xí)俗依舊在延續(xù)。沒有了舊時的排場和規(guī)模,在當(dāng)?shù)剞r(nóng)村還保留有規(guī)模較小的“香會”。每年的正月初二,在省去了發(fā)“拜帖”和進(jìn)城等程序后,還是會穿著本香會特有服飾,挎著一樣的香包,在香頭的帶領(lǐng)下,請上鑼鼓師傅,一路吹打,前來朝山。

  正月初二,當(dāng)我們站在報國寺外的山道上抬頭仰望時,山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左拎右挎。山間無數(shù)黃色的小點(diǎn)在蹣跚地移動著,我們知道那小黃點(diǎn)就是朝山者的香包,里面裝得滿滿的是朝山者為普賢菩薩準(zhǔn)備的禮物。時不時遠(yuǎn)處傳來鑼鼓聲,那是香會在用音樂向菩薩進(jìn)貢。在普賢的道場中,朝山者抓住一切可以培植福報的機(jī)會,以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

  萬盞明燈供普賢

  正月十五,是峨眉山年俗活動的最高潮。“萬盞明燈供普賢”活動即將在大佛禪院拉開序幕。

\

峨眉山舉辦“萬盞明燈供普賢”祈福法會

  夜幕降臨,音樂響起,大佛禪院內(nèi)萬余盞佛燈、蓮花燈、智慧燈、大紅燈和會場中央由三千多盞佛燈組成的“行愿無盡”、“吉祥如意”字樣被點(diǎn)亮,在普賢道場里,揭開新年最后的慶典。

  晚上八點(diǎn)整,永壽大和尚為大眾點(diǎn)亮心燈。

  蓮花燈手手相傳,廣場成為燈的海洋。就在全場的燈全部被點(diǎn)燃的那一刻,三萬多人的現(xiàn)場鴉雀無聲。明燈如海、心聲如潮,在虔誠的祈愿中,人們經(jīng)歷心靈的洗禮與升華。大家都把原本很煩躁的心清靜下來,在祈愿中感覺佛的力量。

  正月初一“猴居士”過年

  回過頭,我們再說峨眉山過年的一大特色——正月初一清晨“猴居士”過年。

  清晨,忙完普供之后,洗象池的鎮(zhèn)定法師和幾位僧人一起,背上竹簍向門外走去。竹簍里滿滿地裝著玉米、水果、花生、面包等食物,這是他們給“猴居士”過年的禮物。

  這時,在洗象池門外,除了好奇的游客之外,已經(jīng)聚集了四十多只猴子。它們一改平時的頑劣,在猴王的帶領(lǐng)下畢恭畢敬地等候在洗象池邊的平臺上。當(dāng)僧人們出現(xiàn)時,猴群在一陣興奮、躁動之后,隨即又平靜下來。鎮(zhèn)定法師和僧人們把竹簍中的食物依次放下,猴王與群猴們并不上前哄搶。猴王一改剛才的威嚴(yán),乖乖地走到鎮(zhèn)定法師面前,親昵地蹲下,待法師們嘉許地摸摸猴王的頭,它才開始享用法師們帶來的年飯。猴群們也慢慢地圍上來,開心地吃著它們想念了好久的水果、飲料和小吃。

  冬季是峨眉山的旅游淡季,從每年的十一月起,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便已人跡稀少,這對于習(xí)慣了從游人處獲得食物、不善貯藏的猴兒們來說,是個犯愁的季節(jié)。可是冬天正是母猴的哺乳期,需要大量的食物保障幼猴的存活。生在慈悲為懷的佛門圣地,峨眉靈猴可謂幸甚矣。而給猴子們過年這一習(xí)慣,慢慢也就融入了峨眉山濃濃的年俗之中。

普陀山三味品過年

  位于東海的一隅,普陀山過年三味給人以一種純樸、豐富、平實的感覺。三味品過年,普陀嘗滋味。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寺院僧侶的平常味

  普陀山的覺如法師介紹說,每年的放假過年,就是寺院上上下下聚一起,跟大家總結(jié)得失、聊聊天。普陀山比社會上可能要樸素得多,就是一碗清茶,一點(diǎn)水果,一點(diǎn)瓜子,然后給大家準(zhǔn)備一些新衣服,包一點(diǎn)紅包,一起圍圓桌吃個飯。因為寺院隨時都是過堂吃飯,過年就是稍微自由一點(diǎn),菜稍微好一點(diǎn)。

\

眾多香客朝拜普濟(jì)寺

  廟里一般過了初一,到十五這段時間,佛事會比平時興旺一點(diǎn)。寺院里有一些佛事活動,比如供佛,誦經(jīng),打普佛等等。就拿打普佛來說,就是和尚早上念經(jīng)的時候,寫上拜托人跟家里人的名字,祝福他全家一年平安。

  對他們來說,法界無春秋,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過年就跟平時一樣。過年,在人間,就是多了一歲,在壽命上少了一歲。游客來趕著燒頭香,但是他們覺得還是應(yīng)該盡可能不要鋪張,心意到了就好,通過過年傳達(dá)勤儉節(jié)約勤勞的思想。覺如法師說,普陀山的年味,就是一個平常味。概括起來,平常心,平常味,平常道。

九華山

  春節(jié)要過兩個年——葷年與素年

  臘月二十八(小月二十七日),當(dāng)?shù)鼐用窦腊葑孀谙热,舉家食葷,飲酒吃肉,品嘗一年中最為豐盛的佳肴,稱為“葷年”;在滿足口腹之欲后,虔誠的山民會用草木灰將鍋碗食器認(rèn)真洗凈,除卻腥擅,為即將到來的大年三十做好淮備。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端上餐桌的菜肴便純?yōu)?a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素食了。

  “素年”雖稱之為年,但山民們?nèi)砸院啒銥橘F,尋常菜色之外,做法也保留了蔬菜的自然本味,并以茶代酒,相互祝福,在各種素食流派中別具一格。飯后,山民們相繼動身前往附近的月身寶殿、大悲樓、祇園寺敬香禮佛,在寺前燃放炮竹,即使遇見熟人,也不言不語,進(jìn)香完畢回家時方可相互招呼致意。當(dāng)晚,家家點(diǎn)燈,通宵不熄。

  除夕當(dāng)天,寺院也有“素年”宴席。山筍、木耳、青菜、香菇等可口的佛教菜肴,便自香積廚中一碗接一碗遞上餐桌,前后共有十多個菜品。

  欣然赴約者,除佛門居士外,以來自山下的經(jīng)商人士為主。他們過去并沒有過“素年”的習(xí)慣,卻因常年耳濡目染,或感動于地藏王菩薩的悲愿,或祈求全家吉祥平安,而選擇隨喜寺院,心甘情愿過一個不染葷腥的新年。不經(jīng)意間,使得多少生靈免遭涂炭,這正是九華山僧眾默默發(fā)心、移風(fēng)易俗的智慧之舉。

  沾佛門福氣——八寶粥與紅包

  九華街上鱗次櫛比的古剎名寺,從臘八節(jié)便開始大行布施,廣結(jié)善緣。各寺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八種食物合煮“八寶粥”,從清晨到晚上,源源不斷分贈給山民信眾。自當(dāng)日凌晨起,寺院施粥的窗口外便排起長龍,人人都想沾一沾佛門福氣,以親口品嘗到僧家自制的八寶粥為一大喜事。

  除施八寶粥,提供年夜飯之外,祇園寺、百歲宮、大悲樓等寺廟,每逢除夕、初一,還會向朝山游客分發(fā)“紅包”。一施一舍之間,佛法的根苗就此落地生根,開始在顆顆心靈中慢慢滋長。

  正月初三,九華山的各大寺廟還有“拜山”的年俗。初三這日,僧眾們凌晨三點(diǎn)半即上殿參加集體念誦,約莫五六點(diǎn)下殿進(jìn)餐,接著紛紛走出廟門,前往全山各重點(diǎn)寺院開始拜佛,人稱“拜山”。與世間人走親訪友相似,僧人們通過拜山,可以在一年伊始親近遠(yuǎn)近道友,更為重要的是,利用自己的身心,向諸佛菩薩作更廣大的供養(yǎng),立下更堅定的誓愿,寄予更深遠(yuǎn)的祈求。

  各式各樣的年俗活動,延續(xù)著千百年的歷史傳承。僧人、信眾、游客、百姓,從臘月里到正月十五,以當(dāng)?shù)馗鞣N喜慶吉祥的佛教文化與民俗活動,寄托自己對新一年的祈福與祝愿。所有這一切,匯聚成四大名山特有的濃郁年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