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與五事調(diào)和
參禪與飲茶,為佛門永遠之話題。參禪之法源于釋迦如來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微顏含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摩訶迦葉。”也就是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后:“奇哉!大地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乃至六祖慧能大師,聞誦《金剛經(jīng)》“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感悟,皈投弘忍大師門下,成為禪宗六祖。自此之后,一花五葉,歷代祖師為了對治眾生心病,各出手眼。或棒喝、或舉手、或吃餅、或喝茶。故飲茶文明,基于佛門。就茶種言,我中華乃茶葉之原產(chǎn)國。言及茶脫俗道,卻非吾佛門不成。茶圣陸羽著《茶經(jīng)》,世人皆知。然而,陸羽本為一棄嬰,由江南龍蓋寺智積禪師撫養(yǎng)成人一節(jié),卻未必盡人知曉。陸羽之為《茶經(jīng)》,洋洋灑灑七千言,窮本究末,極為精細,至為根本。
飲茶之風,初興佛門。佛家頌茶,謂有三德:一為可以提神。參禪人飲茶,夜不思寐,益于靜思;二乃用助消食。禪門僧眾,整日靜坐,極易積食。飲茶消食,方便易行;三曰不使思淫。凡大飽暖之余,多生淫欲。一杯清茶,神清氣爽可以消邪念,可以斷淫欲。凡此三德,無不利于參禪。故曰,茶風初興,便在佛門。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大興禪教,“學佛,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自此,茶風漸入民俗。自“鄒、齊、滄、棣漸到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由此,北方茶風,可窺一斑。
茶之成道,亦在佛門。陸羽摯友,高僧皎然,乃我中華茶道肇始也。師好茶好詩,中年參禪,溶禪學、詩學、儒學三位于一體,統(tǒng)之通之,進而悟出禪茶一味之真諦。師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碗便成道,何需苦心破煩惱”。三碗之后便不必苦心求破,便有“有”了。可見,茶之成道實為皎然和尚這第三碗茶所證得的。無怪乎“迎來送往皆為禪,擔柴運水悉圓通”。誰曉得趙州祖師待客,無不關照其“吃茶去”。以茶接引初機,懷平常心,行平常事,直往心內(nèi)取,不向身外求,明心而見性;再則以茶明了“禪和子”參悟祖師西來大意,凡情漏盡,桶底脫落,見性成佛,成為禪宗千古絕唱。
禪茶一味,五事調(diào)和。在常人,茶可以健身療疾,茶可以提神助思;可以待客會友可以人詩興文。其間好處不一而足。圓瑛老和尚有開示,須將“五事”調(diào)得如法,才可將止觀調(diào)和均等。調(diào)“五事”根本在于調(diào)六根。調(diào)六根,入六塵,理六識。依六識用隨根不隨塵故,調(diào)六根首當其沖。調(diào)養(yǎng)眼、耳、鼻、舌、身五根則逾發(fā)重要。
“五事之一”是尋一寂靜去處,以便將心收攝起來。此與茶道擇幽靜處,備潔凈具毫無二致。于污穢處,向隅牛飲者,必不多見,且無“道”可言了。“五事”之二是調(diào)劑身體。坐禪僧人,務必身體端正挺直,結(jié)跏趺坐,不使絲毫偏倚。二目垂視鼻尖,身心不疲不倦。如此要求。僧眾上座之前,多飲清茶以舒筋活血,目瞌驅(qū)睡。五事之三是調(diào)節(jié)氣息。以將體內(nèi)濁氣徐徐呼出,將外面新鮮空氣漸漸吸入,如此吐故納新,飲茶最為上乘。三碗清茶入體,額沁出些許汗珠,連同體內(nèi)穢物一并送出。春茗之甘甜馨香伴著玉乳納入體內(nèi),不覺間六根清凈,萬念俱息。此乃禪那之重要一節(jié)。“五事”之四是調(diào)整鼻息。此事不易,須將鼻息調(diào)的純凈,不可太急,不可太慢。如若腹中積食,或肚中饑渴,均難善之。故而,僧眾坐禪之前,大多適飲清茶,或為消食,或解饑渴,以利行事,不誤用功。
以上四樁,統(tǒng)稱修學禪業(yè)之助道因緣。四樁善罷,這第五樁,便是調(diào)心了。調(diào)心之門,不勝枚舉。調(diào)心在于調(diào)意識。不令其生起分別之心,不令其攀緣五塵境界。禪在非想非非想,禪在真空妙有間。禪那不可以文字書寫,禪那不可與他人道也。
九華毛峰,佛山獨秀。禪之與茶,前已備述,然佛門茶品,唯九華獨秀。九華毛峰與中華諸茶多有不同。一是茶種不同。九華毛峰“乃金地藏攜來種”。唐開元間,新羅高僧金喬覺渡海來華,攜有茶籽數(shù)粒。在九華山中結(jié)茅后,于閑暇間,開始培植茶苗。早期九華名茶“南臺空心”便為出自該茶園之珍品。二是茶園養(yǎng)護不同。九華僧俗,養(yǎng)護茶園時,從不施肥,只用園中青草。于盛夏七、八月間乘挖園除草之機,將青草埋入茶壟,腐草養(yǎng)茶,一舉兩得。諺曰:“七挖金、八挖銀”。由此,觀九華毛峰葉片,于野茶酷似。緣齒微黃而堅利,葉脈清晰而粗壯,以至茶味數(shù)沖不敗。三是采摘要求不同。九華僧俗,入園采茶講究三采三不采。一采一芽一葉茶,茶葉不許稍大;二采陽坡茶于午前、陰坡茶于午后,以確保芽葉鮮嫩,汁水充足;三采節(jié)令茶,九華毛峰只在陽歷4月10日左右開園,嚴格要求一個月采摘期。超過時令,決不采茶。不采紫茶,不采夏茶。不采亦十分講究。一是化妝后不采茶。采茶人不許化妝后入園,以免茶葉吸咐化妝品異味。二是嬌陽下不采茶,以免芽葉在籃中受曬失水,制茶殺青時,汁水不夠,不足以逞走青草氣。三是落雨天不采茶。鮮芽嫩葉,甫甫枝頭,依然生氣未息。陰雨受潮,于籃中迭壓后便開始生溫發(fā)酵,于是,炒制出的茶葉便是紫紅色,沖泡出的也便是一碗湯了。四是采摘季節(jié)不同。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九華茶園多在海拔600米以上之核心景區(qū)內(nèi),采摘季節(jié)遲于山下一個節(jié)令。其間正值漫山幽蘭送香之際,九華毛峰便乘機飽吸馥郁,并將其帶給知情知味者。每每清谷新春,新茶斥市之際,卻難得見九華毛峰之蹤影。須知九華毛峰乃大家閨秀,非“千呼萬喚”不得出來見人也。凡此種種不同,使得九華毛峰逾加珍貴難求。九華山中諸寺,每以自制之茶敬客,實乃于清靜之三門,增檀越之;也。
參禪飲茶,福慧俱增。末法世人,無不若投窗之蜂,執(zhí)迷不悟。終日無所事者,無非竹籃打水,水中撈月之類。追名者失勢于仁途,逐利者失足于商海?嘈膭谛,無窮無盡。然,佛陀言之諄諄,祖師意之切切。吾等凡夫,既然煩惱,何不拋卻剛犟難調(diào)之頑性,理會祖師西來之善意。至少,每日可坐上幾刻鐘,理些頭緒,飲上幾碗茶祛些邪濁,懷一顆平常心,悟個中消息于事茶之際,證無上甚深于止觀之間。如是圓融,如是微妙,實不可說,不可說也。
- 上一篇:禪茶真境 無一物中物盡藏
- 下一篇:解讀“禪茶一味” 品味茶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