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修有何要領

  修密法,參禪打坐,念佛讀經(jīng)等等,任何方式、方法開始都是為了入靜習定,人在禪定狀態(tài)中才容易開慧證果。修習禪定的心要只有一個:止觀雙運(注:在此僅是一種狹義而表淺的說法)。一般來講,一個初學者不可能對境無心,不可能沒有妄識雜念,大多數(shù)人的心多散漫和馳逸,初初花大力氣來修一下“止”是非常必要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則一定要止觀雙運。止是止息妄念。觀是反觀自性。修止一定得兼修觀,修觀也得兼修止,這樣才能使定慧均等,所謂見、思二種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觀而破。

  從具體做功課的角度講,我們心散亂時要止,但入靜久了深了,如果做不到清明、了了分明,有時就會落于混沉,入睡或無記,這時就要“觀”。觀(聽)聲音、觀佛菩薩像、觀自己鼻尖、眉尖、放聲念佛都行。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得把混沉空掉。反之“觀”久了,心思多外逸奔馳,心會散漫,入靜效果肯定不好。這時就要“止”,讓心思雜念、煩惱習氣止于一緣(比如念佛即是萬念止于一念)。“止”住了才會入靜。入靜久了深了又會落于混沉……總之,日子久了,二者的微妙關系我們自己一定可以慢慢體會和掌握。

  有一點須特別提醒初學者,具體做功課時千切不要提起念頭去琢磨思辨一切,也不必刻意壓制自己的散亂心,不要嫌惡自己生起的雜念,有念無念皆平等視之,有感應無感應、好相惡相等一切均要平等視之,因為這一切都不是天外來客,均是我們自性的顯現(xiàn)。雜念來了雁過無痕,能當下提起正念就行了,實在不必要節(jié)外生枝地生出念頭去識別或思考,那樣做永遠入不了靜。所以修行做功課時心思不要太急切,要盡量做到持之以恒,心平氣和。同時,飲食清淡和節(jié)欲也是心平氣和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

  還有,一些初學者總有一種錯覺,認為平時不念佛不打坐,好象還沒什么,相反一念佛一打坐還變得心煩意亂起來,根本無法入靜。其實這是個錯覺,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切都靠念頭支撐,因為念頭太多太雜,同我們的心跳一樣從無間斷,因此我們才不大能體會它罷了(我們?nèi)粽婺荏w會到那種前念未生,后念未起的“間歇”,怕已是離開悟見道不遠了)。入靜以一念帶替萬念,萬念一旦冒出,或是生生世世心識深處貯藏的一切習氣、信息、事相都會莫名其妙地“閃現(xiàn)”不已。如此等等,我們會很敏感,稍有覺察我們就不舒服,這是正常的。但不要理會和在意這些。仿佛我們常態(tài)時為一杯看似清亮的水,入靜時為它加入一塊明礬,這杯水相反會塵渣泛起,變得混濁不已——可我們想過沒有,混濁之后塵渣下沉,水會更加清明、潔凈?

  凡是修行人,都知道妄念是不好的,想千方百計地減少妄念,所以入靜覺察到妄念時就很在意,往往滋生出一定的懊惱與思索。因此,這“在意”的反應,本身就已是妄念上的妄念了,如此地浪費時間與精神,對自己無法正念相續(xù)而產(chǎn)生的不滿與批判,恰恰會障礙禪定的訓練與修持,其實,我們只管放下“在意”即可。妄念是八識中業(yè)力的變現(xiàn),知道妄念的生、住、異、滅后,來了去了都不要太在意,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跟著妄念走時,應很自然回到正念上來,僅此而已。對妄念一定要不隨不避,一旦覺知,止于一念即可(比如繼續(xù)念佛)。日子久了自會減少妄念。

  “不怕念起,但怕覺遲。”我們的念頭起,那沒關系,它起了就起了,就這么簡單,但是我們要“念起即覺”,我們念頭一起來要即覺,這個念頭一起來,馬上去覺照,馬上把功夫提起來,回到正念中來。只要當下立心,把心一橫,沒什么過不去的,要學會放下,事實上,被妄念拉走是很正常的事,只要覺察到后再回到佛號上就對了。要知道一切懊悔、思辨與批判均只是浪費時間、心力,完全沒有必要,只要被妄念拉走的次數(shù)愈來愈少就對了。打坐念佛首先要經(jīng)歷調(diào)伏其心的過程,不要作塵渣升滅的奴隸。但要慢慢來,以一種平常心,平靜、隨和地觀望和等待,心靈的塵渣會從泛起到下沉的往返不已,到體悟到“心本無生因境有”中的那個“本無生”了的話……如此,我們不僅僅能“明心見性”,還會漸漸體悟到入靜習定的諸多好處了。

  總之,佛門常以水和波來做比喻智慧與心識,平靜的水面與波浪之本性都是水,但波濤起伏時(好比心識和念頭)水是不能清明平靜的,因此這水就映不下江川大地(智慧不能顯現(xiàn)),但水之性體是有智慧德能的(能映現(xiàn)一切),因波浪而不得顯現(xiàn)和起用。反過來講,波浪也是水的一種起用,平靜的水與波浪是為一體,凡夫以波浪之現(xiàn)象為實有(有自性),不能認證平靜水面與波浪是一回事。我們?nèi)腱o訓練禪定(無念),就是為了歇止妄念,還復水之清明平靜,智慧顯現(xiàn)了,自會證得水波不二,這就是佛門常說的緣起性空、空有不二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