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匡真弘明云門文偃禪師語錄
顧著曰鑒,擬問即咦,揚眉眨眼,敗闕如斯。又道古來老宿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如是鑒咦,落草也未?大慈大悲,那顧喪身失命?只這注破,即今早已落草了也。佛印元曰:“云門說法如云雨,絕不喜人記錄,見必罵逐曰:‘汝口不用,反記吾語。’今室中對機(jī)錄,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隨即書之。”朕今刊錄,刪輯云門言句,且道與云門意旨是同是別?云門古德豈畏落草?朕亦大丈夫,豈問與云門是同是別者哉?雖然超情絕解,直指自心,如云門者,實為奇特。垂示后世,云門與朕實是大慈大悲,設(shè)使燈籠露柱向前致問:“還慈悲個什么?”答曰:“鑒。”進(jìn)云:“落革了也。”曰:“咦。”
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朔日
云門文偃禪師
云門文偃禪師,浙西嘉興張氏子。依空五寺志澄律師出家,稟具,窮律部,初參睦州蹤禪師,州才見師來,便閉卻門。師乃扣門,州云:“誰?”
師云:“某甲。”
州云:“作什么?”
師云:“已事未明,乞師指示。”
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如是連三日去扣門,至第三日,州始開門,師乃拶入,州便擒住云:“道!道!”
師擬議,州托開云:“秦時(左車右度)轢鉆。”師從此悟入。
師到雪峰莊,見一僧,師問:“上座今日上山去哪?”
僧云:“是。”
師云:“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只是不得道別人語。”
僧云:“得。”
師云:“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才集,便出握腕立地去:‘這老漢!工項上鐵枷何不脫卻?’”其僧一依師教。
雪峰見這僧與么道,便下座攔胸把住其僧云:“速道!速道!”僧無對。
雪峰托開云:“不是汝語。”
僧云:“是某甲語。”
雪峰云:“侍者將繩棒來。”
僧云:“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
雪峰云:“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
師次日上山,雪峰才見,便云:“因什么得到與么地?”師乃低頭,從茲契合。
師在雪峰與長慶、西院商量。雪峰上堂云:“盡大地撮來如粟米大,拋向面前,漆桶不會,打鼓普請看。”
西院問師:“雪峰與么道,還有出頭不得處么?”
師云:“有。”
院云:“作么生是出頭不得處?”
師云:“不可總作野狐精見解也。”又云:“狼籍不少。”又云:
“七曜麗天。”又云:“南閻浮提,北郁單越。”
師一日與長慶舉趙州無賓主話,“雪峰當(dāng)時與一蹋作么生?”
師云:“某甲不與么。”
慶云:“你作么生?”
師云:“石橋在向北。”
師到洞巖,巖問:“作什么來?”
師云:“親近來。”
巖云:“亂走作什么?”
師云:“暫時不在。”
巖云:“知過即得。”
師云:“和尚亂走作什么?”
師到疏山,疏山問:“得力處道將一句來。”
師云:“請和尚高聲問。”山便高聲問。
師云:“和尚早朝吃粥么?”
山云:“作么生不吃粥?”
師云:“亂叫作么?”
師到曹山,山示眾云:“諸方盡把格則,何不與他道一轉(zhuǎn)語,教伊莫疑去?”
師便問:“密密處為什么不知有?”
山云:“只為密密,所以不知有。”
師云:“此人作么生親近?”
山云:“不向密密處。”
師云:“不向密密處,還得親近也無?”
山云:“始得親近。”師應(yīng)諾諾。
師問曹山:“如何是沙門行?”
云:“吃常住苗稼者。”
師云:“便與么去時如何?”
云:“你還畜得么?”
師云:“學(xué)人畜得。”
山云:“你作么生畜?”
師云:“著衣吃飯有什么難?”
山云:“何不道披手戴角?”師便禮拜。
師到江州,有陳尚書請師齋,相見便問:“儒書中即不問,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腳事?”
師云:“曾問幾人來?”
書云:“即今問上座。”
師云:“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
書云:“黃卷赤軸。”
師云:“這個是文字語言,作么生是教意?”
書云:“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
師云:“口欲談而辭喪,為對有言;心欲緣而慮忘,為對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書無語。
師云:“見說尚書看《法華經(jīng)》,是否?”
書云:“是。”
師云:“經(jīng)中道:‘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幾人退位?”書無語。
師云:“尚書且莫草草。十經(jīng)五論,師僧拋卻,特入叢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書又爭得會?”
尚書禮拜云:“某甲罪過。”
師到歸宗,僧問:“大眾云集,合談何水?”
宗云:“兩兩三三。”
僧云:“不會。”
宗云:“三三兩兩。”
師卻問其僧:“歸宗意旨如何?”
僧云:“全體與么來。”
師云:“上座曾到潭州龍牙么?”
僧云:“曾到來。”
師云:“打野才裡漢。”
師因乾峰上堂云:“法身有三種病、二種光,須是一一透得,更須知有照用臨時向上一竅在。”峰乃良久。
師便出問:“庵內(nèi)人為什么不見庵外事?”峰呵呵大笑。
師云:“猶是學(xué)人疑處在。”
峰云:“子是什么心行?”
師云:“也要和尚相委。”
峰云:“直須與么,始解穩(wěn)坐地。”師應(yīng)諾諾。
乾峰示眾云:“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
師出眾云:“昨日有人從天臺來,卻往徑山去。”
峰云:“典座來日不得普請。”便下座。
師問乾峰:“請師答話。”
峰云:“到老僧處也未?”
師云:“與么則學(xué)人在途也。”
峰云:“與么那!與么那!”
師云:“將謂候白,更有候黑。”
師到灌溪時,有僧舉“灌溪語云:‘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凈裸裸,赤灑灑,沒可把。’”問師:“作么生?”
師云:“與么道即易,也大難出。”
僧云:“上座不肯和尚與么道哪?”
師云:“你適來與么舉哪?”
僧云:是。”
師云:“你驢年夢見灌溪?”
僧云:“某甲話在。”
師云:“我問你‘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凈裸裸,赤灑灑,沒可把’,你道大梵天王與帝釋商量個什么事?”
僧云:“豈干他事!”
師喝云:“逐隊吃飯漢!”
示眾
師上堂,良久,云:“夫唱道之機(jī),固難諧剖,若也一言相契,猶是多途,況復(fù)忉忉,有何所益?然且教乘之中,各有殊分,律為戒學(xué),經(jīng)為定學(xué),論為慧學(xué),三藏五乘,五時八教,各有所歸。然一乘圓頓也大難明,直下明得,與衲僧天地懸殊。若向衲僧門下句里呈機(jī),徒勞佇思,門庭敲磕,千差萬別,擬欲進(jìn)步向前,過在尋他舌頭露布。從上來事,合作么生?向這里道圓道頓,得么?這邊那邊,得么7莫錯會好。莫見與么道,便向不圓不頓處卜度,這里也須是個人始得。莫將依師語、相似浯、測度語到處呈似,將謂自己見解,莫錯會。只如今有什么事,對眾決擇看。”
吋有州主何公禮拜問曰:“弟子請益。”
師云:“目前無異草。”
有官問:“佛法如水中月,是不?”
師云:“清波無透路。”
進(jìn)云:“和尚從何得?”
師云:“再問復(fù)何來?”
進(jìn)云:“正與么時如何?”
師云:“重疊關(guān)山路。”
有官問:“千子圍繞,何者為的?”
師云:“化下住持,已奉來問。”
問:“今日開筵,將何指教?”
師云:“來風(fēng)深辨。”
進(jìn)云:“莫只這便是么?”
師云:“錯。”
問:“從上古德以心傳心,今日請師,將何施設(shè)?”
云:“有問有答。”
進(jìn)云:“與么則不虛施設(shè)也。”
師云:“不問不答。”
問:“如何是正法眼?”
師云:“普。”
問:“如何是端坐念實相?”
師云:“河里失錢河里摝。”
問:“如何是沙門行?”
師云:“會不得。”
進(jìn)云:“為什么會不得?”
師云:“只守會不得。”
問:“如何是尋常之用?”
師云:“且哪里葛藤去?”
問:“如何是教意?”
師云:“你看什么經(jīng)?”
僧云:“《般若經(jīng)》。”
師云:“一切智智清凈,還夢見未?”
僧云:“一切智智清凈且從置,如何是教意?”
師云:“心不負(fù)人,面無慚色,放你三十棒。”
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師云:“東山水上行。”
問:“乞師指個入路。”
師云:“吃粥吃飯時。”
問:“如何是塵塵三昧?”
師云:“桶里水,缽里飯。”
問:“如何是一如體玄?”
師云:“欠你一問。”
問:“如何是玄中的?”
師云:“(上祝下土)。”
進(jìn)云:“如何即是?”
師云:“速退!速退!妨他別人間。”
問:“如何是非思量處?”
師云:“識情難測。”
問:“鑿壁偷光時如何?”
師云:“恰。”
問:“一言道盡時如何?”
師云:“裂破。”
進(jìn)云:“和尚作么生下手拈掇?”
師云:“拈取糞箕掃帚來。”
問:“如何是透法身句?”
師云:“北斗里藏身。”
問:“如何是本來宗?”
師云:“不問不答。”
問:“如何是內(nèi)外光?”
師云:“向什么處問?”
“學(xué)人如何明達(dá)?”
師云:“忽然有人問,你作么生道?”
進(jìn)云:“明達(dá)后如何?”
師云:“明即且置,還我達(dá)來。”
問:“學(xué)人有疑,請師不責(zé),從上宗乘事作么?”
師云:“三拜不虛。”
上堂云:“舉一則語,教汝直下承當(dāng),早是撒屎著你頭上也。直饒拈一毛頭,盡大地一時明得,也是剜肉作瘡。雖然如此,也須是實到這個田地始得。若未,且不得掠虛,卻須退步向自己腳根下推尋,看是什么道理?實無絲發(fā)許與汝作解會,與汝作疑惑。況汝等且各各當(dāng)人有一段事,大用現(xiàn)前,更不煩汝一毫頭氣力,便與祖佛無別。自是汝諸人信根淺薄,惡業(yè)濃厚,突然起得如許多頭角,擔(dān)缽囊干鄉(xiāng)萬里受屈作么?且汝諸人有什么不足處?大丈夫漢,阿誰無份?獨自承當(dāng),尚猶不著便,不可受人欺瞞,取人處分。才見老和尚開口,便好把特石驀口塞,便是屎上青蠅相似,牛咂將去,三個五個聚頭商量,苦屈兄弟!古人一期為汝諸人不奈何,所以垂一言半句,通你入路。知事般事,拈放一邊,自著些子筋骨,豈不是有少許相親處?快與!快與!時不待人,出息不保入息,更有什么身心閑別處用?切須在意!珍重!”
上堂,良久,云:“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
僧問:“如何是觸目菩提?”
師云:“與我拈卻佛殿。”
問:“如何是最初一句?”
師云:“九九八十一。”
問:“承教有言‘一切智智清凈’時如何?”師便唾之。
問:“學(xué)人與么來,請師實說。”
師云:“知。”
問:“金剛為什么倒地?”
師云:“不著力。”
問:“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
師云:“須彌山。”
問:“如來唯一說,無二說,如何是如來說?”
師云:“哪個師僧何不問?”
上堂云:“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云:“與我拈案山來看。”
便有僧問:“學(xué)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時如何?”
師云:“三門為什么從這里過?”
進(jìn)云:“與么則不妄想去也。”
師云:“還我話頭來。”
上堂:良久,云:“還有人道得么?道得的出來。”眾無語。
師拈柱杖云:“適來是個小屎坑,如今是個大屎坑。”
問:“萬法歸一,一即不問,如何是萬法?”
師云:“你來這里說葛藤瞞我。”
問:“圣僧為什么被大蟲咬?”
師云:“與天下人作榜樣。”
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即得不辜負(fù)去?”
師云:“省力。”
問:“學(xué)人擬伸一問,還許也無?”
師云:“佛不奪眾生所愿。”
問:“如何舉唱即得不負(fù)來機(jī)?”
師云:“痛領(lǐng)一問。”
問:“己事未明,如何指示?”
師云:“不避來機(jī),還當(dāng)?shù)妹?”
問:“盡其機(jī)來,師還接也無?”
師云:“一問不錯。”
學(xué)云:“一問且置,師還接不?”
師云:“細(xì)看前話。”
問:“毗盧向上即不問,虛空請師留些子。”
師云:“把卻汝咽喉,你作么生道?”
問:“如何是學(xué)人自己?”
師云:“一叉一扎。”
進(jìn)云:“莫便是不?”
師云:“蘇嚕蘇嚕。”
上堂云:“一言才舉,千差同轍。該括微塵,猶是化門之說。若是衲僧,合作么生?若將祖意佛意這里商量,曹溪一路平沉,還有人道得么?道得的出來。”
時有僧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師云:“糊餅。”
進(jìn)云:“這個有什么交涉?”
師云:“灼然有什么交涉。”
問:“當(dāng)今一句,請師道。”
師云:“放你一線道,還我一句來。”
問:“不涉廉纖,請師道。”
師云:“一怕汝不問,二怕汝不舉,三到老僧勃跳,四到你退后。速道!速道!”僧便禮拜,師便打。
問:“目前蕩盡時如何?”
師云:“熱發(fā)作么?”其僧禮拜而退。
師云:“且來!且來!”
僧近前,師便棒云:“這掠虛漢唬我。”
問:“絕消息處,如何履踐?”
師云:“三十年后。”
進(jìn)云:“只今如何?”
師云:“莫亂統(tǒng)。”
問:“凡有言說,皆是葛藤。如何是不葛藤?”
師云:“大有人見汝問。”
上堂云:‘‘大眾!汝等還有鄆州針么?若有,試將來看。有么?有么?”眾無對。
師云:“若無,散披衣裳去也。”便下座。
問:“盡大地人來,師如何接?”
師云:“提綱有路。”
進(jìn)云:“莫只這便是指示不?”
師云:“合取狗口。”
問:“目前坦然時如何?”
師云:“海水在汝頭上。”
進(jìn)云:“遠(yuǎn)著得也無?”
師云:“向這里脫空妄語。”
問:“施主設(shè)齋,將何報答?”
師云:“量才補職。”
進(jìn)云:“不會。”
師云:“不會即吃飯。”
問:“如何是向上事?”
師云:“截卻汝肚腸,換卻匙箸,拈將缽盂來看。”僧無對。
師云:“這掠虛漢。”
問:“上無攀仰,下無己躬時如何?”
師云:“藏身一句作么生道?”僧便禮拜。
師云:“放過一著,置將一問來。”僧無語。
師云:“這死蝦蟆。”
問:“如何是色即是空?”
師云:“柱杖敲汝鼻孔。”
問:“久值為什么不識?”
師云:“測。”
問:“如何是心?”
聽口云:“心。”
進(jìn)云:“不會。”
帥云:“不會。”
進(jìn)云:“究竟如何?”
師咄云:“靜處東行西行。”
問:“如何是途中受用?”
師云:“七九六十三。”
進(jìn)云:“如何是世諦流布?”
師云:“江西湖南,新羅渤海。”
問:“請師提綱宗門。”
師云:“南有雪峰,北有趙州。”
問:“大徹的人見一切法是空不?”
師云:“蘇嚕蘇嚕。”
問:“樹凋葉落時如何?”
師云:“體露金風(fēng)。”
上堂云:“夫?qū)W般若菩薩,須識得眾生病,即識得學(xué)般若菩薩病。還有人揀得么?出來對眾揀看。”眾無語。
乃云:“若揀不得,莫妨我東行西行。”
問:“一擺凈盡時如何?”
師云:“爭奈老僧何!”
進(jìn)云:“此事和尚份上。”
師云:“這掠虛漢。”
問:“如何是道?’’
師云:“透出一字。”
進(jìn)云:“透出后如何?”
師云:“千里同風(fēng)。”
問:“古人道:‘知有極則仉。’如何是極則事?”
師云:“爭奈在老僧手里何!”
進(jìn)云:“某甲問極則事。”
師便棒云:“吽!吽!正當(dāng)撥破,便道請益。這般底到處但知孔統(tǒng),近前來,我問你,尋常在長連床上商量向上向下,超佛越祖,你道水牯牛還有超佛越祖的道理么?”
僧云:“適來已有人問了也。”
師云:“這個是長連床上學(xué)得的,不要有便言有,無便言無。”
僧云:“若有,更披毛戴角作么?”
師云:“將知你只是學(xué)語之流。”
上堂,有僧出禮拜云:“請師答話。”師召大眾,大眾舉頭,師便下座。
上堂:“有解問話者,置將一問來。”
僧出禮拜云:“請師鑒。”
師云:“拋鉤釣鯤鯨,釣得個蝦蟆。”
云:“和尚莫錯。”
師云:“朝走三千,暮走八百,作么生?”僧無語,師便打。
上堂云:“江西即說君臣父子,湖南即說他不與么,我此間即不如此。”良久,云:“汝還見壁么?”
上堂云:“從上來且是個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汝諸人道,盡大地有什么物與汝為對為緣?若有針鋒與汝為隔為礙,與我拈將來,喚什么作佛作祖?喚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將什么為四大五蘊?我與么道,喚作三家村里老婆說話。忽然遇著本色行腳漢聞與么道,把腳拽向階下,有什么罪過?雖然如此,據(jù)個什么道理便與么?莫趁口快向這里亂道,須是個漢始得。忽然被老漢腳根下尋著你去處,打腳折有什么罪過?既與么,如今還有問宗乘中話么?待老漢答一轉(zhuǎn)了,東行西行。”有僧?dāng)M問次,師以柱杖劈口打,便下座。
問:“獅子噸呻時如何?”
師云:“噸呻且置,試哮吼看。”僧應(yīng)諾。
師云:“這個是老鼠啼。”
上堂云:“不得已且作死馬醫(yī),向汝道是個什么?是東是西,是南是北,是有是無,是見是聞,是向上是向下,是與么是不與么,這個喚作三家村里老婆說話。是你有幾個到此境界?相當(dāng)即相當(dāng),不相當(dāng),靜處薩婆訶。”下座。
上堂云:“諸方老和尚道,須知有聲色外一段事,似這個語話,誑唬人家男女。三間法堂里獨自妄想,未曾夢見我本師宗旨在,作么生消得他信施?臘月三十日,個個須賞他始得。任汝勃跳去,是你諸人各自努力。珍重!”
問:“目前無一法,還免得生死不?”
師云:“你驢年未免得在。”
問:“如何是道?”
師云:“去。”
進(jìn)云:“學(xué)人不會,乞師道。”
師云:“阇黎公驗分明,何在重判?”
問:“維摩一默,還同說也無?”。
師云:“痛領(lǐng)一問。”
進(jìn)云:“與么則同說也。”
師云:“適來道什么?”
問:“如何是清凈法身?”
師云:“花藥欄。”
進(jìn)云:“便與么會時如何?”
師云:“金毛獅子。”
上堂,因聞鐘鳴,乃云:“世界與么廣闊,為什么鐘聲披七條?”
上堂云:“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便下座。
上堂,大眾集定,師乃拈起柱杖云:“不得已向這里會取,看看!三門在露柱上。”便下座。
示眾云:“盡十方世界、乾坤大地,”以柱杖一畫,“百雜碎。三乘十二分教,達(dá)摩西來,放過即不可;若不放過,不消一喝。”
示眾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總在柱杖頭上,直饒會得倜儻分明,只在半途。若不放過,盡是野狐精師。”
一日,云:“古來老宿皆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隨語識人。若是出草之談,即不與么,若與么,便有重話會語。不見仰山和尚問僧:‘近離甚處?’僧云:‘廬山。’仰山云:‘曾游五老峰么?’僧云‘不曾游。’仰山云:‘阇黎不曾游山。”
師云:“此語皆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
有時云:“若言即心即佛,權(quán)且認(rèn)奴作郎;生死涅槃,恰似斬頭覓活。若說佛說祖,佛意祖意,大似將木槵子換卻你眼睛相似。”
室中語要
舉:“古云:‘聞聲悟道,見色明心。’”
師云:“作么生是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乃云:“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糊餅,放下手云:‘原來只是饅頭。’”
有時云:“燈籠是你自己,把缽盂瞳飯,飯不是你自己。”
有僧便問:“飯是自己時如何?”
師云:“這野狐精,三家村里漢。”復(fù)云:“來!來!不是你道飯是自己?”
僧云:“是。”
師云:“驢年夢見三家村里漢。”
有時云:“真空不壞有,真空不異色。”
僧便問:“作么生是真空?”
師云:“還聞鐘聲么?”
問:“此是鐘聲。”
師云:“驢年夢見。”
舉:“疏山和尚問僧:‘什么處來?’僧云:‘嶺中來。’山云:‘曾到雪峰么?’僧云:‘曾到。’山云:‘我以前到時,是事不足,如今作么生?’僧云:‘如今足也。’山云:‘粥足?飯足?’僧無語。”
師云:“粥足飯足。”
舉:“三平頌云:‘即此見聞非見聞。’”
師云:“喚什么作見聞?”
“‘無余聲色可呈君。’”
師云:“有什么口頭聲色?”
“‘個中若了全無事。’”
師云:“有什么事?”
“‘體用無妨分不分?’”
師云:“語是體,體是語。”復(fù)拈起柱杖云:“柱杖是體,燈籠是用,是分不分?不見道:一切智智清凈。”
舉:“一宿覺云:“‘幻化空身即法身。’”
師拈起柱杖云:“盡大地不是法身。”
舉:“僧問趙州:‘某甲乍入?yún)擦?乞師指示。’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也。’州云:‘洗缽盂去。’”
師云:“且道有指示?無指示?若道有指示,向他道什么?若道無指示,這僧何得悟去?”
舉無情說法,忽聞鐘聲,云:“釋迦老子說法也。”驀拈起柱杖問僧:“這個是什么?”
僧云:“柱杖子。”
師云:“驢年夢見。”
一日,云:“三家村里賣卜,東卜西卜,忽然卜著也不定。”
僧便問:“忽然卜著時如何?”
師云:“伏惟。”
師有時云:“大用現(xiàn)前,不存軌則。”
僧便問:“如何是大用現(xiàn)前?”
師乃拈柱杖,高聲唱云:“釋迦老子來也。”
有時以柱杖打火爐一下,大眾眼目定動,師乃云:“火爐勃跳上三十三天,見么?見么?”眾無語。
師云:“無智人前莫說,打你頭破百裂。”
師有時云:“看看!法身變作燈籠,超佛越祖之談從你腳跟下過也。”
僧云:“腳跟下認(rèn)得時如何?”
師云:“鈍置殺我。”
僧云:“與么則迥然不在這里也。”
師云:“十萬八千。”
舉:“盤山語云:‘光境俱忘,復(fù)是何物?’”
師云:“直饒與么道,猶在半途,未是透脫路。”
僧便問:“如何是透脫一路?”
師云:“天臺華頂,趙州石橋。”
舉:“仰山云:‘如來禪即許師兄會。’”
僧便問:“如何是如來禪?”
師云:“上大人。”又拈起扇子云:“我喚作扇子,你喚作什么?”僧無語。
師云:“扇子上說法,燈籠里藏身作么生?”
僧卻問:“如何是和尚禪?”
師叱云:“原來只在這里。”
舉:“雪峰喚僧:‘近前來!’僧近前。峰云:‘去!’”
師舉了,問僧:“你作么生道得叉手句?你若道得叉手句,即見雪峰。”
舉:“三祖云:‘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師云:“只這里悟了。”乃拈起柱杖云:“乾坤大地有什么過?”
舉:“盤山云:‘光景具俱忘,復(fù)是何物?’”
師云:“東海里藏身,須彌山上走馬。”復(fù)以柱杖打床一下,大眾眼目定動,乃拈柱杖趁散云:“將為靈利,這漆桶!”
舉:“僧問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頭在刊什么處?’峰以柱杖劃云:‘在這里。’”
師拈起扇子云:“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相似。會么?”
師有時云:“諸方拈槌豎拂云:‘會么?’但云:‘莫壓良為賤。’卻云:‘是,是。’待伊擬議,便行。”
舉:“教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乃拈起柱杖云:“重多少?”
僧云:“半斤。”
師云:“驢年夢見。”
舉:“夾山語云:‘百草頭上薦取老僧。’”
師合掌云:“不審,不審。”又以柱杖指露柱云:“夾山變作露柱也,看看!”
舉:“《參同契》云:‘回互不回互。’”
師云:“作么生是不回互?”乃以手指板頭云:“這個是板頭。作么生是回互?”
師云:“喚什么作板頭?”
舉:“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
師云:“一切處不是三昧,行時不是三昧。有處云聲香味觸,體在一邊。聲香味觸在一邊,見解偏枯。”
舉:“祖師偈云:‘法法本來法。’”
師云:“行住坐臥不是本來法,一切處不是本來法。只如山河大地與你日夕著衣吃飯,有什么過?”又云:“法本法無法。”師拈起柱杖云:“不是本無法。”
舉:“寶公云:‘如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
師云:“你立不見立,行不見行,四大五蘊不可得,何處見有山河大地來?是你每日把缽盂噇飯,喚什么作飯?何處更有一粒米來?”
舉:“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
師拈起拂子云:“是什么?若道是拂子,三家村里老婆禪也不會。”
舉:“南方禪客問國師:‘此間佛法如何?’國師云:‘身心一如,身外無余。’”
師云:“山河大地何處有也?”
有時云:“要識祖師么?”以柱杖指云:“祖師在你頭上勃跳。要識祖師眼睛么?在你腳跟下。”又云:“這個是祭鬼神茶飯。然雖如此,鬼神也無厭足。”
師有時云:“若說菩提涅槃、真如解脫,是燒楓香供養(yǎng)你;若說佛說祖,是燒黃熟香供養(yǎng)你;若說超佛越祖之談,是燒餅香供養(yǎng)你。歸依佛法僧。下去!”
師一日拈起柱杖,舉:“教云:‘凡夫?qū)嵵^之有,二乘析謂之無,緣覺謂之幻有,菩薩當(dāng)體即空。”乃云:“衲僧見柱杖但喚作柱杖,行但行,坐但坐,總不得動著。”
舉:“夾山語云:‘百草頭上薦取老僧,鬧市里識取天子。’”又云:“一塵才起,大地全收。”
舉:“盤山語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復(fù)是何物?’”
師云:“盡大地是光,喚什么作自己?你若識得光去’境亦不可得,有什么屎光境?光即不可得,境復(fù)是何物?”又云:“此是古人慈悲之故,重話會語。這里倜儻分明去,放過即不可。若不放過,”復(fù)舉手云:“蘇盧蘇盧。”
舉:“傅大士云:‘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
師拈柱杖指燈籠云:“還見么?若言見,見破凡夫;若言不見,有一雙眼在。你作么生會?”良久,復(fù)拈柱杖云:“盡大地不是浪。”
師有時拈柱杖打床一下,云:“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你把缽盂疃飯時,有個缽盂見,行時有個行見,坐時有個坐見。這
般底,作與么去就,把棒一時趁散。”
有時拈起拂子云:“這里得個人處去,捏怪也。日本國里說禪,三十三天有個人出來,喚云:‘吽!吽!特庫兒!’擔(dān)枷過狀。”
舉:“古人道:‘一處不通,兩處失功;兩處不通,觸途成滯。’”
拈起柱杖云:“山河大地三世諸佛盡在柱杖頭上,有甚滯礙?如今明也,暗向什么處去?只這明便是暗。一切眾生只被色空明暗隔礙,便見有生滅之法。”
舉:“一宿覺云:‘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師拈起拂子云:“這個是圓光,是色非色。喚什么作色?與我拈將來看。”
舉:“《般若經(jīng)》云:‘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師乃指露柱云:“與《般若經(jīng)》相去多少?”
師因齋次,將糊餅一咬,云:“咬著帝釋鼻孔,帝釋害痛。”復(fù)以柱杖指云:“在你諸人腳跟下變作釋迦老子,見么?見么?閻羅聞?wù)f,呵呵大笑云:‘這個師僧相當(dāng),閻王不奈你何。若不相當(dāng),總在我手里。’”
師有時以柱杖打床一下,云:“你若是個漢,忽然這里聞聲悟了,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什么過?”
舉:“洛浦云:‘一塵才起,大地全收。’”
師云:“鳥窠拈布毛,便有人悟去。”
因吃茶次,舉:“一宿覺云:‘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師云:“吃茶時不是心地印。”乃拈柱杖云:“且向這里會取。”
舉:“僧問雪峰:‘如何是觸目菩提?’峰云:‘好個露柱。’有處云:‘還見露柱么?’”
師拈起柱杖云:“有的體上會事,見露柱只喚作露柱。有處道不見有露柱,見解偏枯。見露柱但喚作露柱,見柱杖但喚作柱杖,有什么過?”
舉:“國師云:‘南方佛法半生半滅,此間身心一如,身外無余。’”
師云:“喚什么作身心一如?”又云:“汝等要識國師的么?”
自代云:“不可豐負(fù)國師去也。”
舉:“肅宗帝請國師看戲,國師云:‘有什么身心看戲?’帝再請,國師云:‘幸自好戲。’”
師云:“龍頭蛇尾。”
舉:“雪峰云:‘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渴死漢。’玄沙云:‘飯籮里坐餓死漢,水里沒頭浸渴死漢。’”
師云:“通身是飯,通身是水。”
舉:“僧問資福:‘如何是一塵入正受?’福作入定勢。僧云:‘如何是諸塵三昧起?’福云:‘你問阿誰?’”
師云:“這阿師話墮也不知。”
舉:“茱萸上堂云:‘你諸人莫向虛空里釘橛。’時有靈虛上座出眾云:‘虛空是橛。’茱萸便打。虛云:‘和尚莫錯打某甲!’萸
便歸方丈。”
師云:“矢上加尖。”
僧云:“和尚適來與么道哪?”
師云:“槌鐘謝響,得個蝦蟆出來。”
舉:“古云:‘寂寂空形影。’”
師展兩手云:“山河大地何處得也?”又云:“一切智通無障礙。”
師云:“柱杖走到西天,卻歸新羅國里。”乃敲床云:“這個是你鼻孔。”
舉:“僧問夾山:‘如何是道?’山云: ‘太陽溢目,萬里不掛片云。’”
師云:“不喚作一句,不喚作法身,卻是什么?”
僧問:“如何是學(xué)人自己?”
師云:“老僧入泥入水。”
僧云:“某甲粉骨碎身去也。”
師喝云:“大海水在你頭上。速道!速道!”僧無語。
師代云:“也知和尚恐某甲不實。”
有時云:“直得乾坤大地?zé)o纖毫過患,猶是轉(zhuǎn)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更須知有全提時節(jié)。”
有時云:“泡幻同無礙,一切處不是幻,一切處不是無礙。”
有時云:“橫說豎說,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總是向下商量。直得拈槌豎拂時節(jié),雖亦是橫說堅說,然較前猶較些子。”
僧問:“請師向上道。”
師云:“大眾久立,速禮三拜。”
舉:“趙州問僧:‘什么處去?’僧云‘摘茶去。’”
師云:“閉口。”
舉:“法身說法,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然未是提綱拈掇時節(jié)。”
舉:“有為無三世,無為有三世。有為是斷滅法,何處得三世?無為有三世,不是守寂處法。”
舉:“法身吃飯,早是剜肉作瘡,將謂合有與么說話。”
舉:“僧問云居:‘湛然時如何?’居云:‘不流。’”
師云:“不流說什么湛然?”又云:“此是截鐵之言。”
舉:“《心經(jīng)》云:‘無眼耳鼻舌身意。’”
師云:“為你有個眼見,所以言無。不可如今見時不可說無也。然雖如此,見一切有什么過?一切不可得,有什么聲香味觸法?”
舉:“光明寂照遍河沙。”問僧:“豈不是張拙秀才語?”
僧云:“是。”
師云;“話墮也。”
舉:“僧問石霜:‘教中還有祖師意么?’霜云:‘有。’僧云:‘如何是教中祖師意?’霜云:‘莫向卷中求。’”
師代云:“不得辜負(fù)老僧,卻向屎坑里坐地作什么?”
舉:“石霜云:‘須知有教外別傳一句。’僧問:‘如何是教外別傳一句?’霜云:‘非句。’”
師云:“非句始是句。”
舉:“法身清凈,一切聲色盡是廉纖語話。不涉廉纖,作么生是清凈?”又云:“作么生是法身?”
師云:“六不收。”又云:“三十三天、二十八宿。”
舉:“古云:‘如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
師云:“身不可得,一切諸法豈是有也?所以古人道無情有佛性。”又云:“無情不喚作法身說法。”
有時云:“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zhí)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xì)檢點來,有什么氣息,亦是病。”
舉:“韋監(jiān)軍見帳子畫牛抵樹,問僧:‘牛抵樹?樹抵牛?’無對。”
師代云:“歸依佛法僧。”
舉:“雪峰云:‘盡大地是你,將謂別更有。”
師云:“不見《楞嚴(yán)經(jīng)》云:‘眾生顛倒,迷己逐物。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
舉:“僧問投子:‘如何是此經(jīng)?’子云:‘《維摩》、《法華》。’又問:‘塵中不染丈夫兒時如何?’子云:‘不著。’”
師云:“不喚作法身,不喚作第一義,亦為說法,亦為說真空。”
師齋次,拈起匙箸云:“我不供養(yǎng)南僧,只供養(yǎng)北僧。”
時有僧問:“為什么不供養(yǎng)南僧?”
師云:“我要鈍置供養(yǎng)。”
僧云:“為什么只供養(yǎng)北僧?”
師云:“一箭兩垛。”
有僧拈問:“只如前意作么生?”
師云:“好即同榮。”
或時以柱杖打露柱一下,云:“三乘十二分教說得著么?”自云:“說不著。”復(fù)云:“咄!這野狐精。”
僧問:“只如師意作么生?”
師云:“張公吃酒李公醉。”
舉:“國師云:‘語漸也,返常合道;論頓也,不留朕跡。’”
師云:“拈槌豎佛,彈指時節(jié),若檢點來,也未是無朕跡。”
有時拈柱杖云:“乾坤大地,殺活總在這里。”
僧便問:“如何是殺?”
師云:“七顛八倒。”
僧云:“如何是活?”
師云:“要作飯頭。”
僧云:“不殺不活時如何?’’
師便起云:“摩訶般若波羅密。”
有時云:“遇人即途中受用。”乃拈起柱杖云:“柱杖不是途,說話不是途。”
舉:“法身吃飯,幻化空身即法身。”
師云:“乾坤大地,何處有也?物物不可得,以空疃空,若約點檢來,將謂合有與么說話。”
舉:“志公云:‘雞鳴丑,一顆圓光明已久。’”
師云:“腦后即不問你,三千里外道將一句來。’”
舉:“僧問南泉:‘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么百鳥銜花獻(xiàn)?’泉云:‘步步踏佛階梯。’僧云:‘見后為什么不銜花獻(xiàn)?’泉云:‘直饒不來,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師云:“南泉只解步步登高,不解從空放下。”
僧云:“如何是步步登高?”
師云:“香積世界。”
僧云:“如何是從空放下?”
師云:“填溝塞壑。”
有時云:“若問佛法兩字,東西南北,七縱八橫,朝到西天,暮歸唐土。雖然如此,向后不得錯舉。”
舉:“祖師偈云:‘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
僧問:“如何是轉(zhuǎn)處實能幽?”
師云:“吉嘹舌頭,老僧倒走三千里。”
又問:“如何是隨流認(rèn)得性?”
師云:“饅頭磓于,摩訶般若波羅密。”
舉:“玄沙示眾云:‘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種病人來,作么生接?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么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有僧請益師,師云:“你禮拜著。”
僧禮拜起,師以柱杖便指,僧退后。師云:“你不是患盲。”
復(fù)喚近前,僧近前。師云:“你不是患聾。”乃豎起柱杖云:“還會么?”
僧云:“不會。”
師云:“你不是患啞。”其僧于此有省。
舉:“肇法師云:‘諸法不異者,不可續(xù)鳧截鶴,夷岳盈壑,然后為無異者哉。’”
師云:“長者天然長,短者天然短。”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乃拈起柱杖云:“柱杖不是常住法。”
舉:“古云:‘一念劫收一切智。’”
師拈起柱杖云:“乾坤大地總在上頭,若透得去,柱杖也不見有,直饒與么,也是不著便。”
舉:“湖南報慈垂語云:‘我有一句子遍大地。’僧便問:‘如何是遍大地的句?’慈云:‘無空缺。’”
師云:“不合么與道。”別云:“何不庵外問?”
舉:“南泉示眾云:“‘昨夜三更文殊、普賢相打,每人與二十棒,趁出院去也。’趙州出眾云:‘和尚棒教誰吃?’泉云:‘王老師有什么過?’州便禮拜。”
師代云:“深領(lǐng)和尚慈悲,某甲歸衣缽下得個安樂。”
舉:“長慶拈柱杖云:‘識得這個,一生參學(xué)事畢。’”
師云:“識得這個,為什么不住?”
舉:“僧到翠巖,值巖不在,乃下看主事。主事云:‘參見和尚也未?’僧云:‘未。’主事卻指狗子云: ‘要見和尚,但禮拜這
狗子。’僧無語。后翠巖歸,聞此語,云:‘作么生道免得與么無語?’”
師代云:“欲觀其師,先觀弟子。”
舉:“龍牙尋常道:‘云居師兄得第二句,我得第一句。’”
西院云:“只如龍牙與么道還扶得也無?”
師云:“須禮拜云居始得。”
西院云:“傍觀者哂。”
舉:“崇壽問僧:‘還見燈籠么?’僧云:‘見。’壽云:‘兩個’。”
師代云:“三頭兩面。”又云:“七個八個。”
師云:“打草鞋行腳去。”無對。
又云:“汝問我,與汝道。”
僧便問:“和尚什么處去?”
師云:“四維上下,對機(jī)設(shè)教去。”
或云:“佛法不用學(xué),燈籠露柱欺你去。作么生得不欺你去?”
代云:“趙州南,石橋北。”
一日,云:“古人面壁閉卻門,還透得這里么?”
代云:“這里是什么干屎橛!”
又云:“一。”
或云:“搬柴來去,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還出得釋迦老子鼻孔么?”
代云:“和尚也是量才補職。”
一日,云:“古人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作么生明得免此過?”
代云:“趙州石橋,嘉州大像。”
或云:“虛空還有長短也無?”
代云:“這個師僧得與么肥,這個師僧得與么瘦。”
或云:“是你諸人繞天下行腳,不知有祖師意,露柱卻知有祖師意。你作么生明得露柱知有祖師意?”
代云:“九九八十一。”
示眾云:“一舉不再說,作么生是一舉?”
代云:“長安雖樂。”
又云:“你若不相當(dāng),且覓個入頭路,微塵諸佛盡在你舌頭上,三藏圣教在你腳根下,不如悟去好。還有人悟得的么?出來道看。”
代云:“養(yǎng)子之緣。”
或云:“第一句作么生道?若道不得,作么生得心息?”
代云:“和尚莫要草鞋柱杖么?”
或云:“今日二十七,拈向什么處?”
代云:“壁上掛。”
一日,云:“汝作么生辨得無礙法?”
代云:“閑家具。”
師或云:“日里來往,日里辨人,忽然中夜教取個物來,未曾到處,作么生取?”
代云:““瞞卻多少人?”
或云:“作么生是不瞞人的句?”
代云:“莫道這個是瞞人的。”
或云:“你多年在叢林里。”乃舉手便放下云:“向后不得與么。”
代云:“若與么,便成辜負(fù)和尚。”
上堂,大眾集定,云:“總上來也,各自東行西行。”便下座。
代云:“不少。”
或云:“古人一言悟道,觸緣見性,拈起作么生商量?”
代云:“云居鼓、上藍(lán)鐘。”
師因說事了,起立以柱杖打禪床一下,云:“適來如許多葛藤貶向什么處去?靈利的即見,不伶利的著我熱瞞。”
代云:“雪上加霜。”
一日,云:“今日十五入夏也,寒山子作么生?”
代云:“和尚問寒山,學(xué)人對拾得。”
或云:“你諸人傍家行腳,還識西天二十八祖么?”
代云:“坐的坐,臥的臥。”又云:“少吃。”
因齋次,指白磁器云:“這個知有超佛越祖之淡。”
代云:“五九四十五。”又云:“和尚自吃飯。”
一日,云:“是你傍家行腳,作么生是不落賓主的句?道將來。”
代云:“便出去。”
一日,云:“非貴賤,據(jù)什么?”
代云:“蝦跳不出斗。”
或云:“作么生是腳跟下一句?”
代云:“有么?”
或云:“作么生出得這里?”
代云:“朝游羅浮,暮歸檀特。”
一日,云:“明己的人還見有己么?”
代云:“把將來。”又代展兩手。
一日,云:“你師僧繞天下行腳,見老和尚開口,便上來東聽西聽,何不向洗缽盂處置將一問來?”
代云:“也知和尚為物之故。”
或云:“佛法還有變易也無?”
代云:“缽盂、鞋履、柱杖、針筒。”
一日,云:“佛法拈卻我不問你,還有識世諦法么?”
代云:“某甲若道有,被和尚領(lǐng)過。”
示眾云:“大眾!函蓋乾坤,目機(jī)銖兩,不涉世緣,作么生承當(dāng)?”
代云:“一鏃破三關(guān)。”
或云:“你諸人擔(dān)缽囊行腳,不知有佛法,佛殿上蚩吻卻知有佛法。”
代云:“佛殿里裝香,三門外合掌。”
師或以柱杖一畫,云:“微塵諸佛盡在這里,還辨得盡么?”
代云:“日出東方夜落西。”
一日,云:“作么生是扣門一句?”
代云:“打。”
師或云:“古人道:‘觸目是道。’拈卻醬甕,阿哪個是道?”無對。
代云:“是什么心行?”
師云:“蒼天!蒼天!”
示眾云:“十五日以前不問你,十五日以后道將一句來。”
代云:“日日是好日。”
因看志公頌,問僧:“半夜子,心住無生即生死,古人意作么生?”
代云:“不可總作野狐精見解也。”
或云:“古人道:‘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作么生是光明?”
代云:“廚庫三門。”又云:“好事不如無。”
或云:“是你諸人行腳,須知有隔身句。作么生是隔身句?”
代云:“初三十一。”
或云:“大智非明,真空絕跡。還有人明得這個道理么?若有人明得,出來道看。”
代云:“捏。”
或云:“一言才舉,千差同轍,是什么言?”
代云:“如是我聞。”又云:“要道有什么難?”
因見狗子,乃打一下,云:“你為什么咬這露柱?”
代云:“但以腳趯狗子便去。”
一日,眾集定,云:“莫錯認(rèn)一著。”便下座。
代云:“謝和尚重重相為。”
示眾云:“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里,將三門來燈籠上。作么生?”
代云:“逐物意移。”又云:“雷起云興。”
師或云:“阿耶耶!新羅國里打鐵,火星燒著我指頭。”
自代云:“非但指頭。”
一日,云:“眼睫橫亙十方,眉毛上透乾坤,下透黃泉,須彌塞卻你咽喉。還有人會得么?若有人會得,拽取占波共新羅斗額。”
代云:“哂。”
或云:“古人道聲香味觸常三昧,我與你葛藤。”乃拈柱杖云:“這個柱杖子是三昧,你若識得柱杖子,即識得天下老宿。”又云:“你若識得柱杖子,未夢見天下老宿腳根下一莖毛。”
代云:“和尚不使別人。”
一日,云“一箭兩垛作么生?”
代云:“長安雖樂。”
一日,云:“作么生道得不落第二問?”
代云:“洪州鞋履。”
一日,拈起柱杖云:“解脫深坑勃跳。”
代云:“出。”
或云:“一語明得,不要分外。”
代云:“將謂是天地。”
師或云:“塵無自性,攬真成立。作么生是成立的事?”
代云:“五尺柱杖三尺竹。”
一日,云:“說即天地懸殊,不說即眼睫里藏身,眉毛上勃跳。”
代云:“三三。”
或云:“古人道:‘一語無二語。’作么生是一語?”
代云:“早朝粥,齋后茶。”
師或拈起柱杖云:“是你諸人作么生辨云門?云門作么生辨你諸人?”
代云:“平。”
問僧:“佛法還有青黃赤白黑也無?”
代云:“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
一日,云:“作么生是塵中辨主?”
代云:“趙州去江華不遠(yuǎn)。”
師或云:“有一人問著,口似木板;有一人問著,口似懸河。你道二人過在甚處?”
代云:“有過即拈出。”
示眾云:“叢林言話即不要,作么生是宗門自己?”
代云:“但展兩手。”
一日,云:“作么生是不續(xù)再問?”
代云:“秋風(fēng)過去春風(fēng)至。”
因齋時聞鼓聲,師云:“釋迦老子叫喚也。”
時有僧問:“未審釋迦老子叫喚作么?”
師云:“你與么驢年夢見在?”
代云:“今日吃飯甚是遲。”
或云:“我今年老七十八也,所作水難也。”
良久,問僧:“你道凈瓶年多少?”無對。
代云:“甲子會。”
一日,云:“靈利的人難得,作么生是靈利的人?”
代云:“不妨。”
一日,云:“會佛法的人共什么人語話?”
代云:“行者。”
問僧云:“三藏圣教、天下老和尚言語總拈去,蝦蟆口里道將一句來。”
代云:“昨日新雷起。”
問僧云:“行住坐臥,著衣吃飯是法身,哪個是你四大?”
代云:“和尚今年年尊。”
或云:“照盡一句作么生道?”
代云:“某甲不欲開蝦蟆口。”
師在糊餅寮吃茶云:“不向汝道罪過。”無對。
復(fù)云:“第一須忌火。”便起去。
代云:“大眾不得辜負(fù)和尚。”
師或拈起柱杖問僧:“這個汝不得道著,作么生是衲僧孔竅?”無對。
又云:“你若道不得,向鼻孔里道將一句來。”
代云:“新羅火鐵鄆州針。”又云:“匹上不足。”
因僧來參,師拈起袈裟云:“你若道得,落我袈裟綣績里;你若道不得,又在鬼窟里坐。作么生?”
代云:“某甲無氣力。”
一日,云:“萬法從甚處起?”
代云:“糞堆頭。”
師或云:“第一句作么生道?你若明得,陜府鐵牛吞卻乾坤。”
代云:“謝和尚重重相為。”
示眾云:“舉一不得舉二,你若舉二,放你舉三。”
代云:“開。”
或云:“頭上霹靂即不問你,腳下龍過道將一句來。”
代云:“朝起云,暮降雨。”
一日,云:“一切智智清凈中,還有生滅么?”
代云:“夜叉說半偈。”
示眾云:“作么生是不露鋒骨句?”
代云:“今時人須是明明向道始得。”
師乃有頌:
不露鋒骨句,未語先分付。
進(jìn)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或云:“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你道自己在一乘法里?一乘法外?”
代云:“入。”又云:“是。”
或云:“折半列三,針筒鼻孔在什么處?與我個個拈出來看。”
代云:“上中下。”
師或云:“衲僧須得巴鼻,即識得天下人。作么生是衲僧巴鼻?”
代云:“德山棒。”
示眾云:“淺聞即深悟,深聞即不悟。”
代云:“迷逢達(dá)摩。”
或云:“衲僧須識古人眼,作么生是古人眼?”
代云:“蝦蟆跳上天。”
師或拈起柱杖云:“莫道老和尚瞞你,貴之與賤,縱橫十字,一時這里會得了,莫辜負(fù)老僧。”
代云:“百鳥為子屈。”又云:“抑與之與。”
師舉:“古人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個是僧堂,這個是佛殿,哪個是不揀擇?”
代云:“何必如此?”
師或云:“不問汝叢林言教,這個是天,這個是地。”以手指身云:“這個是我。”又指露柱云:“這個是露柱,哪個是佛法?”
代云:“也大難。”
一日,云:“通明的人什么物與么來?”
代云:“莫教屈著人。”又云:“釋迦老子須彌山。”
一日,云:“一句辨邪正,忽有人問:‘作么生是辨邪正的句?’你作么生道?”
代云:“西天與此土不同。”
或云:“今日以前不要,今日以后不要,正當(dāng)今日,道將一句來。”
代云:“正好。”
或云:“缽盂匙箸與露柱相去多少?”
代云:“分開好。”又云:“尋常得此便。”
一日,云:“作么生是提婆宗?”
代云:“西天令嚴(yán),此土還較。”
或云:“有一切見的人是什么人?”
代云:“三家村里納稅漢。”
一日,云:“不占田地,道將一句來。”
代云:“總屬和尚。”
師行次,以柱杖打露柱一下,云:“什么處來?”自云:“西天來。”復(fù)云:“來這里作什么?”自云:“說佛法。”乃喝云:“欺我唐土人!”又以柱杖打一下便行,卻拈問僧:“汝道我意作么生?”
僧便問:“只如師意作么生?”
代云:“不用行主。”又云:“獅子咬人。”
一日,云:“驀扎一句作么生道?”
代云:“因一事,長一智。”
或云:“大藏教將什么辨?”
代云:“點。”
又云:“衲僧鼻孔又作么生道?”
代云:“玩山玩水。”
或云:“作么生是入鄉(xiāng)隨俗的句?”
代云:“君子可入。”
一日,云:“作么生是提綱一句?”
代云:“雪峰南,趙州北。”
師或云:“非色非聲,體上明得是第幾機(jī)?”
代云:“不可向野狐窟里作活計。”
一日,云:“遠(yuǎn)即照,近即明,作么生道?”
代云:“入水始見長人。”又云:“更不要也。”
師或拈柱杖云:“且向這里會,也有利益,也無利益;總不會,顢頇佛性,籠統(tǒng)真如。”
代云:“匹上不足,匹下有余。”
因齋時打帳座一下,云:“這個吃。”又打飯床一下,云:“這個不吃。”
代云:“一槌兩當(dāng)。”
因搬米,問僧:“人擔(dān)米?米擔(dān)人?”
代云:“總得。”又云:“搬米辛苦猶是可。”
又問僧:“大橋有多少米?”
僧云:“七十碩。”
師拈起柱杖云:“七十碩米一時在柱杖頭上,擔(dān)將來即得;若擔(dān)不得,餓殺你。”
代云:“不可為小小。”
一日,云:“有所說,野干鳴;無所說,獅子吼。我與么是野干鳴,作么生是獅子吼?”
代云:“九九八十一。”
師或云:“埋沒兩字,不用道著。”
代云:“深領(lǐng)和尚慈悲。”又云:“因某甲所置。”
“善財入門也,作么生道得出去?”
代云:“朝游羅浮。”
或云:“糊餅從你橫咬豎咬,不離這里道將一句來。”
代云:“今日新面。”
或云:“作么生得道斷商量?”
代云:“來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fēng)卒未休。”
- 上一篇:祖師禪的性質(zhì)及修法
- 下一篇: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 二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