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骨舍利 > 佛舍利 >

武則天敕令第二次迎佛骨

  武則天14歲時應(yīng)召入宮,立為才人,侍奉太宗。太宗死后,與其它嬪妃一起被送入感業(yè)寺為比丘尼。后被比她小5歲的高宗李治看中,復(fù)召入宮,進(jìn)為昭儀。永徽六年(655)立為皇后;顯慶五年(660)武則天開始代高宗決百司奏事;龍朔三年(663)天下大權(quán)盡歸武后;弘道元年(683)武則天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武則天廢睿宗,改國號為周,稱圣神皇帝。
 
  武則天以女身稱帝之舉,是中國政治上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舉,改“李唐”為“武周”更為儒家之正統(tǒng)與道家所不容。為了證明她至高無上地位的合理性,極需尋找理論上的依據(jù)。在儒、道兩家都不能支持的情況下,她只能指望佛教釋門了。而佛教的大乘經(jīng)典《寶雨經(jīng)》中,正有女身受記為轉(zhuǎn)輪王成佛之說,此說正中武則天下懷。恰于此時有法相和尚編撰《大云經(jīng)》獻(xiàn)上,稱武則天是西方彌勒佛下世,應(yīng)取代李唐為天下之主,為武則天稱帝營造了輿論氛圍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于是,武則天即下令將《大云經(jīng)》頒行天下,在長安、洛陽及諸州各建大云寺一所。并改元“天授”。天授二年(691),武氏一改初唐太宗以來的國策,公開宣告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之前。武則天登基前,稱帝時以及晚年與佛教相始相終,歷經(jīng)了信奉、利用、感恩三個階段,與佛門寺宇有割不斷的機緣。
 
  顯慶五年,武則天為法門寺舍利舍所寢衣帳,造金棺銀槨。咸亨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又贈脂粉錢20000貫助造洛陽龍門大毗盧舍那像龕和奉先寺。永隆二年(681),凈土宗祖師善導(dǎo)的塔廟香積寺建成,武后“或頻臨凈剎,傾海國之名珍;或?qū)以L炎涼,舍兩宮之秘寶”,以充供養(yǎng)。垂拱四年,毀洛陽宮中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
 
  武則天時期的唐代佛教是中國佛教鼎盛階段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的內(nèi)容與形勢向各個方面充分發(fā)展,幾乎到達(dá)了中國佛教的頂峰。一時名僧輩出,著名的有玄奘、道宣、善導(dǎo)、窺基、道世、智感、弘忍、法藏等。武則天在其有生之年中的最后一次崇佛活動,就是長安四年(704)的迎奉法門寺佛骨舍利,這也是她一生中規(guī)模最大的事佛活動之一。
 
  這一年,武則天命鳳閣侍郎崔玄暐和法藏、綱律師等到法門寺迎奉佛指舍利入宮供養(yǎng)。法藏等入塔行道7晝夜,然后啟出舍利,顯示于道俗,于是人們爭先恐后以燒指頭,頭上點蠟燭等各種極其殘忍的手段來表示對佛的虔誠供養(yǎng)。有些人甚至不惜傾家蕩產(chǎn)施舍于寺院,以示自己供養(yǎng)的虔誠。除夕日佛骨迎至西京崇福寺,西京留守會稽王率官屬競相瞻禮膜拜,并各自施舍種種奇珍異寶。舍利在長安期間,各級官屬競相組織盛大的瞻禮儀式,并將長安城內(nèi)的官辦和私設(shè)的音樂班子全部用到這場轟轟烈烈的迎奉活動之中。次年正月十一日,舍利被迎入神都(東都,今洛陽),武則天下敕令王公以下,在洛陽城內(nèi)組成龐大的迎奉隊伍,配以精美的幡華幢蓋等,又命令組織盛大的樂隊,在明堂專門演奏。正月十五日,武則天在虔誠齋戒、精心沐浴后,在法藏的主持下,拜倒在佛祖真身舍利的面前,虔誠祈禱,以求佛祖保佑她江山永固,萬壽無疆。
 
  然而,就在武則天虔誠迎奉佛祖真身舍利的第二年,佛骨仍供養(yǎng)于洛陽明堂尚未奉還,武則天就死了,終年83歲。時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在武則天一生中曾兩次迎奉法門寺佛骨舍利,聲勢極其浩大,這在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