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談感應篇
一、感應篇之概述
1、感應篇的來源
問,《感應篇》,誰人著作。對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別之。
答,《感應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謂為老子所作。亦有謂本抱樸子而廣之。然不必究其為何人所作,只取其書所說之益。所謂不以人廢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說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為事。蟲文鳥書,大開文字之端,敢以蟲鳥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舉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論是非者之無益繁詞。此種繁詞,尚不如春禽晝啼,秋蟲夜嗚之有天然風味也!度幘硭拇鸫迾淦居士問》
2、感應篇的性質
《感應篇匯編》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对鰪V卷二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五經四書,本是教人為善之書。世多以文視之,則便當面錯過。若《感應篇》、《陰騭文》等,直陳因果報應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實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報應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實!度幘矶䦶椭x慧霖居士書五》
《感應篇》、《陰騭文》,實為功過格之源本,以故恭錄于首,以期朝夕諷誦,互相鑒照。俾得三業(yè)清凈,一心淳篤。庶可無忝所生,行為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齊修。成已成人,了無二致。前繼往圣,后開來學,參贊化育,輔翼郅治,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別求玄妙?v令大得,亦只能利一類之機而況專資空談者乎!独m(xù)編卷二凈土問辨功過格合刊序》
二、感應篇之實行
1、讀誦奉行改過遷善
凡《安士全書》,及《感應篇匯編》,《印光文鈔》,通文義者,皆須人奉一部。由此路上行,上焉者或可體會到此。否則只知圓融不執(zhí)著,口口說空,步步行有,為家庭之禍患,亦佛法之蟊賊。《三編卷三復福州佛學社書》
《感應篇匯編》,宜令熟讀,此正本清源之要務。以五經四書所說者,或散見于各處,或義晦而難領會。此既熟讀,讀五經四書,一見此種話說,即便心領神會。理學務躬行,而不知此義,反指為異端者,皆見理未的,救世無術之流類也!度幘矶䦶椭x慧霖居士書二》
汝宜每日將《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真經》,日讀三五遍,至少須一遍。亦令汝妻日日讀之,自可知為人之道理。既知為人之道理,則便可繼汝父之家風。凡一切人皆欽仰汝,以為汝父素好善,故有此令郎。此其榮為何如也。光宗耀祖,成家立業(yè),只在能立志學好而已。豈有甚么難行難做處。《三編卷三復某居士書》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過讀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shù)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于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yè)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為辛苦。古語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時若錯過光陰,后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于我、于親、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于人物,無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xiàn)出。所現(xiàn)者,與此丑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祈審慎思察,則幸甚幸甚。《增廣卷一 與周法利童子書》
若日說因果報應,與生徒講《感應篇》、《陰騭文》、《覺世經》。而所作所為,皆與三者相反,則成登埸優(yōu)人,只供臺下人一時悅眼娛耳而已。優(yōu)人只得優(yōu)人之值,斷無生前沒后之真利益也。愿汝深體吾言,則儒佛之心法,及究竟之實益,豈必令前人獨得,而汝或不得者哉!度幘矶䦶妥恐橇⒕邮繒弧
2、感應篇與家庭教育
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于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于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歷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xiàn)設學校。宜合數(shù)家請一文行兼優(yōu)、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后令其入現(xiàn)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对鰪V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后來讀書受益之前導。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圣賢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憍慣,養(yǎng)成敗類,縱有天姿,亦不知讀書為學圣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独m(xù)編卷二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fā)隱》
《陰騭文》、《感應篇》,必令其熟讀。且勿謂此非佛書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淺近,若以遠大之深理言之,則難于領會。此等書,老幼俱可聞而獲益。而況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乎!对鰪V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七》
祈以《感應篇》教子孫,終身誦之,勝于小學韻語多矣!度幘矶䦶蜕刍蹐A居士書三》
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于正人君子之域矣。《三編卷一復金益平居士書二》
教小兒常以《陰騭文》、《感應篇》,為入德之門。俾幼時即知為人之道,與因果之理。則后來決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否則被彼邪見所誘,則其行或至如今之廢孝廢倫免恥者,以現(xiàn)今此種邪說甚多故也!度幘砣龔屯踔亲烤邮繒
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騭文》、《感應篇》,為彼講說。俾知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則將來自不至流為暴惡。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皆由最初不知為人之道,及因果報應。一聞邪說,遂極力依此,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為可哀也!度幘砣龔婉R宗道居士書一》
必須令彼熟讀《感應篇》、《陰騭文》,以為前途之導。即二女亦當讀之,以期藉此自修并以化人。天下不治,匹夫有責,此實匹夫令天下治之根本法。又須令兒子多看《安士全書》,《歷史感應統(tǒng)紀》,及有益身心之善書。《三編卷一復神曉園居士書》
世之不肖子女,皆其母不盡母職之所致也。母若賢,一則秉其氣性,二則觀其作為,此系以身立教者。次則教以為人之道,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又須切切實實示以因果報應。迨讀書時,先將《感應篇》、《陰騭文》令其熟讀。畢生每日須念三五遍。再與講其大義,則如镕金入于好模中,決無不成好器者。此母教為治平之根本也。世人皆不注意,故有今日之戰(zhàn)爭現(xiàn)象。以致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光不須為小兒說法,且為汝夫婦說教小兒法,則小兒自可仿效儀型,克成正器矣!度幘硪粡屠钗哭r居士書五》
三、感應篇之功用
1、令人深信因果
因果者,世出世間圣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書曰,惠迪吉,從逆兇,唯影響。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皆因果之說也。至于佛法,則更為彰著。前究過去,后明未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善惡報應,不爽毫厘。吉兇禍福,皆由感召。人雖至愚,決不至幸災樂禍,避吉趨兇。惜無殷鑒,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憂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應篇直講》為急務也。《三編卷四感應篇直講題辭》
因果者,世出世間圣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鬃又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語依表面看,是說慶殃及于子孫。依實際論,其慶殃之歸于本人者,當更大于子孫者多多也;又惡榉兑,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用,以也。極,窮困苦荼也。五福六極,實示前生之善惡因,及現(xiàn)生之善惡果也。儒經說前因現(xiàn)果,現(xiàn)因后果?鬃踊哟硕Z,最為明顯。佛經說三世因果,最為詳悉。撮要說之,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謂現(xiàn)生所享受苦樂吉兇者為命,謂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天豈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應篇》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果知此理,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業(yè)業(yè),恐懼修省。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則自心本具之正知發(fā)現(xiàn)。由茲罔念作狂者,咸得克念作圣矣。此就儒教所說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況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瞋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圣。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間圣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三編卷三因果實證序》
人性本善,由對境涉緣,不加檢察,遂致起諸執(zhí)著、好惡、種種情見,以埋沒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復其初。其語言雖多,總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鬬,如一人輿萬人敵。物,即煩惱妄想,亦即俗所謂人欲也。與煩惱妄想之人欲戰(zhàn),必具一番剛決不怯之志,方有實效。否則心隨物轉,何能格物。致者,推極而擴充之謂。知,即吾人本具愛親、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學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檢點,從茲隨物所轉,或致并此愛親、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極此良知,以遍應萬事,涵養(yǎng)自心乎。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從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說工夫,妙無以加。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須有成范,方易得益。五經、四書,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見各書,不以類聚,頗難取法。而未多讀書者,更無因奉為典型也。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兇,福善、禍淫之至理,發(fā)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作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僭修焉。清長洲彭凝祉,少奉此書,以迄榮膺殿撰,位登尚書后,尚日讀此書,兼寫以送人,題名為元宰必讀書。又釋之曰,非謂讀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其發(fā)揮可謂透徹之極。然見仁見智,各隨其人之性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垡成佛道,況區(qū)區(qū)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此書注解甚多,唯清元和惠棟之箋注,最為精深宏暢,惜非博學之士不能閱。次則匯編,實為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婦孺,猶難領會。唯直講一書,為能普益。然文雖淺顯,詞甚優(yōu)美。淺而不俗,最易感人!独m(xù)編卷二感應篇直講序》
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維何。即凡教子女,必在于孩提之時,先須使知因果報應之說,則一切悖惡行為,自有所畏而不敢為。講因果之書,莫善于《感應篇》,及《陰騭文》。此二書,能為之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蓋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習焉,久則成性,及既長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亂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養(yǎng)成之也。蓋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后,根本一壞,遂泛濫而不可收拾。于是非孝無親之說,家庭革命之談,乃昌言而不諱。馴至朋友則利交而貨賣,夫婦則獸合而禽離。廉恥道喪,天理絕滅,洪流滔天,未知所屆。即起孔子釋迦于今日,亦無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則將柰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為子女講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獲善果,庶將來人心丕變,風俗漸淳,天下國家,其有太平之望乎!独m(xù)編卷二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
2、受持流通感應篇之利益
天下不治,匹夫有責。謂其善教兒女,俾成賢善。以之風于一鄉(xiāng)一邑,以及天下之謂也。吾常謂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為尤關切要。以女有相夫教子之權,女若賢善,則其婿與兒女皆賢善矣。故又曰,治家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語實語。欲家門興盛,子孫賢善,當以吾言為圭臬,則所求皆得矣。又提倡因果報應,莫善于教人受持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以善惡類書,一目了然,易于獲益。彭定求從小日誦此二書,至中狀元作尚書時,猶日日誦之。且得暇恭書送人,題為元宰必讀書。跋曰,非謂讀此可以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芍藭。《三編卷一復朱仲華居士書一》
令友求子,擬舍百金。當令請百部《感應篇匯編》,以送通文理有信心之正人君子,實為不可思議功德,當獲感通。又須知求子,先須從培德節(jié)欲起。印施善書,乃培德之一端,非止乎此而已。培德,當常看《感應篇》、《陰騭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過格,乃認真體察,絲毫不容放過。故命本不壽而壽,無大功名而大功名,無子而有子。果能追彼芳躅,以期德日增而過日減。即不用功過格,凡了凡之所得者,令友亦當?shù)弥。況彼主持報館,握言論機關之權。…………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監(jiān)。彼狂生謂此等書,乃老齋公老齋婆之所從事者。非但不知圣賢之所以為圣賢,并不知人之所以為人。生為行肉走尸,死與草木同腐。而且惡業(yè)難消,永沈惡道。彼囂囂然自命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聞者,何可勝數(shù)。欲子孫之不趨敗途。共入正道者。當以《感應篇匯編》,《陰騭文廣義》,為定南針。則世俗習染之惡浪滔天,黑云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趨,而載胥及溺。否則縱令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亦難保不入洄澓,而隨即沈溺矣。況絕無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須知陰德二字,所包者廣。成就他人子弟,令入圣賢之域,固屬陰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圣賢之域,亦是陰德。反是。則誤人子弟固損德,誤己子女亦損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則且就家庭日用云為,以作為圣為賢之先容。正所謂即俗修真,現(xiàn)居士身而說法者。祈以此意,與令友,及一切知交,愷切言之。亦未始非已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对鰪V卷二與永嘉某居士書》
以世世奉佛,奉《陰騭文》,《感應篇》。其志固長欲利人,而天固長施厚報也。《三編卷四復劉觀善居士書二》
至于所說《感應篇》,見人之得,如己之得等十二句,若能事事省察自心,則雖未能即純,亦可以常然如是。顏子三月不違仁者,亦是微有間斷,未能畢竟與仁打作一塊之樣子。希圣希賢,在人自勉。若一放縱,則便不可名狀,如今日之為國為民者然,可不哀哉。修行人,心不可偏,若偏,即或受病。身體孱弱,當息心正念,俾神不外馳,心自歸一,身亦可漸漸安康。若欲得往生,儻此心堅固不解,或起魔事。去來任業(yè),鎮(zhèn)定由己。若欲即得,如瓜未熟而先摘,而尚能受用乎。《續(xù)編卷一復念佛居士書》
(注:弘法法師為江蘇省佛協(xié)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州靈巖山寺監(jiān)院,蘇州報國寺住持)
- 上一篇:早吃素
- 下一篇:歷史感應統(tǒng)紀回向偈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