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簡介
弘一法師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是著名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譜曲的。
弘一法師杰出貢獻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fā)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
中國僧俗兩界聞名于世弘一法師, 在近代文藝領域里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后,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里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于一生。大師的懿行在當代清晰可尋,天津、上海、嘉興平湖、泉州、廈門、成都、溫州、漳州、惠安、安海、青島、臺北等全國許多市區(qū)、寺廟建有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堂、設立大師塑像,成為城市名片、旅游景點,供人們祭奠瞻仰、參觀學習。
1918年,弘一法師38歲出家,1942年62歲圓寂于福建泉州開元寺。依據有關他的大量史料和傳記,吾認真地進行了有據可考的總結,弘一法師可成就中國近代歷史第一的則有十三個之巨。謹敬列如下:
一、1906年考入日本東京最高美術學府學習西洋繪畫,主持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話劇社團“春柳社”。
二、1906年主編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即《音樂小雜志》介紹西洋音樂和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到國內發(fā)行。
三、1907年組織中國第一部話劇《茶花女》在日本東京為國內賑災義演,主演茶花女傳為佳話,開中國話劇先河。
四、1908年作為中國第一位將西方通俗音樂介紹到國內的音樂家,如填詞《送別*長亭外》傳唱百年至今。
五、1912年中國采用圖文廣告藝術第一人,時任上海《太平洋報》美術編輯,一改國內長期單調乏陳的文詞版面。
六、1913年第一位編著《西方美術史》教材,講授西方油畫藝術,著名畫家徐悲鴻等為推進者。
七、1914年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體寫生課教學的美術教育家,著名畫家劉海粟緊為其后1915年采用女體寫生課第一人。
八、1914年最早介紹《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畫教學,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乃大師高足也。
九、1915年最早創(chuàng)作、倡導中國現代木版畫藝術的教育家。
《無上清涼》弘一法師手書
《無上清涼》弘一法師手書
十、1915年最早撰《西洋樂器種類概說》,開創(chuàng)了鋼琴音樂教學的先河,音樂家劉質平乃大師高足、在俗弟子,情同父子。
十一、1931年第一位自撰自書佛教對聯集——《華嚴集聯三百》弘法利生,在中國佛教藝術史上留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十三、第一位對傳統(tǒng)書法審美觀進行革新的藝術大師,他的書法稱古今絕無的“弘一體”。他將中國書法藝術別開生面依西洋畫“形象”美學理念表現,并用佛教靜觀法打破傳統(tǒng)元氣論以動態(tài)氣勢美學作為書法的本體論基礎,開啟了新的書法審美道路。
弘一法師語錄
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濟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謂是智慧通達。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恩怕先益后損,威怕先松后緊。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以仁義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養(yǎng)天下萬世。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劉念臺云:“涵養(yǎng),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yǎng)。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謹嚴,要做到極致。于生活,應戒絕奢華,一切從簡。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處須住。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侮。
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論人當節(jié)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
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惡莫大于縱己之欲,禍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
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德勝者,其心平和,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相關名詞
推薦內容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