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修行
在共修時段,坐在堂里一心不亂地專注修業(yè)處,稱為專修。專修法由于避免了除坐姿以外的其他威儀,也避免了除業(yè)處以外的外緣,心是投入的,所以稱為專修。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由于威儀是不斷變化的,例如行走、站立、坐著、躺臥、移動等,或者手要不斷操作各種事情,走路時腳步要移動等。
還有,平時眼睛是張開的,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外緣;耳朵是開放的,任何聲音都可以撞擊耳門,而且思維也不像專修時那么專注、專心,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守護好正念,沒有守護好心念,心就會像猴子一樣,像野馬一樣,這樣我們將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在胡思亂想。在坐時雖然很專心,但是一下座后,心又追隨著習氣,又追隨著煩惱,又追隨著妄想,這樣我們的修就很難有好的效果。
應(yīng)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修行呢?學(xué)會散修。散修的“散”是指姿勢,身體的威儀處于行立坐臥的任何一種,六門也處于活躍狀態(tài),不像專修的時候關(guān)閉眼耳鼻舌身五門,只用意門,只是用心去專注業(yè)處。在平時六門都是開放的,接受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所緣以及法所緣的撞擊。比如走路的時候要看路面,特別是這個季節(jié)很多螞蟻、很多蟲,不小心的話會踩死它們,我們的眼睛不可能閉著。有些人比較忙,要抬東西、搬東西、掃地等等。
這時是不是不能修了呢?不是的,還是可以!在這些情況下的修行稱為“散修”,或者稱為散心修。散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知道身體的動作。如果心還很粗,也就是心比較散亂的時候,可以只是把心放在身體上,乃至只注意身體的動作。比如掃地的時候,注意肢體的動作,注意不要掃死螞蟻蟲子等,要有正念地掃。雖然速度上掃得快也好,掃得慢也好,只要有正念就好。
心念放在身體上,屬于“有益正知”,它是一種培養(yǎng)正念正知的方法,比掃地時胡思亂想更好。這一種方法是在心比較粗或者干活的時候,由于動作比較快或復(fù)雜,心難以細下來,就可以這么做。
第二、覺知自己的心念。要學(xué)會時時了知自己的心念。比如當你感到煩躁時,要知道你的心已經(jīng)生起煩惱了,不耐煩了。例如在廚房服務(wù)時,看見有人不聽安排而讓自己心生煩惱,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跳出這個外緣,沒有很好地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的話,就會被煩惱控制,被煩惱綁住了。這個時候心要跳出來,要知道我的心已經(jīng)在鬧情緒了,在賭氣、討厭、不耐煩了。
經(jīng)常很好地觀照自己的心,煩惱在一生起時即被我們的正念所鎮(zhèn)伏、壓服。如果沒有正念的話,煩惱就找到滋生的機會,會越來越滋長,會越來越強大。任何煩惱在剛剛開始時力量都是很弱的。例如生氣,當你看到冤家死對頭時,第一反應(yīng)是討厭他。但是在你一接觸到不喜歡的外緣時,心很快就了知:“啊,我的心已經(jīng)被對象套住了,我的心已經(jīng)被煩惱抓住了。”
如果你能很快地察覺到它,察覺到自己的心陷入了煩惱,那種嗔恚、生氣、厭惡、排斥的力量很快就變?nèi)。為什么呢?因為有了正念,煩惱就會變(nèi)酢H绻霈F(xiàn)了喜歡的對象,比如在托缽時看到有好吃的東西,于是生起貪心:“哈,今天又有肉吃了,我要舀多點!”這時你盯著的只是美味,卻沒有看到你的心在粘著好吃的東西,沒有看到貪心的生起。
如果沒有正念,心就被貪欲抓住了。煩惱一生起時,正念就生起。就好像一個小偷,后面老是跟著警察,雖然小偷下手很快,但是警察也能很快地把他抓住,那這個小偷就不可能為非作歹到哪里去。妄想、貪嗔癡就好像小偷,正念好像警察,如果任憑小偷去偷,小偷就會越來越大膽,甚至明目張膽,原來的暗偷變成后來的明搶。
如果一個人沒有用正念防護自己的心的話,剛開始的時候還有點慚愧心,知道生氣不好,到后來明目張膽地生氣,還以為透過生氣才能樹立威信,這樣心就慢慢地陷入煩惱。你會生氣一次,就會生氣第二次、第三次……。生氣次數(shù)多了,就變成一種習氣。所謂“習”就是不斷重復(fù),不斷重復(fù)的煩惱稱為“習氣”。一旦煩惱重復(fù)多了就變成性格、變成習氣。人家說這個人性格不好,難以相處,大家都不喜歡,就是因為不斷地重復(fù)做不該做的事情,重復(fù)說不該說的話。
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守護好正念,沒有防護好心,任憑煩惱在心里滋生。所以我們要提升對心的觀照能力,要提升心對煩惱的控制能力,這屬于“有益正知”或“適宜正知”,也是培養(yǎng)正念正知的方法。不過,有些法把這種訓(xùn)練方法稱為“內(nèi)觀”或“毗缽舍那”,但其實它還不是真正的內(nèi)觀。為什么呢?因為只要修者還沒有能力見到究竟名法,他所見到的這些所謂的“生氣”等就還是概念法,或者說是一堆名法的組合,所以不能稱為“內(nèi)觀”,它只是屬于正念的訓(xùn)練。
第三、覺知業(yè)處。日常生活中更好的修行方法,是把自己的業(yè)處帶到任何一種動作、任何一個地方,這種訓(xùn)練方法稱為“行處正知”。如果大家以入出息念為自己的根本業(yè)處,那么走路也覺知呼吸,掃地、搞衛(wèi)生的時候也覺知呼吸,洗缽等一切動作都在覺知自己的呼吸。專修的時候叫做專注呼吸,而在平時叫做覺知呼吸,即散修的時候是覺知呼吸。雖然所緣(目標)都是呼吸,但是用的心力有所不同。
專注是指全心投入去知道它,清楚知道它,而覺知比專注的力度稍微弱一點,但還是清楚地知道。在平時甚至可以用知道呼吸的方法,但知道又比覺知呼吸稍弱一點,但仍然是把心放在呼吸上。為什么平時不用專注呢?因為眼睛還要看,耳朵還要聽,手還要操作,腳還要行走,所以不能叫專注。比如掃地的時候,我們既要看會不會掃到蟲蟻,又要看哪里樹葉多,把它們掃到一堆。這個時候不斷地分心,按照阿毗達摩來說,眼門心路、身門心路和意門心路交換不斷地生起,所以要說專注是說不過去的,至多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念在呼吸上,這些都需要慢慢地訓(xùn)練。
平時的散修比打座中的專修更加難,但是能夠做好散修的話,其效果會比專修更好。有些修者之所以被傳聞或據(jù)說修得好,但是卻很難與人相處,或者說性格不好,就是因為只懂得專修,不懂得散修,只懂得在座中專心投入,在平時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因此我強調(diào)過很多次,以后還是會繼續(xù)強調(diào)的,就是“修好不如性格好!”我們不要求每個人修一定要好,但是卻要求大家性格要好。不管你的修行怎么樣,但是你的言行舉止看上去要像個修行人。
如果傳聞中你修行很好,但是你的性格卻連一個出家人都做不到,連一個修行人都做不到,那么傳聞你修得很好,你的言行是帶給人信心,還是帶給人懷疑?所以,修行還沒有上去之前,就要先把自己的身行、把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意行先收好,先修好。修得好不好,很大部分是因為過去世巴拉密的原因,許多時候并不是因為今世。如果擁有很好的修巴拉密,今世可能稍微精進一下,你就有可能證得那,就可以修得很好。
如果你今世沒有好好地防護自己的身、語、意,雖然在座中有能力專注,但是你的性格卻很容易讓人喪失信心,這是很不應(yīng)該的!所以我們不應(yīng)只是片面地追求在坐中、專修的時候能夠投入。專修的時候能夠?qū)W,你的修修得上去,每天都有新的功課可以報告,但是在平時散修的時候卻不防護心,于是你的習氣、煩惱都表現(xiàn)出來,暴露出來讓別人看到,你的言行舉止讓人大跌眼鏡,于是別人會懷疑:“怎么這個人修行那么好還會這樣?還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由于懷疑你的行為,導(dǎo)致懷疑你的修行;懷疑你的修行,導(dǎo)致懷疑你的法。如此,傳聞中修得越好但性格不好的人,無論對他人,還是對教法都是一種破壞!所以我們應(yīng)該透過正念正知,來鎮(zhèn)服這些煩惱、習氣。即使修還沒有成就,即使修還沒有提升,但是我們的言行舉止也要像個修行人,特別是出家人應(yīng)該像個出家人。這樣的話我們不管修得怎么樣都是在進步,都是在提升。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修行人的利益,而不只是弄一些虛名。
除了專修之外,更要注重平時的培養(yǎng),平時正念的守護,正念正知的維持。除了精進修、做好專修之外,平時的心念要保護好,要做好散修。我們可以說“專修容易散修難”,因為真正守護好心、保護好心還是在散修狀態(tài),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堂里一坐,大家的姿勢都一樣,你的習氣不容易表現(xiàn)、暴露出來。一旦用自己隨意的姿勢、隨意的威儀,行走、坐著、站立也好,這些威儀都顯示出你的心念。姿勢和行為是身表,所講的話是語表,身表和語表都源自于心。你有這樣的心念,才有這樣的行為,才有這樣的語言,如果你的言行舉止都顯現(xiàn)出你的煩惱習氣,證明你是一個煩惱的奴隸、習氣的奴仆。
我們要做心的主人,要調(diào)伏好心,訓(xùn)練好心,讓心納入正念的管理。心是很好訓(xùn)練的,心是很好引導(dǎo)的,雖然這并非易事,但是它卻是可以引導(dǎo)的。最怕的是我們沒有去引導(dǎo)心,而是去放縱心。若放縱心,你就永遠是心的奴隸。我們要嘗試做心的主人,用正念正知去調(diào)伏它,去管理它、控制它、引導(dǎo)它,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性格上不斷提升,在修行上不斷增長,在修上修有所成!希望大家一起精進努力,與大家共勉!
- 上一篇: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下一篇: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xué)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xué)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yīng)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zhuǎn)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xué)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yīng)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guān)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yīng)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夢參法師]念經(jīng)時忽然看見異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思想]禪門機鋒盛行于唐宋兩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塊錢!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觀」離「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入門須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黃茶]黃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公案]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寬容則有余年
- [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與人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學(xué)常識]《宋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