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心遠(yuǎn)地自偏

心遠(yuǎn)地自偏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在詩《飲酒》里這樣寫道:“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意思是說: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建造房屋,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嘩聲。其實(shí),只要稍稍一琢磨,就能輕而易舉地指出這首詩的“不妥”之處。

  你想,居住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繁華鬧市,要是聽不到“車馬喧”,不是詩人耳朵有毛病,就是這句詩有問題。

  實(shí)際上呢,陶老,聽力很好,《飲酒》這首詩呢,更是流傳百年,常唱不衰,也沒問題。你可能就疑惑不解了,究竟怎樣理解這句的含義呢?

  假如你再往下讀,其意就“自見”了: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居住環(huán)境車來人往,聲音雜亂,充塞天地,哪怕你塞住耳朵,仍然無法阻擋這惱人、氣憤的喧鬧聲。詩人身處聲海中卻不為之所煩、所亂,依然穩(wěn)坐釣魚臺,擁有的秘密武器就是“心遠(yuǎn)地自偏”。

  心遠(yuǎn),指心境高遠(yuǎn),與“車馬喧”相距十萬八千里。如此,才覺得自己的居所雖處繁華鬧市,但似乎覺得地處偏僻的無人之境。

  好一個“心遠(yuǎn)地自偏”!

  有句俗話叫“心靜自然涼”。心如止水,說明無煩惱事,困惑事,傷心事,輕松、悠閑、自在,即使在熱浪滾滾的夏日,也不會覺得汗流浹背,酷熱難當(dāng)。心不靜,則說明俗事多而煩,心事重重,憂心忡忡,心沒有一絲輕快、消停,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也不會覺得酷寒難熬,哆嗦不止。

  看過一幅圖片,車馬喧嘩的鬧市旁,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正旁若無人、專心致志地捧著一張報紙看。四周是如此嘈雜,亂七八糟的聲音似箭般射向四面八方,可這位乞丐竟臨動而靜,面雜而純,書人合一。何也?心遠(yuǎn)地自偏也!

  對于金銀財寶,垂涎者不計其數(shù);對于功名權(quán)勢,追求者絡(luò)繹不絕。普天之下,世人大多概莫能外。然而總有幾人竟能跳出“樊籬”,不為之所動。如那些得道的高僧,即使面對金山銀山,他們也會熟視無睹,心平氣和。他們手持佛珠,即使著百衲衣,吃素齋,臥硬床,終日閉門念經(jīng),也氣定神閑,不憂不愁,不慌不懼,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有一顆脫塵超俗、境界高遠(yuǎn)的“心”。

  古書中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人,當(dāng)他“不獨(dú)親其親”時,他的胸襟已可包天吞地了,他的心態(tài)已可比日賽月了。

  決定一個人高度的,不只是外在的身高,還有內(nèi)里的心態(tài)。

  心態(tài)高,雖丑猶美,雖小猶大,雖矮猶高,雖敗猶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