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

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

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現(xiàn)前,就不該存有“順”“逆”兩種心。何者是“順”? 何者是“逆”呢?“順”是指喜歡的心,“逆”是指不喜歡的心,有此喜歡、不喜歡的兩種心,佛道就會現(xiàn)前。修行時不該心存愛憎、患得患失。有人打坐 很得力,自認(rèn)快開悟了,于是就在那里等開悟。其實,自覺快開悟時,心已散亂了,又如何能開悟?

  曾經(jīng)有位參加禪七的人在開始時非常努力用功,因此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某些明 顯的轉(zhuǎn)變,當(dāng)他察覺到時就驚慌了,心想:“現(xiàn)在的我很好,如果變得連自己、連朋友都認(rèn)不得了,那該怎么辦?”這樣一想的結(jié)果,那次禪七打得一塌糊 涂。這種矛盾心態(tài)經(jīng)常影響修行者。參加禪七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自己,有所轉(zhuǎn)變時卻又擔(dān)心害怕。其實,修行能使自己變得更成熟、沉著、穩(wěn)定,更像一 個人,絕不會變得更鬼里鬼氣。自古以來許許多多大修行人經(jīng)過一番修持之后,都變得更踏實、更有智慧。因此,既然來修行,就不要害怕轉(zhuǎn)變。

  這種既希望得到又怕得到,希望進入又怕進入的矛盾心態(tài)其實也是正常的 反應(yīng)。記得我年輕剛出家時也是如此,想到自己能夠出家就覺得很興奮,真正上山要剃度成為出家人時卻又心生恐懼,不知道將來在寺廟里會遇到什么事, 心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有一些相信天堂的人也可能害怕死后升天堂,因為不知道真正上了天堂之后會有什么結(jié)果。

  一般人這種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我愛”平常并不明顯,在修行時就容易暴露 ,當(dāng)弱點暴露時就表示修行有了障礙。我把這種情況告訴諸位,希望各位一旦 出現(xiàn)這種恐懼的時候,及時察覺,不使它成為修行的障礙。

  順與逆是相對的,因為有所喜歡就一定有所不喜歡,喜歡之物得不到就 變成不喜歡。這種沖突的心態(tài)對于平常人是病,對于修行人更是大病。因此,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但要認(rèn)清它,更要治療它;毛病消失時,便是見道處。 所以,修行是來治病的。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如果掌握不住前面幾句的深意要旨,不管多么用功終究徒勞無益,也不可 能得到安靜。因為這并不是真正在用功,而是前念與后念不斷沖突斗爭,在這 種情況下心又如何能安靜呢?

  其次就是憎惡散亂、喜歡清凈,于是念念之間一直告訴自己“不要散亂, 不要散亂……”這也可以使念頭逐漸安靜下來,但心里卻又在想:“我得到寧靜了,這正是我所要的……”結(jié)果對于自心的寧靜生起執(zhí)著。以這種心態(tài)來修 行,第一,不容易得到安靜心,第二,縱然得到安靜心,也屬于執(zhí)著于安靜的心而已。雖然如此,也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總比心里一直自我掙扎要好得多,但 還不是很好,如果停留在這種情境下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擾,比方說,什么都不要,只想寧靜修行。獨處時也許能保持這種心境,若不得不與人來往,可 能就會有事情煩擾。孩子的吵鬧聲、朋友的來訪、工作的壓力……都可能困擾你。諸位中有一位打坐時會往后倒,我警告她不要倒下來,怕造成腦震蕩。她 回說:“正好讓我什么事都不知道,那該有多棒!”我說:“你倒好,但誰來照顧你?誰來照顧你的先生、孩子?腦震蕩是生病,不是開悟,你的問題依然 沒有解決。”連修行與愚癡、智慧與無明、煩惱與清凈都分不清,這種修行人只是糊涂蟲。

  所以不該只求維持在寧靜的境界,那會墮于消極。如果心定不下來,不要 覺得憎惡。對于不愉快的事不要排斥,對于愉快的事不要執(zhí)取。把愉快的境界 誤認(rèn)是開悟,會給自己招惹麻煩。如果愉快的境界升起,不要執(zhí)著于它,只要 繼續(xù)修行。

  有一次禪七,有個人連坐四支香。我看他的情況“太好了”,就用香板打 了他幾下。他氣得抓住香板要打我:“我的定都被你打掉了,你知不知道?”為什么我要打他呢?因為修行禪法的人不能貪著,而且禪也沒有要人入消極性 的定。你既然能安定下來,要更進一步能隨時安定隨時起動,而在動中還能夠安定,安定以后要起來隨時可以起來。禪是活活潑潑的修行,靜中得靜。不稀 奇,必須訓(xùn)練出動中能靜的本事像這位禪眾的例子,我必須用很大的心力放在他身上把他打出來,之后再仔細調(diào)教。我現(xiàn)在已很少用這種方法了,因為讓人 有穩(wěn)定安靜的體驗也很好。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前兩句告訴我們正確的態(tài)度和情況。“太虛”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無所 不有;它沒有個別的存在,只有整體的、普遍的存在。對于修行人而言,未達到“至道”之前先要練習(xí)拋棄愛憎的心態(tài),因為有欣求、有厭惡就會帶來困擾 ,因為你所討厭的正是你所喜愛的,只是一體的兩面而已。

  從前有位大地主必須找許多人幫忙種田。他很欣賞他們努力工作,卻很討 厭他們的飯量那么大,心想這些人如果只做不吃的話就太好了。其實,他的喜 歡和不喜歡根本是同一件事,既然是同一件事,就不必高興得到了喜歡的東西 ,說穿了,得到的也正是厭惡的東西;反之亦然。

  有些人花了許多時間、精神談戀愛,好不容易地追上了女友,婚后過了一 段快樂的日子,可是好景不常在,太太基于愛戀丈夫,便限制先生的行動,不 能隨心所欲,想回到單身,卻為時已晚。

  所以,修行人要時時刻刻練心,不追求什么,也不討厭什么,因為一切好 、壞原本是一體。當(dāng)我們認(rèn)為得到時,其實并沒有得到;認(rèn)為失去時,也并沒有失去──既然是整體,就無得無失。當(dāng)我們見到佛法的智慧時,看到的一切 都是完整的、現(xiàn)成的,沒有一樣心外之物,全都是自心的顯現(xiàn)。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為有所揀擇、取舍,因而覺得有欠有余。無取無舍則一切現(xiàn)成、圓滿。 因此,修行時不要貪求好現(xiàn)象,也不要討厭壞境界,只有不拒不求,才能無欠無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