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觀音誕的起源與習俗

觀音誕的起源與習俗

  觀世音菩薩,簡稱觀音,佛教中的記載是,觀音誕時間為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出家之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成佛之日,民間將這三個一并視為觀音誕之日。所以一年中的觀音誕次數(shù)為三次,而非四次。

觀音誕起源

  在中國佛教史上,自東晉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后,人們對觀音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尤其是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一部最小型的經(jīng)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更是深入北傳佛教傳播地區(qū)。

  《觀世音》這一佛教菩薩名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亦意譯了“光世音”,新譯“光自在”、“觀世自在”,音“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他被視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徒把他描寫為大慈大悲的菩薩,聲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見《法華經(jīng)·普門品》)。因唐諱太宗李世民名,故去“世”字,略稱“觀音”。

  觀音作為中國佛教崇拜的四大菩薩之一,中國也出現(xiàn)了相傳是其顯靈的說法的道場,位于浙江省普陀山。據(jù)稱其生日是夏歷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夏歷六月二十九,涅盤日是夏歷九月十九。

觀音誕習俗

  1、漢族民間以為,小孩的平安長大,有賴神明的保佑。因此,在信仰觀音為女身的中國,流傳在節(jié)日向神明祈求護身帶與護身符。讓兒童上契觀音為干娘,希望神明保護兒童快高長大。

  2、漢族民間“棺絭”制度是一種更講究的上契方式,多數(shù)在小孩出生一年后才做;是以一枚銅錢用紅線穿過銅錢的孔(也有用銀角穿孔、,這稱為“絭”。將“絭”連同其他供奉品在寺廟向神明祭拜,祈求保護孩子,祭拜完備后掛在孩子頸上則稱為“棺”。講究的棺絭則是用銀牌,牌上刻有神明的名字。本習俗不只是適用于祈求觀音保護,也適用在祈求其他神明的場合。有些孩子,可能向超過一個神明認契為乾爹或者乾娘。孩子到16歲成年后,就要“脫絭”。

  3、有一些香火旺盛的漢族民間廟宇,會在這一日演戲酬神,而正統(tǒng)的佛教廟宇則會舉辦素宴或者經(jīng)會。

  4、觀音也是婦女祈子的對象,福建人的風俗是以供奉紅花祈求生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