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jīng)
《佛遺教經(jīng)》,簡稱《遺教經(jīng)》,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nèi)容的概括總結(jié),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詳情]
佛說修行猶如鉆木取火 貴在堅持
【經(jīng)典原文】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shù)數(shù)懈廢。譬如鉆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痣y可得。是名精進。――《佛遺教經(jīng)》
【白話淺釋】這是《佛遺教經(jīng)》正宗分的文章中,第四項不疲倦功德。這個“疲”就是覺得很累。“倦”呢?就是懶惰了。因為很累,所以就懶惰;因為懶惰,所以就不精進。精進,就是向前勇猛精進,疲倦就是“中道自畫,半途而廢”,走到一半自己就說:“我已經(jīng)夠了。”就要休息,要停止了。你若是精進,就不是這樣子,也不休息,也不停止。你不疲倦,才有功德;你若是疲倦,就沒有功德了。
所謂功德,就是修行有所成就。你有所成就,也就是滿了你的愿,你的目的或是你期望什么,已經(jīng)得到,得到這種的功德。古來的人修行,是晝夜六時常精進,不休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功德圓滿。我們現(xiàn)在的修道人,多數(shù)都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像曬東西,一天曬太陽,然后十天把它放在雪柜里冷凍著,這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曝就是曬太陽。這么樣,一個就是太過,一個又是不及。若是你修行一天,懶惰十天,這樣就是疲倦了。那么若不疲倦,不疲倦就是不懶惰,不停止的來修行。如果今天拜了一千拜,明天呢?連一拜也不拜,后天呢?更是不拜了,接連十天,都沒有拜佛。你一天拜了一千拜,十天一拜也不拜,這就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修行也要念茲在茲,有事無事常在行,不管有事情、沒有事情,都要勇猛精進的修行。道是行出來的,你若是不行,就沒有道;德是做的,你若是不做,就沒有德;這功德是修的,你若是不修,也就沒有功德了。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能知道一點就行一點,如果知道而不去行的話,那就是等于不知道。即知即行,沒有停止的時候。
所以佛說,“汝等比丘”:你們大眾,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彌,或者是沙彌尼,或者是優(yōu)婆塞,或者是優(yōu)婆夷,或者是式叉摩那尼,無論你們是那一類的修道人。“若勤精進”:假設(shè)你不懶惰,勇猛向前精進,身精進,心也精進,“則事無難者”:你若是能精進,那么什么事情也不困難了。所謂“鐵杵磨成繡花針”,用一根鐵杵磨成一根繡花針。“功到自然成”,你的功夫到了,自然就會成。所以才說則事無難者,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你精進也就是因為有誠心,若是有誠心,就算金的石頭都會變化,都會開了,所以則事無難者。
“是故”:因為這個。所以“汝等當勤精進”:你們應該勤力不懈怠地向前勇猛精進。在普賢菩薩的警眾偈中說: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一天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就少一點。“如少水魚”,就好像魚在水里,魚靠著水才能生存,如果沒有水,或是水一天比一天少了,“斯有何樂”,你想一想,這有什么快樂呢?我們?nèi)说纳腿缟偎~似的,斯有何樂?因為這個,所以才說“大眾”,大眾就是各位。你們各位“當勤精進”,應當勇猛精進向前去修行。要好像是什么那樣的著急呢?“如救頭然”,就好像是你的頭,要被人給割去,人家快要用刀子把你的頭給割去了。這個時候,你要想盡方法,來保護自己這個頭。你不會說:“我隨便啦!沒關(guān)系!教他來把我的頭給割去算了,我可以結(jié)束我的生命!”不會的,怎么樣你也舍不得,怎么樣也要保護這個頭,除非你證果,真正開悟,那么就不會保護這個頭了。
好像二祖神光,政府把他抓去,因為有人告他,說他是個妖怪,應該把他殺了。他們就問他:“你是什么?你是不是妖怪?他們都說你是個妖怪,你到底是不是妖怪?”二祖神光說:“我是個妖怪!”他們說:“既然你是個妖怪,我們就把你給殺了。”“要殺就殺吧,沒關(guān)系!”就教人殺他。政府也要看看他是真的想被殺呢?還是假的想被殺?是不是真的不怕死?于是乎,真的就把他的頭給割下來。
殺了之后,又怎么樣呢?在他的脖子上不流血,沒有血流出來,那么流出來的是什么呢?流出像牛奶似的白漿。為什么他能這樣子呢?他流出白漿,就因為他全身都已經(jīng)變成純陽,一點陰氣也沒有,一點脾氣也沒有,一點什么“渣滓”都沒有了,乾干凈凈,身體變化成白漿,那時候政府才知道殺錯人了。因為這是證果的圣人才能這樣子的,所以他不怕死。那么我們不是證果的圣人呢,你一定要想法子保護這個頭,這是“如救頭然”的一個講法。
還有另外一種講法,比喻就好像頭上著火了似的,“然”可以說好像是著火那樣子。頭上要是著火了,你說是不是要想法子來救他呢?所以當人們受戒的時候,頭上用火來燒,就是教你記得,要趕快想法子保護你這個頭,這也是一個講法。“如救頭然”,就是好像頭上著火,你必須要想法子趕快把它滅熄了。
“但念無常”,常常想著無常鬼,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就會來了。這個無常鬼,戴著高高的帽子,手里拿著一個勾魂牌,到這兒來,不由分說,不管你怎么向他解釋,他也要你跟著他走,他說閻羅王請你去吃齋,你要趕快去,你若是不去,那我就同你不客氣。為什么他要戴著高帽子來呢?他知道人人都歡喜戴高帽子,知道對于人們,你若是稱贊他幾句:“你真好。∧闶鞘澜绲谝焕!或者你是一個老修行,。∽钣行扌械娜;蛘吣闶且粋最有學問的人,或者你已經(jīng)得到十個博士,八個學士,或者你又是什么學者。”啊,這一套的高帽子給他們戴上,說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大人物,這么樣贊嘆。
因為人人都歡喜被贊嘆,所以無常鬼見著人,他就自己戴著高帽子;戴著高帽子,知道你不怕他了,所以他就帶著你去見閻羅王。因此“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你若知道這個世間的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懶惰啦!不要那么疲倦啦!你一疲倦不要緊,那個閻羅王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要請你去喝酒,請你去吃肉,到那個地方吃那種肉,大概也不太舒服,喝那種酒,想必也沒有味道,可是那個時候你才后悔,就已經(jīng)晚了,閻羅王給你下了請?zhí),你再想不去,也不行。這一點切記,不要懶惰,不要放逸,因此就要“當勤精進”。
“譬如小水”:你要精進,譬如什么呢?雖然你不太精進,但是你天天修行,天天用功,也會有成就。就好像那個小的水,“長流則能穿石”:它若是常常地流,就能把石頭都磨得薄了,磨得小了。穿石,就是把石頭都磨得小一點,不是說在石頭的中間穿出一個窟窿,不是那樣的。在那個地方有石頭擋著它,常常有小水流著,把石頭也磨得小了,磨得沒有那么大了,所以才能穿石。這也就是說,雖然你不是很勇猛精進,但是你若是能繼續(xù)不斷,朝于斯,夕于斯,白天這樣子,晚間也是這樣子,晝夜六時不間斷的來修行,就能穿石。
這個石頭也就是業(yè)障,你的業(yè)障能夠消了,那么你的善根就能增長。修行就怕站(停下來),你若能天天修行,就會有成就;你若是一天不修行,那么就拉得很遠了。所以說“站一站就二里半”,雖你開汽車開得不快,但是你不停止,那么它一樣也可以走得很遠。你要是一停下來,人家另外一輛汽車就跑過去,會跑二里半,跑過去了,所以“站一站就二里半”。那么你修道也是這樣的,你天天修行,不間斷地修行,時間久了就會成功的。你若是一股一股的修行──一股勁兒的修行,一股勁兒又不修行了,這樣就不會成就的。
所謂: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我們學佛法就像是在逆水中,不是順水。逆水行舟,你若是不往前進,就是退步,它因為是逆水,所以就向后退了。“心如平原走馬”,這個心就像是在一個曠野地方中的野馬似的,也沒有一個龍頭,也沒有一條韁繩,“易放難收”,當你把它放開的時候是很容易,但是你若想把它給抓回來,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一定不可以疲倦,一定要精進。
“若行者之心”:要這個修行人的心,“數(shù)數(shù)懈廢”:這個數(shù)數(shù)要讀ㄕㄨㄛˋㄕㄨㄛˋ。數(shù)數(shù)就是很多次,很多次的。“數(shù)數(shù)”,這是出自《論語》,《論語》上說:“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事君數(shù)”,你若是對皇帝,長長氣氣的,總是在皇帝面前來磨豆腐,總在皇帝面前說話啰啰嗦嗦的,那么這個皇帝一定會懲罰你,這是污辱。事君數(shù),數(shù)就是很多次,你或者說得太多了,“斯辱矣”,他一定會污辱你,或者是皇帝罵你,甚至于殺你,你得到污辱了。
“朋友數(shù)”,交朋友,你若是也這么樣啰啰嗦嗦的,總是在他面前說了一次又一次,這叫磨豆腐。這個樣子,他一定會疏遠你的。所以在經(jīng)典上,這兩個字在一起要讀數(shù)數(shù)ㄕㄨㄛˋㄕㄨㄛˋ。懈廢,懈就是懈怠,廢就是懶惰。聽見沒有?不可以懶惰的!你數(shù)數(shù)懈廢,就是時時歡喜懶惰,歡喜什么事情都不做。
“譬如鉆火”:這有個譬喻,譬喻什么呢?就好像古時燧人氏鉆木取火似的,在木頭里邊鉆個窟窿,把木頭鉆熱了,那個木頭自己就會出火。在燧人氏以前,我們?nèi)祟愓l也不知道吃熟的東西,都是茹毛飲血,抓著野生的動物,把它們的皮給剝開,就喝它們的血,這叫茹毛飲血,“穴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就是這樣子的,不知道應該吃熟的東西。在燧人氏之后,大家才知道吃熟的東西,把食物給煮熟了,水也燒開了才喝,因為以前沒有火,燧人氏鉆木取火之后,才知道吃熟的東西。
現(xiàn)在譬如鉆火,就好像在木頭里邊鉆火一樣的。“未熱而息”:鉆火是要等熱了之后,它才會發(fā)出火來,你還沒有等到熱就不鉆了,那怎么會有火呢?所以未熱而息。“雖欲得火”:你不等到它熱就停止了,就好像修行還沒有成就,還沒有證果,你就不修行了。那怎么能證得果位呢?又怎么會有智慧呢?所以“火難可得”:你若是鉆火鉆了一半,還沒有等它熱,你就停止了,那絕對得不到火的。“是名精進”:這個所說的,就是精進的意思。精進,就像鉆火似的,必須要鉆到它出火了,然后你才可以停止。那么修道也必須要證了果,然后你才可以達到無修無證的程度。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也沒有問題,人卻把它弄出很多的問題來。好像這一篇文章,我過去根本都不記得,把它給忘了。而現(xiàn)在他們又因為這個,寫出了十幾篇文章。因為我看它好像是很好玩似的,所以這一次到洛杉磯來,本來并不需要帶來念給你們聽,可是現(xiàn)在帶來念給你們聽聽,教你們各位也知道這件很好玩的事情。本來沒有什么事,那么現(xiàn)在又寫文章,又讀給大家聽,弄出這么多的事情來,所以就叫天下本無事,我這個庸人自擾之。
在這兒各位要知道,學佛的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種因的時候,種得不干凈,到結(jié)果的時候,也就不清凈。所以我們修行,必須時時刻刻都很小心的,不要做錯因果的事情。因果不可錯,修行不可停,修行是一天要比一天求進步,可是對因果是不可以錯的。今天有位弟子講的很有道理,她說:“我們佛教徒不應該自己常;ハ鄽еr,互相揭私,或者是宣揚其他人的短處。”這是對的,可是在我們佛教徒里邊,我們也不應該不知道每一個人的所行所為有什么地方錯了。我們可以研究這個錯的地方,然后把它改善,所以這也是應該知道的。
好像越南那些難民,現(xiàn)在在海上漂流,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在往昔,他們盡去斷人家的生命,他們曾經(jīng)令旁人受這種顛沛流離的痛苦,所以在這一生,他們也要受這種苦。我們雖然沒有受這種苦,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同情的心,想法子救濟這一些人,使令他們離險入夷,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應該要這樣做的。如果能把他們這種痛苦解除了,那么將來大家也就不會有這種的痛苦了。所以在因地的時候,必須要小心。
我現(xiàn)在再舉出一個例子,你們看看那個伊朗的國王,以前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個國王,他在每一個國家都買了房子,買了地。他買的房子是最漂亮的房子,買的地也是最值錢的地,可是現(xiàn)在他政權(quán)被人給推翻了,他自己既沒有房子住,也沒有那一個國家歡迎他去,到處流離失所,甚至于隨時都有人要刺殺他,他一定是時時都恐怖,時時都在顛倒夢想中。在這種的生活里頭,你說他有那么多的錢又有什么用?連一個平安的地方都沒有,這是一個例子。
為什么他這樣子呢?就因為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專門騙人,專門把人的錢都化緣化到他自己的手里去。那么化到他的手里,他也不做公益的事情,譬如你化了緣去造廟,去修個大廟,或是造寶塔,可是他什么也不造,就是造他自己的王朝,擴張自己的勢力。做了國王之后,把來路不明的錢做為自己的,結(jié)果也都失掉了,都沒有了,這是因果。因為在因地,他種錯了因,所以到果地,他還是免不了受這種顛沛流離的苦。
我為什么要說這個?這就是希望我們佛教徒自己明白這種因果循環(huán)的道理,不要錯因果,不要弄得將來鉆到牛角里頭去,無路可通。所以我們大家注意,切記切記,在修道的時候不要錯因果,不要隨隨便便就惱害其他的人,傷害其他的人,這是不可以的。(度輪法師解)
【經(jīng)典介紹】《佛遺教經(jīng)》,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一卷,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nèi)容的概括總結(jié),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
《佛遺教經(jīng)》倍受歷代僧俗大眾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頒行敕令以護持佛法、弘闡圣教;宋真宗揮毫作序為雕版流通、宣揚法奧。世親菩薩著作《遺教經(jīng)論》,從七方面闡釋教誡深遠意義,在佛教界具有廣泛深刻影響。
- 上一篇:佛說欲望多的人煩惱也多
- 下一篇:佛說四處尋訪好師父不如做這件事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