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 >

野老迷寶(出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jīng))

  野老迷寶(出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jīng))

  【經(jīng)文】昔有貧窮孤獨(dú)老人,無業(yè)資生,偶得一斧,乃是眾寶之英,老人不識,持斧砍樹株賣之,藉以活命。砍斫既久,斧漸消蝕。適有外國大賈客,名曰薩薄,見斧,識是異寶,便問老人,賣此斧否,老人言:『我仗此斧活命,不賣。』薩薄曰:『與汝絹百匹,可賣矣!焕先瞬淮穑_薄復(fù)曰:『與汝二百匹!焕先藧澣徊粯,薩薄曰:『嫌少可益,何故不樂?』即與五百匹,老人大哭,薩薄復(fù)曰:『絹少再益,何以啼哭?』老人言:『我不恨絹少,恨我愚癡,此斧本長尺半,砍樹消損,余有五寸,猶得五百匹絹,是以恨耳。』薩薄復(fù)言:『勿須遺恨,今與公千匹絹!患幢懔⑷指。斧所伐薪,燒之,盡成珍寶。

  【譯語】昔有老人,獨(dú)身沒有妻子,又甚貧窮,不知那里弄來一柄斧頭,這斧乃是一切珍寶的精華所結(jié)成,老人不識,認(rèn)作平常斧頭,把來砍些樹枝,當(dāng)柴薪賣,將就度日,那斧天天砍柴,砍鈍了磨,磨了再砍,年深月久,已磨去一大半了。那天來了一位外國大商人,名叫薩薄,見了這斧,識得是異寶,便問老人賣不賣,老人說:『我靠此斧砍柴度日,不能賣!还艜r不用鈔票,凡是大數(shù)目的交易,往往用絹匹作代價。薩薄聽老人這樣說,便道:『給你一百匹絹?zhàn)鞔鷥r,你有了這許多絹,可以別作生計,何必辛苦砍柴,柴又賣不出多少錢,這樣,可以賣了。』老人不作聲,薩薄道:『給你二百匹賣不賣?』老人仍不作聲,卻皺著眉,露出不大快樂的樣子。薩薄道:『你還嫌絹少,我可以增加,為什么不樂?這樣罷,爽快給你五百匹!徊涣侠先朔怕暣罂奁饋,薩薄忙又安慰他道:『嫌絹少,可以加,為什么啼哭呢?』老人道:『我不恨絹少,我恨我愚癡,不識寶斧耳,這斧本有一尺半長,被我把來砍柴,常常鈍了要磨,磨蝕了大半,如今只剩五寸,還值五百匹絹,倘我那時不用砍柴,徑賣這一尺半的大斧,得價必鉅,如今早成富翁了!凰_薄道:『你不用追悔,我竟給你一千匹絹罷!槐懔⑷山。薩薄持斧而去,此斧所砍的柴,燒時盡變成珍寶。

  【譯義】『人身難得,東土難投,佛法難聞。』我們僥幸得了人身,僥幸投生東土,又僥幸得聞佛法,該怎樣欣喜,怎樣寶愛,怎樣利用這難得機(jī)會而勇猛修持呢?惜多數(shù)人不知此理,只管求利圖名,一輩子鉆營奔競,莫說名利不能必得,便是得了,又有什么好處?名人還不是一樣吃飯出恭睡覺?富人的飯能不能兩餐一起吃?富人的衣能不能兩套一起穿?無常一到,一些也帶不去,卻帶了鉆營奔競以及享用時的罪業(yè)。三涂苦果,長劫難超,這還是淺一層的說法,說深一層,則無論富貴貧賤,本來幻妄,如虛空華,人們不知是幻,認(rèn)以為真,盡在幻妄中拼命努力,是以生死輪回,永難超脫。譬如戲劇演員,上臺時把劇情認(rèn)為實(shí)事,反忘了自己本來面目,何處是本來面目?下臺卸去化裝時便是。演員但知演戲,忘卻本身,便是愚癡。若做人但知妄幻的人生,忘卻自己的佛性妙明真心,一樣是愚癡。而且演戲太認(rèn)真時,于本身初無損害,做人太認(rèn)真時,卻使妙明真心愈昏蔽而不能顯現(xiàn),其愚癡更甚于演員也。故世人不知利用此身以學(xué)佛,但以奔競名利,虛過一世者。比喻起來,真像野老得斧而不知寶,但知斫柴博微利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