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成道節(jié)與臘八粥

  佛成道節(jié)與臘八粥

  清代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diào)和,五味香摻入。”

  這首詩說得就是喝臘八粥的由來。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jì)念,后人將此日稱為 “佛成道節(jié)”。

  中國民間本來就有“臘日”祭祖、祭神的習(xí)俗。佛教信徒們出自虔誠,將“臘日” 與“佛成道節(jié)”融合,遂成“臘八節(jié)”,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舊時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后來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相傳,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信眾。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故稱“佛粥”。所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

  《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jīng)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fēng)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據(jù)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nèi),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吃了之后可以增福增壽。

  臘八粥很有講究。材料豐富,名為八寶,實則有幾十種不等,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等等。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而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則更是積德行善的善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