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卷五中
外篇天道第十三【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天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萬物成【一】;帝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天下歸【二】;聖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三】。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一)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四】。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五】;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玖克o則明燭鬚眉,平中準(zhǔn),大匠取法焉【七】。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八】。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二)【九】,故帝王聖人休焉【一○】。休則虛,虛則實(shí),實(shí)者倫(三)矣【一一】。虛則靜,靜則動(dòng),動(dòng)則得矣【一二】。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zé)矣【一三】。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zhǎng)矣【一四】。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一五】。明此以南鄉(xiāng),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一六】。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一七】。以此退居而閒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一八】以此進(jìn)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一九】。靜而聖,動(dòng)而王【二○】,無為也而尊【二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美【二二】。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二三】;所以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二四】。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二五】。
【一】【疏】運(yùn),動(dòng)也,轉(zhuǎn)也。積,滯也,蓄也。言天道運(yùn)轉(zhuǎn),覆育蒼生,照之以日月,潤(rùn)之以雨露,鼓動(dòng)陶鑄,曾無滯積,是以四序回轉(zhuǎn),萬物生成也。
【釋文】《無所積》積,謂滯積不通。
【二】【疏】天者法天象地,運(yùn)御群品,散而不積,施化無方,所以六合同歸,八方款附。
【三】【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無所牽滯也。
【疏】聖道者,玄聖素王之道也。隨應(yīng)垂跡,制法立教,舟航有識(shí),拯濟(jì)無窮,道合於天,德同於帝,出處不一,故有帝聖二道也。而運(yùn)智救時(shí),亦無滯蓄,慈造弘博,故海內(nèi)服也。
【四】【注】任其自為,故雖六通四辟而無傷於靜也。
【疏】六通,謂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謂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無為,洞聖情之絕慮,通六合以生化,順?biāo)男蛞允?以此而總?cè)f乘,可謂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動(dòng),故曰自為;晦跡韜光,其猶昧闇,動(dòng)不傷寂,故無不靜也。
【釋文】《六通》謂六氣,陰陽風(fēng)雨晦明!端谋佟放喾,謂四方開也。《昧》音妹!虮R文弨曰:今本作昧。
【五】【注】善之乃靜,則有時(shí)而動(dòng)也。
【疏】夫聖人(以)〔之〕所以虛靜者,直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靜之故靜也。若以靜為善美而有情於為靜者,斯則有時(shí)而動(dòng)矣。
【六】【注】斯乃自得也。
【疏】妙體二儀非有,萬境皆空,是以參變同塵而無喧撓,非由飭勵(lì)而得靜也。
【釋文】《鐃心》乃孝反,又女交反,一音而小反。
【七】【疏】夫水,動(dòng)則波流,止便澄靜,懸鑒洞照,與物無私,故能明燭鬚眉,清而中正,治諸邪枉,可為準(zhǔn)的,縱使工倕之巧,猶須倣水取平。故老經(jīng)云,上善若水。此舉喻言之義。
【釋文】《中準(zhǔn)》丁仲反!虮R文弨曰:今本作準(zhǔn)(四)。《大匠》或云:天子也。
【八】【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為,故所照無不洞明。
【疏】夫聖人德合二儀,智周萬物,豈與夫無情之水同日論邪!水靜猶明燭鬚眉,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是以鑒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賾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九】【注】凡不平不至者,生於有為。
【疏】虛靜恬淡寂漠無為,四者異名同實(shí)者也。歎無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為平,道德用茲為至也。
【釋文】《淡》徒暫反!驊c藩案至與質(zhì)同。至,實(shí)也。禮雜記使某實(shí),鄭注:實(shí)當(dāng)為至。史記蘇秦傳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索隱曰:至當(dāng)為質(zhì)。漢書東方朔傳非至數(shù)也,師古曰:至,實(shí)也?桃馄鞯赖轮|(zhì)。
【一○】【注】未嘗動(dòng)也。
【疏】息慮,故平至也。
【一一】【注】倫,理也。
【疏】既休慮息心,乃與虛空合德;與虛空合德,則會(huì)於真實(shí)之道;真實(shí)之道,則自然之理也。
【一二】【注】不失其所以動(dòng)。
【疏】理虛靜寂,寂而能動(dòng),斯得之矣。
【一三】【注】夫無為也,則群才萬品,各任其事而自當(dāng)其責(zé)矣。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此之謂也。
【疏】任事,臣也,言臣下各有任職之事也。夫帝王任智,安靜無為,則臣下職任,各司憂責(zé)。斯則主上無為而臣下有事,故冕旒垂目而不與焉。
【釋文】《巍巍》魚歸反!恫慌c》音預(yù)。
【一四】【注】俞俞然,從容自得之貌。
【疏】俞俞,從容和樂之貌也。夫有為滯境,塵累所以攖其心;無為自得,憂患不能處其慮。俞俞和樂,故年壽長(zhǎng)矣。
【釋文】《俞俞》羊朱反:廣雅云:喜也。又音喻!稄娜荨菲呷莘。
【一五】【注】尋其本皆在不為中來。
【疏】此四句萬物根源,故重舉前言,結(jié)成其(美)〔義〕也。
【一六】【疏】夫揖讓之美,無出唐虞;君臣之盛,莫先堯舜;故舉二君以明四德,雖南面北面,而平至一焉。
【釋文】《南鄉(xiāng)》許亮反。本亦作嚮。
【一七】【注】此皆無為之至也。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
【疏】用此無為而處物上者,天子帝堯之德也;用此虛淡而居臣下者,玄聖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素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
【釋文】《素王》往況反。注同。
【一八】【疏】退居,謂晦跡隱處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玩山水,從容閒樂,是以天下隱士無不服從,即巢許之流是也。
【釋文】《而閒》音閑。
【一九】【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則巢許之流,進(jìn)則伊望之倫也。夫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無)(五)為哉!故主上不為冢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zhí),則百官靜而御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wù),則萬民靜而安其業(yè)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下及昆蟲,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疏】進(jìn)為,謂顯跡出仕也。夫妙體無為而同塵降跡者,故能撫蒼生於仁壽,弘至德於聖朝,著莫測(cè)之功名,顯阿衡之政績(jī)。是以天下大同,車書共軌,盡善盡美,其唯伊望之倫乎!
【二○】【注】時(shí)行則行,時(shí)止則止。
【二一】【注】自然為物所尊奉。
【疏】其應(yīng)靜也,玄聖素王之尊;其應(yīng)動(dòng)也,九五萬乘之貴;無為也而尊,出則天子,處則素王。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貴也!
【二二】【注】夫美配天者,唯樸素也。
【疏】夫淳樸素質(zhì),無為虛靜者,實(shí)萬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貴,孰能與之爭(zhēng)美也!
【二三】【注】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地?zé)o逆也。
【疏】夫靈府明靜,神照絜白,而德合於二儀者,固可以宗匠蒼生,根本萬有,冥合自然之道,與天和也。
【二四】【注】夫順天所以應(yīng)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
【疏】均,平也。調(diào),順也。且應(yīng)感無心,方之影響,均平萬有,大順物情,而混跡同塵,故與人和也。
【二五】【注】天樂適則人樂足矣。
【疏】俯同塵俗,且適人世之懽;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也。
【釋文】《人樂》音洛,下同。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自下有然字。(二)闕誤引張君房本至下有也字。(三)闕誤引張君房本倫作備。(四)世德堂本作準(zhǔn),本書依釋文改。(五)無字依世德堂本刪。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戾【一】,澤及萬世而不為仁【二】,長(zhǎng)於上古而不為壽【三】,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四】,此之謂天樂【五】。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六】。靜而與陰同德,動(dòng)而與陽同波【七】!还手鞓氛,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zé)【八】。故曰:『其動(dòng)也天,其靜也地【九】,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一心定而萬服物【一一】。』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一二】。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一三】!
【一】【注】變而相雜,故曰()。自()耳,非吾師之暴戾。
【疏】(),碎也。戾,暴也。莊子以自然至道為師,再稱之者,歎美其德。言我所師大道,亭毒生靈,假令()萬物,亦無心暴怒,故素秋搖落而彫零者不怨。此明雖復(fù)斷裁而非義也。
【釋文】《()》子兮反。《為戾》力計(jì)反,暴也。
【二】【注】仁者,兼愛之名耳;無愛,故無所稱仁。
【疏】仁者,偏愛之跡也。言大道開闔天地,造化蒼生,慈澤無窮而不偏愛,故不為仁。
【三】【注】壽者,期之遠(yuǎn)耳;無期,故無所稱壽。
【疏】豈但長(zhǎng)於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滅不生,復(fù)有何夭何壽也!郭注云,壽者,期之遠(yuǎn)耳。
【釋文】《長(zhǎng)於》丁丈反。章末同。
【四】【注】巧者,為之妙耳;皆自爾,故無所稱巧。
【疏】乘二儀以覆載,取萬物以刻彫,而二儀以生化為巧,萬物以自然為用。生化既不假物,彫刻豈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則工拙之名於斯滅矣。郭注云,巧者,為之妙耳。
【五】【注】忘樂而樂足。
【疏】所在任適,結(jié)成天樂。
【釋文】《天樂》音洛。章內(nèi)同。
【六】【疏】既知天樂非哀樂,即知生死無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道之四時(shí),其死也混萬物之變化也。
【七】【疏】妙本虛凝,將至陰均其寂泊;應(yīng)跡同世,與太陽合其波流。
【八】【疏】德合於天,故無天怨;行順於世,故無人非;我冥於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負(fù)幽顯,有何鬼責(zé)也!
【九】【注】動(dòng)靜雖殊,無心一也。
【疏】天地,以結(jié)動(dòng)靜無心之義也。
【一○】【注】常無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謂之為一。物不能撓,謂之為定。祇為定於一心,故能王於萬國。既無鬼責(zé),有何禍祟!動(dòng)而常寂,故魂不疲勞。
【釋文】《而王》往況反。注及下王天同!端睢冯m遂反,徐息類反。李云:禍也。
【一一】【疏】一心凝者類死灰,而靜為躁君,故萬物歸服。
【一二】【注】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通則服,不通則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萬物服者,祇言用虛靜之智,推尋二儀之理,通達(dá)萬物之情,隨物變轉(zhuǎn)而未嘗不適,故謂之天樂也。
【一三】【注】聖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為哉?天樂而已。
【疏】夫聖人之所以降跡同凡,合天地之至樂者,方欲畜養(yǎng)蒼生,亭毒群品也。
【釋文】《畜天》許六反。注同。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疽弧。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二】;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三】。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四】。上必?zé)o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五】。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六】;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七】;能雖窮海內(nèi),不自為也【八】。天不產(chǎn)而萬物化,地不長(zhǎng)而萬物育【九】,帝王無為而天下功【一○】。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一一】。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一二】。此(一)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一三】。
【一】【疏】王者宗本於天地,故覆載無心;君主於道德,故生而不有;雖復(fù)千變?nèi)f化而常自無為。盛德如此,堯之為君也。
【二】【注】有餘者,閒暇之謂也。
【三】【注】不足者,汲汲然欲為物用也。欲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為臣,亦有餘也。
【疏】不足者,汲汲之辭。有餘者,閒暇之謂。言君上無為,智照寬曠,御用區(qū)宇,而閒暇有餘;臣下有為,情慮狹劣,各有職司,為君所用,匪懈在公,猶恐不足。是知無為有事,勞逸殊塗。
【四】【注】夫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用斧,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臣能親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二)工能用斧;各當(dāng)其能,則天理自然,非有為也。若乃主代臣事,則非主矣;臣秉主用,則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則上下咸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疏】無為者,君德也;有為者,臣道也。若上下無為,則臣僭君德;上下有為,則君濫臣道。君濫臣道,則非主矣;臣僭君德,豈曰臣哉!於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亂,既乖天然,必招危禍。故無為之言,不可不察。無為,君也。古之人貴夫無為。郭注此文,甚有辭理。
【五】【注】無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為耳。然自得此為,率性而動(dòng),故謂之無為也。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親事,故雖舜禹為臣,猶稱有為。故對(duì)上下,則君靜而臣動(dòng);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機(jī)玄發(fā),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
【疏】夫處上為君,則必須無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為臣,亦當(dāng)親事有為,稱所司之職任;則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六】【疏】謂三皇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達(dá),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知者為謀,故不自慮也。
【釋文】《知雖》音智。下愚知同。
【七】【疏】弘辯如流,彫飾萬物,而付之司牧,終不自言也。
【釋文】《自說》音悅。
【八】【注】夫在上者,患於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斷,后稷不得施其播殖,則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故冕旒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為,斯乃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故上下皆無為矣。但上之無為則用下,下之無為則自用也。
【疏】藝術(shù)才能冠乎海內(nèi),任之良佐而不與焉,夫何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經(jīng)云,是謂用人之力。
【釋文】《咎》音羔!遏怼芬暨b!睹鲾唷范y反。
【九】【注】所謂自爾。
【疏】天無情於生產(chǎn)而萬物化生,地?zé)o心於長(zhǎng)成而萬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謂自然也。
【一○】【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兩儀之含育,順?biāo)男蛞允┥?任萬物之自為,故天下之功成矣!蛲跄顚O曰:案如郭解,則功下須加成字而其義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無為而天下成也。(中庸曰,無為而成。)爾雅曰:功,成也。大戴禮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為有功。周官稿人,乃入功於司弓矢及繕人,鄭注曰:功,成也。管子五輔篇曰,大夫任官辯事,官長(zhǎng)任事守職,士脩身功材,功材,謂成材也。荀子富國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謂待之而後成也。萬物化,萬物育,天下功,相對(duì)為文,是功為成也。
【一一】【疏】夫日月明晦,雲(yún)雷風(fēng)雨,而蔭覆不測(cè),故莫神於天。囊括川原,包容岳瀆,運(yùn)載無窮,故莫富於地。位居九五,威跨萬乘,日月照臨,一人總統(tǒng),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經(jīng)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一二】【注】同乎天地之無為也。
【疏】配,合也。言聖人之德,合天地之無為。
【一三】【疏】達(dá)覆載之無主,是以乘馭兩儀;循變化之往來,故能驅(qū)馳萬物;任黔黎之才,用人群之道也。
【!(一)世德堂本無此字。(二)道藏本無而字。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一】;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二】。三軍五兵之運(yùn),德之末也【三】;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四】;禮法度數(shù),形名比詳,治之末也【五】;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六】;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七】。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yùn),心術(shù)之動(dòng),然後從之者也【八】。
【一】【疏】本,道德也。末,仁義也。言道德淳樸,治之根本,行於上古;仁義澆薄,治之末葉,行於下代。故云,本在於上,末在於下也。
【釋文】《本在於上末在於下》李云:本,天道;末,人道也。
【二】【疏】要,簡(jiǎn)省也。詳,繁多也。主道逸而簡(jiǎn)要,臣道勞而繁冗。繁冗,故有為而奉上;簡(jiǎn)要,故無為而御下也。
【三】【疏】五兵者,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也。運(yùn),動(dòng)也。夫聖明之世,則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則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則五兵動(dòng)亂;偃武修文,則四民安業(yè)。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四】【疏】賞者,軒冕榮華,故利也。罰者,誅殘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墨,三刖,四宮,五大辟。夫道喪德衰,浮偽日甚,故設(shè)刑辟以被黎元,既虧理本,適為教末也。
【釋文】《之辟》毗赤反。
【五】【疏】禮法者,五禮之法也。數(shù)者,計(jì)算;度〔者〕,丈尺;形者,容儀;名者,字諱;比者,校當(dāng);詳者,定審。用此等法以養(yǎng)蒼生,治乖淳古,故為治末也。
【釋文】《比詳》毗志反。下同。一音如字,云:比較詳審。《治之》直吏反。下治之至、注至治之道同。
【六】【疏】樂者,和也。羽者,鳥羽;旄者,獸毛;言采鳥獸之羽毛以飾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樂者,欲上調(diào)陰陽,下和時(shí)俗也。古人聞樂即知國之興亡,治世亂世,其音各異。是知大樂與天地同和,非羽毛鐘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澆浪薦興,賞鄭衛(wèi)之淫聲,棄雲(yún)韶之雅韻,遂使羽毛文采,盛飾容儀,既非咸池之本,適是濮水之末。
【七】【疏】絰者,實(shí)也。衰,摧也。上曰(衰)〔服〕,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絰。隆殺者,言禮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跡外儀,非情發(fā)於衷,故哀之末也。
【釋文】《衰》音崔!督x》田結(jié)反!堵ⅰ匪绶。
【八】【注】夫精神心術(shù)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運(yùn)動(dòng),則五事之末不振而自舉也。
【疏】術(shù),能也;心之所能,謂之心術(shù)也。精神心術(shù)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必須精神心智率性而動(dòng),然後從於五事,即非矜矯者也。
末學(xué)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zhǎng)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二】。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shí)之序也【四】。萬物化作,萌區(qū)有狀【五】;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六】。夫天地至神(一),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七】!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xiāng)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八】。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九】;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二)【一○】!
【一】【注】所以先者本也。
【疏】古之人,謂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學(xué),中古有之,事涉澆偽,終非根本也。
【二】【疏】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
【釋文】《長(zhǎng)先而少》詩照反。
【三】【注】言(三)此先後雖是人事,然皆在至(四)理中來,非聖人之所作也。
【疏】天地之行者,謂春夏先,秋冬後,四時(shí)行也。夫天地雖大,尚有尊卑,況在人倫,而無先後!是以聖人象二儀之造化,觀四序之自然,故能篤君臣之大義,正父子之要道也。
【四】【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次序慤乎。舉此二條,足明萬物。
【五】【疏】夫萬物變化,未始暫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萬種,色類不同,而萌兆區(qū)分,各有形狀。
【釋文】《萌區(qū)》曲俱反。
【六】【疏】夫春夏盛長(zhǎng),秋冬衰殺,或變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關(guān)措意,故隨流任物而所造皆適。
【七】【注】明夫尊卑先後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無也。
【疏】二儀生育,有不測(cè)之功,萬物之中,最為神化,尚有尊卑先後,況人倫之道乎!
【八】【注】言非但人倫所尚也。
【疏】宗廟事重,必?fù)?jù)昭穆,以嫡相承,故尚親也。朝廷以官爵為尊卑,鄉(xiāng)黨以年齒為次第,行事?lián)褓t能用之,此理之必然,故云大道之序。
【釋文】《朝廷》直遙反。
【九】【疏】議論道理而不知次第者,雖有語言,終非道語;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一○】【注】所以取道,為〔其〕有序〔也〕(五)。
【疏】既不識(shí)次第,雖語非道,於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神下有也字。(二)闕誤引文如海本道下有哉字。(三)趙諫議本無言字。(四)趙本無至字。(五)其字也字依宋本及道藏本補(bǔ)。世德堂本作為有序也,無其字。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一】,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二】,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三】,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四】,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五】,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六】,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七】,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八】。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九】;仁賢不肖襲情【一○】,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一一】。以此事上【一二】,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一三】,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一四】。
【一】【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則物得其道也。
【疏】此重開大道次序之義。言古之明開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二】【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適也。
【疏】先德後仁,先仁後義,故仁義次之。
【三】【注】理適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愛之仁,又明裁非之義,次令各守其分,不相爭(zhēng)奪也。
【四】【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當(dāng)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傾奪,次勸修身,致其名譽(yù)也。
【五】【注】無所復(fù)改。
【疏】雖復(fù)勸令修身以致名譽(yù),而皆須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矯性偽情以要令聞也。
【六】【注】物各自任,則罪責(zé)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廢。雖復(fù)因任其本性,而不無其僭過,故宜布之愷澤,宥免其辜也。
【釋文】《原省》所景反。原,除;省,廢也。
【七】【注】各以得性為是,失性為非。
【疏】雖復(fù)赦過宥罪,而人心漸薄,次須示其是非,以為鑒誡也。
【八】【注】賞罰者,失得之報(bào)也。夫至治之道,本在於天而末極於斯。
【疏】是非既明,臧否斯見,故賞善罰惡,以勗黎元也。
【九】【注】官(一)各當(dāng)其才也。
【疏】用此賞罰,以次前序而為治方者,智之明暗,安處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貴賤咸履其位也。
【一○】【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賢,智也;不肖,愚也。襲,用也。主上聖明,化導(dǎo)得所,雖復(fù)賢愚各異,而咸用本情,終不舍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一一】【注】無相易業(yè)。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異,藝能固別,才用必分,使之如器,無不調(diào)適也。
【釋文】《必分》方云反。
【一二】【注】名當(dāng)其實(shí),故由名而實(shí)不濫也。
【疏】夫名以召實(shí),而(由)〔當(dāng)〕實(shí)故名。若使實(shí)不(當(dāng))〔由〕(二)名,則名過其實(shí)。今明名實(shí)相稱,故云必由其名也。
【一三】【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為臣事上,為君畜下,外以治物,內(nèi)以脩身也。
【一四】【疏】至默無為,委之群下,塞聰閉智,歸之自然,可謂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釋文】《知謀》音智。《大平》音泰。
【!(一)世德堂本官作言。(二)當(dāng)由二字依注文互易。
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二】。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三】;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四】。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五】!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六】;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七】。禮法數(shù)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八】。
【一】【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蓋聖人之應(yīng)跡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跡也。書者,道家之書,既遭秦世焚燒,今檢亦無的據(jù)。
【二】【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賞罰而九,此自然先後之序也。
【疏】夫?yàn)橹沃w,必隨世污隆,世有澆淳,故治亦有寬急。是以五變九變,可舉可言。茍其不失次序,則是太平至治也。
【三】【疏】驟,數(shù)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倫序,數(shù)語形名,以為治術(shù),而未體九變,以自然為宗,但識(shí)其末,不知其本也。
【四】【疏】速論賞罰,以此馭時(shí),唯見枝條,未知根本。始,猶本也,互其名耳。
【五】【注】治人者必順序。
【疏】迕,逆也。不識(shí)治方,不知次序,顛倒道理,迕逆物情,適可為物所治,豈能治物也!
【釋文】《迕道》音悟。司馬云:橫也!抖f》徐音悅,又如字。
【六】【注】治道先明天,不為棄賞罰也,但當(dāng)不失其先後之序耳。
【疏】夫形名賞罰,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七】【注】夫用天下者,必大通順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賞罰可施用於天下者,不足以用於天下也。斯乃茍飾華辭浮游之士,一節(jié)曲見偏執(zhí)之人,未可以識(shí)通方,悟於大道者也。
【八】【注】寄此事於群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疊前語。古人有之,但寄群才而不親預(yù),故是臣下之術(shù),非主上養(yǎng)民之道?偨Y(jié)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xì)w也。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一】?」
【一】【疏】天王,猶天子也。舜問於堯?yàn)榈弁踔?若為用心以合大道也。
堯曰:「吾不敖無告【一】,不廢窮民【二】,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三】。此吾所以用心已【四】!
【一】【注】無告者,所謂頑民也。
【疏】敖,侮慢也。無告,謂頑愚之甚,無堪告示也。堯答舜云:「縱有頑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誨,不敖慢棄舍也!构世辖(jīng)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教字者,今不用也。
【釋文】《不敖》五報(bào)反。
【二】【注】恆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貧窮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三】【疏】孺子,猶稚子也。哀,憐也。民有死者,輒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兒,婦人孤寡,並皆矜愍善嘉養(yǎng)恤也。
【四】【疏】已,止也?偨Y(jié)以前,用答舜問!肝抑眯,止盡於此!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一】!
【一】【疏】用心為治,美則美矣,其道狹劣,未足稱大。既領(lǐng)堯答,因發(fā)此譏。
堯曰:「然則何如【一】?」
【一】【疏】堯既被譏,因茲請(qǐng)益,「治道之大,其術(shù)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寧【一】,日月照而四時(shí)行,若晝夜之有經(jīng),雲(yún)行而雨施矣【二】!
【一】【注】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
【疏】化育之方,與玄天合德,跡雖顯著,心恆寧靜。
【二】【注】此皆不為而自然也。
【疏】經(jīng),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涼暑,四序運(yùn)行,晝夜昏明,雲(yún)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無心於偏愛,豈有情於養(yǎng)育!帝王之道,其義亦然。
【釋文】《雨施》始豉反。
堯曰:「膠膠擾擾乎【一】!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二】!
【一】【注】自嫌有事。
【疏】膠膠,擾擾,皆擾亂之貌也。領(lǐng)悟此言,自嫌多事,更相發(fā)起,聊此撝謙。
【釋文】《膠膠》交卯反。司馬云:和也!稊_擾》而小反。司馬云:柔也。案如注意,膠膠擾擾,動(dòng)亂之貌。
【二】【疏】堯自謙光,推讓於舜,故言子之盛德,遠(yuǎn)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夫堯舜二君,德無優(yōu)劣,故寄此兩聖以顯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一】,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二】。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三】。
【一】【疏】自此已下,莊生之辭也。夫天覆地載,生育群品,域中四大,此當(dāng)二焉。故引古證今,歎美其德。
【二】【疏】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故知軒頊唐虞,皆以德合天地為其美也。
【三】【疏】言古之懷道帝王,何為者哉?蓋無心順物,德合二儀而已矣。
【釋文】《之王》往況反。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一】!
【一】【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輔,故將己所修之書,欲藏於周之府藏,庶為將來君王治化之術(shù),故與門人謀議,詳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聃,為周徵藏史,猶今之祕(mì)書官,職典墳籍。見周室版蕩,所以解免其官,歸休靜處。故子路咨勸孔子,何不暫試過往,因而問焉。
【釋文】《藏書》司馬云,藏其所著書也!夺绮亍凡爬朔。司馬云:徵藏,藏名也。一云:徵,典也!妒贰凡馗。《老聃》吐甘反。或云:老聃是孔子時(shí)老子號(hào)也!睹舛鴼w》言老子見周之末不復(fù)可匡,所以辭去也。
孔子曰:「善!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一】,於是繙?zhǔn)?jīng)以說【二】。
【一】【疏】老子知欲藏之書是先聖之已陳芻狗,不可久留,恐亂後人,故云不許。
【二】【疏】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贊易道,此六經(jīng)也;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jīng)也。委曲敷演,故繙覆說之。
【釋文】《繙》敷袁反。徐又音盤,又音煩。司馬〔云〕:煩冤也!妒(jīng)》說者云: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jīng)也。一說云:易上下經(jīng)並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jīng)也!兑哉f》如字,又始銳反。絕句。
老聃中其說,曰:「大(一)謾,願(yuàn)聞其要【一】!
【一】【疏】中其說者,許其有理也。大謾者,嫌其繁謾太多,請(qǐng)簡(jiǎn)要之術(shù)也。
【釋文】《老聃中》丁仲反!镀湔f》如字。絕句。《曰大》音泰,徐敕佐反。《謾》末旦反,郭武諫反。
【校】(一)趙諫議本大作太。
孔子曰:「要在仁義【一】!
【一】【疏】經(jīng)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論,莫先仁義也。
老聃曰:「請(qǐng)問,仁義,人之性邪【一】?」
【一】【疏】問:「此仁義率性不乎?」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一】?」
【一】【疏】然,猶如此。言仁義是人之天性也。賢人君子,若不仁則名行不成,不義則生道不立。故知仁義是人之真性,又將何為是疑之也邪?
老聃曰:「請(qǐng)問,何謂仁義【一】?」
【一】【疏】前言仁義是人之真性,今之重問,請(qǐng)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一】!
【一】【注】此常人之所謂仁義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愷,樂也。忠誠之心,願(yuàn)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jì)無私,允合人情,可為世教也。
【釋文】《中心物》本亦作勿!稅稹烽_待反。司馬云:樂也。
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一】!無私焉,乃私也【二】。夫子若欲使天子無失其牧乎【三】?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四】,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五】。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六】;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七】?意,夫子亂人之性也【八】!」
【一】【注】夫至仁者,無愛而直前也。
【疏】意,不平之聲也。幾,近也。迂,曲也。後發(fā)之言,近乎浮偽,故興意歎,以(長(zhǎng))〔表〕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無心思慮,而汝存情兼愛,不乃私曲乎!
【釋文】《曰意》於其反。司馬云:不平聲也。下同!稁缀酢芬魴C(jī)。司馬本作頎,云:頎,長(zhǎng)也,後言長(zhǎng)也!虮R文弨曰:舊本後作復(fù)(一),未詳!队睾酢芬粲凇
【二】【注】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夫愛人者,欲人之愛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臼琛糠蚣鎼垤度,欲人之愛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三】【疏】牧,養(yǎng)也。欲使天下蒼生咸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養(yǎng),則大治矣。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群生,則天下太平也。
【釋文】《牧乎》司馬云:牧,養(yǎng)也。
【四】【疏】夫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星辰羅列,此並自然之理也,非關(guān)人事。豈唯三種,萬物悉然,但當(dāng)任之,莫不備足,何勞措意,妄為矜矯也!
【五】【注】皆已(二)自足。
【疏】有識(shí)禽獸,無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群分,豈資仁義,方獲如此!
【六】【注】不待於兼愛也。
【疏】循,順也。放任己德而逍遙行世,順於天道而趨步人間,人間至極妙行,莫過於此也。
【釋文】《放德》方往反。
【七】【注】無由得之。
【疏】偈偈,勵(lì)力貌也。揭,擔(dān)負(fù)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勵(lì)身心,擔(dān)負(fù)仁義,強(qiáng)行於世,以教蒼生,何異乎打擊大鼓而求覓亡子,是以鼓聲愈大而亡者愈離,仁義彌彰而去道彌遠(yuǎn),故無由得之。
【釋文】《偈偈》居謁反,又巨謁反;蛟:用力之貌!督胰省菲渲]反,又音桀。
【八】【注】事至而愛,當(dāng)義而止,斯忘仁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
【疏】亡子不獲,罪在鳴鼓;真性不明,過由仁義;故發(fā)噫歎,總結(jié)之也。
【校】(一)釋文原本及世德堂本均作復(fù)。(二)世德堂本已作以。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yuǎn)道而來願(yuàn)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一】。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二】而棄妹之者,不仁也【三】,生熟不盡於前【四】,而積斂無崖【五】!
【一】【疏】姓士,字成綺,不知何許人。舍,逆旅也。趼,腳生泡漿創(chuàng)也。成綺素聞老子有神聖之德,故不辭艱苦,慕義遠(yuǎn)來。百經(jīng)旅舍,一不敢息,塗路既遙,足生重趼。
【釋文】《士成綺》如字,又魚紙反。士成綺,人姓名也。《願(yuàn)見》賢遍反。下同。《百舍》司馬云:百日止宿也!吨亍分饼埛!鄂隆饭棚@反。司馬云:胝也。胝,音陟其反。許慎云:足指約中斷傷為趼!驊c藩案釋文引許說,本淮南脩務(wù)篇注;茨弦f子作重跰,跰即趼字之誤也。高注云:趼,足生胝也。趼,又讀若繭。賈子勸學(xué)篇百舍重繭,宋策墨子百舍重繭,(高注:重繭,累胝也。)皆假繭作趼也。
【二】【注】言其不惜物也。
【疏】昔時(shí)藉甚,謂是至人;今日親觀,知無聖德。見其鼠穴土中,有餘殘蔬菜。嫌其穢惡,故發(fā)此譏也。
【釋文】《餘蔬》所居反,又音所。司馬云:蔬讀曰糈。糈,粒也。鼠壤內(nèi)有遺餘之粒,穢惡過甚也。一云:如鼠之堆壤,餘益蔬外也。
【三】【注】無近恩,故曰棄。
【疏】妹,猶昧也。闇昧之徒,應(yīng)須誘進(jìn),棄而不教,豈曰仁慈也!
【釋文】《棄妹》一本作妹之老!恫蝗省丰屆:妹,末也。謂末學(xué)之徒,須慈誘之,乃見棄薄,不仁之甚也。
【四】【注】至足,故恆有餘。
【疏】生,謂粟帛;熟,謂飲食。充足之外,不復(fù)概懷,所以飲食資財(cái),目前狼藉。且大聖寬弘而不拘小節(jié),士成庸瑣,以此為非。細(xì)碎之間,格量真聖,可謂以螺酌海,焉測(cè)淺深也!
【釋文】《生熟》司馬云:生,膾也。一云:生熟,謂好惡也。
【五】【注】萬物歸懷,來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
【疏】既有聖德,為物所歸,故供給聚斂,略無涯(峙)〔涘〕,浩然無心,積散任物也。
【釋文】《而積》子亦反,李子賜反!稊俊妨z反,李貍豔反。
老子漠然不應(yīng)【一】。
【一】【注】不以其言概意。
【疏】塵垢之言,豈曾入耳!漠然虛淡,何足介懷!
士成綺明日復(fù)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一】?」
【一】【注】自怪刺譏之心,所以壞也。
【疏】卻,空也,息也。昨日初來,妄生譏刺,今時(shí)思省,方覺己非,所以引過責(zé)躬,深懷慚竦。心之空矣,不識(shí)何耶。
【釋文】《復(fù)見》扶又反!队写獭(于)〔千〕(一)賜反!墩齾s》去逆反;蛟:息也。
【!(一)千字依釋文原本改。
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一】。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二】。茍有其實(shí),人與之名而弗受【三】,再受其殃【四】。吾服也恆服【五】,吾非以服有服!
【一】【注】脫,過去也。
【疏】夫巧智神聖之人者,蓋是跡,非所以跡也!溉暄晕矣堵}人乎?我於此久以免脫,汝何為乃謂我是聖非聖耶?」老君欲抑成綺之譏心,故示以息跡歸本也。郭注云,脫,過去也,謂我於聖已得過免而去也。
【釋文】《夫巧》苦教反,又如字!吨芬糁恰!稙槊摗吠交罘。注同。
【二】【注】隨物所名。
【三】【注】有實(shí),故不以毀譽(yù)經(jīng)心也。
【釋文】《毀譽(yù)》音餘,下同。
【四】【注】一毀一譽(yù),若受之於心,則名實(shí)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喚我作牛,我即從汝喚作牛,喚我作馬,我亦從汝喚作馬,我終不拒。且有牛馬之實(shí),是一名也。人與之名,諱而不受,是再殃也。譏刺之言,未甚牛馬,是尚不諱,而況非乎!
【五】【注】服者,容行之謂也。不以毀譽(yù)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謂也。老君體道大聖,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馬,唯物是從,此乃恆常,非由措意也。
【釋文】《容行》如字。
【六】【注】有為為之,則不能恆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關(guān)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必也用心,便成矯性,既其有作,豈曰無為!
士成綺鴈行避影,履行遂進(jìn)而問:「修身若何【一】?」
【一】【疏】成綺自知失言,身心慚愧,於是鴈行斜步,側(cè)身避影,隨逐老子之後,不敢履躡其跡,仍徐進(jìn)問,請(qǐng)修身之道如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一】,而目衝然【二】,而顙頯然【三】,而口闞然【四】,而狀義然【五】,似繫馬而止也【六】。動(dòng)而持【七】,發(fā)也機(jī)【八】,察而審【九】,知巧而睹於泰【一○】,凡以為不信【一一】。邊竟(一)有人焉,其名為竊【一三】!
【一】【注】進(jìn)趨不安之貌。
【疏】而,汝也。言汝莊飾容貌,夸駭於人,自為崖岸,不能舒適。
【二】【注】衝出之貌。
【疏】心既不安,目亦馳動(dòng),故左盼右睇,睢盱充詘也。
【三】【注】高露發(fā)美之貌。
【疏】顙額高亢,顯露華飾,持此容儀,矜敖於物。
【釋文】《顙頯》上息黨反,下去軌反。本又作顯,如字。司馬本作〈鬼頁〉。
【四】【注】虓豁之貌。
【疏】郭注云,虓豁之貌也。謂志性強(qiáng)梁,言語雄猛,夸張?zhí)嵒?使人可畏也。
【釋文】《闞》郭許覽反,又火斬反,又火暫反!短崱坊鸾环础!痘怼坊鹄ǚ。
【五】【注】踶跂自持之貌。
【疏】義,宜也。踶跂驕豪,實(shí)乖典禮,而修飾容狀,自然合宜也。
【釋文】《踶》直氏反!囤枴啡ナ戏础!驊c藩案義讀為峨。義然,峨然也。說詳俞氏大宗師篇平議。郭訓(xùn)成疏兩失之。
【六】【注】志在奔馳。
【疏】形雖矜莊,而心性諠躁,猶如逸馬被繫,意存奔走。
【七】【注】不能自舒放也。
【疏】馳情逐境,觸物而動(dòng),不能任適,每事拘持。
【八】【注】趨捨速也。
【疏】機(jī),弩牙也。攀緣之心,遇境而發(fā),其發(fā)猛速,有類弩牙。
【九】【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虛遣,違順兩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審定。
【一○】【注】泰者,多於本性之謂也。巧於見泰,則拙於抱樸。
【疏】泰,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觀無為之一理,而詐知詐巧,見有為之多事。
【一一】【注】凡此十事,以為不信性命而蕩夫毀譽(yù),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實(shí)也。言此十事,皆是虛詐之行,非真實(shí)之德也。◎家世父曰:郭象云,凡此十事,以為不信性命而蕩夫毀譽(yù),於文多一轉(zhuǎn)折。凡以為不信,言凡所為皆出於矯揉,與自然之性不相應(yīng),故謂之不信。容也,目也,顙也,口也,狀也,一有矜持,若繫馬而制其奔突,不能自信於心也。動(dòng)而發(fā),一其機(jī)應(yīng)之,而相勝以知巧,不能自信於外也。微分兩義,不得為十事。
【一二】【注】亦如(二)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竊,賊也。邊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憚憲章,但行竊盜。內(nèi)則損傷風(fēng)化,外則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綺之行,其猥亦然,舉動(dòng)睢盱,猶如此賊也。
【釋文】《邊竟》音境。《有人焉其名為竊》邊垂之人,不聞知禮樂之正,縱有言語,偶會(huì)墳典,皆是竊盜所得,其道何足語哉!司馬云:言遠(yuǎn)方嘗有是人。
【校】(一)趙諫議本竟作境。(二)世德堂本如作知。
夫子曰:「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一】。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一)乎其不可測(cè)也【二】。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三】!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四】。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五】,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六】,極物之真,能守其本【七】,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八】。通乎道,合乎德【九】,退仁義【一○】,賓禮樂【一一】,至人之心有所定矣【一二】!
【一】【疏】莊周師老君,故呼為夫子也。終,窮也。二儀雖大,猶在道中,不能窮道之量;秋毫雖小,待之成體,此則於小不遺。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備在萬物。
【二】【疏】既大無不包,細(xì)無不入,貫穿萬物,囊括二儀,故廣廣歎其寬博,淵乎美其深遠(yuǎn)!驊c藩案廣廣,猶言曠曠也。曠曠者,虛無人之貌!矟h書〕五行志,師出過時(shí),茲謂廣,李奇曰:廣,音曠。曠與廣,古字義通。(漢書)武五子傳,橫術(shù)(薛瓚曰:術(shù),道路也。)何廣廣兮,蘇林曰:廣,音曠。
【三】【疏】夫形德仁義者,精神之末跡耳,非所以跡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自非至聖神人,誰能定其粗妙耶!
【四】【注】用世,故不患其大也。
【疏】聖人威跨萬乘,王有世界,位居九五,不亦大乎!而姑射汾陽,忘物忘己,即動(dòng)即寂,何四海之能累乎!
【五】【注】靜而順之。
【疏】棅,權(quán)也。偕,居也。社稷顛覆,宇內(nèi)崩離,趨世之人,奮動(dòng)權(quán)棅,必靜而自守,不與並逐也。
【釋文】《奮棅》音柄。司馬云:威權(quán)也。李丑倫反。一本作棟!蚣沂栏冈:釋文引司馬云,棅,威權(quán)也。說文:柄,柯也。柄,或(從)〔作〕棅。管子山權(quán)數(shù)篇此之謂國權(quán),此謂君棅。操國計(jì)之盈虛,謂之國權(quán)。制人事之重輕,謂之君棅。棅者,所藉以制事者也。大者制大,小者制小,相與奮起以有為於世,皆有所借者也。說文:假,借也。無所假則無為,無為則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而隨物以遷焉。無假而不與利遷,斯之謂無為而無不為。郭象云,任真而直往,非也。
【六】【注】任真而直往也。
【疏】志性安靜,委命任真,榮位既不關(guān)情,財(cái)利豈能遷動(dòng)也!
【七】【疏】夫聖人靈鑒洞徹,窮理盡性,斯極物之真者也。而應(yīng)感無方,動(dòng)不傷寂,能守其本。
【八】【疏】雖復(fù)握?qǐng)D御宇,總統(tǒng)群方,而忘外二儀,遺棄萬物,是以為既無為,事既無事,心閒神王,何困弊之有!
【九】【疏】淡泊之心,通乎至道,虛忘之智,合乎上德,斯乃境智相會(huì),能(斯)〔所〕冥符也。
【一○】【注】進(jìn)道德也。
【一一】【注】以情性為主也。
【疏】退仁義之澆薄,進(jìn)道德之淳和,擯禮樂之浮華,主無為之虛淡!蛴衢性:賓當(dāng)讀為擯,謂擯斥禮樂也,與上句退仁義一律。郭注曰,以性情為主也,則以本字讀之,其義轉(zhuǎn)迂。達(dá)生篇曰,賓於鄉(xiāng)里,逐於州部,此即假賓為擯之證!驊c藩案俞說是也。古賓擯音同,音同之字,往往假借為義。周禮司儀,賓拜送幣,釋文云:賓,音擯。本書徐無鬼篇,賓於寡人,司馬本賓作擯,即其證。
【一二】【注】定於無為也。
【疏】恬淡無為而用不乖寂,定矣。
【!(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重淵字。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一】,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二】,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三】,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一),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四】。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wù)?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五】,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shí)之哉【六】!
【一】【疏】道者,言說;書者,文字。世俗之人,識(shí)見浮淺,或託語以通心,或因書以表意,持(許)〔誦〕往來,以為貴重,不知無足可言也。
【二】【疏】所以致書,貴宣於語,所以宣語,貴表於意也。
【三】【疏】隨,從也。意之所出,從道而來,道既非色非聲,故不可以言傳說。
【釋文】《言傳》丈專反。後同。
【四】【注】其貴恆在意言之表。
【疏】夫書以載言,言以傳意,而末世之人,心靈暗塞,遂貴言重書,不能忘言求理。故雖貴之,我猶不足貴者,為言書糟粕,非可貴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貴恆在意言之表。
【釋文】《為其》于偽反。
【五】【注】得彼〔之〕(二)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疏】夫目之所見,莫過形色,耳之所聽,唯在名聲。而世俗之人,不達(dá)至理,謂名言聲色,盡道情實(shí)。豈知玄極,視聽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歎。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遺書者耳。
【六】【注】此絕學(xué)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貴德者不知,而聾俗愚迷,豈能識(shí)悟!唯當(dāng)達(dá)者方體之矣。
【釋文】《知者》如字。下同;騺K音智!度ド小菲饏畏。
【校】(一)世德堂本之下有哉字。(二)之字依宋本及疏補(bǔ)。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一)何言邪【一】?」
【一】【疏】桓公,齊桓公也。輪,車輪也。扁,匠人名也。斲,雕斫也。釋,放也。齊君翫讀,輪扁打車,貴賤不同,事業(yè)各異,乃釋放其具,方事質(zhì)疑。欲明至道深玄,不可傳(集)〔說〕,故寄桓公匠者,略顯忘言之致也。
【釋文】《桓公》李云:齊桓公也,名小白。《輪扁》音篇,又符殄反。司馬云:斲輪人也,名扁!稊邸汾旖欠础!蹲怠分弊贩。《而上》時(shí)掌反。
【!(一)世德堂本者作為。
公曰:「聖人之言也【一】。」
【一】【疏】所謂憲章文武,祖述堯舜,是聖人之言。
曰:「聖人在乎【一】?」
【一】【疏】又問:「聖人見在以不?」
公曰:「已死矣【一】!
【一】【疏】答曰:「聖人雖死,厥教尚存焉!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一】!」
【一】【疏】(夫)酒滓曰糟,漬糟曰粕。夫醇酎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義,已陳芻狗,曾何足云!
【釋文】《糟》音遭。李云:酒滓也!镀恰菲崭鞣。司馬云:爛食曰魄。一云:糟爛為魄。本又作粕,音同。許慎云:粕,已漉麤糟也;蚱瞻追,謂魂魄也。《已夫》音符。絕句;蛉缱!驊c藩案釋文,魄,本又作粕,即司馬本也。文選陸士衡文賦〔注〕引司馬云:爛食曰粕。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一】!
【一】【疏】貴賤禮隔,不可輕言,庸委之夫,輒敢議論。說若有理,方可免辜,如其無辭,必獲死罪。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yīng)於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於其間。【一】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二】。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三】!」
【一】【疏】甘,緩也?,急也。數(shù),術(shù)也。夫斲輪失所則〔不〕(一)牢固,若使得宜,則口不能言也。況之理教,其義亦然。
【釋文】《甘》如字,又音酣。司馬云:甘者,緩也?嗾,急也。《有數(shù)》李云:色注反,數(shù),術(shù)也!虮R文弨曰:案前後俱作色主反,此注字疑訛。
【二】【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學(xué)之無益也。
【疏】喻,曉也。輪扁之術(shù),不能示其子,輪扁之子,亦不能稟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免斤斧之勞。故知物各有性,不可倣效。
【三】【注】當(dāng)古(二)之事,已滅(三)於古矣,雖或傳之,豈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變,故絕學(xué)任性,與時(shí)變化而後至焉。
【疏】夫聖人制法,利物隨時(shí),時(shí)既不停,法亦隨變。是以古人古法淪殘於前,今法今人自興於後,無容執(zhí)古聖跡行乎今世。故知所讀之書,定是糟粕也。
【釋文】《人與》如字,又一音餘!犊蓚鳌分睂7。注同。
【!(一)不字依正文補(bǔ)。(二)趙諫議本古作今。(三)趙本滅作減。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jì)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jiǎn)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jì)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yùn)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