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卷八上

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一】

【一】【釋文】以人名篇。本或作庚桑楚!虮R文弨曰:今書有楚字。

老聃之役有康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一】,以北居畏壘之山,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yuǎn)之【二】;擁腫之與居【三】,鞅掌之為使【四】。居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五】。今吾日計(jì)之而不足,歲計(jì)之而有餘,【六】。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七】

【一】【疏】姓庚桑,名楚,老君之弟子,蓋隱者也。役,門人之稱;古人事師,供其驅(qū)使,不憚艱危,故稱役也。而老君大聖,弟子極多,門人之中,庚桑楚最勝,故稱偏得也。

【釋文】《老聃之役》司馬云:役,學(xué)徒弟子也。廣雅云:役,使也!陡3匪抉R云:楚,名;庚桑,姓也。太史公書作亢桑!驊c藩案史記老莊列傳索隱引司馬云:庚桑楚,人姓名。與釋文小異!蛴衢性:列子仲尼篇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張湛注音庚桑。賈逵姓氏英覽云:吳邵有庚桑姓,稱為七族。然則庚桑子吳人歟?《偏得》向音篇。

【二】【注】畫然,飾知;挈然,矜仁。

【疏】畏壘,山名,在魯國。臣,僕隸,妾,接也;言人以仁智為臣妾,庚桑子悉棄仁智以接事君子也。楚既幽人,寄居山藪,情敦素樸,心鄙浮華;山旁士女,競為臣妾,故畫然(舒)〔飾〕(一)智自明炫者,斥而去之;(絜)〔挈〕然矜仁茍異於物者,令其疏遠(yuǎn)。

【釋文】《畏》本或作{山畏},又作猥,同。烏罪反,向於鬼反。《壘》崔本作纍,同。力罪反,向良裴反。李云:畏壘,山名也。或云在魯,又云在梁州!懂嬋弧芬臬@。《知者》音智。注同!蛾弧繁居肿髌,同。苦計(jì)反。向云:知也。又苦結(jié)反。廣雅云:提也!哆h(yuǎn)之》于萬反。司馬云:言人以仁智為臣妾,庚桑悉棄仁智也。

【三】【注】擁腫,樸也。

【釋文】《擁》於勇反。《腫》章勇反。本亦作踵。

【四】【注】鞅掌,自得。

【疏】擁腫鞅掌,皆淳樸自得之貌也。斥棄仁智,淡然歸實(shí),故淳素之(亡)〔士〕(二)與其同居,率性之人供其驅(qū)使。

【釋文】《鞅掌》於丈反,郭云:擁腫,樸也;鞅掌,自得也。崔云:擁腫,無知貌;鞅掌。不仁意,向云:二句,樸纍之謂,司馬云:皆醜貌也。

【五】【注】異其棄知而任愚。

【釋文】《大壤》而掌反。本亦作穰。崔本同,又如羊反。廣雅云:豐也。◎盧文弨曰:案列子天瑞篇亦以壤同穰!稙⑷弧匪亻宸,又悉禮反。崔李云:驚貌。向蘇(俱)〔很〕(三)反。

【六】【注】夫與四時(shí)俱者無近功。

【疏】大穰,豐也。灑,微驚貌也。居住三年,山中大熟,畏壘百姓僉共私道云:庚桑子初來,我微驚異。今我日計(jì),利益不足稱;以歲計(jì)(至)〔之〕,功其有餘。蓋賢聖之人,與四時(shí)合度,無近功故(目)〔日〕計(jì)不足,有遠(yuǎn)德故歲計(jì)有餘。三歲一閏,天道小成,故居三年而畏壘大穰。

【釋文】《日計(jì)之而不足》向云:無旦夕小利也。《歲計(jì)之而有餘》向云:順時(shí)而大穰也。

【七】【疏】庶,慕也。幾,近也。尸,主也。庚桑大賢之士,慕近聖人之德,何不相與尊而為君,主南面之事,為立社稷,建其宗廟,祝祭依禮,豈不善邪!

【!(一)飾字依注文改。(二)士字依劉文典補(bǔ)正本改。(三)很字依韻會改,世德堂本誤〈彳良〉。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一】。庚桑子曰:「弟子何異於予?夫春氣發(fā)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径课崧勚寥,尸居環(huán)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三】。今以畏壘之細(xì)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四】!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五】。」

【一】【疏】忽聞畏壘之人立為南面之主,既乖無為之道,故釋然不悅。門人未明斯趣,是以怪而異之也。

【二】【注】夫春秋生(氣)〔成〕(一),皆得自然之道,故不為也。

【疏】夫春生秋實(shí),陰陽之恆;夏長冬藏,物之常事。故春秋豈有心施於萬實(shí),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故忘其生有之德也。實(shí)亦有作寶字者,言二儀以萬物為寶,故逢秋而成就也。

【釋文】《正得秋而萬寶成》天地以萬物為寶,至秋而成也。元嘉本作萬實(shí)!蛴衢性:得字疑衍,原文蓋作正秋而萬寶成。易說卦,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疏:正秋而萬物皆說成也。即本此文,是其證。得字蓋涉下句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因而誤衍。春氣發(fā)而百草生,正秋而萬寶成,文義已足,不必加得字與上句相儷偶。《大道已行矣》本或作天道(二)。

【三】【注】直自往耳,非由知也。

【疏】四面環(huán)各一堵,謂之環(huán)堵也,所謂方丈室也。如死尸之寂泊,故言尸居。

【釋文】《環(huán)》如字。廣雅云:圓也!抖隆范◆敺础K抉R云:一丈曰堵。環(huán)堵者,面各一丈,言小也。

【四】【注】不欲為物標(biāo)杓。

【疏】竊竊,平章偶語也。俎,切肉之幾;豆,盛脯之具;皆禮器也。夫群龍無首,先聖格言;蒙德養(yǎng)恬,後賢軌轍。今細(xì)碎百姓,偶語平章,方欲禮我為賢,尊我為主,便是物之標(biāo)杓,豈曰棲隱者乎!

【釋文】《俎豆》側(cè)呂反。崔云:俎豆,食我於眾人間!惰肌饭舻,又匹么反,又音弔。廣雅云:樹末也。郭云:為物之標(biāo)杓也。王云:斯由己為人準(zhǔn)的也。向云:馬氏作魡,音的。《標(biāo)》必遙反,一音必小反。

【五】【注】聃云,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謂我自爾,今畏壘反此,故不釋然。

【疏】老君云:功成弗居,長而不宰。楚既虔稟師訓(xùn),畏壘反此,故不釋然。

【校】(一)成字依世德堂本改。(二)今本作天道。

弟子曰:「不然。夫?qū)こV疁?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隱其軀,而{薛女}狐為之祥【一】。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以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二】!」

【一】【注】弟子謂大人必有豐祿也。

【疏】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六尺曰步,七尺曰仞。鯢,小魚而有腳,此非鯤大魚也。制,擅也。夫?qū)こP^,豈鯤鯨之所周旋!而鯢鰌小魚,反以為美;步仞丘陵,非大獸之所藏隱,而妖{薛女}之狐,用之為吉祥。故知巨獸必隱深山,大人應(yīng)須厚祿也。

【釋文】《尋常之溝》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尋常之溝,則周禮洫澮之廣深也。洫廣深八尺;澮廣二尋,深二仞也!端》音旋,回也。崔本作逮!饿F》五兮反。《鰌》音秋!稙橹啤窂V雅云:制,折也。謂小魚得曲折也。王云:制,謂擅之也,鯢鰌專制於小溝也!驊c藩案釋文云,制,折也。小魚得曲折也。折與制,本古通用字。書呂刑制以刑,墨子引作折則刑;論語顏淵篇片言可以折獄者,魯論語作制獄;即其證也!恫截鹬鹆辍妨邽椴,七尺曰仞,廣一步,高一仞也。孔安國云:八尺曰仞。小爾雅云:四尺曰仞。◎家世父曰:水者,魚之所歸也;丘陵者,獸之所歸也。尋常之溝,步仞之丘陵,亦必有歸之者,為有所庇賴也。德愈大,則歸之者愈眾。郭象引巨魚巨獸為喻,而云大人必有豐祿,誤。《{薛女}》魚竭反!逗鼮橹椤防钤:祥,怪也。狐貍憙?yōu)檠齵薛女}。言各有宜,宜不失則大人有豐祿也。王云:野狐依之作妖祥也。崔云:蠱狐以小丘為善也。祥,善也。

【二】【疏】尊貴賢人,擢授能者,有善先用,與其利祿。堯舜聖人,尚且如是,況畏壘百姓,敢異前修!夫子通人,幸聽從也!

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於罔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疽弧糠蛉湫紊,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二】。

【一】【注】去利遠(yuǎn)害乃全。

【疏】其獸極大,口能含車,孤介離山,則不免網(wǎng)羅為其患害。吞舟之魚,其質(zhì)不小,波蕩失水,蟻能害之。故鳥獸高山,魚鱉深水,豈好異哉?蓋全身遠(yuǎn)害,魚鳥尚爾,而況人乎!

【釋文】《函》音含!盾囍F》李云:獸大如車也。一云:大容車!督槎芬艚。廣雅云:獨(dú)也。又古黠反。一本作分,謂分張也。元嘉本同!蛴衢性:方言:獸無偶曰介。一本作分,非!驊c藩案介,釋文〔一本〕作分。分與離相屬為義,則作分者是也。古書介本作分,分俗作{八勹},二形相似,故傳寫多訛。穀梁莊三十年傳,燕周子分子,釋文:分,本或作介。周禮大宗伯注雉取其首介而死,釋文:介,或作分。春秋繁露立元神篇介障險(xiǎn)阻,介訛作分。淮南謬稱篇禍之生也分分,王念孫以為介介。則介又誤為分,皆其證也!峨x山》力智反。下、注同!锻讨邸冯范鞣,又音天!洞X而失水》徒浪反,謂碭溢而失水也。崔本作去水陸居也!秳t蟻》魚綺反!犊嘀啡缱帧O蛟,馬氏作最,又作窮。

【二】【注】若嬰身於利祿,則粗而淺。

【疏】眇,遠(yuǎn)也。夫棲遁之人,全形養(yǎng)生者,故當(dāng)遠(yuǎn)跡塵俗,深就山泉,若嬰於利祿,則粗而淺也。

【釋文】《深眇》彌小反!秳t粗》七奴反。後皆同。

【!(一)一本二字依釋文補(bǔ)。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yáng)哉【一】!是其於辯也,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二】。簡髮而櫛,數(shù)米而炊【三】,竊竊乎又何足以濟(jì)世哉【四】!舉賢則民相軋【五】,任吞則民相盜【六】。之?dāng)?shù)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yōu)楸I,日中穴阫【七】。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八】!」

【一】【注】二子,謂堯舜。

【疏】二子,謂堯舜也。唐虞聖跡,亂人之本,故何足稱邪!

【釋文】《二子者》向崔郭皆云:堯舜也。

【二】【注】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也。

【疏】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辯別也。物性之外,別立堯舜之風(fēng),以教跡令人倣傚者,猶如鑿破好垣牆,種殖蓬蒿之草以為蕃屏者也。

【釋文】《蓬》蒲空反!秾⒘睢妨Τ史。

【三】【注】理錐刀之末也。

【疏】譬如擇簡毛髮,梳以為髢,格量米數(shù),炊以供餐,利益蓋微,為損更甚。

【釋文】《而扻》莊筆反。又作櫛,亦作楖,皆同。郭音節(jié),徐側(cè)冀反。◎盧文弨曰:今書作櫛。◎王引之曰:釋文扻莊筆反,又作櫛,亦作楖,皆同。郭音節(jié),徐側(cè)冀反。按玉篇:扻,苦敢切,打扻也。不得音莊筆反,又音節(jié)。扻當(dāng)為〈扌次〉,即玉篇{次手}字,隸書轉(zhuǎn)寫手旁於左耳。玉篇:{次手},七咨切,拏也。此借為櫛髮之櫛,故音莊筆反,又音節(jié)。凡從次聲之字,可讀為即,又可讀為節(jié)。說文:垐,以土增大道上,從土,次聲;〔堲〕(一),古文垐,從土,即聲。引虞書朕堲讒說殄行。玉篇音才資才即二切。說文:〈木咨〉,欂櫨也,從木咨聲。(咨,從口,次聲),即是山節(jié)藻稅之節(jié)?嫡a勿庸以次女封,荀子致士篇引此,次作即。皆其例也!崔写巍禐闄斌屩畽,當(dāng)讀入聲,而其字以次為聲,則亦可讀去聲,故徐邈音側(cè)冀反!稊(shù)米》色主反!抖丁凡狗。向云:理於小利也。

【四】【注】混然一之,無所治為乃濟(jì)。

【疏】祖述堯舜,私議竊竊,此蓋小道,何足救世!

【釋文】《竊竊》如字。司馬云:細(xì)語也。一云:計(jì)校之貌。崔本作察察。

【五】【注】將戾拂其性以待其所尚。

【釋文】《軋》烏黠反,向音乙!鹅宸鳌贩シ。

【六】【注】真不足而以知繼之,則偽矣,偽以求生,非盜如何!

【疏】軋,傷也。夫舉賢授能,任知先善,則爭為欺侮,盜詐百端,趨競路開,故更相害也。

【釋文】《任知》音智。注同。

【七】【注】無所復(fù)顧。

【疏】數(shù)物者,謂舉賢任知等也。此教浮薄,不足令百姓淳厚也。而蒼生貪利之心,甚自殷勤,私情怨忿,遂生篡弒,謀危社稷,正晝?yōu)楸I,攻城穿壁,日中穴阫也。

【釋文】《有殺》音試。本又作弒。下同。《穴阫》普回反。向音裴,云:阫,牆也。言無所畏忌!驊c藩案阫與培同。淮南子齊俗篇鑿培而遁之,高誘注曰:培,屋後牆也(齊俗篇則必有穿窬拊楗抽箕踰僃之(女)〔姦〕(二)。僃亦與培同,故高注曰:僃,後垣也。)呂氏春秋聽言篇亦作培,漢書楊雄傳作壞,音稍異而義同。

【八】【注】堯舜遺其跡,飾偽播其後,以致斯弊。

【疏】唐虞揖讓之風(fēng),會成篡逆之亂。亂之根本,起自堯舜,千載之後,其弊不絕,黃巾赤眉,則是相食也。

【釋文】《吾語》魚據(jù)反!杜芬羧。後皆放此。

【!(一)堲字依說文補(bǔ)。(二)姦字依淮南子原文改。

南榮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託業(yè)以及此言邪【一】?」

【一】【疏】姓南榮,名趎,庚桑弟子也。蹴然,驚悚貌。南榮既聞斯義,心生慕仰,於是驚懼正容,勤誠請益云:「趎年老,精神暗昧,憑託何學(xué),方逮斯言?」

【釋文】《南榮趎》昌于反,向音疇,一音紹俱反,徐直俱反,又敕俱反,又處由反。李云:庚桑弟子也。漢書古今人表作南榮疇;蜃鲀,又作壽;茨献髂蠘s幬,云:欶蹻趹步,百舍不休。亦作疇。◎盧文弨曰:案今淮南脩務(wù)訓(xùn)作疇。舊欶蹻訛敕蟜,今據(jù)本書改正。高誘注:欶,猶箸。蹻,履;趹,趣也。欶,所角切。蹻,其略切。趹音決。箸即著,直略切。趣,猶趨。今淮南或無步,字脫也。《蹴然》子六反!兑验L》丁丈反!秾骸芬魹酢

庚桑子曰:「全汝形【一】,抱汝生【二】,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矣【三】!

【一】【注】守其分也。

【釋文】《其分》扶問反。後以意求之。

【二】【注】無攬乎其生之外也!蛴衢性:釋名釋姿容曰:抱,保也,相親保也。是抱與保義通。抱汝生,即保汝生。郭注曰無攬乎其生之外也,猶泥抱字為說,未達(dá)假借之旨。

【三】【疏】不逐物境,全形者也;守其分內(nèi),抱生者也。既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復(fù)役知思慮,營營狥生也。三年虛靜,方可及乎斯言。此庚桑教南榮之詞也。

【釋文】《思慮》息吏反。下同。

南榮趎曰:「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疽弧啃沃c形亦辟矣【二】,而物或間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三】?今謂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趎勉聞道達(dá)耳矣【四】!」

【一】【注】目與目,耳與耳,心與心,其形相似而所能不同,茍有不同,則不可強(qiáng)相法效也。

【疏】夫盲聾之士,與凡常之人耳目無異,而盲者不見色,聾者不聞聲;風(fēng)狂之人,與不狂之者形貌相似,而狂人失性,不能自得。南榮舉此三(諭)〔喻〕以況一身,不解至道之言與彼盲聾何別,故內(nèi)篇云,非唯形骸有聾盲,夫智亦有之也。

【釋文】《可強(qiáng)》其丈反。下章可強(qiáng)同。

【二】【注】未有閉之。

【釋文】《亦辟》婢亦反,開也。崔云:相著也。音必亦反!蚣沂栏冈:郭象注形之與形亦辟矣,未有閉之。釋文:辟,婢亦反,開也。是假辟為闢。鄭康成禮記大學(xué)注:辟,猶喻也。說文言部:譬,喻也。坊記辟則防與,中庸辟如行遠(yuǎn),辟如登高,辟〔譬〕皆相通。辟,譬喻也,言形之與形亦易喻也。郭象注誤。漢書鮑永傳言之者足戒,聞之者未譬,章懷太子注:譬,猶曉也。曉然於形與形之同。曉亦喻也。

【三】【注】兩形雖開,而不能相得,將有間也。

【疏】闢,開也。間,別也。夫盲與不盲,二形孔竅俱開;見與不見,於物遂有間別。而盲聾求於聞見,終不可得也,亦猶南榮求於解悟,無由致之。

【釋文】《或間》間廁之間。注同。

【四】【注】早聞形隔,故難化也。

【疏】全形抱生,已如前釋。重述所(閒)〔聞〕,以彰問旨。

【釋文】《勉聞道》崔向云:勉,強(qiáng)也。本或作〈足免〉!哆_(dá)耳矣》崔向云:僅達(dá)於耳,未徹入於心也。

庚桑子曰:「辭盡矣。曰(一)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一】。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二】」

【一】【疏】奔蜂,細(xì)腰土蜂也。藿,豆也。蠋者,豆中大青蟲。越雞,荊雞也。魯雞,今之蜀雞也。奔蜂細(xì)腰,能化桑蟲為己子,而不能化藿蠋。越雞小,不能伏鵠卵;蜀雞大,必能之也。言我才劣,未能化大,所說辭情,理盡於此也。

【釋文】《奔蜂》孚恭反。司馬云:奔蜂,小蜂也。一云土蜂!掇较帯芬羰瘛K抉R云:豆藿中大青蟲也!对诫u》司馬向云,小雞也。或云:荊雞也!赌芊贩鲇址!儿]》本亦作鶴,同。戶各反,一音戶沃反!堵选妨芊!遏旊u》向云:大雞也,今蜀雞也!驊c藩案太平御覽九百十八引司馬云:越雞,小雞也。魯雞,大雞,今蜀雞也。視釋文所引微異。

【二】【疏】夫雞有五德:頭戴冠,禮也;足有距,義也;得食相呼,仁也;知時(shí),智也;見敵能距,勇也。而魯越雖異,五德則同,所以有能與不能者,才有大小也。我類越雞,才小不能化子,子何不南行往師,以謁老君!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及李張二本曰字俱作□。

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一】。

【一】【疏】贏,裹也,擔(dān)也。慕聖情殷,晝夜不息,終乎七日,方見老君也。

【釋文】《贏糧》音盈。案方言:贏,儋也,齊楚陳宋之間謂之贏。一音果!虮R文弨曰:音果字或有作臝者。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一】!

【一】【疏】自,從也。問云:汝從桑楚處來?南榮趎曰:唯,直敬應(yīng)之聲也。答云如是。

【釋文】《曰唯》惟癸反。

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一】?」南榮趎懼然顧其後【二】。

【一】【注】挾三言而來故。

【疏】偕,俱也。老子聖人,照機(jī)如鏡,未忘仁義,故刺以偕來。理挾三言,故譏之言眾也。

【釋文】《挾三》音協(xié)。

【二】【疏】懼然,驚貌也。未達(dá)老子之言,忽聞眾來之說,顧眄其後,恐有多人也。

【釋文】《懼然】向紀(jì)俱反。本又作戄,音同,又況縛反。◎慶藩案懼然,即瞿然也,蓋驚貌。其正字作(

)。說文:()(九遇切),舉目驚()然也。()正字,瞿懼皆借字。禮檀弓懼然失席,作瞿。史記孟子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shù),懼然顧化,漢書惠紀(jì)贊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皆其證。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一】?」

【一】【疏】謂者,言意也。我言偕來,譏汝挾三言而來。汝視其後,是不知吾謂也。

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埂疽弧

【一】【疏】俯,低頭也。自知暗眛,不達(dá)聖言,於是俯首羞慚,仰天歎息,神魂恍惚,情彩章惶。豈直喪其形容,亦乃失其咨問。

【釋文】《因失吾問》元嘉本問作聞!驊c藩案問,猶聞也。問聞古通用。論語公冶長篇聞一知十,〔釋文:〕(一)聞,本或作問。荀子堯問篇不聞即物少至,楊倞曰:聞,或作問。

【!(一)釋文二字依文義補(bǔ)。

老子曰:「何謂也【一】?」

【一】【疏】問其所言有何意謂。

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疽弧坎蝗蕜t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願因楚而問之!径俊

【一】【疏】朱愚,猶專愚,無知之貌也。若使混沌塵俗,則有愚癡之名;若(也)〔使〕(一)運(yùn)智人間,更致危身之禍。禍敗在己,故云愁軀也!蚣沂栏冈:左傳襄公四年朱儒,杜預(yù)注:短小曰朱儒。朱愚者,智術(shù)短小之謂。

【二】【疏】仁者,兼愛之跡;義者,成物之功;並是先聖蘧廬,非所以全身遠(yuǎn)害者也。故不仁不義,則傷物害人;行義行仁,則乖真背道。未知若為處心,免茲患害。寄此三言,因桑楚以為媒,願留聽於下問。

【!(一)使字依上句改。

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一】。若規(guī)規(guī)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二】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三】!」

【一】【疏】吾昔觀汝形貌,巳得汝心。今子所陳,(畢)〔果〕挾三術(shù)。以子之言,於是信驗(yàn)。

【釋文】《向吾》本又作嚮,同!睹冀蕖芬艚印a屆:目毛也。

【二】【疏】規(guī)規(guī),細(xì)碎之謂也。汝用心細(xì)碎,懷茲三術(shù),猶如童稚小兒,喪失父母也;似儋揭竿木,尋求大海,欲測深底,其可得乎!汝是亡真失道之人,亦是溺喪逃亡之子,芒昧何所歸依也!

【釋文】《規(guī)規(guī)》李云:失神貌。一云:細(xì)小貌!度魡省废⒗朔。注同!督摇菲淞衅渲]二反!陡汀芬舾!抖笾T海也》向云:言以短小之物,欲測深大之域也!杜鋈嗽铡反拊:喪亡性情之人也。

【三】【疏】榮趎踐於聖跡,溺於仁義,縱欲還原反本,復(fù)歸於實(shí)(生)〔性〕真情,瘡疣已成,無由可入,大聖運(yùn)慈,深可哀(慜)〔愍〕也。

南榮趎請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惡,十日自愁,復(fù)見老子!疽弧

【一】【疏】既失所問,情識芒然,於是退就家中,思惟旬日,徵求所好之道德,除遣所惡之仁義。未能契道,是以悲愁,庶其請益,仍見老子。

【釋文】《所好》呼報(bào)反!度テ洹菲饏畏础!端鶒骸窞趼贩。注同!稄(fù)見》扶又反。

老子曰:「汝自灑濯,熟(一)哉鬱鬱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一】。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將內(nèi)揵;內(nèi)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二】。外內(nèi)韄者,道德不能持,而況放道而行者乎【三】!」

【一】【疏】歸家一旬,遣除五德,滌盪穢累精熟。以吾觀汝氣,鬱鬱乎平,雖復(fù)加功,津津尚漏,以此而驗(yàn),惡猶未盡也。

【釋文】《灑濯》大角反。《鬱鬱》崔云:孰灑貌。《津津》如字。崔本作律律,云惡貌!丢q有惡也》李云:惡計(jì)未盡也。

【二】【注】揵,關(guān)揵也。耳目,外也;心術(shù),內(nèi)也。夫全形抱生,莫若忘其心術(shù),遺其耳目。若乃聲色韄於外,則心術(shù)塞於內(nèi);欲惡韄於內(nèi),則耳目喪於外;固必?zé)o得無失而後為通也。

【疏】韄者,繫縛之名。揵者,關(guān)閉之目。繁者,急也?娬,殷勤也。言人外用耳目而為聲色(也)所韄者,則心神閉塞於內(nèi)也;若內(nèi)用心智而為欲惡所牽者,則耳目閉塞於外也;此內(nèi)外相感,必然之符。假令用心禁制,急手捉持,殷勤綢繆,亦無由得也。夫唯精神定於內(nèi),耳目靜於外者,方合全生之道。

【釋文】《外擭》向音霍。崔云:恢廓也。又如字。本亦作韄,音獲,又乙虢反,又烏邈反,又音羈。李云:縛也。三蒼云:佩刀靶韋也。◎盧文弨曰:今書作韄!抖健沸靷(cè)角反。崔作促,云:迫促也!秲(nèi)揵》郭其輦反,徐其偃反。關(guān)也。向云:閉也。又音蹇。下同!犊姟纺罘,又音稠,結(jié)也。崔向云,綢繆也。◎俞樾曰:郭於此無注,而注下文曰,雖繁手以執(zhí)之,綢繆以持之,弗能止也。則訓(xùn)繁為繁手,殆不可通矣。繁疑{敫糸}字之誤。{敫糸},俗作繳。漢書司馬相如傳名家苛察繳繞,如淳曰:繳繞,猶纏繞也。此以{敫糸}而捉繆而捉並言,{敫糸},謂{敫糸}繞,繆,謂綢繆。廣雅釋詁{敫糸}與綢繆並訓(xùn)纏,是其義一也。{敫糸}繁形似,因而致誤耳。◎家世父曰:說文:韄,佩刀絲也。徐鍇曰:絲,其繫系也。三蒼云:佩刀靶韋。是韄者,縛繫之意。外韄者,制其耳目;耳目之司,紛紜繁變,不可捉搤,則內(nèi)揵其心以息耳目之機(jī)。內(nèi)韄者,制其心;而心繆繞百出,亦不可捉搤也,則外揵其耳目以絕心之緣。內(nèi)外俱韄,冥冥焉相與兩忘,無有倚著,道德不能入而為主,又何津津有惡之存哉!郭象云,聲〔色〕(二)韄於外,則心術(shù)塞於內(nèi);欲惡韄於內(nèi),則耳目喪於外;偏韄且不可,況內(nèi)外俱韄乎!似非莊子本意。

【三】【注】偏韄(由)〔猶〕不可,況外內(nèi)俱韄乎!將耳目眩惑於外,而心術(shù)流蕩於內(nèi),雖繁手以執(zhí)之,綢繆以持之,弗能止也。

【疏】偏執(zhí)滯邊,已乖生分,況內(nèi)外韄溺,為惑更深。縱有懷道抱德之士,尚不能扶持,況放散玄道而專行此惑,欲希禁止可得乎!

【釋文】《放道》如字。向方往反,云:依也。

【校】(一)世德堂本作孰。(二)色字依注文補(bǔ)。

南榮趎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一),病者猶未病也【一】。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二】,趎願聞衛(wèi)生之經(jīng)而已矣【三】!

【一】【疏】閭里有病,鄰里問之,病人能自說其病狀者,此人雖病,猶未困重而可療也。亦猶南榮雖愚,能自陳過狀,庶可教也。

【二】【疏】夫藥以療疾,疾癒而藥消;教以機(jī)悟,機(jī)悟而教息。茍其本不病,藥復(fù)不消,教資不忘,機(jī)又不悟,不(謂)〔猶〕(二)飲藥以加其病!

【釋文】《加病》如字。元嘉本作知病。崔本作駕,云:加也。

【三】【疏】經(jīng),常也。已,止也。夫聖教多端,學(xué)門匪一,今〔之〕所(謂)〔請〕,衛(wèi)(請)〔護(hù)〕全生,心之所存,止在於此,如蒙指誨,輒奉為常。

【釋文】《衛(wèi)生》李云:防衛(wèi)其生,令合道也。

【!(一)高山寺本無然其病三字。(二)猶字依正文改。

老子曰:「衛(wèi)生之經(jīng),能抱一乎【一】?能勿失乎【二】?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三】?能止乎【四】?能已乎【五】?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六】?能翛然乎【七】?能侗然乎【八】?能兒子乎【九】?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一○】;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一一】;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一二】。行不知所之【一三】,居不知所為【一四】,與物委蛇【一五】,而同其波。【一六】是衛(wèi)生之經(jīng)已【一七】。」

【一】【注】不離其性。

【疏】守真不二也。

【二】【注】還自得也。

【疏】自得其性也。

【三】【注】當(dāng)則吉,過則兇,無所卜也。

【疏】履道則吉,徇物則兇,斯理必然,豈用卜筮!◎王念孫曰:吉兇當(dāng)為兇吉。一失吉為韻,止已己為韻。管子心術(shù)篇能專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兇吉乎?是其證。(內(nèi)業(yè)篇兇吉亦誤為吉兇,唯心術(shù)篇不誤。)

【釋文】《當(dāng)則》丁浪反。後放此。

【四】【注】止於分也。

【疏】不逐分外。

【五】【注】無追故跡。

【疏】已過不追。

【六】【注】全我而不效彼。

【疏】諸,於也。捨棄效彼之心,追求己身之道。

【釋文】《能舍》音捨。下同。

【七】【注】無停跡也。

【疏】往來無係止。

【釋文】《翛》音蕭。徐始六反,又音育。崔本作隨,云:順也。

【八】【注】無節(jié)礙也。

【疏】順物無心也。

【釋文】《〈彳同〉》本又作侗,大董反,又音慟。向敕動反,云:直而無累之謂。三蒼云:(殼)〔慤〕直貌。崔同。字林云:大也!虮R文弨曰:今書作侗!兜K也》五代反。

【九】【疏】同於赤子也。

【一○】【注】任聲之自出,不由於喜怒。

【疏】嗌,喉塞也。嗄,聲破。任氣出聲,心無喜怒,故終日嗁號,不破不塞,淳和之守,遂至於斯。

【釋文】《嗥》戶羔反。本又作號,音同!抖伞芬粢。崔云:喉也。司馬云:咽也。李音厄,謂噎也。一本作而不嗌。案如李音,有不字!恫秽摹缝哆~反。本又作嚘,徐音憂。司馬云:楚人謂嗁極無聲為嗄。崔本作喝,云:啞也!蛴衢性:釋文,嗄本作嚘,徐音憂,當(dāng)從之。老子終日號而不嗄,傅奕本作〈憂欠〉,即嚘之異文也。揚(yáng)子太玄經(jīng)夷次三日柔,嬰兒於號,三日不嚘,二宋陸王本皆如是。蓋以嚘與柔為韻,可知揚(yáng)子所見老莊皆作嚘也。

【一一】【注】任手之自握,非獨(dú)得也。

【疏】掜,拘寄,〔而不〕勞倦者,為其淳和與玄道至德同也。

【釋文】《終日握》李云:捲手曰握!恫粧怼肺宥Y反,向音藝。崔云:寄也。廣雅云:捉也!蛴衢性:說文無掜字。角部:觬,角觬曲也。疑即此掜字。以角言則從角,以手言則從手,變觬為掜,字之所以孳乳浸多也。終日握而手不掜,謂手不拳曲也。崔云:掜,寄也。殊非其義。◎家世父曰:釋文引崔云,掜,寄也。廣雅云:掜,捉也。今案揚(yáng)雄太玄玄掜云:玄之贊詞,或以氣,或以類,或以事之骩卒。掜,擬也。雄意假掜為擬。說文:擬,度也。言無有準(zhǔn)擬揣度。說文:共,同也。授之物握之,奪之物亦握之,不待準(zhǔn)量以為握也,其德同也,《共其》如字。崔云:壹也。

【一二】【注】任目之自見,非係於色也。

【疏】瞚,動也。任眼之視,視不動目,不偏滯於外塵也。

【釋文】《不瞚》字又作瞬,同。音舜,動也。本或作瞑,莫經(jīng)反。《偏不》徐音篇。

【一三】【注】任足之自行,無所趣。

【疏】之,往也。泛若不繫之舟,故雖行而無所的詣也。

【一四】【注】縱體而自任也。

【疏】恬惔無為,寂寞之至。

【一五】【注】斯順之也。

【疏】接物無心,委曲隨順。

【釋文】《委》於危反!渡摺芬灾Х础

【一六】【注】物波亦波。

【疏】和光混跡,同其波流。

【一七】【疏】總指已前,結(jié)成〔其〕義也。

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一】?」

【一】【注】若(一)能自改而用此言,便欲自謂至人之德。

【疏】如前所說衛(wèi)生之經(jīng),依而行之,合於玄道。至人之德,止此可乎?

【!(一)趙諫議本無若字及便欲自三字。

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能乎?【一】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二】,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三】,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wèi)生之經(jīng)已!舅摹俊

【一】【注】能乎,明非自爾。

【疏】南榮拘束仁義,其日固久,今聞聖教,方解衛(wèi)生。譬彼冬冰,逢茲春日,執(zhí)滯之心,於斯釋散。此因?qū)W致悟,非率自然。能乎,明非真也。此則老子答趎之辭也。

【釋文】《冰解》音蟹。

【二】【注】自無其心,皆與物共。

【疏】夫至人無情,隨物興感,故能同蒼生之食地,共群品而樂天。交,共也。

【釋文】《交食》崔云:交,俱也。李云:共也!督粯贰芬袈濉!蛴衢性:郭注曰,自〔無〕其(無)(一)心,皆與物共。釋文引崔云,交,俱也。李云,共也。是皆未解交字之義。徐無鬼篇曰,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與此文異義同。交即邀也,古字只作徼。文二年左傳寡君願徼福於周公魯公。此云邀食乎地,邀樂乎天,語意正相似。作邀者後出字,作交者假借字。詩桑扈篇彼交匪傲,漢書五行志作匪儌匪傲,即其例矣。

【三】【疏】攖,擾亂也。夫至人虛心順世,與物同波,故能息怪異於群生,絕謀謨於黎首。既不以事為事,何利害之能擾乎!

【釋文】《相攖》於營反,徐又音嬰。廣雅云:亂也。崔云:猶貫也。

【四】【疏】重舉前文,結(jié)成其義。

【!(一)無其二字依正文改。

曰:「然則是至乎【一】?」

【一】【注】謂己便可得此言而至耶。

【疏】謂聞此言,可以造極。南榮不敏,重問老君。

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一】』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二】。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zāi)也!【三】」

【一】【注】非以此言為不至也,但能聞而學(xué)者,非自至耳。茍不自至,則雖聞至言,適可以為經(jīng),胡可得至哉!故學(xué)者不至,至者不學(xué)也。

【疏】夫云能者,獎勸之辭也。此言雖至,猶是筌蹏,既曰告汝,則因稟學(xué)。然學(xué)者不至,至者不學(xué),在筌異魚,故曰未也。此是老子重答南榮。

【二】【疏】虛沖凝淡,寂寞無情,同槁木而不榮,類死灰而忘照。身心既其雙遣,何行動之可知乎!衛(wèi)生之要也。

【釋文】《若槁》苦老反。

【三】【注】禍福生於失得,人災(zāi)由於愛惡。今槁木死灰,無情之至,則愛惡失得無自而來。

【疏】夫禍福生乎得喪,人災(zāi)起乎美惡。今既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喪兩忘,美惡雙遣,尚無冥昧之責(zé),何人災(zāi)之有乎!

【釋文】《惡有》音烏!稅蹛骸窞趼贩。下同。

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一】。發(fā)乎天光者,人見其人【二】,〔物見其物!(一)人有脩者,乃今有恆【三】;有恆者,人舍之,天助之【四】。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五】。

【一】【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則其所發(fā)者天光耳,非人耀。

【疏】夫身者神之舍,故以至人為道德之器宇也。且德宇安泰而靜定者,其發(fā)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

【釋文】《宇泰定》王云:宇,器宇也,謂器宇閒泰則靜定也!蚣沂栏冈: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人心自兆其端倪而天光發(fā)焉,自然而不可掩也,脩其自然而機(jī)應(yīng)之。人各自脩也,各自見也,故曰人見其人。

【二】【注】天光自發(fā),則人見其人,物見其物,物各自見而不見彼,所以泰然而定也。

【疏】凡庸之人,不能測聖,但見群於眾庶,不知天光遐照也。

【三】【注】人而脩人,則自得矣,所以常泰。

【疏】恆,常也。理雖絕學(xué),道亦資求,故有真脩之人,能會凝常之道也。

【四】【注】常泰,故能反居我宅而自然(二)獲助也。

【疏】體常之人,動以吉會,為蒼生之所舍止,皇天之所福助,不亦宜乎!

【五】【注】出則天子,處則天民,此二者俱以泰然而自得之,非為而得之也。

【疏】出則君后,處則逸人,皆以臨道體常,故致斯功者也。

【!(一)物見其物四字依闕誤引張君房本及注文補(bǔ)。(二)趙諫議本無自然二字。

學(xué)者,學(xué)其所不能學(xué)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一】。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二】;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三】。

【一】【注】凡所能者,雖行非為,雖習(xí)非學(xué),雖言非辯。

【疏】夫?yàn)殪斗謨?nèi)者,雖為也不為,故雖學(xué)不學(xué),雖行不行,雖辯不辯,豈復(fù)為於分外,學(xué)所不能耶!

【釋文】《學(xué)者學(xué)其所不能學(xué)也》言人皆欲學(xué)其所不能知,凡所能者,故是能於所能。夫能於所能者,則雖習(xí)非習(xí)也。

【二】【注】所不能知,不可彊知,故止斯至(一)。

【疏】率其所能,止於分內(nèi),所不能者,不彊知之,此臨學(xué)之至妙。

【三】【注】意雖欲為,為者必?cái)?理終不能。

【疏】若有心分外,即不以分內(nèi)為是者,斯敗自然之性者也。

【釋文】《敗之》補(bǔ)邁反。或作則。元嘉本作則。

【校】(一)世德堂本有也字。

備物以將形【一】,藏不虞以生心【二】,敬中以達(dá)彼【三】,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四】,而非人也【五】,不足以滑成【六】,不可內(nèi)於靈臺【七】。靈臺者有持【八】,而不知其所持【九】,而不可持者也【一○】。

【一】【注】因其自備而順其成形。

【疏】將,順也。夫造化洪鑪,物皆備足,但順成形,於理問學(xué)。

【釋文】《備物以將形》備,具也。將,順也。

【二】【注】心自生耳,非虞而出之。虞者,億度之謂。

【疏】夫至人無情,物感斯應(yīng),包藏聖智,遇物生心,終不預(yù)謀所為虞度者也。

【釋文】《億度》待洛反。

【三】【注】理自達(dá)彼耳,非慢中而敬外。

【疏】中,內(nèi)智也。彼,外境也。敬重神智,不敢輕染,智既凝寂,境自虛通。

【四】【注】天理自有窮通。

【五】【注】有為而致惡者乃是人。

【疏】若文王之拘羑里,孔子之困匡人,智非不明也,人非不聖也,而遭斯萬惡窮否者,蓋由天時(shí)運(yùn)命耳,豈人之所為哉!

【六】【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

【疏】滑,亂也。體道會真,安時(shí)達(dá)命,縱遭萬惡,不足以亂於大成之心。

【釋文】《以滑》音骨。

【七】【注】靈臺者,心也,清暢,故憂患不能入。

【疏】內(nèi),入也。 靈臺,心也。妙體空靜,故世物不能入其靈臺也。

【釋文】《靈臺》郭云:心也。案謂心有靈智能住持也。許慎云:人心以上,氣所往來也!蛴衢性:不可上當(dāng)有萬惡二字,上文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其文已足。萬惡不可內(nèi)於靈臺,則又起下意。下文云,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皆承此言之。讀者不詳文義,誤謂不可內(nèi)於靈臺與不足以滑成兩句相屬,故刪萬惡二字耳。文選廣絕交論李善注引此文,正作萬惡不可內(nèi)於靈臺。

【八】【注】有持者,謂不動於物耳,其實(shí)非持。

【疏】惟貴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九】【注】若知其所持則持之。

【一○】【注】持則失也。

【疏】若有心執(zhí)持,則失之遠(yuǎn)矣,故不可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fā)【一】,每發(fā)而不當(dāng)【二】,業(yè)入而不舍【三】,每(一)更為失【四】。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閒(二)之中者,鬼得而誅之。【五】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dú)行【六】。

【一】【注】此妄發(fā)作。

【釋文】《不見其誠己而發(fā)》謂不自照其內(nèi)而外馳也。

【二】【注】發(fā)而不由己誠,何由而當(dāng)!

【疏】以前顯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喪真之人妄心乖理。誠,實(shí)也。未曾反照實(shí)智而輒妄發(fā)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實(shí)當(dāng)也。

【釋文】《每發(fā)而不當(dāng)》丁浪反。爾雅云:每,雖也。謂雖有發(fā)動不中當(dāng)。

【三】【注】事不居其分內(nèi)。

【疏】業(yè),事也。世事攖擾,每入心中,不達(dá)違從,故不能舍止。

【四】【注】發(fā)由己誠,乃為得也。

【疏】每妄發(fā)心,緣逐前境,自謂為得,飜更喪真。

【五】【疏】夫人鬼幽顯,乃曰殊塗,至於推誠履信,道理無隔。若彼乖分失真,必招報(bào)應(yīng),讎怨相感,所以遭誅,則杜伯彭生之類是也。

【釋文】《幽閒》音閑。

【六】【注】幽顯無愧於心,則獨(dú)行而不懼。

【疏】幽顯二塗,分明無譴,不犯於物,故獨(dú)行不懼也。

【校】(一)闕誤引劉得一本每下有妄字。(二)高山寺本閒作冥。

劵內(nèi)者,行乎無名【一】;劵外者,志乎期費(fèi)【二】。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三】;志乎期費(fèi)者,唯賈人也【四】,人見其跂,猶之魁然【五】。與物窮者,物入焉【六】;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七】!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八】,兵莫憯於志,鏌鎁為下【九】;寇莫大於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一○】。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一一】。

【一】【注】券,分也。夫遊於分內(nèi)者,行不由於名。

【疏】券,分也。無名,道也。履道而為於分內(nèi)者,雖行而無名跡也。

【釋文】《券內(nèi)》字又作卷。徐音勸!度帧贩麊柗。下同。崔云:券,分明也。則宜方云反。

【二】【注】有益無益,斯欲損己以為物也。

【疏】期,卒也。立志矜矯,游心分外,終無成益,卒有費(fèi)損也。

【釋文】《期費(fèi)》芳貴反。下同。廣雅云:期,卒也。費(fèi),耗也。言若存分外而不止者,卒有所費(fèi)耗也。◎俞樾曰:案郭象注既言志。又言期,於義複矣。釋文於義亦不可通。今案荀子書每用綦字為窮極之義。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聲,楊注曰,綦,極也。亦或作期,議兵篇曰,已期三年,然後民可信也;宥座篇曰,綦三年而百姓往矣。是期與綦通。期費(fèi)者,極費(fèi)也。費(fèi),謂財(cái)用也。呂覽安死篇非愛其費(fèi)也,高曰:費(fèi),財(cái)也。期費(fèi)之義,與綦色綦聲相近,彼謂窮極其聲色,此謂窮極其財(cái)用也。故下文曰志乎期費(fèi)者惟賈人也!兑詾椤酚趥畏。

【三】【注】本有斯光,因而用之。

【疏】庸,用也。游心無名之道者,其所用智,日有光明也。

【四】【注】雖己所無,猶借彼而販賣也。

【疏】志求之分外,要期聲名而貪損神智者,意唯名利,猶高價(jià)販賣之人。

【釋文】《賈人》音古。

【五】【注】夫期費(fèi)者,人已見其跂矣,而猶自以為安。

【疏】企,危也?,安也,銳情貪取,分外企求,他人見其危乎,猶自以為安穩(wěn),愚之至也。

【釋文】《人見其跂猶之魁》苦回反,安也。一云:主也。《然》謂眾人已見其跂求分外而猶自安?尚呃⒅跻!蚣沂栏冈:說文:劵,勞也。人勞則倦。劵內(nèi)者反觀,劵外者徇外。徇外則測量之意多而營度之用廣。測量營度,賈人之術(shù)也。說文:期,會也。費(fèi),散財(cái)用也。玉篇:費(fèi),用也。期費(fèi)者,約會施用之意。魁然自大,人見其踑跂以行而不自知。釋文:魁,安也,一曰主也。似未愜。郭象注且謂劵外而跂者。窮者誠己而發(fā)者也,茍且則茍且相與而已。志乎期會之謂且,行乎無名。斯能窮盡其意也。

【六】【注】窮,謂終始。

【疏】舍止之謂也。物我冥符而窮理盡性者,故為外物之所歸依(之)也。

【七】【注】且,謂劵外而跂者。跂者不立,焉能自容!不能自容,焉能容人!人不獲容則去也。

【疏】聊與人涉,茍且於浮華,貪利求名,身尚矜企,心靈躁競,不能自容,何能容物耶!

【釋文】《物且》且,始也!蛴衢性:且即茍且之且。詩東門之枌篇穀旦于差,韓詩旦作且,云:茍且也。是重言為茍且,單言為且也。上文與物窮者,郭注窮謂終始,是窮為窮極之義。茍且與窮極,義正相反也。釋文曰:且,始也。非是。《焉》於虔反。注同。

【八】【注】身且不能容,則雖己非己,況能有親乎!故盡是他人。

【疏】褊狹不容,則無親愛;既無親愛,則盡是他人。逆忤既多。讎敵非少,欲求安泰,其可得乎!

【九】【注】夫志之所攖,燋火(疑水)〔凝冰〕(一),故其為兵甚於劍戟也。

【疏】兵戈,鋒刃之徒。鏌鎁,良劍也。夫憯毒傷害,莫甚乎心。心志所緣,不疾而速,故其為損害甚於鏌鎁。以此校量,劍戟為下。

【釋文】《莫憯》七坎反。廣雅云:痛也。元嘉本作潛!驊c藩案憯與慘同。說文:慘,毒也。字或作憯。方言:慘,殺也。與訓(xùn)毒義相近!舵煛芬裟!舵U》也嗟反。鏌鎁,良劍名。

【一○】【疏】寇,敵也。域心得喪,喜怒戰(zhàn)於胸中,其寒凝冰,其熱燋火,此陰陽之寇也。夫勍敵巨寇,猶可逃之,而兵起內(nèi)心,如何避邪!

【一一】【注】心使氣,則陰陽徵結(jié)於五藏而所在皆陰陽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陰陽能賊害於人,但由心有躁競,故使之然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後皆放此。

【!(一)凝冰二字依宋本及下疏文改。

道通,其分也(一)。其成也毀也【一】。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二】;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三】。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四】;出而得,是謂得死【五】。滅而有實(shí),鬼之一也【六】。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七】。

【一】【注】成毀無常分而道皆通。

【疏】夫物之受氣,各有崖限,妍醜善惡,稟分毀成。而此謂之成,彼謂之毀,道以通之,無不備足。

【釋文】《其分》符問反。注及下皆同。一音方云反。

【二】【注】不守其分而求備焉,所以惡分也。

【疏】夫榮辱壽夭,稟自天然,素分之中,反己備足。分外馳者而求備焉,游心是非之境,惡其所受之分也。

【釋文】《所惡》烏路反。下及注皆同。

【三】【注】本分不備而有以求備,所以惡備也。若其本分素備,豈惡之哉!

【疏】造物已備而嫌惡之,豈知自然先已備矣。

【四】【注】不反守其分內(nèi),則其死不久。

【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還原者,動之死地,故見為鬼也。

【釋文】《故出而不反》謂情識外馳而不反觀於內(nèi)也。《見其鬼》王云:永淪危殆,資死之術(shù),己行及之,故曰見鬼也。

【五】【注】不出而無得,乃得生。

【疏】其出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獲者,此可謂得死滅之本。

【釋文】《出而得是謂得死》若情識外馳以為得者,是曰得死耳,非理也。

【六】【注】已滅其性矣,雖有斯生,何異於鬼!

【疏】迷滅本性,謂身實(shí)有,生死不殊,故與鬼為一也。

【釋文】《滅而有實(shí)鬼之一也》廣雅云:滅,殄也,盡也。實(shí),塞也。既殄塞純樸之道而外馳澆薄之境,雖復(fù)行尸於世,與鬼何別!故云鬼一也。

【七】【注】雖有斯形,茍能曠然無懷,則生全而形定也。

【疏】象,似也。雖有斯形,似如無者,即形非有故也。曠然忘我,故心靈和光而止定也。

【校】(一)高山寺本其分也下有成也二字。

出無本【一】,入無竅【二】。有實(shí)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三】,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shí)【四】。有實(shí)而無乎處者,宇也【五】。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六】。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一)而無見其形【七】,是謂天門【八】。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九】。有不能以有為有【一○】,必出乎無有【一一】,而無有一無有【一二】。聖人藏乎是【一三】。

【一】【注】欻然自生,非有本。

【二】【注】欻然自死,非有根。

【疏】出,生也,入,死也。從無出有,有無根原,自有還無,無乃無竅穴也。

【釋文】《出無本入無竅》苦弔反。出,生也。入,死也。本,始也。竅,孔也。所以知有形累於無形者,以其出入無本竅故也。◎家世父曰:郭象以出入為生死。出入非生死也,以象乎生死者也。形者,實(shí)也,無所處乎其形,故有出;無形之形,所以長也,而更無始終本末之可言,故有入;出入無竅也,而固有實(shí)。天地六合曰宇,宇以言乎其廣也;古往今來曰宙,宙以言乎其長也。出入宇宙之中而無見其形,斯之謂定!稓H然》訓(xùn)勿反。

【三】【疏】剽,末也,亦原也。本亦作摽字,今隨字讀之。言從無出有,實(shí)有此身,推索因由,(意)〔竟〕(二)無處所,自古至今,甚為長遠(yuǎn),尋求今古,竟無本末。

【釋文】《乎處》昌據(jù)反。下注同!队虚L》丁丈反,增也。又如字。下注同!侗矩狻繁疽嘧鲹,同。甫小反。崔云:末也。李怖遙反,徐又敷遙反。下同。◎盧文弨曰:摽當(dāng)作標(biāo)。

【四】【注】言出者自有實(shí)耳,其所出無根竅以出之。

【疏】有所出而無竅穴者,以凡觀之,謂其有實(shí),其實(shí)不有也。

【釋文】《有所出》夫生必有所出也!抖鵁o》此明所出是無也。既是無矣,何能有所出耶!《竅者有實(shí)》既言有竅,竅必有實(shí);求實(shí)不得,竅亦無也。

【五】【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窮處。

【疏】宇者,四方上下也。方物之生,謂其有實(shí),尋責(zé)宇中,竟無來處。宇既非矣,處豈有邪!

【釋文】《有實(shí)而無乎處者宇也》三蒼云:四方上下為宇。宇雖有實(shí),而無定處可求也。

【六】【注】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

【疏】宙者,往古來今也。時(shí)節(jié)賒長,謂之今古,推求代序,竟無本末。宙既無矣,本豈有耶!

【釋文】《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三蒼云:往古來今曰宙。說文曰:舟輿所極覆為宙。長,猶增也。本,始也。宙雖有增長,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

【七】【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無所由,故無所見其形。

【疏】出入,(由)〔猶〕生死也。謂其出入生死,故有出入之名,推窮性理,竟無出入處所之形而可見也。

【八】【注】天門者,萬物之都名也。謂之天門,猶云眾妙之門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也;自然者,以無所由為義。言萬有皆無所從,莫測所以,自然為造物之門戶也。

【九】【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未有為之者也。然有聚散隱顯,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無出入,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也。

【疏】夫天然之理,造化之門,徒有其名,竟無其實(shí),而一切萬物,從此門生,故郭注云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矣。

【一○】【注】夫有之未生,以何為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

【疏】有既有矣,焉能有有?有之未生,誰生其有?推求斯有,竟無有也。

【一一】【注】此所以明有之不能為有而自有耳,非謂無能為有也。若無能為有,何謂無乎!

【疏】夫已生未生,二俱無有,此有之出乎無有,非謂此無能生有。無若生有,何謂無乎!

【一二】【注】一無有則遂無矣。無者遂無,則有自欻生明矣。

【疏】不問百非四句,一切皆無,故謂一無有。

【一三】【注】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疏】玄德聖人,冥真契理,藏神隱智,其在茲乎!

【!(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入出作出入。(二)竟字依下句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一】。惡乎至【二】?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三】。其次以為有物矣【四】,將以生為喪也【五】,以死為反也【六】,是以分已【七】。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一)者,吾與之為友!景恕渴侨唠m異,公族也【九】,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一○】。

【一】【疏】玄古聖人,得道之士,知與境合,故稱為至。

【二】【疏】問至所由,(有)〔用〕何為至?

【釋文】《惡乎》音烏。

【三】【疏】此顯至之體狀也。知既造極,觀中皆空,故能用諸有法,未曾有一物者也,可謂精微至極,窮理盡性,虛妙之甚,不復(fù)可加矣。

【四】【疏】其次以下,未達(dá)真空,而諸萬境,用為有物也。

【五】【注】喪其散而之乎聚也。

【釋文】《為喪》息浪反。注同。

【六】【注】還融液也。

【疏】喪,失也。流俗之人,以生為得,以死為喪。今欲反於迷情,故以生為喪,以其無也;以死為反,反於空寂;雖未盡於至妙,猶齊於死生。

【釋文】《融液》音亦。

【七】【注】雖欲均之,然已分也。

【疏】雖齊死生,猶見死生之異,故從非有而起分別也。

【釋文】《以分》方云反。注同。

【八】【疏】其次以下,心知稍闇,而始本無有,從無有生,俄頃之間,此生彼滅。故用無為其頭,以生為其形體,以死為其尻。誰能知有無生死之不二而以此脩守者,莊生狎而友朋,斯人猶難得也。

【釋文】《為尻》苦羔反。

【九】【注】或有而無之,或有而一之,或分而齊之,故謂三也。此三者,雖有盡與不盡,然俱能無是非於胸中,故謂之公族。

【疏】三者,謂以無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是也。於一體之中而起此三異,猶如楚家於一姓之上分為三族。

【一○】【注】此四者雖公族,然已非一,則向之三者已復(fù)差之。

【疏】昭屈景,楚之公族三姓。昔屈原為三閭大夫,掌三族三姓,即斯是也。此中文略,故直言昭景。王孫公子,長大加冠,故著衣而戴冠也。各有品秩,咸邪職官,因官賜姓,故甲第氏族也。功績既著,封之茅土,枝派分流,故非一也。猶如一道之中,分為有無生死,種類不同,名實(shí)各有異,故引其族以譬也。

【釋文】《昭景也著》丁略反,又張慮反!洞鳌繁疽嘧鬏d!兑布资弦仓窂垜]反,久也。又丁略反。《封也非一也》一說云: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著戴者,謂著冠,世世處楚朝,為眾人所戴仰也。著封者,謂世世處封邑,而光著久也。昭景甲三姓雖異,論本則同也。崔云:昭景二姓,楚之所顯戴,皆甲姓顯封,雖非一姓,同出公族,喻死生同也。此兩說與注不同,聊出之耳!蚣沂栏冈:郭注四者公族,似謂昭景甲氏皆族。釋文一說云,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又引崔云,昭景二姓,楚之所顯戴,皆甲姓顯封。疑崔說是也。王逸楚辭注:三閭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無以甲為氏者。說文:首,戴也。爾雅釋地:途出其前戴邱。著戴者,昭景相承為氏也;甲者,日之始也,言始得氏以受封,而後相承為氏也。同為公族,而所從來固非一矣!兑褟(fù)》扶又反。

【校】(一)闕誤引文如海本守作宗。

有生,黬也【一】,披然曰移是【二】。嘗言移是,非所言也。【三】雖然,不可知者也【四】。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五】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一)焉【六】,為是舉移是!酒摺

【一】【注】直聚氣也。

【疏】黬,疵也。無有此形質(zhì)而謂之生者,直是聚氣成疵黬,非所貴者也。

【釋文】《有生黬》徐於減反。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