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 廣東三
◇韶州府東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里,東至江西龍南縣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廣州府七百二十里,西至廣州府連州四百里,北至湖廣郴州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五百九十里,至京師七千三十五里。
《禹貢》揚州南境。戰(zhàn)國屬楚。秦屬南?ぁh初屬南越,元鼎以后屬桂陽郡。后漢因之。三國吳甘露元年,分桂陽南部都尉置始興郡治曲江縣!跺居钣洝吩坪鬂h置始興都尉,誤。晉因之。宋泰豫初改曰廣興郡。齊復(fù)為始興郡,梁、陳因之。隋平陳,郡廢屬廣州,尋屬番州,大業(yè)初屬南?。唐武德四年置番州于此,尋曰東衡州。貞觀初改曰韶州,天寶初曰始興郡,乾元初復(fù)為韶州。五代時屬于南漢。宋仍為韶州亦曰始興郡。元曰韶州路。明改曰韶州府,領(lǐng)縣六。今因之。
府唇齒江湘,咽喉交廣,據(jù)五嶺之口,當(dāng)百粵之沖,且地大物繁,江山秀麗,誠嶺南之雄郡也。晉末,徐道覆以始興之眾逾嶺而北,幾覆建康。陳霸先當(dāng)蕭梁之季,倡義始興,卒平侯景。唐皇甫?曰:嶺南屬州,韶為最大,蠻越有事,提兵逾嶺,韶為必爭之險也。宋初,潘美伐南漢,據(jù)連州而東,進拔韶州。韶,漢之北門也。于是漢人大懼,美進拔英州,長驅(qū)至廣州而漢亡。蒙古南略,遣降人呂師夔敗宋師于南雄,進取韶州,而廣東悉為殘破。明初,命將取廣東,陸仲亨自大庾而南入韶州,搗英德以西,如破竹然。韶之所系,顧不重哉?
曲江縣附郭。漢置縣,屬桂陽郡。吳為始興郡治。隋屬廣州。唐、宋以來,皆為韶州治。今編戶三十六里。
○始興郡城在府城南官灘下十里。晉盧循寇番禺,以徐道覆保始興,因徙郡城而北,當(dāng)嶺門以自固。劉裕討之,遣沈田子筑城伏兵于此,后遂為郡治,亦名沈?qū)④妷尽!吨尽吩?漢城在湞水東蓮花嶺下,隋城在武水西,地勢卑濕。五代時,南漢移治于中洲,在武水之東、湞水之西。白龍二年,始筑州城。宋皇?以后,屢加增修。明洪武三年,因故址修筑。永樂初城圮,十五年復(fù)修治。天順、成化以后,時加營繕。有門五,城周九里有奇。
臨瀧廢縣在府西。唐武德四年置,屬番州,尋屬韶州。貞觀八年廢。又西南有良化廢縣,亦武德四年置,貞觀八年廢。○永通廢監(jiān),在府城內(nèi)。宋皇?中,詔韶州錢監(jiān)為永通監(jiān)。先是慶歷八年以天興場歲采銅,置監(jiān),至和二年以韶州岑水場銅發(fā),令漕司益鑄錢!端沃尽非h有永通錢監(jiān)、靈源等三銀場、巾子銀場,是也。
○蓮花山府南五里,與郡治相對。宋開寶三年,潘美伐南漢,南漢主劉?使其將李承渥列象為陣,拒美于蓮花峰下,美大敗之,遂進拔韶州。又筆峰山,在府北一里,一名帽子峰,松竹蓊蔚,團?如帽,左湞右武,悉聚目前,《志》以為郡之鎮(zhèn)山也。其北二里曰皇岡山,高峻端整,儼如屏障,陽有虞泉,以虞舜名也。又北六里曰越王山,一名武臨原,俗呼白虎山,下有皇潭水,西流二里入武水。○芙蓉山,在府西五里。山形簇起,狀似芙蓉。山半有石室,頂有玉泉井!吨尽吩:府東五里有靈鷲山,舊名虎市山,山多虎。晉義熙中改今名。又玉山,在府東北五里!断嬷萦洝:其山草木滋茂,泉石澄潤,曾有得玉璞于此者,因名。又東北里許有靈石,高三十丈,廣圓五百丈,湞水經(jīng)其下。
桂原山府西北四十里。亦曰桂山。宋李渤《記》略云:山之盤礴方廣幾千百里,峻極崇高幾五千仞,青峰碧嶂,云霞所棲,為郡之望。上有溫泉三穴,其下桂水出焉!吨尽吩:山周數(shù)百里,多產(chǎn)菌、桂。又西北七十里有林源山,山有石室,林水出焉,南流六十里入于武水!鹕厥,在府北四十里,迤邐而東,有三十六石,古名曲紅岡。舊《圖經(jīng)》:漢初置縣,本名曲紅,或云古江字皆作紅也。《郡國志》:韶州斜斗勞水間,有韶石二,狀如雙闕對峙,相去又一里,高百仞,廣圓五里,相傳虞舜南游,登此石奏韶樂,因名。今呼左闕、右闕。又有寶蓋、奏樂、駱駝三峰,其鳳閣、左右球門、大小香爐等石,即三十六石也,雙闕尤為挺拔。惟太平石稍低平,屹立猶二十余仞,樵人牧子尚怯攀援也。
錢石山府東北六十里。山形四方如臺,巨石三面壁立,上有碎石如錢。又大峒山,在府東北八十五里。宋余靖《記》略云:自州治水行七十里,得月華山,舍舟道樵徑,又十五里乃至大峒,其山磅礴聳峭,秀倚天際,絕頂之上,千里在目,澗聲泠泠,清入毛骨,真可遺世而絕俗也。○石頭山,在府北十三里,上有巨石特起,俗名雞冠石,石上有洞深邃,一名貂蟬嶺。又浮岳山,在府東北二十里,其山躡一處則百余步皆動,若在水中,后沒于五渡水。
南華山府南六十里。峰巒環(huán)抱,如蓮花然,曹溪水出其東南。又虎榜山,在府南四十里,西面臨江有石,高十余丈,闊五十馀丈,中有小洞,容二百許人。府南十五里又有寶石山,一名伏虎山,氵?溪之水出焉,南流二十里入于曹溪!饡脦r,在府東南二十里,巖洞豁然,泉清而潔,為張九齡讀書處。又城西南十二里有紫薇洞,中若大廈,容百余人,其東大涌泉出焉。宋舍人朱翌謫居時游此,因名。
○湞水在府城東。源出大庾嶺,經(jīng)南雄府而南,至府東南,武水流合焉。二水相合,謂之相江。其水抱城回曲,故曰曲江。又流經(jīng)城東,亦曰東江也。西南流經(jīng)英德縣,謂之始興江!吨尽吩:府東北有利水,湞水之沱流也,一名斜斗勞水,經(jīng)韶石山南流,經(jīng)靈石下注于東江。余詳大川北江。
武水在城西。源出湖廣臨武縣西山,流經(jīng)宜章縣南入郡境,又流經(jīng)樂昌縣西,東南流經(jīng)城西,又東南合湞水為北江!犊ぶ尽:府城三面有濠,西臨武水無濠。是也。古名虎溪,唐諱虎,改今名。巖崖峻阻,湍瀧危急,亦名瀧水。又桂水,在府西北四十里,源出桂原山,東南流合于武水!吨尽吩:府北有盧水,南流合武水,至為湍險,亦名新瀧水,相傳漢太守周昕所開。修仁水府東北二十里。源出浮岳山,《水經(jīng)注》謂之邸水,下流為五渡水,注于湞水。又靈水,在府東七十里,《志》云:源出始興縣界清化嶺,西流九十里入湞水,俗呼零溪。又府東九十里有梨溪,出始興縣界東坑嶺,西流百五十里入湞水,岸多棠梨,因名,亦曰利水!痣p下水,在府西五十里,有兩澗合流,因名。南流五十里入于湞水。又膽礬水,在府西南三十里,宋初置場采銅,謂水能浸生鐵成銅。又出生熟膽礬,役民采之,歲以充貢。明成化初,督臣韓雍奏革。
曹溪府東南三十里。源出南華山之狗耳嶺,西流三十五里入湞水。又宣溪,在府南八十里,源出螺坑,南流入于湞水!鹉繋X水,在府東北百里,水中有石穴如人眼,瞳子黑白分明,下流五十里入湞水!鹌狡枣(zhèn)府北九十里。有巡司。又府南百里有??巡司。俱洪武十六年設(shè)!鹕系罓I,在府東北。又烏石營,在平圃巡司東三里。??營,在??驛西五里。又有白土營,在府南五十里!吨尽吩:府境又有中堂、蘇渡、亂石、魚梁、磨刀、白芒、蓑衣、黃茅、高橋、小坑、連環(huán)、土嶺、官村等十三營。
雞冠寨府北十里。又北二十里有老龍寨,又北二十里有古羊寨,西北三里又有上窯寨!鸢咨潮,在府南!吨尽吩:曲江縣境又有總鋪、古羊、白芒、黃金等堡,向俱設(shè)官兵戍守,以防沿江盜賊。又有幽溪、列溪、葵溪、西山等犭?山凡四。
芙蓉驛在府治東。又新館驛,在府治北。平圃驛,在平圃巡司東。??驛,在??巡司東!遁洺逃洝:自南雄府黃塘驛而南,百里至平圃驛,又百里而至芙蓉驛,又百里為??驛,又百里為英德縣之清溪驛!饻澦^,在府城南,宋州守狄咸建。又有迎山館,在府城東南通津門外曲江亭西偏,為過客憩息之所,亦宋時建!吨尽吩:曲江亭,臨江艤舟處也。又東浮橋,在城東門外橫江,長七十丈。又西門外有西浮橋,用舟六十有二。
英德縣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廣州府清遠縣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惠州府長寧縣百六十里。漢置湞陽縣,屬桂陽郡。后漢因之。三國吳屬始興郡。晉因之。宋泰始三年,改湞為貞。齊仍為湞陽縣。梁、陳因之。隋平陳,縣屬廣州,開皇十六年省入曲江縣。唐武德五年,改置真陽縣,屬洭州。貞觀初,州廢,仍曰湞陽縣,屬廣州。五代梁貞明中,南漢置英州治焉。宋因之。宣和二年曰貞陽郡,慶元初以寧宗潛邸,升為英德府。元至元十五年改為英德路,尋降為州。大德五年,復(fù)升為路。至大初,又降為州,以湞陽縣省入。明初降州為縣,又改今屬。城周三里,編戶九里。
○湞陽廢縣即今縣治。漢置,隋廢,唐復(fù)置,元省!冻且乜肌:古縣城,在縣北一里大慶山上。今城宋慶元中所筑,后毀。明天順五年重修,七年復(fù)筑外城。成化三年,增修。正德初,內(nèi)外二城門皆?以石。嘉靖以后,屢經(jīng)修筑。
含洭廢縣縣西七十五里。漢縣,屬桂陽郡。后漢因之。三國吳改屬始興郡。晉、宋、齊因之。梁置衡州及陽山郡。隋平陳,郡廢,改州曰洭州。開皇二十年,州廢,縣屬廣州。唐武德四年,復(fù)置洭州。貞觀初州廢,縣屬廣州。南漢因之。宋開寶四年,改隸連州,六年,隸英州,又改含洭曰含光縣。元屬英德州,尋省縣入州。明初于故址置含光巡司。正德初,修筑故城,恃為保障。嘉靖以后,亦屢修復(fù)。
○南山縣南二里。以當(dāng)縣治之南而名。其陰為鳴弦峰,相傳舜南巡時嘗彈琴于此峰。下為涵暉谷,谷有?陽島、飛霞嶺、凌煙嶂、夢弼巖及桃花、棲云、潛靈三洞。山之陽有蓮花峰,攢簇高聳,如蓮花然!鸾鹱仙,在縣北十里。石山聳拔,岡脈南出為縣北一里之大慶山,俗名龍山。其右則綿亙數(shù)十峰,自西北徂于南山鳴弦峰,壁立江滸。
湞山縣北四十里?h之主山也。相傳尉陀筑萬人城于此,今湞水經(jīng)其南。又北二十里有龍頭影山,山勢雄峙,其下石壁玲瓏,臨清溪水,即湞水也!鹩⑸,在縣東二十五里,州以此名。
皋石山縣西南十五里。一名團山。在湞水西,崖壁千仞,猿猴莫上。又西南二十二里,曰太尉山,一名香爐峽。漢鄧彪嘗至嶺南,召還為太尉,因名!遁浀刂尽:皋石、太尉二山之間,是為湞陽峽,兩崖杰秀,壁立虧天,昔嘗鑿石架閣,令兩崖相接,以拒徐道覆。由此南出至清遠峽。宋嘉?四年,轉(zhuǎn)運使榮《黑?》開峽至?口,作棧道七十余間,以便行旅。其下磯石橫截,水勢湍急,名牯牛石,又名抄子灘!兑唤y(tǒng)志》:牯牛石,在縣南十九里湞陽峽中,湞水為峽山所束,兩石相抄,故名抄子灘。其下巨石橫截,即牯牛石,為行舟之害。諺云:過得牯牛抄子灘,寄書歸去報平安。言其險也!饒蛏,在縣西四十里,四面瀑布懸流,傾瀉萬丈。王韶之《始興記》:堯山下有平陵,陵上有古大堂基十余處,謂曰堯故亭,父老相傳堯南巡時登此。
觀州嶺縣東北五里。盤礴蜿蜒,登之可望一境。又有湞石,在縣東北二十八里,一名賭婦石,東枕湞水。又彈子磯,在縣北六十里,一名輪石山,高數(shù)十丈,壁立江滸,崖半有窩,高廣數(shù)尺。
麻寨岡縣西十三里。唐末黃巢犯境,有虞夫人者,率兄弟及鄉(xiāng)人拒巢于此,賊為之卻。又蛾眉岡,在縣西南五十里!吨尽吩:在舊含洭縣南,高三百余丈,東西望如蛾眉。其西十五里有石蓮岡,以形似名。又碧落洞,在縣南十七里,石室深邃,旁有小洞,號云華洞。南漢主晟嘗假宿于此!吨尽吩:洞南二里又有通天巖,橫岡峻嶺,奇勝萬端。
○湞水縣西十五里。自曲江縣南流經(jīng)縣北湞山下,西南流出湞陽峽,又西南入廣州府清遠縣界。縣境群川皆流會焉!饹,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湟水。自廣州府連州境東南流入縣界,經(jīng)廢含洭縣,又南流入廣州府清遠縣界,而會于湞水。
瀧頭水縣南十里。源出翁源縣翁山,經(jīng)象岡流至此,亦謂之翁源水,與瀧水合。瀧水,即武水之別名,湞水合于武水,故兼有瀧水之稱。其地險隘。宋潘美伐南漢,由韶州進克英、雄二州,次瀧頭,劉?遣使請和,美疑有伏兵,乃挾?使,速渡諸險,是也。○隆水,在縣東六十里,源出縣東百四十里之羊嶺,東南入翁源水。又沱水,出縣東南九十七里茗茶山,北流合翁源水。又縣有風(fēng)水,出縣北二百里重嶺下,南流入于湞水。
清溪縣北六十里。岑水自翁源縣流入界,經(jīng)龍頭影山與曲江水合,γ流三灣,環(huán)山而潴,澄澈可鑒,故曰清溪。清溪驛以此名!鸹,在縣西一里,源出縣西旗山,南流合湞水。又桃溪,在縣西四十里,源出崇山。溪上多桃,因名。又西有桂溪,源出舊含洭縣之五山,旁多桂樹,因名。又有鳳溪流合焉。俱注于羅溪。羅溪,即洭水之別名也。
○洭浦關(guān)在縣西南!短浦尽:湞陽縣有洭浦故關(guān)。又清溪鎮(zhèn),在縣北百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設(shè),有將軍寨、箭筒徑等處,防三板灘諸賊巢,清溪驛亦置于此。又象岡巡司,在縣東百里。洭口巡司,在縣西南五十里,扼大小羅山、陳、黎二峒之吭。又縣西有浛?巡司,即舊含光縣也,扼五山徑、大小楓林之沖。皆為要害!饻濌栿A,在縣西南四十里!遁洺逃洝:自清溪驛南行百里,至湞陽驛,又一百二十里而至廣州清遠縣之橫石驛。跌牛石營在縣西二十里!吨尽吩:縣境舊有金皂口、虎尾徑、魚梁埠、燕石、麻埠、丹竹徑六處戍兵。嘉靖三十四年,議以跌牛石為適中地,因置營于此,增設(shè)官兵,倚為重地!鸹⑽矎綘I,在縣北五十里,清遠西山犭?寇出沒,道每經(jīng)此,舊有戍兵,后并于跌牛石營,仍調(diào)兵駐守。又縣境有大廟、黎峒、殺雞坑、流寨、鹿子磯、波羅坑,及黃寨、大塘、沙口埠、三板灘、望夫崗、石尾、大平等十余營,又有欖坑隘,俱撥兵戍守!吨尽吩:縣境江道,上達韶陽,則有高橋、觀音坑諸營,彈壓上游;下通廣海,則有?口、大小樟、殺雞、蚊蟲諸營,控制湞峽。其犭?山則有杉木角、黃茶山。
樂昌縣府西北八十里。西至連州陽山縣百八十里,西北至湖廣宜章縣界百五十里。漢曲江縣地。梁置梁化縣,屬始興郡。隋平陳,縣屬廣州。開皇十八年,改曰樂昌縣。唐武德四年,縣屬番州,尋屬韶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十五里。○樂昌廢城縣西南二里!吨尽吩:秦時任囂所筑,置戍兵于此,后廢。隋為樂昌縣治,后又移今治!冻且乜肌:今縣城,洪武二年筑。成化三年,復(fù)修城浚濠。弘治九年,因舊城增拓,并?以磚石。嘉靖二年以后,屢經(jīng)修治。
平石廢縣在縣南。梁置平石縣,屬始興郡。隋開皇十二年,省入梁化縣。《志》云:縣南五里有任囂城,昔秦楚之際,南海都尉任囂因中國鼎沸,筑此城以圖進取云。
○昌山縣東三里。有二石山相連,上小下大,如昌字,舊產(chǎn)磬石及紫竹,可為樂器,縣以此山名。又桂堂山,在縣北三里,宋元兵亂,民倚為險,亦名寨山。北崖有谷,產(chǎn)菌、桂!兑刂尽:縣東十里有五將軍山,五峰竦立,如甲胄之士。○周山,在縣北十五里,一名白石嶺,亦曰寶山,為北達郴州之道。又北五十里曰九峰山,下有巡司。
泠君山縣東北三十五里。泠,亦作靈。高數(shù)十仞,周回數(shù)百里,山巔有池,廣十里,深五尺。其西有龍山,亦幽勝!鸨O(jiān)豪山,在縣西六十里。舊《志》:山廣圓五百里,接曲江縣界,崖嶺峻阻,其上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以瀧水所經(jīng)也。瀧水懸湍回注,崩浪震山,有新瀧、腰瀧、垂瀧之名,曰三瀧水,皆周府君昕所鑿,甚險峻。亦名韓瀧,以唐韓愈嘗過此也。元邑人張思智任本縣尹,始鑿新瀧東西路。嘉靖二十年,署邑推官鄭文錫復(fù)鑿之。今為坦道!秷D經(jīng)》云:縣西北九十里又有蔚嶺,聯(lián)絡(luò)三瀧,高入云漢,有徑通郴、桂。上有泉甘冽,俗名六祖泉。泐溪巖縣西北三里。巖有石室,深三丈,廣五丈余。《道書》以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北五里泐溪水出焉,南流入武水!鹞渌诳h西。自湖廣宜章縣流入境,又東南流入監(jiān)豪山中,謂之三瀧水,亦曰新瀧!秷D說》:武水環(huán)繞縣西,飛湍急?,有星瀧、垂瀧、崩瀧、腰瀧、金瀧、白茫瀧,謂之六瀧,又東南下祁門灘,峻急如瞿塘,經(jīng)縣南入曲江縣界!吨尽吩:縣西百四十里有白石溪水,源出西北衡口嶺,東南流二百里入武水。
泠溪水縣東北三十里!端(jīng)注》:泠水東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晉太元十八年,崩千丈,于是懸澗瀑掛,傾流注壑,頹波所入,灌于瀧水。今泠溪南流四十里,入于武水,是也!鹂M溪水,在縣南三十里,源出乳源縣北境,東流四十里入于武水。又滄湖,在縣東南七里,周圍三十五里,東通瀧水。
○高勝鎮(zhèn)縣東三十里。有巡司,今廢。又縣北六十里有九峰巡司,其地四山壁立,稱為險隘?h西北百二十里有羅家渡巡司,在長漣山峽中,有塘口、楊氈二隘,稱天險,惟臨封梅花峒犭?宜防?h西北百六十里又有黃圃巡司,在山谷間,接近楚省,有白石隘、擔(dān)鹽凹隘及更鼓坪隘為防守處。俱洪武中置。
黃土嶺隘在縣東三十里,路通仁化縣。又縣東北三十里有龍山口隘,北三十里有銅鑼坪隘,西北百里有象牙山隘,百五十里有塘口隘,路出宜章縣界。縣南五十里又有九牛嶺隘,又縣東南五十里有企岡嶺隘,俱通乳源縣。向皆設(shè)兵戍守!吨尽吩:縣境象牙山、老虎洞等處,舊為賊巢,正德中討平之。又縣東南有梳妝臺,接曲江縣界。又有獅子寨,防九陽獞寇。皆縣之巨防也。
仁化縣府東北八十里,東北至江西南安府二百四十里,東至南雄府百八十里,北至湖廣桂陽縣界百五十里。本曲江縣地。唐垂拱四年,析置仁化縣,屬廣州。天寶中,改屬始興郡。南漢仍屬韶州。宋開寶五年省入樂昌縣,咸平三年復(fù)置。今城周一里有奇,編戶五里。
○仁化舊城縣北百三十里!吨尽吩:尉陀自王南越,筑城于此。唐垂拱中,置縣于仁化鄉(xiāng)之走馬坪,在古城南二十里。宋咸平中,改置縣于光澤鄉(xiāng),即今治也。成化四年,始筑土城,尋復(fù)增修,?以磚石。
○廉石山縣北二十里?h之主山也。相傳黃巢過此,投槍竿于石罅中,至今不朽。又駱駝山,在縣東一里,下臨深潭,環(huán)繞縣治!饹鰝闵,在縣南十五里,山形圓聳。《志》云:縣南十里有書堂巖,壁立千仞,巖竇隱見,無路可攀。又南五里即涼傘山也。山南七里曰錦石巖,石壁斑斕,望之如錦,分上、中、下三巖,宛若堂殿。其徑灣環(huán),直上千余級,夾道杉松,高凌霄漢,幽勝并于武夷。巖前有錦江,分流為錦石溪。青云峰縣北五十里。高聳凌云,一水縈回,四山環(huán)拱。又北十里曰康溪嶺,康溪水出焉,西流五十里合于滇水。○吳竹嶺,在縣西北三十里,吳溪水出焉,下流亦入滇水。又七里徑,在縣西七十里,徑長七里,通樂昌縣。
○會湞水在縣治南。源出廉石山,流經(jīng)錦石巖,為錦江水,又西南流會于湞水!鸱鱿,在縣東北百里!吨尽吩:源出南安珠子山,經(jīng)左瀧嶺,東南流百八十里,合湞水。今縣東北五十里有紫嶺,扶溪經(jīng)其下。一云縣東三十里有潼陽溪,即扶溪下流也。經(jīng)縣南六十里有潼夾石,二石并峙,潼水經(jīng)其中,又西南合于湞水。
恩溪縣北百里!吨尽吩:源出湖廣郴州界,入縣境,注于湞水。又有合溪,在縣北五十里,源出康溪東平嶺,北流與湞水合。○扶溪鎮(zhèn)在縣東北五十里紫嶺下。有巡司,接江西南安府界,洪武七年設(shè)。又恩村巡司,在縣北八十里,地名城口,接湖廣郴州界。○高岡堡,在縣東北十里。又平安營,在縣東北五十里。盤石營,在縣東五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厚塘營,縣北七十里又有水西營!吨尽吩:縣東南五十里有繁華堡。
風(fēng)門凹隘在縣東北。又赤石徑隘在縣西四十里,七里徑隘在縣西六十里,長江隘在縣北七十里,城口隘在縣北百三十里。《志》云:縣境又有界牌、洞口、百步、水頭等營,皆有官兵戍守。
乳源縣府西百里。東南至英德縣百五十里,西北至連州陽山縣二百里。本曲江、樂昌二縣地。宋乾道二年,析置今縣。今城周一里有奇,編戶四里。
○乳源故城縣東十里,地名虞塘。宋乾道二年,以韶州諸縣水道不通,因置縣于依化鄉(xiāng)花村頭津口。明年,筑土城,其后屢為賊毀。明洪武初,遷于洲頭津,修筑土城,即今治也。天順六年,改?以石,浚濠環(huán)之。成化十七年以后,屢經(jīng)修筑。
○雙峰山縣西二里。有兩峰對峙。又縣治北一里有鐘乳嶺,一名豐岡嶺,形如臥象,縣之主山也。山腰有巖穴,穴中有水南流,產(chǎn)鐘乳充貢。成化初,督臣韓雍奏革。○文秀山,在縣南五里,有三峰尖聳。
云門山縣東北十里。盤礴高峻,常興云霧。又風(fēng)門山,在縣西十五里,兩山夾立,中通一路,風(fēng)從中出。又縣西百三十里有石城山,高三十余丈,峙立如城,盤回如龍,一名石龍山。
臘嶺縣西七里。高四百余仞,周三十里,脈接風(fēng)門山。郴州騎田嶺,為五嶺之一,此其支也。夏天寒如臘月,因名。一名支嶺!痍P(guān)春嶺,在縣西二百二十里,路通宜章,即古入京之道。
○洲頭水在縣城南。源出雙峰山,東北流入曲江縣境,注于湞水。又小溪水,在縣西,源出臘嶺,南流經(jīng)文秀山,復(fù)北流至縣前,入洲頭水。又紫瀧水,出縣東三十里三峰石,亦流合洲頭水。
○武陽鎮(zhèn)縣西二百七十里。有巡司,司前有武陽渡!痫L(fēng)門關(guān),在縣西風(fēng)門山下。又有小梅關(guān),在縣西三十里。《志》云:縣北百八十里有白花營,東十五里有天德寨。
分水凹隘縣南百二十里。又高車嶺隘,在縣西北百七十里。舊《志》:縣北有平頭隘,又有黃金峒隘,皆路出宜章。又西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陽山縣!秷D說》:縣境有高車、坪址、青石、深莊等十四隘。中間若黃公嶺、沿沙隘,與跳石、高車俱犭?民錯雜。其西山、牛婆洞,與湖廣宜章及陽山縣接壤,舊皆賊巢也。
翁源縣府東南九十里。東南至惠州府河源縣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江西龍南縣三百里,北至南雄府始興縣百三十里。漢桂陽郡湞陽縣地。梁置翁源縣,尋又置清遠郡治焉。隋平陳,郡廢,縣屬廣州。唐武德五年,置洭州治此。貞觀初,州廢,縣屬韶州。宋因之。元大德五年,改屬英德州。明初仍屬韶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二里。
○翁源故城《志》云:縣治至明初凡六徙。一在今縣東北六十里安陽里之羅江,一在今縣北五十里之下窖,一在曲江縣南百里之??巡司,一在今縣西北四十里岑水之東,一在今縣東南四十里之細草岡。洪武初,建縣于長安鄉(xiāng),即今治也!冻且乜肌:縣城,元末嘗筑土城。天順六年,改筑磚城。成化三年以后,屢經(jīng)修繕。
建福廢縣縣東五十里。宋宣和三年,析曲江、翁源二縣地,置建福縣,屬韶州。建炎初省。
○寶山縣北二十五里。山產(chǎn)銅礬,高千仞,周百余里,巔有巨石,下有池環(huán)繞,左右東巖出泉,深不可測,岑水蓋源于此。又北三十里為九曲嶺,盤旋凡九,旁有耽石泉,高山絕頂,巨石倚空,飛泉瀉落,為絕勝處。唐時有僧耽玩不舍,泉因以名。
靈池山縣東百二十里。亦曰翁山。壁立千仞,巔有石池,池中有泉八,曰涌泉、溫泉、香泉、甘泉、震泉、龍泉、乳泉、玉泉,乃翁溪之源,所云八泉匯而為池者也。相傳有老人隱此,故山溪俱以翁名。又東十里曰利山,一名甲子山。又東五十里曰鐵山,山出鐵,接惠州府河源縣界。《志》云:縣東南八十里又有紙山,產(chǎn)竹可造紙。
狗耳嶺縣西北九十里。兩峰并立,狀若狗耳,曹溪水出焉,即南華山之支嶺也,與曲江縣接界。又梅巖,在縣西十三里,深邃紆曲,容數(shù)百人!吨尽吩:宋天圣間,邑人梅鼎臣者讀書于此,因名!鸢资瘞r,在縣東南七十里,石室高敞,可容千人,秉炬窮入,深逾數(shù)里,有泉下滴,味極香冽。
羊徑縣北七十五里。兩崖對峙,岑水中流,石徑二十余里,險峭曲折,不亞羊腸。舊《志》:嶺南每深山窮谷,中通一路,即謂之徑?h境萬山環(huán)合,兩壁屹峙,以徑名者甚眾,羊徑其最著者?h東三十里又有猿騰徑,亦深險。又東十里曰書堂石,在羅江瀧水中,高九十丈,周圍五里。唐邑人邵謁讀書于此,因名。羅江瀧水,即翁溪水也。嶺南水石相激處,多謂之瀧。
○翁溪在縣東。源出靈池山,西南流二百四十里至英德縣,合于湞水,所謂瀧頭水也。○岑水,在縣北。源出羊徑,一名銅水,可浸鐵為銅。水極腥惡,兩旁石色皆赭,不生魚鱉禾稼之屬,與曲江縣膽礬水同源而異流,入英德縣界,會于清溪水。
○桂丫山鎮(zhèn)縣東百二十里。有巡司,洪武初設(shè)。又縣東百四十里有黃峒巡司,舊為賊巢,弘治十四年設(shè),后改入興寧縣,萬歷中革。○三華鎮(zhèn),在縣北三十里三華山下。有城,嘉靖中筑,控制諸隘,為保障。又有大功橋,路通曲江。又麻砂寨,在縣東南五十里。又東南有李坑、黃茅?二隘,通惠州府河源、和平二縣界。南北嶺隘縣東百八十里。又縣東百二十里有冬桃?guī)X隘,百五十里有銀場徑隘。又有桂丫山、冬瓜嶺、佛子凹等隘,皆在縣東百二十里。相近又有甲子?、道姑巖等隘,俱與惠州府河源縣、南雄府始興縣、江西龍南縣接界。○梅花隘,在縣東南百二十里,亦接河源縣境。又縣東北百九十里有畫眉隘,亦接龍南縣境。又九曲隘,在縣北三十里,路出曲江及英德縣!吨尽吩:縣東李村有人頭徑、花瓶徑,路通惠州府長寧縣。又縣北九十里有開場里鐵場,其地有天子嶺,亦險峻。
附見:
韶州守御千戶所在府治東南,即元萬戶府舊址也。明初為韶州衛(wèi),洪武初改為所,屬清遠衛(wèi)。◇南雄府東至江西信豐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江西龍南縣界三百里,西南至韶州府二百九十里,西北至湖廣郴州三百五十里,北至江西南安府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三百里,至京師六千七百四十五里。
《禹貢》揚州南境。戰(zhàn)國屬楚。秦屬南?。漢兼屬桂陽郡。后漢因之。三國吳屬始興郡。宋屬廣興郡。齊復(fù)屬始興郡。梁屬安遠郡。隋屬廣州。唐屬韶州。五代初,南漢置雄州。宋開寶四年,曰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也。宣和二年,又賜郡名曰保昌。元曰南雄路。明初改為南雄府,領(lǐng)縣二。今因之。
府當(dāng)庾嶺要口,為南北噤喉。秦王翦降百越,謫戍五萬人守五嶺。漢武平南越,遣楊仆出豫章,下湞水,即此地矣。南漢置雄州為北面重鎮(zhèn)。宋末,叛將呂師夔以元軍度嶺,敗宋軍于南雄,遂取韶州。舊《記》云:州以雄名者,蓋控帶群蠻,襟會百越,嶺南氣息,仰此一州也。保昌縣附郭。晉始興縣地,屬始興郡。隋屬廣州。唐屬韶州,光宅初,始置湞昌縣,仍屬韶州。南漢置雄州治此。宋以仁宗嫌名,改為保昌。今編戶四十四里。
○湞昌廢縣在府治東。唐縣治此。宋曰保昌!冻且乜肌:郡有古城,僅環(huán)府治。宋皇?四年,始開拓之。元至正十七年,因故址重修。明洪武初,增繕土郭,名曰斗城。尋以舊城淺隘,于東門外增筑土墉,名曰顧城。成化四年,?以磚石。七年,又于城北筑土城,沿河俱設(shè)木柵。十四年,斗城為西河所決,復(fù)營治之。弘治十一年,流賊穴入土城,明年復(fù)修筑。正德三年,并?以磚石,九年城始就。其南面濱江,仍周以木柵,謂之新城。三城共有門七,周六里有奇。
大庾廢縣在府北。本始興縣地!吨尽吩迫龂鴧菄L置斜階縣,屬始興郡,似誤。一云蕭齊置正階縣,梁并入始興也!端逯尽:梁置安遠郡,屬東衡州。隋平陳,改郡置大庾縣,屬廣州。開皇十六年,廢大庾入始興縣!新唐書》始興縣東北有安遠鎮(zhèn)兵,開元中置,蓋在大庾嶺上。
○大庾嶺府北六十里。一名東嶠,以在五嶺最東也。漢初為南越之北塞。武帝討南越時,有將軍庾姓者筑城于此,因名大庾嶺。由豫章趣嶺南,此為噤喉之道。唐開元四年,詔張九齡開新道于此,自是益為坦途。大庾而東南四十里,又有小庾嶺,間道所經(jīng)也。詳見江西重險大庾。
州案山府南二里。狀如馬背,一名金馬山。又三峰山,在府西十里,三峰并峙!鸾砩,在府北三十里,郡治主山也。端正如巾凌,江水繞其南。巾山之東為威鳳岡,高聳軒舉,形如翥鳳。
天峰山府東北八十里。山形陡峻,高插霄漢,有泉出焉。兵亂時,鄉(xiāng)民多避難于此。其東十余里曰洪?山,高數(shù)仞,周圍五十里。《志》云:府東北百二十里有油山,高數(shù)十仞,其勢突兀,旁有一小穴出油,人取以為利。又東三十里曰馮大山,形勢高聳,山頂寬平,可容千人!鹎噌稚,在府東南四十里,翠阜屹立,松檜陰翳,瀑布潺?,稱為奇勝。
楊歷巖府西北二十里。山巔方廣百余丈,前后皆奇峰怪石,飛泉瀉空。相傳漢樓船將軍楊仆曾經(jīng)此,因名。又仙女巖,在府東北百里,一名闞象山,松檜蔚翳,泉石潺?,如仙女之秀麗,因名。
○湞水在府城西。一名保水。源出大庾嶺,東南流,復(fù)折而西南至城西,與凌水合,又繞城而南出,入始興縣界,縈回城邑如腰帶然。詳見大川北江。
凌江水在城西北。源出府西北百余里百丈山,南流,繞巾山西麓而南出,至城西合于湞水。宋天禧中,保昌令凌皓鑿渠堰水灌田,因名。又昌水,在府北三十里,源出江西信豐縣界,西流入境,合于湞水!吨尽吩:縣舊名湞昌水,湞水、昌水合流也。又有長圃水,在府東北四十里,亦出大庾嶺,流合湞水,一名長浦水!瘀査,在府西北四十里,源出凌江,流合湞水。又修仁水,在府南三十里,亦流合于湞水。
五云瀧府西北四十里。群峰險峻,泉水潺?,飛流曲折,高下成潭,深不可測。相近又有九牛瀧水,自山巔飛注深潭,響應(yīng)遠近!鹑~陂,在府北,明初守臣葉景龍開以灌田,因名。
○梅關(guān)在大庾嶺上。兩崖壁立,道出其中,最為高險。或以為即秦之橫浦關(guān)也。舊《志》:府東北四十里有秦關(guān)!赌峡涤洝:大庾嶺橫浦有秦時關(guān),后為懷化驛。蓋橫浦關(guān),秦所置也。唐、宋以來,謂之梅關(guān)。明成化中,好事者更為嶺南第一關(guān)。今亦詳見江西重險大庾嶺!瘥}關(guān),在府城南。明天順二年撫臣葉盛奏置,以榷鹽稅。成化以后,屢經(jīng)修葺!吨尽吩:府南有太平橋,跨湞江上,橋之南即鹽關(guān)也。
小梅關(guān)在府東北四十里小梅嶺上。山徑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龍南、信豐等處,賊每由此窺竊往來。舊有土城,恃為限蔽。嘉靖三十四年,賊從此突入,尋復(fù)由此逸去。三十六年,改砌磚城,東西二十余丈,與新城相為形援。萬歷以后,屢經(jīng)修筑。又中站遞運所,在梅嶺東,去府城七十里,與江西南安府接界。嘉靖三十六年,盜賊出沒于此,劫掠商賈,因與南安府共筑城垣,設(shè)兵戍守。其城阻溪負(fù)嶺,周不及一里。
平田鎮(zhèn)府東南百里。有巡司,洪武二年置。又百順巡司,在府北百里,洪武十年置。《志》云:府北又有紅梅巡司,洪武十六年置于梅關(guān)下,后遷火徑村,與中站相近。○平田凹隘,在府北。又有紅梅、新茶園二隘,極險峻。府東有南畝、楊婆嶺等隘,西有百順側(cè)、舊百步等隘!吨尽吩:舊百步隘山,最深僻。又有舊茶園隘,則南雄通道也。楊婆嶺隘,臨九渡水,為兵沖之地。府東南又有冬瓜隘。其地有犁壁山,近龍南賊巢。又東有上瀧頭隘,亦賊境要口也。縣境又有不勞石及白石岡等隘,向俱設(shè)兵哨守。
葉田口在縣東南!吨尽吩:平田司相近有葉田等六口子。又有林溪、石閑、塘源等三口子及紅地村口子,與百順?biāo)鞠嘟。北坑村及趙坑口子,與紅梅司相近。又修仁堡,在府南。又有古塘、塘角、界灘等堡。俱江防巡哨處也。凌江驛在府城南!吨尽吩:宋置寄梅驛,取江淹庾嶺折梅逢驛使之語。明改曰凌江驛。又黃塘驛,在府南。宋置沙水驛,在沙水鎮(zhèn)。明改置今驛!遁洺逃洝:自紅梅關(guān)六十里至凌江驛,下水九十里至黃塘驛,又百里至韶州府境之平浦驛。
始興縣府西南百十里。西南至韶州府曲江縣百十里。漢豫章郡南野縣地。三國吳置始興縣,屬始興郡。晉、宋因之。梁末置安遠郡,兼置東衡州。隋平陳,郡廢,改置廣州總管府于此。開皇末,廣州移治南海,縣仍屬焉。唐屬韶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改屬南雄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七里。
○始興故城在縣東北。三國吳置縣治此。晉以后因之。梁承圣中,置東衡州,授歐陽?為刺史。時衡州治含洭,故以此為東衡州也。陳大建初,廣州刺史歐陽紇叛,攻衡州,即此。隋改置廣州,尋移治南海,并移縣于今治!冻且乜肌:縣舊無城,明天順中始筑土垣。成化十一年,?以磚石。十八年以后,相繼增修。
○丹鳳山縣北五里。其峰如戟,為縣主山。相傳梁天監(jiān)中,有鳳集此。又九鳳山,在縣西二十里,一名天柱峰,奇峭秀拔,高插霄漢。相傳梁天監(jiān)中,有九鳳來集!饳C山,在縣南十里,一名玲瓏巖。平地石峰屹立,有二石室高大如屋,竅戶相通。《志》云:山有下三巖、上三巖,皆絕勝。謝公山縣南三十里。峰巒聳拔,獨高諸阜。昔有謝姓者隱此,因名。又白牛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其勢昂聳,與謝公山對峙。又桂山,在縣北百里,林谷深邃,桂樹森立,張九齡故宅在焉!鹚䦷X,在縣西十里,巍然聳峙,上有浮圖!饻澦h西十里。自保昌縣流入境,又西南流入韶州府界,亦謂之始興江,縣境群川悉匯入焉!疖S溪水,在縣東四十里,源出江西龍南縣界,流入境。又有杜安水,在縣東北三十八里,源出江西信豐縣,流入境。俱西流會于湞水。
斜階水縣南百三十里。源出曲江縣東南界丹桂嶺,北流至縣西,與湞水合。又肥水,在縣西南十五里,源出曲江縣云溪嶺,東北流會于斜階水!鹎寤,在縣南百二十里,源出翁源縣界,東北流至縣東,合于朔水。《志》云:朔水出江西龍南縣界,流經(jīng)縣東四十余里,又南合清化水,月朔則漲,至晦則減,因名。亦西注于湞水。
墨江水縣西十五里!吨尽吩:源出翁源縣界,水色如墨。又有官石村水,亦出翁源縣界。下流皆入于湞水。又涼水,在縣東南三十里,自江西信豐縣界竹嶺分流,經(jīng)白牛山下,合清化水。舊《志》云涼水流合斜階水,恐誤。
○黃塘鎮(zhèn)在縣東北五十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設(shè)!吨尽吩婆f置于東北四十里瓔珞鋪,尋移于黃田鋪,即今司也。又清化徑巡司,在縣南百里,洪武十五年置。○黃田隘,在縣東北!吨尽吩:縣東南有河溪、桂山丫二隘,縣東有花腰石、沙田二隘,西南有揚子坑隘,西北有上臺隘。又有涼口隘,當(dāng)河溪、桂山丫、花腰三隘之會。豬子峽隘,當(dāng)沙田一路之沖,而河溪為東南險要,沙溪為東北險要,揚子坑為西南要會,防御最切。又有界灘、斜潭、江口、水口諸哨堡,則江防所系也。
附見:南雄守御千戶所在府治西。洪武初建,隸清遠衛(wèi)。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