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儀解第七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
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①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曰:“然則章甫、絢履、紳帶、縉笏者,皆賢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謂也。夫端衣玄裳②,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于食葷;斬衰菅菲③,杖而歆粥者,則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謂此類也。”
公曰:“善哉!盡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儀④,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
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guī),口不吐訓(xùn)格⑤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wù);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zhí)。此則庸人也。”
公曰:“何謂士人?”
孔子曰:“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jì)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shù)⑥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wù)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wù)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wù)多,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骸⑦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公曰:“何謂君子?”
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qiáng)不息。油然⑧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公曰:“何謂賢人?”
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逾閑,行中規(guī)繩⑨。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傷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傷于本。富則天下無宛財(cái),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
公曰:“何謂圣人?”
孔子曰:“所謂圣人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xié)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圣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賢,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寡人生于深宮之內(nèi),長于婦人之手,未嘗知哀,未嘗知憂,未嘗知?jiǎng)冢磭L知懼,未嘗知危,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教。若何?”
孔子對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則丘亦無所聞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無以啟其心。吾子言也。”
孔子曰:“君入廟,如右⑩,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機(jī)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至于中冥,諸侯子孫,往來為賓,行禮揖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亦可知矣。緬然長思,出于四門,周章遠(yuǎn)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shù)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芍印>让鞔宋逭,又少留意于五儀之事,則于政治何有失矣!”
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國家之存亡禍福,信①有天命,非唯人也?”
孔子對曰:“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zāi)地妖,不能加也。”
公曰:“善!吾子言之,豈有其事乎?”
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②之世,有雀生大鳥于城隅焉,占之者曰:‘凡以小生大,則國家必王,而名必昌。’于是帝辛介雀之德③,不修國政,亢暴④無極,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國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時(shí),詭⑤福反為禍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戊⑥之時(shí),道缺法圮,以致夭蘗⑦,桑轂⑧于朝,七日大拱⑨,占之者曰:‘桑轂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國亡乎?’太戊恐駭,側(cè)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養(yǎng)民之道,三年之后,遠(yuǎn)方慕義,重譯⑩至者,十有六國。此即以己逆天時(shí),得禍為福者也。故天災(zāi)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夢征怪,所以做人臣者也。災(zāi)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極也,唯明王達(dá)此。”
公曰:“寡人不鄙固此,亦不得聞君子之教也。”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xué)而第一
- 論語序說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風(fēng)·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xùn)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xùn)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xùn) 第一篇 立命之學(xué)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風(fēng)·召南
- 了凡四訓(xùn)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jīng)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