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宗三大代表人物
文益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出家,后來到明州鄮山育王寺從律師希覺學(xué)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習(xí)宗乘,到福州,參謁雪峰義存的法嗣長慶慧棱,住了不久,即為大眾所推許。更結(jié)伴到各處參學(xué),路過漳州,為雪所阻,暫時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參謁玄沙師備的法嗣羅漢桂琛。桂琛問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說是‘行腳。’桂琛說︰‘行腳事作么生?’文益說︰‘不知。’桂琛說︰‘不知最親切。’后桂琛問︰‘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內(nèi),在心外?’師云︰‘在心內(nèi)。’桂琛云︰‘行腳人著甚么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窘無以對,即放下衣包依桂琛求抉擇。近一月余,日呈見解,說道理。桂琛說︰‘佛法不憑么。’師云︰‘某甲詞窮理絕也。’桂琛云︰‘若論佛法,一切現(xiàn)成。’文益于言下有悟。后來歷覽長江以南的叢林,到臨川,住在崇壽院,開堂接眾。南唐始祖李建國,迎請他到金陵,住報恩禪寺,署號凈慧禪師。既而遷住清涼寺,前后三坐道場,諸方叢林都遵循他的風(fēng)化,有仰慕他的聲望從異域跋涉而來的。法嗣六十三人,而以天臺德韶為上首。其余如報慈文遂、報慈行言、報恩法安、報恩慧明、清涼泰欽、靈隱清聳、歸宗義柔、百丈道常、永明道潛、凈德智筠等,均接眾甚廣,大揚一家的禪風(fēng),但德韶一支尤為繁榮。關(guān)于文益的言行,有《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門十規(guī)論》等。
文益在《宗門十規(guī)論》〈自敘〉中說(卍續(xù)110·877下)︰‘宗門指病,簡辯十條,用詮諸妄之言,以救一時之弊。’在論中闡明‘理事不二,貴在圓融’與‘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旨。他又著《華嚴六相義頌》,說明理事圓融的道理,著《三界唯心頌》說明盡由心造之旨。德韶繼承其‘一切現(xiàn)成’的宗旨,也說︰‘佛法現(xiàn)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圓同太虛,無欠無余。’又說︰‘大道廓然,詎齊古今,無名無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無邊,心亦無際;無事不彰,無言不顯;如是會得,喚作般若現(xiàn)前,理極同真際,一切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墻壁瓦礫,并無絲毫可得虧缺。’后來他的再傳弟子延壽發(fā)揮文益的‘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旨,乃‘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著《宗鏡錄》一書,博引教乘,說明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一切眾生皆同此心。所以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寶藏、萬行原,假如了悟自心就頓成佛慧。又說‘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由此可知,此宗宗旨,一脈相承很為明顯。而文益開創(chuàng)此宗,既為救一時之弊,‘欲藥當時宗匠喑郁之病’(見〈題重刊十規(guī)論后〉),傳至延壽益注重藉教悟宗之用,于是宗風(fēng)漸失其醇正,數(shù)傳即絕。
德韶
德韶(891~972),處州龍泉人(一作縉云人),十五歲出家,后唐·同光年中(923~925,一作后梁·開平年中,907~910),到諸方參訪,歷參投子大同等五十四位善知識,都不契。最后到臨川,謁文益,倦于參問,但隨眾而已。有一天,文益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說︰‘是曹溪一滴水。’德韶在座側(cè)聞之,豁然開悟。既而往游天臺山,停留白沙,吳越·錢俶當時在臺州作刺史,延請問道。后漢·乾祐元年(948),錢俶繼承王位,遣使迎請,尊為國師,開堂說法。曾勸王遣使新羅,取回散落的天臺教籍,使臺宗之文獻獲全。后住通玄峰頂,有偈示眾說︰‘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法眼聞之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又在般若寺開堂說法十二會,宋·開寶五年(972),于蓮華峰示寂。有語錄行于世(多佚)。法嗣四十九人,以延壽為上首。
延壽
延壽(904~975),余杭人,二十八歲時依雪峰義存的法嗣翠巖令參出家,既而往天臺山,在天柱峰下習(xí)定九旬,又往謁德韶盡受玄旨,后周·廣順二年(952),住在明州的雪竇山,學(xué)人很多。宋·建隆元年(960),應(yīng)吳越王錢俶之請,住杭州靈隱山的新寺為第一世,第二年又應(yīng)請移住永明寺(今凈慈寺),參學(xué)的大眾有二千多人。他著有《宗鏡錄》一百卷、 《心賦注》四卷及《唯心訣》一卷等書,闡揚文益的盡由心造之旨。高麗國王仰慕他的學(xué)德,遣使致書敘弟子禮,并遣僧三十六人來受道法,前后回到高麗,各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于海外。延壽住在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法嗣有富陽子蒙、朝明院津兩人。
法眼宗為禪宗五家中最后創(chuàng)立的宗派,文益、德韶、延壽三世,嫡嫡相傳,在宋初極其隆盛,后即逐漸衰微,到宋代的中葉,法脈就斷絕,其間不過一百年。
此宗的家風(fēng),‘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宋·晦巖智昭《人天眼目》卷四)。簡明寺地方類似云門,細密的地方類似曹洞,其接化學(xué)人的言句似乎很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覿面能使學(xué)人轉(zhuǎn)凡入圣的機用。宋代的越山晦巖智昭說︰‘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fā),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diào)機順物,斥滯磨昏。’
- 上一篇:法眼宗:“法眼四機”
- 下一篇:“一切現(xiàn)成”法眼宗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