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法眼宗”和延壽法師

  “法眼宗”是佛教禪宗五家之一。創(chuàng)始人是五代時僧人文益,南唐中主李璟賜謚為“大法眼禪師”,故用“法眼”命名該宗。法眼宗以“三界唯心,萬物唯識”為“綱宗”,認為“同異具濟,理事不差”,否認外界真實的差別和矛盾。其禪風概括為“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文益的弟子德韶曾用偈言表明該宗主張:“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他以自己居留的通云峰作為比喻,勸學人求得內心覺悟。而法眼宗的代表人物,則是文益的再傳弟子延壽。

  延壽(904—975年),五代、宋之際法眼宗僧人。俗姓王,字仲玄,錢塘人。幼時就能誦《法華經(jīng)》。三十多歲時舍妻出家,投四明(今浙江省寧波市)翠巖禪師。后到天臺山參德韶禪師,學習禪定。傳說小鳥曾在他的衣褶里做巢,可見他修行功夫之深了。由是受到德韶的器重,為傳法弟子。后到明州雪竇山傳法,法度很盛。與此同時,常坐于瀑布前面,或禪定靜思,或諷誦經(jīng)文。他自奉很薄,粗茶淡飯,粗布袈裟,卻把全部心思貫注于修煉之上。不久受吳越王錢 俶之請,住永明寺十五年,弟子多達一千七百余人。經(jīng)常舉辦法會,贖物放生。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主張禪、教一致。曾廣泛召集慈恩宗、賢首宗、天臺宗僧人,“分居博覽,互相質疑”,最后“以心宗之衡以準平之”,在此基礎上匯集成《宗鏡錄》一百卷,對當時佛教各宗派之間的宗旨分歧,持調和態(tài)度。當時高麗國王見到此書,曾遣使送來金線織成的袈裟、紫水晶數(shù)珠、金澡罐等禮品,并派國僧三十六人拜延壽為師學法。自此法眼一宗盛行國外。延壽法師還注意凈土宗的實踐,每日均反復稱誦“阿彌陀佛”,企望來世往生西方凈土,并在他的著述《萬善同歸集》中發(fā)揮凈土宗的主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