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薄乞丐到降龍第一阿羅漢
(一)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佛陀時代的印度境內。那是大名鼎鼎的給孤獨長者的姻親,浮圖長者的兒子;他的姊姊,就是給孤獨長者的兒媳婦。給孤獨長者的財富,幾乎富甲憍薩羅國的全國,浮圖長者能有這樣一門親家,他的財富之多,當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浮圖長者,自從生了一個女兒,一直盼望能有個兒子的時候,兒子真的來了;他的太太,為他生下了一個儀容可愛的男孩子,給他們全家乃至所有親戚朋友,帶來了歡欣和希望。因為這個孩子的誕生,來得恰到好處,所以給他命名為善來。
可是,善來的出生,雖在富貴的人家,他的命運,卻是一個標準的乞兒。由于他在往昔生中的不修善業(yè),不肯布施,所以他是注定了要做乞兒的命。
于是,當他漸漸長成人的時候,他家的財富,竟像水銀瀉地一樣的消失掉了。等他的父母一死,連他家僅有的房子也換成了新來的主人。終于,他是到了“上無片瓦覆頂,下無立錐之地”的境地了!
等著他去走的,只有一條路了,那就是向外流浪。
人間是現(xiàn)實的,過去恭維他的人,那些曾經叫他善來的人,這時已經對他另眼相看,大家以為他是浮圖長者的“敗家精”,由于他的到來,便抹去了浮圖長者的盛名與財富。因此,大家把他看作瘟神,視同疫癘!大家拒絕他、唾棄他,再也不歡迎他,并且給他取了一個意義相反的名字,管他叫做“惡來”。
然而,人間不是沒有同情的,也不是沒有溫暖的。他在偶然之間,遇到了一位浮圖長者生前的好友,給了他一枚金錢,要他買些衣食過活;但他把錢藏進了破衣的衣角,竟然忘記了金錢的用處。
乞討與貧困,使他流離失所,使他到處流浪,使他像一只喪家之犬,使他像個飄忽的游魂。有一天,他在漫無目的地流浪生活中,流浪到了室羅伐城,也正是他姊姊家的所在地。
善來沒有想到要向他的姊姊求助,但他卻被他姊姊的婢女在街頭撞見了;這個婢女,從小跟隨他的姊姊,從小就在浮圖長者的家里長大,當然是認識善來的了。
這件事,就這樣給孤獨長者的兒媳婦知道了;同胞骨肉,手足情深,怎不感到心疼!
怎么辦呢?接他的弟弟到自己的家里住罷?不行,他的命太惡,他會連累上她的夫家的。善來的姊姊,顯得非常的躊躇。最后,她是決定了,決定派人送給善來一大筆金錢,要他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
那曉得,善來的福報之薄,比紙還薄;轉手之間,那筆數(shù)目可觀的金錢,就被小偷偷走了!他的姊姊聽到這樣的消息之時,也覺得無可奈何了:“像這樣福薄的人,叫我又有什么辦法繼續(xù)幫助他呢?”
因此,他的姊姊再不管他了。
(二)
善來的惡報壞運,已在漸漸地消失,一步一步地正走向佛法大門。但是,尚有一些苦報,等著他去償清。
有一天,那是給孤獨長者定期供佛齋僧的好日子。佛世的居士,把供佛齋僧當作無上的佛事來做,也當作最大的喜事來辦。供佛齋僧的日子,張燈結彩,灑掃粉刷,香末涂地,那簡直是最最隆重而莊嚴的吉慶典禮。
趕齋場,吃喜筵,乃是乞兒們最感興趣的事了,何況須達長者是一位聞名于印度的大慈善家,所以大家稱譽他為給孤獨長者,所以他也是最受乞兒們敬仰與親近的人了,有這樣的好機會,乞兒們那有不去趕的?供佛齋僧下來,少不得總有許多的剩飯剩菜羹湯要布施乞丐的。
想不到,由于善來的緣故,給孤獨長者的情緒,竟然變了。
佛陀以及佛陀的比丘弟子們尚未光臨之先,就有一批的乞丐涌到了給孤獨長者的宅前,長者看那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并且散發(fā)著一種垢穢惡臭的乞丐們,便覺得對于迎請佛陀應供的儀節(jié)來說,那是不太理想的情調,所以派人把他們驅散了、趕走了。
室羅伐城的乞丐們,遭受了這樣意外的驅逐之后,心里非常惱怒,再看看,原來在他們之中多了一個新來的乞丐善來。
“噢!準是由于他的原故,害了我們大家。”
“是的,他叫惡來,有了惡來,我們還會好嗎?”
“把他扔在糞里,給大家出一口氣!”
乞丐們七嘴八舌地揮動著拳頭,氣勢洶洶地包圍著善來。終于,他們把善來扔進了路旁的大糞堆里!使他躺在糞堆里面,動彈不得,只能哀痛地哭泣。
時間漸漸地快近日中了,佛陀以及數(shù)以千計的比丘,緩緩地、莊嚴地走向給孤獨長者的宅第。
不用說,這是善來的救星到了,他被拉出了糞堆。佛陀看看善來,就向大眾比丘們開示:“你們應當厭離生死流轉的無邊苦海,并且要厭離系縛生死的資深之具,如不厭離貪著而及時施舍,那就要像這位居士一樣;你們知道嗎?他已是生死苦海之中最后一生的人,但他竟然落得如此的地步,受苦而不能自供生活的所需。”
佛陀接著又對站在身邊的阿難尊者說:“你今天要為這位善來居士留下一半飯食。”
“是的,世尊。”阿難尊者恭順地答應了。
無奈,由于善來的無福,縱然是多聞而記憶第一的阿難尊者,也把為他留下一半飯食的事給忘了。等到齋罷,阿難尊者才又想起,但已來不及了,這是他初次違背了佛陀的教命,同時也擾惱了一個有情,使他萬分的懊悔。
佛陀是不會不知道的,也是不會忘記的,所以自己留下了一半飯食。這時,佛陀己經懂得阿難的心里正在懊悔,便安慰他說:“阿難,你是多聞第一,但是,假如南瞻部洲乃至四周的大海,其中充滿了諸佛,如此諸佛,各說甚深妙法,你都能夠受持不忘;但由于善來的福薄,你也不能記憶為他留下飯食的。”佛陀又說:“好了,阿難,你現(xiàn)在去把善來請過來吧! ”
“善來!善來!善來!善來!”阿難尊者走到善來的面前,一連喊了好幾聲,善來卻是呆若木雞似地充耳不聞。最后他被阿難尊者喊得緊了,竟然六神無主地向他自己的左右及背后搜尋,他以為他的附近,一定另有個叫做善來的人,因為他自從離家以后,早已成了惡來,他也幾乎忘記了自己曾經有過這么一個善來的名字。
“佛陀要我請你去里面吃飯。”阿難尊者提高了嗓子,把如疑如聾的善來從茫茫然的狀態(tài)中喊醒:“我喊的是浮圖長者的兒子善來,你不就是他嗎?還找什么人呢?”
這么一來,善來是完全清醒了,但他覺得“善來”這個名字,再也不配讓他來用的了,像他那樣沒有福報的人,叫做惡來是相稱的,怎么可以再叫善來呢?他想,大概是自己的苦報快要結束了,大師佛陀是大覺智的人,所以仍然叫他善來;或者是由于慈悲的佛陀,以平等的善心愛語待他,所以仍舊叫他善來。但他還是想不通,佛陀究竟是為了什么,要叫他原來的名字?
善來走近佛陀,恭敬地行了一個接足禮,便從阿難尊者的手里接過了佛陀留下的半缽飲食;他是餓透了的人,縱然給他留下一缽的全部,也不夠他吃一個半飽,何況僅有半缽的飲食呢?他是既欣喜,也覺得失望。
佛陀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用慈祥的態(tài)度及柔和的語調安慰他說:“你覺得太少了一些,是嗎?你不用擔心,你吃吧,即使你的肚子寬廣如大海,你的一口能吞須彌山,隨你怎么吃法,任你吃到幾時,你也不會吃完我給你的半缽飲食。”
佛陀是真實語者,佛陀的神力,能以腳趾輕按大地而使大地立時變成清凈莊嚴的佛國凈土,如今要讓善來飽餐一頓,當然是輕而易為的事了。
現(xiàn)在的善來,已經走到了佛法寶藏的大門之外,現(xiàn)在的佛陀,也要給他一把鎖鑰來開啟這一座寶藏的大門了。
“善來,你能買些香花來供養(yǎng)我們嗎?”
“但是我沒有買花的錢呀!大德世尊。”
“那么你那衣角里面裹的是什么呢?”
“唔!我倒完全忘記了,那是我父親的一位朋友送給我的一枚金錢。”
“就用那一枚金錢去買青色的蓮花,你說好嗎?”
“當然好的,世尊。”
善來,高高興興地走進了一家花圃,嚷著要買上等的青蓮花。
“去去去!給我快點滾出去!”花圃的老板看他那副窮酸的落魄相,打心窩里起,就是一肚子不歡迎:“你也買得起上等的青蓮花?別嚕蘇,快給我滾!不要由于你的緣故,給我的花圃帶來了晦氣。”
“求你不要這樣嘛!”善來哀求地說:“我這里有錢,那是大德世尊教我來買的呀!”
花圃的老板,一聽說起大德世尊,便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原來你是佛陀的使者,為什么不早點說呢?對于偉大的佛陀,天上、人間,誰不爭著去供養(yǎng)呢?你是佛陀的使者,你要什么花,你要多少花,請你任意地盡量挑選罷,至于錢,你且留著,這就算是我對佛陀聊表一點敬意罷!”
能讓善來買到了青蓮花,他已感到滿足,不要錢,怎么行!不管花圃的老板收不收,還是付出了他那唯一的一枚金錢。
善來取了青蓮花,回到佛陀的座前,恭敬地把花獻上,又依次給所有的比丘獻上。這時在他手上的青蓮花,越開越大了,也越分越多了,芬芳馥郁的花香,也彌漫了整個的空間。正在這個時候,奇異的景象在善來的面前出現(xiàn)了:他見到了他的前身,見到他在前身的無數(shù)生中,曾經在許多的佛陀座下,修過”青處觀“,現(xiàn)在,由青色蓮花的開引,使他恢復了青處觀的禪定。
“善來,你見到了嗎?”佛陀問話了。
“是的,世尊,我見到了。”
就在問話之際,善來已經見道,已經證入了小乘初果的圣位。
他是多么的高興,他是多么的感激;現(xiàn)在,他毫不猶豫地跪倒在佛陀的座前,請求佛陀,度他出家。
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一切都是那么的順利:佛陀僅對他說了一句:“善來比丘,汝修梵行。”即在言下,善來的須發(fā)自落,袈裟著身,已經具足圓成了比丘的身分。
不久之后,經過勇猛的修持,在一天的夜里,突然一念頓斷,斷除了三界的煩惱,便證了阿羅漢果,這是聲聞圣者最高的果位。從此超出三界,不再輪回生死。
(三)
現(xiàn)在的善來,已是佛陀座下羅漢比丘,已是善來尊者;凡夫的習性,總喜歡用凡夫的眼光來衡量一切的事物。所以,善來的出家,竟為佛陀的教團,招致了許多的毀謗,善來的證阿羅漢果,也根本不受外界的認可;許多的在家人,都在批評佛教,他們的理由是佛陀不該收受善來那樣的人出家,否則,佛教豈不成了愚疑貧賤的收容所?善來也能出家,佛教還有什么值得信仰的呢?在階級觀念根深蒂固的印度社會里,像佛陀這樣的平等普化,怎能不引起守舊者的疑慮與批評?但是偉大的佛陀,仍然有方法來開化他們。
終于,機會來了,在一處叫做失收摩羅山(此山因毒龍之名而得名“失收摩羅者常欲入海”——《雜含》43.1171)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毒龍,風風雨雨地作威作福,危害著當?shù)剞r作物的收成,也擾亂著附近居民的安寧,所以特別迎請佛陀去應供,希望能借佛陀的神力,鎮(zhèn)壓住那條毒龍的破壞。慈悲的佛陀答應了,但他竟把這任務,交給了善來尊者。
證了阿羅漢果的人,多數(shù)都有神通,善來尊者就是這樣一位理想的人選。
毒龍也有神通,但它那能比得上羅漢的神通?風暴、雷雨、冰雹,一陣一陣地漫天下降,到了半空里,竟然變成了和風、香水與香末;刀、劍、輪,飛向善來尊者的時候,竟然變成了天上才有的百瓣蓮花;再用毒火攻擊善來尊者,火勢越燒越大,越炎越猛,不燒善來尊者,反而燒了毒龍自己,四方上下都是猛火,把毒龍緊緊地圍住,毒龍想逃,竟然走頭無路,唯有善來尊者的附近,是一片清涼境界。不得已,毒龍只好化成了人形,伏倒在善來尊者腳下。
“你這不知罪惡的有情,前生造了惡業(yè),今身墮在龍中,現(xiàn)在再造惡業(yè),來生必墮地獄!”善來尊者訓斥它了。
“大德慈悲,恕我愚昧,請賜開示,我當奉行。”這是毒龍的請求。
“當皈依佛、法、僧的三寶,盡形壽不違志;愿當受持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盡形壽不得違犯。”
“是的大德,我已受了三皈,我已秉持了五戒。”
這一場降龍的佛事,到此圓滿結束。
失收摩羅山的居民,大家都來感謝佛陀,所有聽到了這個消息的人,遠遠近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也都趕來膜拜佛陀。這個時候,佛陀說了:”你們不要謝我,你們不要如此來供養(yǎng)我,應該供養(yǎng)浮圖長者的兒子善來比丘,因為,這次降伏毒龍,完全是靠他的神力。“
于是,“偉大的善來尊者”、“善來降龍第一”的呼聲,就這樣流傳開來,也流傳了下來。
從此,再也沒有人批評佛教是個愚疑、貧賤的收容所了。
(本文取材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42)
來源:華人佛教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