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xiàn)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發(fā)展的佛教,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教導(dǎo),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于家庭、眷屬的關(guān)系,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四、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五、時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緣,降誕于世,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結(jié)緣。雖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經(jīng)證入涅盤,但是佛陀對于我們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了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的模范。

  六、普濟(jì)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濟(jì)性。記得過去梁漱溟先生,他從佛教的研究,慢慢轉(zhuǎn)入儒家。他認(rèn)為佛教的人間性不夠,所以當(dāng)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請他演講時,他在黑板上寫了“此時、此地、此人”。他說:“我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為了這六個字講時間,佛教談過去、現(xiàn)在、未來、無量的阿僧只劫,但是我們生命當(dāng)下的現(xiàn)世很重要。佛教講到空間、地方,說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諸世界,世界雖然講了那么多,但我們相處的這個世界,需要我們?nèi)艋。佛教講到眾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眾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無量無邊的眾生中,以人最為重要。”太虛大師在梁氏演講之后,作了一個說明:佛教雖然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但是重在現(xiàn)世的普濟(jì);空間上,佛教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也是重視此界的普濟(jì);佛教講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但更是重在人類的普濟(jì)。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jīng)論中一直強調(diào)“我是眾中的一個”,表示他不是神!維摩詰經(jīng)》則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眾去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練、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諸道中,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