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凈慧長老開示:永嘉大師調(diào)心的“五念”

  這幾天講來講去,最終還是歸結(jié)到如何去調(diào)伏我們的心。調(diào)心始終是我們修行的根本。調(diào)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們要認清這些心念是如何生起的,它的善惡性質(zhì),以及如何調(diào)伏它們。我們的心總是攀緣外境,這外境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客觀事物。這外境到底在哪兒呢?究竟說來,它們不在外,而在我們心中。所謂心緣外境,實際就是自心緣自境。想一想看,我們坐在這里,在內(nèi)心翻來翻去的,是些什么?不過是我們自心攀緣外境時儲存下來的種種虛妄之相,并不是實在的,它們在剎那剎那地生滅。這些虛妄之相狀,分善、惡、無記三種。

  妄想就其內(nèi)容而言,有善有惡,但在修行的過程中,都應一并放下。善的妄想,雖有好的一面,但畢竟是妄想,惡則更多的是與修行相抵觸,更應斷除。所謂惡,并不僅僅是指殺人放火,懈怠、放逸、不正知、不正見、貪睡等等,都是惡所攝,因為這些東西能夠障蔽我們的智慧,引生不善。無記則是沒有辦法判斷它是善是惡,它既不會引生善的結(jié)果,也不會引生惡的結(jié)果。修行人應當對自己的心念之善惡性質(zhì)有明確的了知,不要隨之流轉(zhuǎn)。

  另外,永嘉大師講到的“五念”,于我們用功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借此可以知道,哪些念頭是應當立即斷除的,哪些念頭則是應當持任的。

  首先,在調(diào)心的時候,不要故意地去引申一個什么念頭來。故意引申出念頭,有意識地去思維世間的善惡無記等事,這叫“故起念”。用功的時候,要不思善、不思惡,只點點滴滴地照顧話頭。

  第二種情況,就是要防止“慣起念”。慣起念就是下意識地翻起一些東西來,不可捉摸。比如我們坐在這里,本來好好的,突然不知怎么搞的,過去的陳年老賬翻起來了,弄得自己心神不寧。人的意識之流中,隱藏著許許多多的過去的經(jīng)驗,這些東西平時處于一種無意狀態(tài),好像被忘得干干凈凈似的,可是在打坐的過程中,它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涌現(xiàn)在潛意識當中,這是心念流動的一種慣性結(jié)果。有一個笑話,有一位老太婆到禪堂打坐,一下子想起隔壁王老頭欠她二升小麥。這件事她早忘得一干二凈。后來她回家告訴家里的人說:“打坐真是好!我忽然想起了隔壁的王老頭欠我二升麥,我這就去問他要回來。”慣起念由于是一種下意識的東西,所以比較難以對付。慣起念若成了一種行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習氣。相對來說,比較粗重的煩惱容易克服,而習氣毛病則難以克服。

  第三種念頭叫做“接續(xù)念”,起念之后,不但不去斷除,反而還順著它繼續(xù)往下想。一般說來,妄想起來之后,若不提起正念來中止它,你就有可能被它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所謂“心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指的就是這種接續(xù)念。平常用功的時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接續(xù)念來干擾我們的修行,比如想起某件事之后,與之相關的一連串事情都被牽動起來了,有時過了大半支香,才發(fā)覺自己的心念已經(jīng)跑了很久。

  第四種念頭叫做“別生念”,就是一念生起慚愧心來了,覺得故起念、慣起念、接續(xù)念都不對,應當立即止住,于是念生死苦,發(fā)菩提心,生起警覺,提起正念,繼續(xù)參本參話頭。修行不怕妄想起,關鍵在于如何保持“別生念”。

  第五種是“寂靜念”,就是說,修行人要安住在正念上,不思善,不思惡,不墮在無事甲里,不落在無記里,現(xiàn)前一念,于前不接,于后不引,當下孤立,明明了了。作為參禪來說,就是要咬住本參話頭,讓它相續(xù)不斷,讓妄念插不進來。

  永嘉大師講的這五念,前三種念是我們要斷除的妄想雜念,后二種是我們要保持的正念。各位提起精神來,照顧本參話頭,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