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心居士答:《阿含經》是講什么內容的?
奉心居士答:《阿含》是北方所傳原始佛教經典匯編的名稱,其意義為依著師承的展轉所傳。一般佛教文獻里都將它看成聲聞乘三藏中的經藏。它區(qū)分為四大部,稱為四《阿含》,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和《增一阿含》。唐玄奘譯本《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參照南方上座部所傳五《尼柯耶》的分法,也說有第五《雜類阿含》,不過通常以此類經典為雜藏,列在經律論三藏之外。據各種廣律的記載,釋迦佛涅槃之后,其弟子輩就結集了四《阿含》,但實際《阿含》編成的時期是比較在后的。
四《阿含》的分別編纂,主要依據于所收經典篇幅的長短以及形式上和法數的關系,同時也照應到各經所說的義理及其適用的范圍(參照《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和《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堕L阿含》各經的篇幅最長,所說事實多涉及長遠的時間(如過去七佛以及世界成壞劫數等),又有重點地簡別外道異說以顯示佛教的優(yōu)越,故為宣教者所專習,《中阿含》各經的篇幅酌中,且常有成對的同類經典,所說義理合乎中道,又著重于深入四諦,辨析空理,破除癡惑,所以為學者所專習!峨s阿含》各經的篇幅短小,近于細碎,記誦較難(因此譯者翻譯經題為"雜"),所說由能、所、所為,三方面區(qū)別事類,各經即依其性質隨類編次(因此譯家也翻譯經題為"相應"),此一《阿含》的重點在說各種善法,故為修禪者所專習。《增一阿含》各經大都和法數有關,從一到十或十一順序編次,所說多為施、戒、生滅、涅槃,漸次趨入的道理,其側重之處在于隨世人的根機,由各方面而說一法,并收有種種因緣故事,所以為勸化者所專習。這樣四《阿含》的應用各有所宜,因而佛教中有些部派隨著實際活動的范圍,常常偏重某一種《阿含》,如大眾部之重視《增一阿含》(見《分別功德論》卷一),根本有部之重視《雜阿含》(見《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等。
聲聞乘佛教的重要部派各有自部所傳的四《阿含》(南方上座部所傳稱《尼柯耶》),其內容經典及其排列次序,各部傳本都不盡同。這到第七世紀時,還存在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化地部、飲光部、法藏部、有部的七種異本(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不過各種整部的梵本《阿含》現已無存,零本斷片在中亞地帶發(fā)現的亦只十余種,所以要明了四《阿含》的內容結構,只有從中國的譯本上見其一斑。
四《阿含》的中國譯本是從東晉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短短的五十年中間陸續(xù)譯出的!吨邪⒑泛汀对鲆话⒑纷g出最早!吨邪⒑洝废涤谝η亟ㄔ(公元384)由曇摩難提譯成,共五十九卷,現在全部已佚,只存一些零本。此譯文句未能盡愜原意,所以后來東晉隆安二年(398)更由僧伽提婆改譯,六十卷,現存。此本新譯專名隨后仍有些改為舊譯,筆受者道慈特將新舊譯名并錄為一卷,附在目錄之后以待審定,這一卷現已不存。《增一阿含經》于建元二十一年(385)也由曇摩難提譯成,共四十一卷,現存(但改成五十一卷)。其后半十五卷每品或每大段末尾原有的攝頌未譯,經道安與法和加以補訂。但全經譯文亦未盡善,后來僧伽提婆也曾略加修改。《長阿含經》在其次譯出,乃于姚秦弘始十五年(413)由佛陀耶舍與竺佛念譯成,共二十二卷,現存。《雜阿含經》譯出最后,時在劉宋元嘉中(435~453),由求那跋陀羅譯成,共五十卷。這一譯本后來傳寫時似乎未得好好的整理,因而現存的本子卷次不順,并佚去兩卷,誤以求那跋陀羅所譯《無憂王經》編入(以上參照《出三藏記集》卷二、卷九)。
除去這些整部的譯本而外,現存各種《阿含》的部分翻譯,還有三國時代(220~265)失譯的《雜阿含經》,一卷,收二十七經。又三秦時代(351~431)失譯的《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收三百六十四經。又安世高譯《雜經四十四品》,一卷。此為《增一阿含》的一部分,收四十四經,但現行本和《七處三觀經》,《積骨經》夾雜在一起,改題為《七處三觀經》。至于四《阿含》中各經單本,從后漢到北宋,歷代都有翻譯,現存的還有一百三十余種。
這些大部譯本的部派所屬,從來有好些不同的說法,F在從各本的內容看,大體可以說:《長阿含經》的譯者先誦出《四分律》,屬于法藏部,既而又誦出本經,雖其中各經次序和《四分律》所說不同,但經文中表現了對于供養(yǎng)佛塔的重視以及阿羅漢身無漏的思想,都合乎法藏部的主張,故無妨看作和法藏部相近的部派傳本(參照宇井伯壽《原始佛教資料論》,《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卷第134~135頁)。其次,《中阿含經》的結構和西藏文譯本靜天所著《俱舍論疏要用論》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極其相似,故為有部的傳本(參照櫻部建《印度學佛教學論叢》)。再次,《雜阿含經》的結構和《根本有部毗奈耶雜事》所說相同,其基本部分經文次第也和《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引用的有部《雜阿含經本母》所解釋的吻合,故為根本有部的傳本(參照拙著《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最后,《增一阿含經》有《序品》,又有十一法,顯然非有部所傳,而經中承認大乘,又有些義理近乎大眾部的主張,當是大眾部的傳本(參照宇井伯壽前引《研究》)。此外,《別譯雜阿含經》似乎以《八眾誦》為一經之首,當出于化地部或法藏部所傳(參照《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峨s經四十四品》的各經編次,和南方上座部所傳《增支尼柯耶》相近,當是上座部的傳本。至于單卷《雜阿含經》,內容簡略,部屬還不能定。
如上所說,四部《阿含》的中國譯本所屬部派幾乎各不相同,從它們見到的內容結構,只限于這幾個部派的某一種《阿含》,一派的全貌尚不能得,可不用說。
譯本《長阿含經》的內容結構是四分,四誦(這是以一天誦畢的分量來區(qū)分的段落),合有三十經,成為一部。第一分,第一誦,收《大本緣經》等四經。第二分,第二誦,收《小緣經》等十五經。第三分,第三誦,收《阿摩晝經》等十經。第四分,第四誦,《世記經》,又細分《閻浮提州品》等十二品。
《中阿含經》的結構是四分,五誦,十八品,合有二百二十二經成六一部,F行本四分的段落不詳,只有五誦。第一誦,誦名缺。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經。此即一、《七法品》(收《善法經》等十經),二、《業(yè)相應品》(收《鹽喻經》等十經),三、《舍梨子相應品》(收《等心經》等十一經),四、《未曾有法品》(收《未曾有法經》等十經),五、《習相應品》(收《何義經》等十六經),六、《王相應品》(前半品,收《七寶經》等七經)。第二誦,《小土城誦》,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經。 此即六、《王相應品》(后半品,收《烏鳥喻經》等七經),七、《長壽王品》(收《長壽王本起經》等十五經),八、《穢品》(收《穢經》等十經),九、《因品》(收《大因經》等十經),十、《林品》(收《林經》等十經)。第三誦,《念誦》,一品半,合有三十五經。此即十一、《大品》(收《柔軟經》等二十五經),十二、《梵志品》前半(收《雨勢經》等十經)。第四誦,《分別誦》,三品,合有三十五經。此即十二、《梵志品》后半(收《鸚鵡經》等十經),十三、《根本分別品》(收《分別六界經》等十經),十四、《心品》(收《心經》等十經),十五、《雙品》(前半品,收《馬邑經》等五經)。第五誦,《后誦》,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經。此即十五、《雙品》(后半品,收《說智經》等五經),十六、后《大品》(收《迦樓烏陀夷經》等十經),十七、《晡利多品》(收《持齋經》等十經),十八、《例品》(收《一切智經》等十一經)。
《雜阿含經》的結構,依據我們試為整理的本子來說,是四分,十誦。第一分,《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有六誦,即一、《五取蘊誦》,二、《六處誦》,三、《緣起誦》,四、《食誦》,五、《諦誦》,六、《界誦》。第二分,《佛弟子所說、佛所說分》,有二誦,即七、《佛弟子所說誦》,八、《佛所說誦》。第三分,《道品分》,一誦,即九、《念住等誦》。第四分,《結集分》,一誦,即十、《八眾誦》。這十誦是依著契經中佛語有九事(即有情,受用,生住,安住,染凈,差別,說者,所說,眾會)而編次的(考照拙著前引論文)!峨s阿含經》所收經文大都是短篇,譯本現存四十八卷,約共一千三百五十九經(依《大正藏》本編號計算)!栋吮娬b》各經有誦,故《有部毗奈耶雜事》稱為《伽陀品》,余皆長行。別譯《雜阿含經》只有此中的《八眾誦》和《佛所說誦》二誦的各經。
《增一阿含經》的結構,舊傳有四分,八誦(見僧肇《長阿含經序》),但現行本只余十一法的《牧牛品》品目下標注《第四分別誦》,其余段落不明。全經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經。此即一、《序品》,二、一法,《十念品》等十三品(一百零九經),三、二法,《有無品》等六品(六十五經),四、三法,《三寶品》等四品(四十經),五、四法,《四諦品》等七品(六十一經),六、五法,《善聚品》等五品(四十七經),七、六法,《六重品》等二品(二十二經),八、七法,《等法品》等三品(二十五經),九、八法,《八難品》等二品(二十經),十、九法,《九眾生居品》等二品(十八經),十一、十法,《結禁品》等三品(二十六經),十二、十一法,《牧牛品》等四品(三十九經)。
從中國譯本所見四《阿含》的結構,不用說沒有一種和相當的南方上座部傳本《尼柯耶》完全相同。其中比較最為接近的,要算《長阿含》和《長尼柯耶》!堕L尼柯耶》凡三分,三十四經。《長阿含》四分,只多出第四分一分。又《長阿含》所收三十經,和《長尼柯耶》相同者有二十七經,只余三經未收入《長尼柯耶》。其次是《雜阿含》和《雜尼柯教耶》!峨s尼柯耶》凡五分,五十六篇,二百零三品,約二千八百七十經!峨s阿含經》四分十誦,區(qū)分即比較簡略,而所收一千三百五十九經中和《雜尼柯耶》相同的有八百八十三經,占三分之二強。再次是《中阿含》和《中尼柯耶》!吨心峥乱贩踩,十五品,一百五十二經!吨邪⒑匪姆质似,區(qū)分較多,而所收二百二十二經中和《中尼柯耶》相同的僅九十六經,不足一半。差別最大的是《增一阿含》和《增支尼柯耶》!对鲋峥乱贩彩环,一百一十一品,約二千三百經!对鲆话⒑冯m然也同是十一法,但區(qū)分五十二品,則極簡略,又所收四百七十二經中和《增支尼柯耶》相同的一百三十五經,不足三分之一。以上所說各《阿含》和各《尼柯耶》相同之經,其內容和排列順序仍有一些出入,可不待言(參照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關于四《阿含》的內容大概,另見于本書各《阿含》條目內,這里不再說及。
印度舊有的四《阿含》注書,都已無存。
現只從中國譯本中見到注釋《增一阿含》的一種,即后漢末(147~220)失譯的《分別功德論》,五卷。它只注解了經文從《序品》到《弟子品》的過半,并非完本。另有鈔集四《阿含》中法相而以"三分法"編纂便于記誦的《四阿含暮鈔解》一種,二卷。此書系賢胄部世賢所抄,眾軍所解,苻秦時鳩摩羅佛提等譯。其異譯本有《三法度論》,三卷,東晉時僧伽提婆譯。此外,唐代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至九十八《攝事分》引用的《雜阿含經本母》以及同《論》卷十七,十八《思所成地》引用的《雜阿含經》伽陀舊解,都可看成比較完備的《雜阿含》注書。還有同《論》卷八十三、八十四《攝異門分》,則為解釋《雜阿含經》中異門法相之作。FROM:【《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 編】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或法華經嗎?晚上能念地藏經嗎?
- 地藏經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心經》、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