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般解釋大乘經典的法師,斷六根斷一念無明,將小乘中乘修的法門來解釋大乘經典,為

廣州霍潔塵

問:我向來歡喜看經,一部經注解有五種,一種的注解的見解與那一種的不同,如我解釋,我今說一譬喻,如杭州西湖為有名的名勝,有某甲去過,解釋西湖的路途境界,絲毫不錯,某乙未去過,解釋西湖的路途境界,說南朝北,拉東補西,顛倒是非,古人云:依文解義,與佛作冤。西湖者,比如佛性,到過西湖者比見性的人,未到西湖者比未見性的人,見性的人解釋經典,路途便不錯,不見性的人解釋經典,路途便不大明白矣,如涅槃經中說:依義不依語(報恩經作依義不依字)、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所謂依義不依字者,釋大乘經典,依經中之義理解釋,不依字樣;依智不依識者,指依自性中所流露者解釋,識者,指知覺之認識;依了義經者,了義是大乘經,不了義是小乘經;依法不依人者,乃只依佛法,不依一切人等。見法師藏經柜上貼著一張紙條云:“王陽明云:雖孔子之言,亦當審其言之是非,而后信從。”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可想見古人讀書之慎重也。佛亦云依法不依人;如一般解釋大乘經典的法師,斷六根斷一念無明,將小乘中乘修的法門來解釋大乘經典,為害不淺。以上的見解有錯否?

月溪禪師答:不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