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講“不思善、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對立?

問:《壇經》講“不思善、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對立?

答:“不思善,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并不對立,而是代表兩個層面的修行佛法修行中,基本貫穿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但修行不僅是止惡行善,更要超越對善惡相的執(zhí)著。因為修行最終要契入空性,以哲學角度來說,即通達絕對真理。空性又名真如,超越一切善惡,這就必須擺脫二元對待的心。

我們眼中的世界,是相對的世界;我們現(xiàn)在的心,是二元對立的心。換言之,每個心念都有相應的對象。比如想起某個人,某件事,都有“能想”和“所想”。而在空性層面是沒有對待的,是“不思善,不思惡”的絕對世界。凡夫活在相對的世界,而圣賢同時活在相對和絕對的世界。體悟絕待的空性時,是超越善惡的。安住于相對時,則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于普通人而言,相對現(xiàn)象與絕待的心似乎會發(fā)生沖突。但對圣者而言,心的相對層面和絕待本質是可以并存的。

問:佛法說“諸行無常”。我理解,無常就是沒有恒定不變的東西,并不是說事物沒有客觀規(guī)律。我是學中醫(yī)的,我們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周易》衍生的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也是統(tǒng)領客觀規(guī)律的原理。作為中醫(yī),在治病過程中,這些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想知道,作為學佛者,應當怎樣認識、對待并應用這些規(guī)律?

答:作為中醫(yī)來說,需要了解我們的生理結構和脈絡,這種了解并不影響學佛。緣起法確實有規(guī)律可循,干任何一行,都要鉆研它、了解它,在這一前提下,才有能力正確認識乃至應用。

至于佛教所說的“無常”,和這些規(guī)律并不矛盾。所謂規(guī)律,必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只要是客觀規(guī)律,一定是相通的。區(qū)別只是在于,對規(guī)律的認識存在程度深淺的不同。另外,佛教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目的是為了斷惑證真,了脫生死,不同于單純的治療疾病。當然,學佛能幫助我們深化對身心世界的認識,也是有助于學醫(yī)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