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四十五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四十五 ,
觀老莊影響論
敘意
西域諸祖。造論以破外道之執(zhí)。須善自他宗。此方從古經(jīng)論諸師。未有不善自他宗者。吾宗末學。安于孤陋。昧于同體。視為異物。不能融通教觀。難于利俗。其有初信之士。不能深窮教典?嘤诿嘀щx。難于理會。至于酷嗜老莊為文章淵藪。及其言論指歸。莫不望洋而嘆也。迨觀諸家注釋。各狥所見。難以折衷。及見口義副墨。深引佛經(jīng)。每一言有當。且謂一大藏經(jīng)皆從此出。而惑者以為必當。深有慨焉。余居海上枯坐之余。因閱楞嚴法華次。有請益老莊之旨者。遂蔓衍及此以自決。非敢求知于真人。以為必當之論也。且慨從古原教破敵者。發(fā)藥居多。而啟膏肓之疾者少。非不妙投。第未胗其病源耳。是故余以唯心識觀而印決之。如摩尼圓照。五色相鮮?展葌髀。眾響斯應(yīng)。茍唯心識而觀諸法。則彼自不出影響閑也。故以名論。
論教源
嘗觀世之百工技藝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傳。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況大道之妙?梢钥诙谑。語言文字而致哉。蓋在心悟之妙耳。是則不獨參禪貴在妙悟。即世智辯聰治世語言。資生之業(yè)。無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妙則非言可及也。故吾佛圣人說法華。則純譚實相。乃至妙法。則未措一詞。但云如是而已。至若悟妙法者。但云善說法者。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而華嚴五地圣人。善能通達世間之學。至于陰陽術(shù)數(shù)。圖書印璽。醫(yī)方辭賦。靡不該練。然后可以涉俗利生。故等覺大士,F(xiàn)十界形。應(yīng)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現(xiàn)何身何法而度脫之。由是觀之。佛法豈絕無世諦。而世諦豈盡非佛法哉。由人不悟大道之妙。而自畫于內(nèi)外之差耳。道豈然乎。竊觀古今衛(wèi)道藩籬者。在此。則曰彼外道耳。在彼。則曰此異端也。大而觀之。其猶貴賤偶人。經(jīng)界太虛。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戲論耳。蓋古之圣人無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從妙悟心中流出。應(yīng)機而示淺深者也。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是故吾人不悟自心。不知圣人之心。不知圣人之心。而擬圣人之言者。譬夫場人之欣戚。雖樂不樂。雖哀不哀。哀樂原不出于己有也。哀樂不出于己。而以己為有者。吾于釋圣人之言者。見之。
論心法
余幼師孔不知孔。師老不知老。既壯。師佛不知佛。退而入于深山大澤。習靜以觀心焉。由是而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既唯心識觀。則一切形。心之影也。一切聲。心之響也。是則一切圣人。乃影之端者。一切言教。乃響之順者。由萬法唯心所現(xiàn)。故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以心外無法。故法法皆真。迷者執(zhí)之而不妙。若悟自心。則法無不妙。心法俱妙。唯圣者能之。
論去取
吾佛經(jīng)。盡出自西域。皆從翻譯。然經(jīng)之來。始于漢。至西晉方大盛。晉之譯師。獨稱羅什為最。而什之徒。生肇融睿四公。僧之麟鳳也。而什得執(zhí)役。然什于肇。亦曰。余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蓋肇尤善老莊焉。然佛經(jīng)。皆出金口所宣。而至此方。則語多不類。一經(jīng)而數(shù)譯者有之。以致淺識之疑。殊不知理實不差。文在譯人之巧拙耳。故藏經(jīng)凡出什之手者。文皆雅致。以有四哲左右焉。故法華理深辭密。曲盡其妙。不在言。而維摩文勢宛莊。語其理自昭著。至于肇四論。則渾然無隙。非具正法眼者。斷斷難明。故惑者非之。以空宗莊老孟浪之談宜矣。清涼觀國師。華嚴菩薩也。至疏華嚴。每引肇論。必曰肇公。尊之也。嘗竊論之。藉使肇見不正。則什何容在座。什眼不明。則譯何以稱尊。若肇論不經(jīng)。則觀又何容口。古今質(zhì)疑頗多。而概不及此。何哉。至觀華嚴疏。每引老莊語甚伙。則曰。取其文不取其意。圭峰則謂二氏不能原人。宗鏡辟之尤著。然上諸師。皆應(yīng)身大士。建大法幢者。何去取相左如此。嘗試論之。抑各有所主也。蓋西域之語。質(zhì)直無文。且多重復(fù)。而譯師之學。不善兩方者。則文多鄙野。大為理累。蓋中國圣人之言。除五經(jīng)束于世教。此外載道之言者。唯老一書而已。然老言古簡。深隱難明。發(fā)揮老氏之道者。唯莊一人而已。焦氏有言。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斯言信之。然孔稱老氏猶龍。假孟而見莊。豈不北面耶。閑嘗私謂。中國去圣人。即上下千古。負超世之見者。去老。唯莊一人而已。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jīng)。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者。唯莊一書而已。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蓋吾佛法廣大微妙。譯者險辭以濟之。理必沉隱。如楞伽是已。是故什之所譯稱最者。以有四哲為之輔佐故耳。觀師有言。取其文不取其意。斯言有由矣。設(shè)或此方有過老莊之言者。肇必舍此而不顧矣。由是觀之。肇之經(jīng)論。用其文者。蓋肇宗法華。所謂善說法者。世諦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乃深造實相者之所為也。圭峰少而宗鏡遠之者?鬃幼鞔呵。假天王之令。而行賞罰。二師其操法王之權(quán)。而行褒貶歟。清涼則渾融法界。無可無不可者。故取而不取。是各有所主也。故余以法華見觀音三十二應(yīng)。則曰應(yīng)以婆羅門身得度。即現(xiàn)其身而為說法。至于妙莊嚴二子。則曰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且二子亦悔生此邪見之家。蓋此方老莊。即西域婆羅門類也。然此剛為現(xiàn)身說法。旋即斥為外道邪見。何也。蓋在著與不著耳。由觀音圓通無礙。則不妨現(xiàn)身說法。由妙莊深生執(zhí)著。故為外道邪見。是以圣人教人。但破其執(zhí)。不破其法。是凡執(zhí)著音聲色相者。非正見也。
論學問
余每見學者披閱經(jīng)疏。忽撞引及子史之言者。如攔路虎。必驚怖不前。及教之親習。則曰彼外家言耳。掉頭弗顧。抑嘗見士君子為莊子語者。必引佛語為鑒;蛞谎杂挟。且曰。佛一大藏。盡出于此。嗟乎。是豈通達之謂耶。質(zhì)斯二者。學佛而不通百氏。不但不知是法。而亦不知佛法。解莊而謂盡佛經(jīng)。不但不知佛意。而亦不知莊意。此其所以難明也。故曰。自大視細者不盡。自細視大者不明。余嘗以三事自勖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知此?膳c言學矣。
論教乘
或問。三教圣人。本來一理。是果然乎。曰。若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若以平等法界而觀。不獨三圣本來一體。無有一人一物。不是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現(xiàn)。故曰。不壞相而緣起。染凈恒殊。不舍緣而即真。圣凡平等。但所施設(shè)。有圓融行布。人法權(quán)實之異耳。圓融者。一切諸法。但是一心。染凈融通。無障無礙。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淺深不同。所言十界。謂四圣六凡也。所言五教。謂小始終頓圓也。所言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佛則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進。因果階差。條然不紊。所言人者。即蓋載兩閑。四海之內(nèi)。君長所統(tǒng)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諸天。帝釋所統(tǒng)。原其所修。以上品十善為本。色界諸天。梵王所統(tǒng)。無色界諸天?斩ㄋ。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禪。九次第定為本。此二乃界內(nèi)之因果也。所言聲聞所修。以四諦為本。緣覺所修。以十二因緣為本。菩薩所修。以六度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則圓悟一心。妙契三德。攝而為一。故曰圓融。散而為五。故曰行布。然此理趣。諸經(jīng)備載。由是觀之。則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眾生根器大小不同。故圣人設(shè)教。淺深不一。無非應(yīng)機施設(shè)。所謂教不躐等之意也。由是證知?鬃尤顺酥ヒ。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圣也。故清凈無欲。離人而入天。聲聞緣覺。超人天之圣也。故高超三界。遠越四生。棄人天而不入。菩薩。超二乘之圣也。出人天而入人天。故往來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佛則超圣凡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豈圣凡所能哉。據(jù)實而觀。則一切無非佛法。三教無非圣人。若人若法。統(tǒng)屬一心。若事若理。無障無礙。是名為佛。故圓融不礙行布。十界森然。行布不礙圓融。一際平等。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辯哉。故曰或邊地語。說四諦;螂S俗語。說四諦。蓋人天隨俗而說四諦者也。原彼二圣。豈非吾佛密遣二人。而為佛法前導者耶。斯則人法皆權(quán)耳。良由建化門頭。不壞因果之相。三教之學。皆防學者之心。緣淺以及深。由近以至遠。是以孔子欲人不為虎狼禽獸之行也。故以仁義禮智援之。姑使舍惡以從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賞罰之權(quán)。作春秋以明治亂之跡。正人心。定上下。以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倫之節(jié)。其法嚴。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但當人欲橫流之際。故在彼汲汲猶難之。吾意中國。非孔氏。而人不為夷狄禽獸者幾希矣。雖然?资现E固然耳。其心豈盡然耶。況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觀其濟世之心。豈非據(jù)菩薩乘。而說治世之法者耶。經(jīng)稱儒童。良有以也。而學者不見圣人之心。將謂其道如此而已矣。故執(zhí)先王之跡以掛功名。堅固我執(zhí)。肆貪欲而為生累。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啟攻斗之禍者。有之矣。故老氏愍之曰。斯尊圣用智之過也。若絕圣棄智。則民利百倍。剖斗折衡。則民不爭矣。甚矣。貪欲之害也。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其為教也。離欲清凈以靜定持心。不事于物。澹泊無為。此天之行也。使人學此。離人而入于天。由其言深沉。學者難明。故得莊子起而大發(fā)揚之。因人之固執(zhí)也深。故其言之也切。至于誹堯舜。薄湯武。非大言也。絕圣棄智之謂也。治推上古。道越羲皇。非漫談也。甚言有為之害也。詆訾孔子。非詆孔子。詆學孔子之跡者也。且非實言。乃破執(zhí)之言也。故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訶教勸離。隳形泯智。意使離人入天。去貪欲之累故耳。至若精研世故。曲盡人情。破我執(zhí)之牢關(guān)。去生人之大界。寓言曼衍。比事類辭。精切著明。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此其說人天法。而具無礙之辯者也。非夫現(xiàn)婆羅門身而說法者耶。何其游戲廣大之若此也。秕糠塵世;没郎。解脫物累。逍遙自在。其超世之量何如哉。嘗謂五伯僭竊之余。處士橫議。充塞仁義之途。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吾意天下后世左衽矣。當群雄吞噬之劇。舉世顛瞑。亡生于物。欲火馳而不返者眾矣。若非此老[跳-兆+屈]起。攘臂其閑。后世縱有高潔之士。將亦不知軒冕為桎梏矣。均之濟世之功。又何如耶。然其工夫由靜定而入。其文字從三昧而出。后人以一曲之見而窺其人。以濁亂之心而讀其書。茫然不知所歸趣。茍不見其心而觀其言。宜乎驚怖而不入也。且彼亦曰。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然彼所求之大圣。非佛而又其誰耶。若意彼為吾佛破執(zhí)之前矛。斯言信之矣。世人于彼尚不入。安能入于佛法乎。
論工夫
吾教五乘進修工夫。雖各事行不同。然其修心。皆以止觀為本。故吾教止觀。有大乘。有小乘。有人天乘。四禪八定。九通明禪?资弦嘣弧V苟笥卸。又曰。自誠明。此人乘止觀也。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又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莊子亦曰。莫若以明。又曰。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又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惟止。能止眾止也。又曰。大定持之。至若百骸九竅。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又曰。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至若黃帝之退居。顏子之心齋。丈人承蜩之喻。仲尼夢覺之論。此其靜定工夫。舉皆釋形去智。離欲清凈。所謂厭下苦粗障。欣上凈妙離。冀去人而入天。按教所明。乃舍欲界生。而生初禪者。故曰。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此天乘止觀也。首楞嚴曰。一切世閑所修心人。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yīng)念身為梵侶。又曰。欲習既除。離欲心現(xiàn)。是人應(yīng)時能行梵德。名為梵輔。又曰。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yīng)時能統(tǒng)梵眾。為大梵王。又曰。此三勝流。一切煩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至于澄心不動。湛寂生光。倍倍增勝。以歷二三四禪。精見現(xiàn)前。陶鑄無礙。以至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名色究竟天。此其證也。由是觀之。老氏之學。若謂大患。莫若于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形莫先于有智。故釋智以淪虛。此則有似二乘。且出無佛世。觀化知無。有似獨覺。原其所宗。虛無自然。即屬外道。觀其慈悲救世之心。人天交歸。有無雙照。又似菩薩。蓋以權(quán)論。正所謂現(xiàn)婆羅門身而說法者。據(jù)實判之。乃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是也。所以能濟世者。以大梵天王。為娑婆主。統(tǒng)領(lǐng)世界。說十善法。救度眾生。據(jù)華嚴地上菩薩。為大梵王。至其梵眾。皆實行天人。由人乘而修天行者。此其類也。無疑矣。吾故曰。莊語純究天人之際。非孟浪之談也。
論行本
原夫即一心而現(xiàn)十界之像。是則四圣六凡。皆一心之影響也。豈獨人天為然哉。究論修進階差。實自人乘而立。是知人為凡圣之本也。故裴休有言曰。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修羅方嗔。諸天耽樂?梢哉膽]。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由是觀之。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镃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故曰。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眾生。則無菩提。此之謂也。所言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閑。民生日用之常也。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識不知。無貪無競。如幻化人。是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即此世界。為極樂之國矣。又何庸夫圣人哉。奈何人者。因愛欲而生。愛欲而死。其生死愛欲者。財色名食睡耳。由此五者。起貪愛之心。構(gòu)攻斗之禍。以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先王之賞罰。不足以禁其心。適一己無厭之欲。以結(jié)未來無量之苦。是以吾佛愍之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故現(xiàn)身三界。與民同患。乃說離欲出苦之要道耳。且不居天上。而乃生于人閑者。正示十界因果之相。皆從人道建立也。然既處人道。不可不知人道也。故吾佛圣人。不從空生。而以凈梵為父。摩耶為母者。示有君親也。以耶輸為妻。示有夫婦也。以羅睺為子。示有父子也。且必舍父母而出家。非無君親也。割君親之愛也。棄國榮而不顧。示名利為累也。擲妻子而遠之。示貪欲之害也。入深山而苦修。示離欲之行也。先習外道。四遍處定。示離人而入天也。舍此而證正遍正覺之道者。示人天之行不足貴也。成佛之后。入王宮而升父棺。上忉利。而為母說法。示佛道不舍孝道也。依人間而說法。示人道易趣菩提也。假王臣為外護。示處世不越世法也。此吾大師示現(xiàn)度生之楷模。垂誠后世之弘范也。嗟乎。吾人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處人閑世。不知人倫之事。與之論佛法。則儱侗真如。瞞頇佛性。與之論世法。則觸事面墻。幾如梼昧。與之論教乘。則曰枝葉耳。不足尚也。與之言六度。則曰。菩薩之行。非吾所敢為也。與之言四諦。則曰。彼小乘耳。不足為也。與之言四禪八定。則曰。彼外道所習耳。何足齒也。與之言人道。則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義禮智之行也。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然而好高慕遠。動以口耳為借資。竟不知吾佛救人出世。以離欲之行為第一也。故曰。離欲寂靜。最為第一。以余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師孔子。以知人欲為諸苦本。志離欲行。故少師老莊。以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故歸命佛。
論宗趣
老氏所宗。虛無大道。即楞嚴所謂晦昧為空。八識精明之體也。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而為第八阿賴耶識。依此而有七識為生死之根。六識為造業(yè)之本。變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是則十界圣凡。統(tǒng)皆不離此識。但有執(zhí)破染凈之異耳。以欲界凡夫。不知六塵五欲境界。唯識所變。乃依六識分別。起貪愛心。固執(zhí)不舍。造種種業(yè)。受種種苦。所謂人欲橫流。故孔子設(shè)仁義禮智教化為堤防。使思無邪。姑舍惡而從善。至若定名分。正上下。然其道未離分別。即所言靜定工夫。以唯識證之。斯乃斷前六識分別邪妄之思。以祛斗諍之害。而要歸所謂妙道者。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所謂生機道原。故曰生生之謂易。是也。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則曰谷神不死。又曰死而不亡者壽。又曰生生者不生。且其教。以絕圣棄智。忘形去欲為行。以無為為宗極。斯比孔則又進。觀生機深脈。破前六識分別之執(zhí)。伏前七識生滅之機。而認八識精明之體。即楞嚴所謂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者。以為妙道之源耳。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其以此識乃全體無明。觀之不透。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以此識體。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故曰。玄之又玄。而稱之曰妙道。以天地萬物。皆從此中變現(xiàn)。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莊稱自然。且老。乃中國之人也。未見佛法。而深觀至此?芍^捷疾利根矣。借使一見吾佛。而印決之。豈不頓證真無生耶。吾意西涉流沙。豈無謂哉。大段此識。深隱難測。當佛未出世時。西域九十六種。以六師為宗。其所立論。百什。至于得神通者甚多。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洎乎吾佛出世。靈山一會。英杰之士。皆彼六師之徒。且其見佛。不一言而悟。如良馬見鞭影而行。豈非昔之工夫有在。但邪執(zhí)之心未忘。故今見佛。只在點化之閑。以破其執(zhí)耳。故佛說法。原無贅語。但就眾生所執(zhí)之情。隨宜而擊破之。所謂以楔出楔者。本無實法與人也。至于楞嚴會上。微細披剝。次第征辯。以破因緣自然之執(zhí)。以斷凡夫外道二乘之疑。而看教者。不審乎此。但云彼西域之人耳。此東土之人也。人有彼此。而佛性豈有二耶。且吾佛為三界之師。四生之父。豈其說法。止為彼方之人。而此十萬里外。則絕無分耶。然而一切眾生。皆依八識。而有生死堅固我執(zhí)之情者。豈只彼方眾生有執(zhí)。而此方眾生無之耶。是則此第八識。彼外道者;驁(zhí)之為冥諦;驁(zhí)之為自然。或執(zhí)之為因緣;驁(zhí)之為神我。即以定修心。生于梵天。而執(zhí)之為五現(xiàn)涅槃;蚋F空不歸。而入無色界天。伏前七識生機不動。進觀識性。至空無邊處。無所有處。以極非非想處。此乃界內(nèi)修心。而未離識性者。故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至于界外聲聞。已滅三界見思之惑。已斷三界生死之苦。已證無為寂滅之樂。八識名字尚不知。而亦認為涅槃。將謂究竟寧歸之地。且又親從佛教得度。猶費吾佛四十年彈訶淘汰之功。至于法華會上。猶懷疑佛之意。謂以小乘而見濟度。雖地上菩薩。登七地已。方舍此識。而猶異熟未空。由是觀之。八識為生死根本。豈淺淺哉。故曰。一切世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正此之謂也。噫。老氏生人閑世。出無佛世。而能窮造化之原。深觀至此。即其精進工夫。誠不易易。但未打破生死窠堀耳。古德嘗言。孔助于戒。以其嚴于治身。老助于定。以其精于忘我。二圣之學。與佛相須而為用。豈徒然哉。據(jù)實而論。執(zhí)孔者涉因緣。執(zhí)老者墮自然。要皆未離識性。不能究竟一心故也。佛則離心意識。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方徹一心之原耳。此其世出世法之分也。佛所破正不止此。即出世三乘。亦皆在其中。世人但見莊子。誹堯舜。薄湯武。詆訾孔子之徒。以為驚異。若聞世尊訶斥二乘。以為焦芽敗種。悲重菩薩。以為佛法闡提。又將何如耶。然而佛訶二乘。非訶二乘。訶執(zhí)二乘之跡者。欲其舍小趣大也。所謂莊詆孔子。非詆孔子。詆學孔子之跡者。欲其絕圣棄智也。要皆遣情破執(zhí)之謂也。若果情忘執(zhí)謝。其將把臂而游妙道之鄉(xiāng)矣。方且歡忻至樂之不暇。又何庸夫憒憒哉。華嚴地上菩薩。于涂灰事火臥棘投針之儔。靡不現(xiàn)身其中。與之作師長也。茍非佛法。又何令彼入佛法哉。故彼六師之執(zhí)幟。非佛不足以拔之。吾意老莊之大言。非佛法不足以證向之。信乎游戲之談。雖老師宿學。不能自解免耳。今以唯心識觀。皆不出乎影響矣。
此論創(chuàng)意。蓋予居海上。時萬歷戊子冬。乞食王城。嘗與洞觀居士夜談所及。居士大為撫掌。庚寅夏日。始命筆焉。藏之既久。向未拈出。甲午冬。隨緣王城。擬請益于弱侯焦太史。不果。明年乙未春。以弘法罹難。其草業(yè)已遺之海上矣。仍遣侍者。往殘簡中搜得之。秋蒙 恩遣雷陽。達觀禪師。由匡廬杖策候予于江上。冬十一月。予方渡江。晤師于旅泊庵。夜坐出此。師一讀三嘆曰。是足以祛長迷也。即命弟子如奇?讨詮V法施。予固止之。戊戌夏。予寓五羊時。與諸弟子結(jié)制壘壁閑。為眾演楞嚴宗旨。門人寶貴。見而嘆喜。愿竭力成之。以卒業(yè)焉。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jié)因緣。此區(qū)區(qū)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創(chuàng)意于十年之前。而克成于十年之后。作之于東海之東。而行之于南海之南。豈機緣偶會而然耶。道與時也。庸可強乎。然此蓋因觀老莊而作也。故以名論。萬歷戊戌除日。憨山道人清。書于楞伽室。
病后俗冗。近始讀 大制曹溪通志。及觀老莊影響論等書。深為嘆服。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及孔子人乘之圣。老子天乘之圣。佛能圣能凡。能人能天之圣。如此之類。百世不易之論也。起原再稽顙。
道德經(jīng)解發(fā)題
發(fā)明宗旨
老氏所宗。以虛無自然為妙道。此即楞嚴所謂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者是已。此正所云。八識空昧之體也。以其此識。最極幽深。微妙難測。非佛不足以盡之。轉(zhuǎn)此。則為大圓鏡智矣。菩薩知此。以止觀而破之。尚有分證。至若聲聞不知。則取之為涅槃。西域外道梵志不知。則執(zhí)之為冥諦。此則以為虛無自然妙道也。故經(jīng)曰。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諸天外道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縱經(jīng)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此言識精元明。即老子之妙道也。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由其此體。至虛至大。故非色。以能生諸緣。故非空。不知天地萬物。皆從此識變現(xiàn)。乃謂之自然。由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故謂之妙。至精不雜。故謂之真。天地壞而此體不壞。人身滅。而此性常存。故謂之常。萬物變化。皆出于此。故謂之天地之根眾妙之門。凡遇書中所稱真常玄妙虛無大道等語。皆以此印證之。則自有歸趣。不然。則茫若捕風捉影矣。故先示于此。臨文不煩重出。
發(fā)明趣向
愚謂看老莊者。先要熟覽教乘。精透楞嚴。融會吾佛破執(zhí)之論。則不被他文字所惑。然后精修靜定。工夫純熟。用心微細。方見此老工夫苦切。然要真真實實?吹蒙頌榭啾。智為累根。自能隳形釋智。方知此老真實受用至樂處。更須將世事一一看破。人情一一覷透。虛懷處世。目前無有絲毫障礙。方見此老真實逍遙快活。廣大自在。儼然一無事道人。然后不得已而應(yīng)世。則不費一點氣力。端然無為而治。觀所以教孔子之言可知已。莊子一書。乃老子之注疏。故愚所謂老之有莊。如孔之有孟。是知二子所言。皆真實話非大言也。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世之談二子者。全不在自己工夫體會。只以語言文字之乎者也而擬之。故大不相及。要且學疏狂之態(tài)者有之。而未見有以靜定工夫而入者。此其所謂知我者希矣。冀親二子者。當作如是觀。
發(fā)明工夫
老子一書。向來解者例以虛無為宗。及至求其入道工夫。茫然不知下手處。故予于首篇。將觀無觀有一觀字。為入道之要。使學者易入。然觀照之功最大。三教圣人。皆以此示人。孔子則曰知止而后有定。又曰明明德。然知明即了悟之意。佛言止觀。則有三乘止觀。人天止觀。淺深之不同。若孔子乃人乘止觀也。老子乃天乘止觀也。然雖三教止觀。淺深不同。要其所治之病。俱以先破我執(zhí)為第一步工夫。以其世人。盡以我之一字為病根。即智愚賢不肖。汲汲功名利祿之場。圖為百世子孫之計。用盡機智?傊詾橐簧碇\。如佛言諸苦所因。貪欲為本。皆為我故。老子亦曰。貴大患若身。以孔圣為名教宗主。故對中下學人。不敢輕言破我執(zhí)。唯對顏子。則曰克己。其余但言正心誠意修身而已。然心既正。意既誠。身既修。以此施于君臣父子之間。各盡其誠。即此是道。所謂為名教設(shè)也。至若絕圣棄智。無我之旨。乃自受用地。亦不敢輕易舉似于人。唯引而不發(fā)。所謂若圣于仁。則吾豈敢。又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湛杖缫。至若極力為人處。則曰克己。則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四言者。肝膽畢露。然己者我私。意者生心。必者待心。固者執(zhí)心。我者我心。克者盡絕。毋者禁絕之辭。教人盡絕此意必固我四者之病也。以圣人虛懷游世。寂然不動。物來順應(yīng)。感而遂通。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黏。去無蹤跡。身心兩忘。與物無競。此圣人之心也。世人所以不能如圣人者。但有意必固我四者之病。故不自在。動即是苦?鬃佑^見世人病根在此。故使痛絕之。即此之教。便是佛老以無我為宗也。且毋字。便是斬截工夫。下手最毒。即如法家禁令之言毋得者。使其絕不可有犯。一犯便罪不容赦。只是學者不知耳。至若吾佛說法。雖浩瀚廣大。要之不出破眾生粗細我法二執(zhí)而已。二執(zhí)既破。便登佛地。即三藏經(jīng)文。皆是破此二執(zhí)之具。所破之執(zhí)。即孔子之四病。尚乃粗執(zhí)耳。世人不知。將謂別有玄妙也。若夫老子超出世人一步。故顓以破執(zhí)立言。要人釋智遺形。離欲清凈。然所釋之智。乃私智。即意必也。所遺之形。即固我也。所離之欲。即己私也。清凈則廓然無礙。如太虛空。即孔子之大公也。是知孔老心法。未嘗不符。第門庭施設(shè)。藩衛(wèi)世教。不得不爾。以孔子專于經(jīng)世。老子顓于忘世。佛顓于出世。然究竟雖不同。其實最初一步。皆以破我執(zhí)為主。工夫皆由止觀而入。
發(fā)明體用
或曰。三教圣人教人。俱要先破我執(zhí)。是則無我之體同矣。奈何其用。有經(jīng)世忘世出世之不同耶。答曰。體用皆同。但有淺深小大之不同耳。假若孔子果有我。是但為一己之私。何以經(jīng)世。佛老果絕世。是為自度。又何以利生。是知由無我。方能經(jīng)世。由利生。方見無我。其實一也。若孔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用也。明則誠。體也。誠則形。用也。心正意誠。體也。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用也。老子無名。體也。無為而為。用也?鬃釉弧Nㄌ煳ù。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又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且經(jīng)世以堯舜為祖。此豈有名有為者耶。由無我。方視天下皆我。故曰。堯舜與人同耳。以人皆同體。所不同者。但有我私為障礙耳。由人心同此心。心同則無形礙。故汲汲為之教化。以經(jīng)濟之。此所以由無我而經(jīng)世也。老子則曰。常善教人。故無棄人。無棄人。則人皆可以為堯舜。是由無我。方能利生也。若夫一書所言。為而不宰。功成不居等語。皆以無為為經(jīng)世之大用。又何嘗忘世哉。至若佛則體包虛空。用周沙界。隨類現(xiàn)身。乃曰。我于一切眾生身中。成等正覺。又曰。度盡眾生。方成佛道。又曰。若能使一眾生發(fā)菩提心。寧使我身受地獄苦。亦不疲厭。然所化眾生。豈不在世間耶。既涉世度生。非經(jīng)世而何。且為一人而不厭地獄之苦。豈非汲汲耶。若無一類。而不現(xiàn)身。豈有一定之名耶。列子嘗云。西方有大圣人。不言而信。無為而化。是豈有心要為耶。是知三圣。無我之體。利生之用。皆同。但用處大小不同耳。以孔子匡持世道。姑從一身。以及家國。后及天下。故化止于中國。且要人人皆做堯舜。以所祖者堯舜也。老子因見當時人心澆薄。故思復(fù)太古。以所祖者軒黃也。故件件說話。不同尋常。因見得道大難容。故遠去流沙。若佛則教被三千世界。至廣至大。無所揀擇矣。若子思所贊圣人。乃曰。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是知孔子體用未嘗不大。但局于時勢耳。正是隨機之法。故切近人情。此體用之辯也。惜乎后世學者。各束于教。習儒者拘。習老者狂。學佛者隘。此學者之弊。皆執(zhí)我之害也。果能力破我執(zhí)。則剖破藩籬。即大家矣。
發(fā)明歸趣
愚嘗竊謂孔圣若不知老子。決不快活。若不知佛。決不奈煩。老子若不知孔。決不口口說無為而治。若不知佛。決不能以慈悲為寶。佛若不經(jīng)世。決不在世閑教化眾生。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后世學佛之徒。若不知老。則直管往虛空里看將去。目前法法。都是障礙。事事不得解脫。若不知孔子。單單將佛法去涉世。決不知世道人情。逢人便說玄妙。如賣死貓頭。一毫沒用處。故祖師亦云。說法不投機。終是閑言語。所以華嚴經(jīng)云;蜻叺卣Z說四諦。此佛說法。未嘗單夸玄妙也。然隨俗以度生。豈非孔子經(jīng)世之心乎。又經(jīng)云。五地圣人。涉世度生。世閑一切經(jīng)書技藝。醫(yī)方雜論。圖書印璽。種種諸法。靡不該練。方能隨機。故曰。世諦語言資生之業(yè)。皆順正法。故儒以仁為本。釋以戒為本。若曰。孝弟為仁之本。與佛孝名為戒。其實一也。以此觀之。佛豈絕無經(jīng)世之法乎。由孔子攘夷狄。故教獨行于中國。佛隨邊地語說四諦。故夷狄皆從其化。此所以用有大小不同耳。是知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跡也。以跡求心。則如蠡測海。以心融跡。則似芥含空。心跡相忘。則萬派朝宗。百川一味。
憨山緒言
有物者。不可以語道。夫萬物紛紜。非有也。有之者。人也。人不有。則萬物何有。凡有物者。必殉物。殉物者。幾亡人。人亡矣。孰與道哉。物與人也。甚矣夫。
忘物者。不足以致道。夫不有物者。達物虛。物虛則不假忘。而忘矣。而云我忘物已。我忘物已。有所可忘。非真忘。故云不足以致道。
淪虛者。未足以盡道。夫心不虛者。因物有。物虛而心自虛矣。心虛物虛。則心無而有。物虛心虛。則物有而無。如斯則又何滯哉。而必以虛為虛。取虛為極。是淪虛也。何盡道。
忘與不忘俱忘。忘忘矣。而必拘俱。忘忘矣。而不拘俱難。噫。至矣哉。安得無忘。而無不忘。無俱而無不俱者。而與之言忘俱耶。
今夫致道者。在塵必曰動易體。出塵必曰靜易造。以動易者。如實石火。以靜易者。如可急流。石火似有。急流似停。易此者。是不達動靜之原。生滅之本也。
被物動者。我之招也。不有我。孰能動哉。觀夫長風鼓于天地。木折。而竅號。于太虛何有焉。故至人無我。虛之至也。以其虛。故不動。
心體原真。習染成妄。故造道之要。但治習。治習之要。純以智。嘗試觀夫融冰者焉。火勝則冰易消。智深則習易盡。
我信人不信。非人不信。信不及也。人信我不信。非我不信。不足信也。故我信信心。人信信言。言果會心。則無不信矣。
銖兩移千鈞之至重。一私奪本有之大公。私也者。圓明之眚。生死之蒂也。是以得不在小。失不在大。圣人戒慎恐懼。不睹不聞之地。
勞于利。勞于名。勞于功。勞于道。其勞雖同。所以勞。則異也。是以有利不有名。有名不有功。有功不有道。有道者。道成無不備。
陸魚不忘濡沫;\鳥不忘理翰。以其失常思返也。人而失常。不思返。是不如魚鳥也。悲夫。
趣利者急。趣道者緩。利有情。道無味。味無味者。緩斯急也。無味。人孰味之。味之者。謂之真人。
心本澄淵。由吸前境。渾濁其性。起諸昏擾。悶亂生惱。推原其根。其過在著。
一翳在眼?杖A亂起。纖塵著體。雜念紛飛。了翳無華。銷塵絕念。
至細者大。至微者著。細易輕。微易忽。眾人不識。圣人兢兢。由乎兢兢。故道大功著。萬世無過。
物無可欲。人欲之。故可欲。欲生于愛。愛必取。取必入。入則沒。沒則己小而物大。生輕而物重。人亡而物存。古之善生者。不事物。故無欲。雖萬狀陳前。猶西子售色于麋鹿也。
吾觀夫狎虎狼者。雖狎而常畏?制涫臣阂。故常畏。色欲之于人。何啻虎狼哉。人狎而且玩。食盡而心甘。恬不知畏。過矣乎;⒗鞘成。色欲食性。
色欲之于人。無敵也。故曰。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吾意善敵欲者。最以智。助智以厭。厭則懼。懼則遠。遠則淡。淡則忘。忘之者。望形若偶人。視味如嚼蠟。何欲哉。
難而易。易而難。眾人畏難而忽易。圣人畏易而敬難。是以道無不大。德無不弘。功無不成。名無不立。
世之皆以功名為不朽。謂可以心致。故勞心。謂可以形致。故勞形。且夫盡勞。而未必樹。樹而未必固。吁。去圣人孰能固哉。不固則朽。何固哉。吾謂不朽者。異夫是。知吾之不朽不朽矣。
榮名者跂名。榮位者跂位。既跂矣。辱何加焉。故曰。跂者不立。不立者無本。無本而名位之兢兢乎得失也。何榮哉。
富不大。以其蓄。有蓄則有亡。故不大。貴不至。以其高。有高則有下。故不至。是知達人無蓄。故富莫大焉。無高。故貴莫至焉。
藏跡者非隱。跡隱而心未必忘。馮名者非顯。名顯而道未必著。故隱非正。顯非大。吾所謂隱顯者。異乎是。吾所謂隱顯者。隱于體而顯于用也。體隱則廓爾太清。萬境斯寂。用顯則森然頓現(xiàn)。一道齊觀。如斯則逆順隨宜。窮通一致矣。噫。處此者。博大真人哉。
君父之命不可逃。況大命乎。嘗試觀夫負小技。而不達大命者。居常為失意。當分為棄時。故踔踶之心。憤激托言。而要乎世。噫。過矣。夫達士觀之。猶人酣酒夜行。而射顙于柱。抱布鼓而號救于天也。雖然。布鼓存焉。知命者不取。
以機為密。非密矣。以道為密。密也。夫吾嘗觀夫弄弩者。岌岌然百發(fā)而數(shù)獲。此善者也。而況不善者乎。善為道者。能宥物。不發(fā), , 而物無所逃。故密莫大焉。勁莫至焉。
天地循環(huán)。千變?nèi)f化。死生有常。人莫之測。不測其常。狥物而忘。圣人返物。故乃昌。
人棄我取。故人之所有。我不有。我之所有。人不有。人非不有。以其不知有。故不有。設(shè)知有。我何異哉。
塵垢污指。必濯而后快。貪嗔害德。而不知祛。是視德不若一指也。指污有生。德害失性。
負重者累。多知者勞。累久則形傷。勞極則心殆。殆已。所以殆者。事外也。是以重生者。事內(nèi)不事外。循己不循人。志存不志亡。
變通。難言也。人莫不以趣利避害為然。而吾實不然。亦有夫利害置前。而不可卻者。變也。何通耶。眾人隨之。君子審之。圣人適之。適之則不有。以其不自有。故不有。
人謂之盜物者為盜。非盜也。吾謂之盜心者為盜。確已夫。夫盜。盜物未必盡。有御必不入。設(shè)入必獲。獲則死無容。既死矣。奚盜哉。夫盜。盜心必盡失。御急而愈入。設(shè)獲且生。而多又縱之。尤有誨之者。慎之哉。
道盛柔。德盛謙。物盛折。是以柔愈強。謙愈光。折愈亡。古之不事物者。故乃長。
密于事者心疏。密于心者事達。故事愈密。心愈疏。心愈密。事愈達。心不洗者。無由密。是以圣人。貴洗心。退藏于密。
一刺在膚。側(cè)掉而不安。眾刺在心。何可安耶。刺膚膚潰。刺心心亡。
大威可畏。觀夫天地肅殺者。大威也。萬物雖眾。靡靡然孰能當之。故夫人有威者。承天也。天威至公。人威效公。天威愛物。人威主生。
化人無功;河泄Α<汗。而人不化自化矣。征夫觀德人之容。使人之意也消。信夫。
治逆易。治順難。逆有對。順無知。故有知者。遇逆如甘露。畏順如鴆毒。慎之至也。以其慎。故守不失。慎也者。成德之人歟。
心體本明。情塵日厚。塵厚而心日昏矣。是以圣人用智不用情。故致道者。以智去情。情忘則智泯矣。忘情者。近道哉。
智鉅事微。善達事者。莫若智。故智之器。挫銳解紛無不利。嘗試觀夫片雪點紅爐。清霜消烈日。以其勝之也。故自勝者。孰能御之。
人以大巧。我用至拙。人巧以失。我拙以得。故善事道者。棄巧取拙。無不獲。
順我者喜。逆我者怒。喜怒迭遷。好惡競作。日益其過。推原其由。本乎不覺。不覺。即忘返也。
恣口體。極耳目。與物钁鑠。人謂之樂。何樂哉。苦莫大焉。隳形骸。泯心智。不與物伍。人謂之苦。何苦哉。樂莫至焉。是以樂苦者苦日深?鄻氛邩啡栈。故效道之人。去彼取此。
天地不勞而成化。圣人以勞而成功。眾人因勞而遂事。事遂者逸。功成者退。故曰。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多財者驕。高位者慢。多功者伐。大志者狂。勝才者傲。厚德者下。實道者隨。
不了假緣。橫生取舍。識風鼓扇。浩蕩不停。如海波澄。因風起浪。風若不起。波浪何生。識若不生。萬緣何有。故致道者。不了即生。了即無生也。善哉。
源不遠。流不長。道不大。功不固。是以圣人德被群生。功流萬世。以其道大也。有大道者。孰能破之。
目容天地。纖塵能失其明。心包太虛。一念能塞其廣。是知一念者。生死之根。禍患之本也。故知幾知微。圣人存戒。
自信者。人雖不信。亦信之矣。不自信者。人雖信。亦不信之矣。故自信敦誠。人信易欺。誠者曰精。欺者曰淪。智照識惑。惑起千差。照存獨立。故致道者。以照照惑。貴智不貴識。
觀夫市人莽行。失足于洼。然必惕然揮臂以自誓者。為嫌其污屨也。今夫人者。處下德而晏然。不惕不誓。是自短于市人。而土苴其道德也。悲夫。
人皆知變之為變。而為之變。而不知變有不變者存焉。茍知其不變。則變不能變之矣。茍不知其不變。雖無變何嘗不變哉。請試觀夫圣人。身循萬有。潛歷四生。紜紜并作。而無將無迎者。是處其不變而變之也。何變哉。若夫人者。形若槁木。而心若飏塵。物絕跡而猶呻吟。是無變也。何嘗不變哉。
寢息坐臥。所以逸身也。止絕攀緣。所以逸心也。身逸者志墮。心逸者志精。故養(yǎng)道者。忘形師心道乃貞。
天地大。以能含成其大。江海深。以善納成其深。圣人尊。以納污含垢成其尊。是以圣人。愈容愈大。愈下愈尊。故道通百劫。福隆終古。而莫之爭。
視民為吾民。善善惡惡;虿痪。視民為吾心。慈善悲惡。無不真。故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此之謂同仁。
見色者盲。見見者明。聞聲者聾。聞聞?wù)呗敗J且匀。盡聲盡聞。無不融。聲色俱非。見聞無住。此之謂大通。
眾念紛紛不止。無以會真。若以眾念止眾念。則愈止愈不止矣。若以一念止眾念。則不止而自止矣。吾所謂一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不妨念念。而竟何念哉。雖然。實無念者。贅也。夫曾不知其為橛也。
心體元虛。妄想不有。若了妄不有。雖有而不有也。不了妄不有。雖不有猶有之也。故妄想如空花。其根在眼眚。了眚花不無。空體常寂滅。
夫平居內(nèi)照似有。及涉事即無者。直以心境未融。前塵未了。而為留礙也。故造道者。不了前塵?v心想俱停。猶為趣寂。故于至道不取。
體寂用照。用不失體。即照而寂。體不離用。即寂而照。是以體寂若太虛。用照如白日。故萬變無虧。無幽不鑒。
前無始。后無終。萬劫一念。六合一虛。人物齊軌。大小同狀。晝夜不變。死生不遷。此之謂常。然體此者。似人而天。誰為之愆。
事小理大。事有千差。理唯一味。善理者。即事無外。隱顯存亡莫之二。是以至人。愈動愈靜。無不寓。
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有心求。有心執(zhí)有。無心著無。是二俱非。則超然獨立。所以大人無對者。以其無可當情也。
念有物有。心空法空。是以念若虛镕。逢緣自在。心如圓鑒。來去常閑。善此者。不出尋常。端居妙域矣。
大忘不忘無不忘。用意忘者。愈忘愈著。執(zhí)著者。未喻道。果喻道。何不忘耶。故曰魚相忘于水。人相忘于道。
游魚不知海。飛鳥不知空。凡民不知道。藉若知道。豈為凡民哉。吾意善體道者。身若魚鳥。心若?铡=。
一動一靜。一語一默。揚眉瞬目;蝻嬇c啄。左之右之無時不察。察久念裂。劃然自得。自得者自知。人莫之識。
天地之功。不舍一草。滄海之潤。不棄一滴。圓明之體。不離一念。是知一念之要。重矣夫。
真心至大。此身至微。是以明真心者。返觀此身。猶若片云浮于太清。任往任來。翛然無寄。由無寄故。處世若寄焉。
為有為。無能為。為無為。能有為。是以圣人無為而無不為也。吾所謂圣人無為者。蓋即為而不有其為。非若寒灰枯木。而斷然不為也。
太虛游于吾心。如一漚在海。況天地之在太虛乎。萬物之在天地乎。此身之在萬物乎。外物之在此身乎。嘻。[耳*少]小哉。以其小故大。
天地寂。萬物一。守寂知一。萬事畢。處此道者常不忒。以其不忒。故作做云為俱不失。不失者。謂之真人。
超然絕待大同也。夫不同。則物我二。物我二。則形敵生。有形敵者。侍莫甚焉。何絕哉。吾意善致道者。貴兩忘。兩忘則物我一。物我一。則形敵忘。形敵既忘。誰待哉。絕待故大。大故同。大同者。謂之圣人。故曰。會萬物而為己者。其唯圣人乎。
山河大地。一味純真。心若圓明。天地虛寂。故達此者。外觸目無可當情。中返觀了無一物。如斯則空。空絕跡。物物徒云。身寄寰中。心超象表矣。
靜極則心通。言忘則體會。是以通會之人。心若懸鑒?谌艚Y(jié)舌。形若槁木。氣若霜雪。嘻。果何人斯。愿與之游也。
其形似拘拘。其中深而虛虛。眼若不見。耳若不聞。昏昏悶悶。人望之而似癡。若亡人而不知偶誰。吾請以為師。
世閑所有。杳若夢存。夢中不無。覺后何有。故不覺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離世。吾所謂離世者。非離世。離世在即世而離世也。即世而離世者。謂之至人。
知有為始。極盡為終。策知以智。運極以權(quán)。權(quán)也者。涉有也。涉有處變。古有萬變而不失其正者。根本存焉。今夫不本而夸善變者。是由自縛而解人。人見而必唾。雖孺子大笑之。
直達謂之頓。密造謂之漸。直達詣?wù)。密造除偽。真不詣。偽不除。偽不除。真不極。由是觀夫偽也者。真之蔽歟。道之害歟。德之累歟。
圓融該攝。廣大交徹。全事全理。隱顯莫測。一多互含。多一互入。舉一通收。不妨羅列。小大不殊。凡圣不隔。常泯常照。常起常寂。心不可思。言不可議。日用尋常。曾無欠闕。常在其中。不勞途涉。此之謂至極。
大言載道。小言載名。至言忘言。載名者近。載道者遠。忘言者通。是故近則易親。遠則易毀。通則莫測。以其至。故莫測。居莫測者。謂之神化。
孤掌不鳴。不虛無響。絕待無言。由是觀之。言者有待而然也。雖然。言言于無言。言即無言矣。無言者。言之不及也。吾意善得無言者。在遺言。言既遺。而無言者得矣。何言哉。
聊城傅光宅曰。世之謂子書者。則老莊非其至乎。老言簡而意玄。莊語奇而思遠。后之談道者歸焉。荀楊而下。未足擬也。茲緒言將非老莊之倫耶。其為文俊偉明潔。而其意旨。難以名言;蚶锨f猶有所未及耶。疑者曰。子是過矣。老莊何可及也。余曰。老莊誠不可及也。乃所稱谷神和同。與疑始玄珠之類。則似有言而未盡。又似欲言而難于言者。道信無窮極也。西方圣人。無法可說。而有說法。言之盡矣。故觀老莊。而知諸子未盡也。觀西方圣人。而知老莊未盡也。緒言。則旨出于西方圣人。而文似老莊者也。故曰。或老莊猶有所未及也。然是亦有言也。有言則緒也。故以緒言名。即其言。而求其所不言。是存乎人矣。不然。謂憨山今人也。緒言何奇哉。豈唯不及老莊。亦復(fù)不及諸子。
- 上一篇: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四十四
- 下一篇: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