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教法器 >

佛教法器-磬的介紹

  磬

  辭源中引述說:‘磬:樂器也;以玉或石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據(jù)說‘磬’起源于我國古代,在虞舜時(shí)期,它便成為很重要的樂器了。當(dāng)時(shí)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產(chǎn)于我國泗水(在今山東省境)兩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顏色類似漆樹,夾雜少許細(xì)白的紋理,看上去好像是玉類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過,這種品質(zhì)不如泗水的石料堅(jiān)實(shí)而精致。

  根據(jù)文獻(xiàn)通考考證:到了南齊時(shí)代才有鐵造的‘磬’,又到了陳代才有銅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塊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字,也很像我國‘注音符號(hào)’的‘ㄟ’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記(考工記:書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禮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記)一書中曾有敘述。

  ‘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特磬’等許多類型。每一種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的。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fā)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編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種音律的次序,橫列成上下兩排而組成的。還有一種叫做‘方響’的樂器,它是‘磬’的一種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長方形的鐵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說的‘磬’,都是懸掛在‘簨□(鐘磬架子)’上敲擊的樂器。在朝鮮半島,到今天還有‘編磬、特磬’的‘方響’被流傳使用著。日本奈良興福寺,不久之前還有一只‘華原磬’被保存著,據(jù)說是一件非常名貴的古物?计湫螤,是屬于‘鉦鼓’的一類。

  佛教的‘僧磬’,和上面所介紹的‘樂器磬’大不相同。佛教的‘磬’是‘缽’形的。據(jù)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日僧無著道忠編著)說:‘僧磬與樂器磬,其形全別。樂器磬:板樣曲折;考工記所謂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缽形;祇園圖經(jīng)云:可受五升?芍天竺磬亦如缽器矣。又石湖梅譜,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國)僧磬之制可知焉。’

  佛教的‘磬’,大致有‘圓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三數(shù)種。‘圓磬’有如缽狀,多用銅鐵等金屬所造。大者徑約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小者徑約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象器箋說:‘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為柄,以小鐵桴(槌)擊之,名為引磬。蓋因?qū)б姽拭?rsquo;現(xiàn)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貫以銅線。

  ‘磬’是‘犍槌’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dòng)時(shí),由‘維那’或‘悅眾’用它指揮大眾進(jìn)退起止,號(hào)令贊誦。

  在大寺院、大叢林里,‘維那’管用‘大磬’,‘悅眾’持用‘引磬’。上殿時(shí):‘悅眾’一人或數(shù)人,站在‘維那’(一人)身后,‘悅眾’等于是‘維那’的部屬。‘維那’起腔,‘悅眾’接腔;‘維那’轉(zhuǎn)腔,‘悅眾’跟腔。他們必須聲聲響朗、字正腔圓,以防大眾高低失準(zhǔn),參差不齊。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hào)’等處。

  ‘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zhuǎn)身、禮拜’、以及其他‘動(dòng)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shí),‘行者’的動(dòng)作等。

  ‘大磬’大抵用于指揮‘腔調(diào)’,‘引磬’則用于指揮‘行動(dòng)’,‘大磬’并有振作心神的作用。‘引磬’在不敲‘鐺、鉿、鈴鼓’時(shí),在必要時(shí)配合木魚作為敲打‘板眼’之用。

  小寺院小道場人數(shù)少,‘維那’、‘悅眾’兩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于是‘大磬’和‘引磬’就得由一個(gè)人同時(shí)并用了。

  ‘大磬’和‘小磬’,除了要在‘日常課誦’、或者是各種‘法會(huì)、慶典、消災(zāi)、度亡......’等場合需要敲擊外,還有許多儀節(jié)需要敲擊它們—據(jù)佛教儀式須知(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編著)說:‘“圓磬”念誦所鳴,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施主)護(hù)(護(hù)法)等禮佛,皆鳴三下。“扁磬”石為之,形似“云板”,懸“方丈”廊外;有客見住持,知客鳴三下。又“小手磬”,禮佛誦經(jīng)皆鳴之,為起止之節(jié)。’

  另據(jù)法器章說:‘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shí),大眾看誦經(jīng)咒時(shí),直(值)殿者鳴之。唱衣時(shí),維那鳴之。行者披剃時(shí),作梵阇梨鳴之。’

  ‘磬’是一種神圣的器物,祇園圖經(jīng)中說:‘佛衣服院,阿難所止,常護(hù)佛衣。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以黃金縷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zhí)玉槌,用擊磬,聲聞三千世界。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滅度,娑竭羅龍王收入海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