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自己的嘴巴
嘴巴有兩大功能,一是進食,二是說話。進食是生命的必需,說話則不同了,可以多說,可以少說,也可以不說。這就有個留意自己嘴巴的問題。
在你說任何話之前,先問問你自己,是否必要;若是不必要就別說。這是訓練心的第一步——因為如果你無法對自己的嘴巴有任何的控制,你又如何能期望對你的心有所控制呢?
職場上,我們每天和同事、領導之間難免有話要說。說什么,怎么說,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都應“講究”?梢哉f,在職場上“說話”也是一種藝術。很多時候,有些人吃虧就是因為沒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談論自己,更不要議論別人。談論自己往往會自大狂妄,在名不副實中失去自己。議論別人往往陷入雞毛蒜皮的是非口舌中糾纏不清。背后議論人總是不好的,尤其是議論別人的短處,這樣會降低你的人格。若您在說話時,稍留意自己說話時的神態(tài)、舉止和旁人的面貌及反應時,您可有發(fā)覺自己興奮到忘“嘴”的境界。“嘴”的境界,可從一個佛教徒的嘴巴故事中便略知一二。
有一只老虎國王。有一天老虎國王跟其它的老虎說:“從今天開始,看到出家人,看到佛教徒,不準吃!”其它的小老虎就問老虎王:“為什么?”老虎王說:“我看到一個老和尚,好慈悲!所以我們從今天開始,不能吃佛教徒!”于是其它的老虎都遵守了!結果有一天,這只老虎王居然吃了一個佛教徒,連骨頭都吞下去!然后,只剩下一個嘴巴放在那邊!其它的老虎就問說:“虎王啊,你不是叫我們不要吃嗎?為什么你還吃呢?!”這個虎王說:“奇怪!這個佛教徒,我過去聞他身上的味道,都沒有佛教徒的味道,除了那個嘴巴!所以我把嘴巴留下來,其它都吃掉了。”
親愛的讀者,你知道虎王為何把這個佛教徒的嘴巴留下來?
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帶他的弟子周游列國,行至陳國和蔡國的交界處被困了。整整七天沒吃沒喝,極盡饑寒后,大弟子顏回討得一點米回來,便趕忙弄飯。
煮熟的當口,孔子發(fā)現(xiàn)顏回從鍋中撈出一把飯先吃了,頓時心里就有了疙瘩。想一個傳播禮教的圣人,自己的得意門生還有偷吃的壞德行,那真是辱沒了一世盛名。痛惜之余,孔圣人靈機一動,等顏回盛了一碗飯畢恭畢敬地呈上來時,朝他嘆聲道:“唉,剛剛我夢見祖宗了,要我把飯弄干凈了給他們吃。”這話里面的玄機是很多的,其中暗藏的是要看顏回是否會老實交待問題。
然而,事情卻完全出乎孔夫子所料,顏回說:“那里還弄得干凈呢!飯快熟的時候,我想掀開鍋蓋看一看,誰知道上面掉下來一塊黑灰,弄臟了一撮飯,扔了可惜,我就抓起來吃了。”
孔子知道是自己把事情弄錯了,于是當著眾弟子的面向顏回致歉。
這則故事提醒人們:世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信不過的時候,世人往往依賴于自己的經驗判斷,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只眼睛一張嘴,造物主就是讓我們多看少說。
前些年,某省公開選拔領導干部時,有這樣一道試題:如何管住自己的嘴巴?大多數(shù)應試者都答:要嚴守機密,不該說的話不說。也有少數(shù)人回答:不要用公款大吃大喝(這樣回答者都得了高分)。而管住嘴巴的另一層重要意思,在當時卻被疏忽了。
是否應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敢于納諫、從善如流的明主畢竟太少,喜聽恭維贊頌之辭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與致命弱點。楊修的被殺顯然是由嘴巴引來的橫禍,其教訓是慘重的,其啟示是頗耐人尋味的。
有嘴巴可以說話是幸福的,然而也正應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從口出,嘴巴竟會導致殺身之禍,在下從中讀出了古代智者所說“慎言”二字的沉重分量。在心胸狹隘、忌賢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頭,守住自己心靈的大門,關鍵時刻,沉默是金,也許是最好的自我保護的護身符。
散布流言和謠傳,一直是一種被人們痛恨而又難以杜絕的惡習。流言中的阮伶玉,“狼來了”的故事中的小孩童,他們的悲劇是嘴巴造成的。在巴西利亞的卡斯卡維爾市,市法院的有關人員禁止該市的在職人員散布流言。凡是參與了制造謠言和散布流言的國家公務員,將面臨通報批評、接受職業(yè)教育甚至停止執(zhí)行公職的處罰。“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在工作中如果人人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亂說亂傳,就沒有那么多是是非非。
讓嘴巴寬容些,一些人的嘴巴越來越挑剔。天上飛的、地上跑的,越是珍稀越要吃,越是野生越要嘗,這些行為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災難,其后果難以估計。
環(huán)保應從嘴巴開始。地球上很大一部分能源、資源是為嘴巴服務的。管住自己的嘴巴,有位藝人曾說過這樣的話:“我不需要你們的掌聲,只希望在座的諸位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吃野生鳥類,這就是對我最大的關愛。”“非典”、“禽流感”的爆發(fā)給了我們一次嚴重的警示,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吃野生動物,不是為了應付“升官”的考試,而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的健康!
我想減肥想了有好幾年了,就是沒有管住自己的嘴巴。我沒有管住自己的嘴巴,所以造就了我現(xiàn)在的肚子。有時,在吃飽的時候我是很憎恨自己的嘴巴,但在進餐廳前我是用肚子思考的。誠然,如我者,大有人在,是因沒有管住好自己的嘴巴所致。
嘴巴是別人的,但人生卻是自己的;嘴巴長在別人嘴上,但自己卻要走屬于自己的道路。禍從口出,此言不虛。殊不知,當你進入高位時,留意自己的嘴巴,也就是你進入高位或發(fā)揮極致時,要留點“心”。無論你失去什么,就讓它失去,但千萬別失去了心。
摘自《寧波佛教》2007年第2期
- 上一篇:心靈的佛堂
- 下一篇:如何面對問題?培養(yǎng)勇氣及理解力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知足少欲少煩惱
- 多也足,少也足
- 什么是滿足?
- 容易知足是不求上進?
- 知足就不會抱怨
- 現(xiàn)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 最自在的生活享受
- 真正的解脫
- 幸福是什么?
- “忙”不是問題
- 都是新的
- 忙中有序地趕工作
- 快不一定就好
- 把工作當成趣味的生活
- 保持平靜的心
- 好壞不放心上
- 工作要懂得隨順因緣
- 面對工作調整,要能夠隨遇而安,別挑三揀四
- 放下身段大有可為
- 別做一行怨一行
- 以諒解解開壓力
- 把希望當成壓力
- 少一點得失心
- 轉壓力為自我期許
- 盡其在我
- 把自己放空一下
- 壓力是成長助力
- 心甘情愿就不苦
- 挫折是正常的
- 不和過去比較
- 化解壓力
- 不求人關心
- 堅持走下去
- 機會總會輪到你
- 讓彈力球變成棉花
- 在機會中發(fā)展與成長
- 盡其在我,雖敗猶成,僥幸而得,雖成實敗
- 自我激勵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 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健全的性格
- 對于生活要心存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