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如何生歡喜心?保持歡喜心的方法

歡喜心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保持歡喜心?

  如何才能保持歡喜心?那就要先息滅貪、瞋、癡。我們會有煩惱、情緒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滿足而生起不歡喜的心念。人與人之間,常常會為了一些成見、分別心而產(chǎn)生不愉快。例如:對某個人起歡喜心時,不管對方有任何行為與要求,都會袒護他、為他說盡好話或答應他的要求,為他付出,甚至為他犯規(guī)、為他作歹……。為什么呢?因為:「喜歡」他呀!

  相反地,若不喜歡某個人,就會對他心生怨恨。而縱然對方有很多優(yōu)點與才華,只因為不喜歡他,就會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這就是一種怨憎心。怨憎會掩蓋歡喜心,變成充滿人我是非之心;而這些成見,其實都是從自己的「心」念開始。

  學佛說來簡單,只有兩個要素:就是勤快與殷勤,又稱為精進;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么事情都能有殷勤之心,就會很歡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恒常心,不斷地精進。

  「戒」,就是守規(guī)矩、防非止惡的意思,防止我們的心起貪念,對人沒有怨恨,心不要被無明所染,這都必須以戒作預防,不令三毒(貪、瞋、癡)侵犯我們的戒行。心中有戒,自然不貪,也不會輕易對他人發(fā)脾氣;能以「平常心」和「歡喜心」待人,自然就不會生起分別與怨憎的心態(tài)。勤于守戒,我們的心就能「定」,而不會任意受到人與事的牽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確的方向。

  「正」為我們的行事準則,不偏袒或故意壓制某一方,內(nèi)心沒有驚惶、沒有掛礙,就會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煩惱就能減少,智慧自能涌現(xiàn)。智慧與煩惱是對立的,煩惱增加一分,智慧就減少一分;就像「秤」一樣,一邊減輕了,另一邊自然較重。

  所以說,修行就是這么簡單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培養(yǎng)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并且腳踏實地精進,就能恒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

  曾經(jīng)有人問我:「師父,我有個把月的時間都沒有發(fā)脾氣和起煩惱了,這樣算是『菩薩』了嗎?」

  行菩薩道不只是一個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還不夠,一定要盡形壽、盡未來際的時間不斷地實踐。才能到達目的地——菩薩的歡喜地。若是只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只不過是「歡喜地」的起步而已!

  例如:佛陀弟子中,阿難是「多聞第一」,佛陀所講的教法,點滴都流入阿難的心中。不過,佛陀卻對他說:「阿難,雖然我所說的教法,你都聽到了,但是,你真正的體會與佛法大海相比,只不過是指尖上的一滴水而已。」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體會到:平時在降伏心中的煩惱時,究竟能維持多久的時間呢?其實,若肯下功夫就不難,最困難的是「時間」;若能恒久而不退轉道心,那就沒有什么困難了。

  要起歡喜心也很簡單,不過,如果是短暫的歡喜或有分別心的歡喜,仍無濟于事。其實,人生的快樂就在于歡喜,有歡喜才有幸福。所以,為了我們的幸福,為了成就道業(yè),一定要時時培養(yǎng)歡喜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