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佛教中居士稱謂的由來

佛教中居士稱謂的由來

  居士,既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隱士;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等等。

  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玉藻》:居士錦帶。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佛教傳入后,被用翻譯入佛經(jīng),形容在家修佛的人。

  佛教中之居士是梵語gr!ha-pati,巴利語gaha-pati的中文意譯,在印度常與古來所稱之長者混同,后佛教西漢時期傳入我國,在家修佛者亦稱為居士。

  在印度,Grha-pati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創(chuàng)。梵語稱Grha-pati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如印度之維摩、賢護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薩,及我國梁代傅大士、北魏劉謙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來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為居士,亦有稱女在家修道之女子為居士者。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于《維摩詰經(jīng)》,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jù)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副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或者他是名副其實的得道高人、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jīng)》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并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么居士者,相當于商人、經(jīng)理或者是慈善家了。

  偉大的佛陀說過,在家修行的優(yōu)婆塞和優(yōu)婆夷,如果遵守五戒,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樣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