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座

南師《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五講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于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于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于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又即如是毗缽舍那。由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云何三門毗缽舍那。一唯隨相行毗缽舍那。二隨尋思行毗缽舍那。三隨伺察行毗缽舍那。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毗缽舍那?謂于所聞,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毗缽舍那。若復于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毗缽舍那。若復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毗缽舍那。是名三門毗缽舍那。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云何名為尋思于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于義。”(三十卷)

  好像上次講,這次是你們來講,我來聽,是不是這樣?(同學:沒有啊,我們都沒聽見,哈。)那可能是我記錯了。

  現(xiàn)在我們講修觀。修定,講修止、心一境性,大家修行為什么做不到心一境性?拿中國的話來講,就是為什么一念專一做不到?是什么理由呢?理不透,道理不透徹。你不要以為看了一點佛學、佛經就懂了道理,你不透徹,就是凈土念佛念不好也是一樣。所謂理不透,不透徹,就是觀修不好。觀不是眼睛去看,是心觀,心透這個理。所以現(xiàn)在講觀,毗缽舍那,你不要以為:這是觀,我定都沒有做到,怎么能觀呢?換句話說,你觀做不到就不能得定。我們大家學佛,打坐盡管坐,都是觀不夠、慧不夠。所以現(xiàn)在好好聽這一段:

  “云何四種毗缽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于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缽舍那。”這個我們上一次講到了,這四種都提過了。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于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于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于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又即如是毗缽舍那,由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 (跳過,未講)

  “云何三門毗缽舍那?” 三個法門。

  “一唯隨相行毗缽舍那,二隨尋思行毗缽舍那,三隨伺察行毗缽舍那。” 這三種。第一個“隨相行”,等于修止時候的無分別影像;后面兩種“尋思行”、“隨伺察行”,有分別影像,這是配合為一的。意思懂了吧?聽不懂馬上問。修止的時候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這兩種緣法,修緣,心緣這兩種,對不對?現(xiàn)在,觀不同一點,“隨相行”,跟著那個現(xiàn)象,無分別影像,譬如只留一個佛像、一個明點,不管它道理,即“隨相行”的毗缽舍那。

  “隨尋思行”,“尋思”,譬如我們大家看過一本佛法要領,例如《大智度論》、《宗鏡錄》、《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參這個念頭哪里來、哪里去,觀心,對不對?這是有分別影像,有思想的“隨尋思行”。

  第三種“隨伺察行”是參究,參究定慧到了哪里是參空,定慧到了那里。那么下面有解釋,這三種大要先告訴大家,要搞清楚啊,假設考試,題目都出這種地方了。

  “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毗缽舍那?謂于所聞,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毗缽舍那。” 譬如修準提法,譬如念佛,譬如聽呼吸作數(shù)息觀,等等等等,很多很多了,我隨便舉些你們比較知道的,很多法門你們還不知道。就是說,你所聽到的,所領受過的這些法門,關于老師的“教授”,“教授”是傳授給你這個方法;“教誡”,就是你們講我一樣,罵你們,訓誡你們,“諸法”,這一切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由定慧這個境界里頭“如理作意”,要合理,合什么理?合于佛法正修行的方法,“如理”。

  所以,大家看到這兩個字應該心驚膽顫,你們盡管在修行,是不是如理作意還是問題。不如理作意,譬如白骨觀你們修不起來,因為你理不透,不如理作意;譬如數(shù)息觀,也不能得到止息的境界,不如理作意;譬如觀想不成功,不如理作意。

  就是說,“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就是暫停了一切的思想,也不加思想,也不加度量,測度這個到了什么程度、什么境界,也沒有推測它,也沒有觀察它,就是這個境界。譬如叫你們觀明點,就是這一個明點,就是無分別的影像。關于這個是不是明點?黃豆那么大、綠豆那么大、太陽那么大、虛空那么大?都不去管它了,不加思考,“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毗缽舍那”。

  “若復于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毗缽舍那。” 假定,譬如你們觀一個明點,或者觀一個白骨,觀一個腳趾頭,觀起來的時候然后想:為什么要觀腳趾頭?骨頭又是怎么樣?……一邊想:哦,這是四大,地水火風。風大、水大暫時不管,人就是一口氣,風大,風大一口氣沒有了,死了;血,水分,火,都馬上消散了,那么人體也爛了,那些水分沒有了,所以留下來的就只有地大。那么地大,所以因此白骨觀先修地大,地大把它觀空了,其它的水火風就容易空了。比方這種種推理,一邊坐起觀來,一邊是所謂“于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毗缽舍那”,這種情形屬于第二種,加上正思維,懂了嗎?這一條懂了啊。懂不懂?悶聲不響,好像都沒有懂,還是懂了?學人不開口,十方諸佛下不了手啊,究竟懂了沒有?沒有懂?沒有懂,看哪個懂的來講一遍好不好?然后都說不懂。都說不懂耽誤得很厲害啊,就停留下來了,看怎么樣把它搞懂。懂了沒有?再看一看,想一想。吃了飯,我們是人啊,人跟動物不同,要用腦筋的。不要說:“老師講的還不錯,真好聽哦!”好聽?我又不是唱歌給你聽,要懂這個理啊,如理作意。懂了啊,懂了就過去了。

  “若復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毗缽舍那。” 假設說,譬如剛才舉的例子,修白骨觀,觀起來了,“如所安立”,那么一邊白骨也觀起來了,一邊在慧上、理解上,理也知道了,那么所觀的境界同理上的兩個一配合,境界越來越定,越來慧力、智慧越開發(fā),就是叫“如所安立”,“所安”的建立了。“復審觀察”,仔細地參這個理,這就是參話頭的參,“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毗缽舍那”,這個樣子叫“伺察行”。“察”在找這個理,同證得菩提是什么關系,與悟道有什么關系,“察”就是觀察自己;“伺”就是說自己的這個境界還保留著,譬如明點、譬如白骨觀,這個境界沒有掉,可是,一邊理、慧力還在成長,智慧的力量。(根據(jù)《聲聞地講錄》有些改動。)一個伺一個察,所以叫“隨伺察行毗缽舍那。

  “是名三門毗缽舍那。” 這三個綱要。所以三門、六件事,三個法門,六件大事。

  “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怎么叫做六種不同的觀法呢?

  “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 這六件事。就是我們在修行做工夫,觀想或者念誦,譬如你修準提法,一邊在念誦,六根回轉緣這個聲音,這個時候,譬如你們修準提法的時候,在止的方面來講,當你念咒的時候,念誦的時候,金剛念誦也好、瑜伽念誦也好,這時我問你們大家——統(tǒng)統(tǒng)考試啊,拿止來講,這是有分別影像所緣呢?還是無分別影像所緣?(同學:……)怎么樣叫做有分別影像所緣呢?咒語你不懂,那么好了,“達喇多喇耶多羅多羅耶”,“爺爺爸爸,爸爸爸……”反正搞什么也不懂,對不對?那是無分別啊,怎么叫做有分別呢?如果說你沒有分別嘛?當你念咒語的時候:哎呀,糟糕,妄念又來了,這個咒沒有念好。那么,“達喇多喇耶呀……”又重新來過。那么,“嗡嘛呢唄咪哄……”為什么要念“嗡嘛呢唄咪哄”?糟糕糟糕,又在妄想了,“嗡嘛呢唄咪哄……”你說你們是有分別,還是無分別?那不是有分別,念咒語時不一定有,是無分別影像所緣,但是你們的那個是妄念,不是在分別,也不是如理作意。

  什么叫如理作意?譬如念“嗡嘛呢唄咪哄”,你觀想的是四臂觀音,對不對?這個四臂觀音觀起來,然后咒語,這個時候都攝六根都在咒語上,意根在四臂觀音觀好了,不動了,然后聲音還在念,這個時候止到極點,那么,如理作意,這個是如理作意,是在止上,還沒有觀。

  觀,然后知道這是生起次第,然后到達圓滿次第如何空念,如何此念、此心、此音、此色相一切與空相應,這個時候是如理作意的毗缽舍那,懂了吧?這個很細哦,做工夫……

  所以給你們講這個課啊,等于在幼稚園里上大學里研究所的課一樣痛苦,不曉得你們理解進去沒有?

  所以現(xiàn)在講“尋思時”,就是說,在定境界上,不管你修準提法,或者明點、白骨觀,那么,止以后要觀,你以為聽到觀,我這有個亮光,算觀起來。那個亮光觀起來——你們尋思,想想看,你們正思維正分別:這個亮光觀起來,是什么影像?是八識中的哪個觀起來?眼睛觀起來的?意識觀起來的?(同學:意識。)你知道自己觀得起來吧?那個知道自己觀起來的是意識啊。那么,這個觀起來的明點假設不變,我知道這個明點在這里,又知道現(xiàn)在的明點觀得清明不清明,那個是意識啊。這個明點觀起來的是什么呢?還永遠留在這里?你們有沒有到達這個情形啊?有沒有?有的舉手,都沒有啊?有,哦,年紀大一點的不管了。我們講在這里的青年同學們有沒有?都沒有。這一步都沒有,還在這里觀呢?你們也在觀,觀望,呵,看看這個地方究竟在搞些什么啊,哈,止也沒有、觀也沒有,所以沒辦法給你們講這些課,當然,這些經典你也看不懂。所以,到處聽聽,聽些好聽的,就算是學佛了,真修行之路,我曉得沒有辦法的。真觀起來,才有資格聽這種地方,這個不過是聲聞境哦。聲聞境,你不要看不起哦,大乘菩薩不以這些為基礎都不行。知道觀起來的也是意識,觀起來的佛身影像是第六意識的獨影境,念佛號,一字一聲,是前五識及第六意識的作用

  假定,你們現(xiàn)在想不想得到,你們想象、幻想,懂不懂我講的話?用你們的幻想,懂不懂?假定有一個人,明點也觀起來了,譬如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在這里,我觀起來的阿彌陀佛硬是現(xiàn)身,丈六金身在這里,你的境界上有,那么,你同時也在念阿彌陀佛的佛號,那么,那個阿彌陀佛一身放著光,黃色黃光,白色白光,啊……莊嚴圓滿啊,就在目前,或者就在身上,然后同時還在念佛號,對不對?然后你還有個道理,你現(xiàn)在知道自己:我現(xiàn)在證入了正觀的境界,正觀,不是邪觀,對不對?這樣,三個作用來了,哪一個是意識狀況?(同學:……)那幾樣觀起來的,不是意識觀起來嗎?那你剛才說:知道的才是意識狀況,那三樣是屬于哪一方面?屬于眼識觀起來的?(同學:三樣都是。)三樣都是,是什么?意識有那么多嗎?不要點頭,講話,點頭是那么多還不是那么多?(同學:有那么多。)有那么多意?那你學的是“多心經”了?現(xiàn)在就考問你了。(同學:老師,事實上,有時候一念是可以同時進行好幾個觀想。)那是一念,一念的另外解釋了,八識都在動,八識都在動,那多的很呢,F(xiàn)在是講毗缽舍那,止觀的這個境界。

  所以,你們都不是如理作意,所以修行不上路。還要考嗎?一考就考倒了,都烤焦了吧?你要知道,這還是你們的假想啊,你們根本一個也沒有到達這個境界;到達這個境界恭喜你們了,不是恭喜你得道了,是修行可以說上一點路了。

  那個阿彌陀佛,剛才舉的例子,對不對?是不是舉的例子?什么例子?誰答復我?(同學:有分別影像。)還是你們幻想的有分別影像,你們沒有到,對不對?這個阿彌陀佛,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當然你們做不到了。一相,眉間的白毫光,一點都觀不起來,對不對?假定觀起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這里完全具足,八十種好就多得很,一切放光。同時,你還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在這個時候,你的分別意識,善的分別意識知道自己走入正觀了,對不對?這是意識。那兩個阿彌陀佛的相觀好——當然是我觀好的,不是外來的,外來的你做不了主,就是魔障了。那么,我觀起來的,又在自然念佛,那是意識的獨影境,懂了沒有?

  譬如有些人做夢,你們有沒有這個經歷?有時候在夢中還曉得自己在做夢呢,對不對?都有這個經歷嘛,心里想:格老子,不要做夢了!哎呀,我又在做夢,那個是意識有一點要清醒,還是沒有清醒,可那個夢還照做下去,對不對?那個做夢的是獨影意識在做;那個曉得自己在做夢,叫自己不要做了,那個夢做得不舒服,或者自己最好再換一個夢做做,他做不了主的,對不對?那個是清明意識,要想做主做不了主,獨影意識的力量強了,其實還是意識的背面的力量很強,懂了沒有?

  所以你們觀不好,不管你無分別影像的境界……,始終觀不起,沒有進入意識真的獨影意識得定的境界,懂了沒有?這樣講你們懂不懂?(同學:懂了。)哎,那太好了。

  好,為什么說觀起來是獨影意識呢?你們現(xiàn)在為什么觀不起來呢?因為你們作觀的時候,不是“做官”,觀想的“觀”,你們作觀的時候都是用前五識去觀,對不對?打起坐來想觀個白骨,哎呦,硬是把眼睛拉回來一樣,看到自己肚子上架著白骨腳趾頭,都想看出來,然后,意識那么想,想自己好像看到——是把前五識拿來作觀了,作不起來的,懂不懂?所以,為什么修行不得力呀,不能如理作意,理都沒有參透,經教也不懂。你們也讀了經教,是搞思想去了,搞妄想去了,有什么用。课疫@樣講,你們懂不懂?都拿前五識去作這個,就錯了,你知道嘛。

  所以,“尋思六事”要知道要知道六事差別所緣。那么,“一義”,第一個,道理要懂;第二個是“事”,這件事;第三是“相”;第四“品”,曉得自己現(xiàn)在到哪一品,就是哪個程度了;第五是“時”,時間;第六是“理”,最高的理。

  “既尋思已,復審伺察。” 所以,這個地方,你只要“尋思”到了以后,正思維清楚了以后,你還要“伺察”,什么叫伺察呢?“伺”就定在那個境界,什么叫“伺”。克啪褪堑却,貓抓老鼠,你看貓抓老鼠,在那個洞口等著,你說:“咪咪,來吃飯。”它理都不理,就是伺,守在那里,知道嗎?貓抓老鼠你們看過沒有?看過。砍抢镩L大的根本沒有看過,對不對?大概我看,在座年輕的啊……你看過?(同學:我是鄉(xiāng)下長大的。)哎,鄉(xiāng)下長大的看過,資格高一點,城里長大的沒有資格。貓抓老鼠,所以黃龍南禪師形容用功要怎么用功,“四足據(jù)地”,四個腳抓著地;“目睛不瞬”,兩個眼睛盯到那個老鼠洞;“頭正尾正諸根順向,首尾一直”,頭端端正正,尾巴豎起來,全副精神,你踢它一腳,它動都不動,這個樣子叫伺、察,有伺有察,等待,懂了沒有?

  所以,理懂了,“復審伺察”,你看自己用功的精神、心境有沒有到達這個狀態(tài)?所以你們啊,我叫你們是,有時候對一點,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就是死的老鼠擺在那里,瞎貓剛好跑到,一聞,“嗯,原來是這個。”所以就吃了。你們有時候用功得一點點清凈,不是你們抓到的,也不是尋思來、也不是伺察來,那是“瞎貓撞到死老鼠”來的。所以伺察跟尋思,我比方給你們講得清楚了吧?懂了吧,再不懂就變成青蛙跳井了——不懂。

  “云何名為尋思于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于義。云何名為尋思于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于事。云何名為尋思于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于相。”

  “云何名為尋思于義?” 第一點,怎么叫修行修觀的時候,要思想道理?

  “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于義。” 譬如我現(xiàn)在叫你們解釋,你講不來,對不對?《瑜伽師地論》叫你們講,講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沒有在這個經文上“尋思”。“正尋思如是如是語”,這樣這樣,經典上這樣說,經典為什么這樣講呢?拿到心上來印證做工夫,有“如是如是義”,噢,原來是這個道理!這個樣子叫做“尋思于義”,就是正思維。不然,像佛學搞得很好,坐在那里瞪著眼睛看天花板,滿腦子的佛學,啊,這個道理……,都向外馳求了,那變成妄想了,所以佛學變成思想了,普通的思想,沒有尋思于義;如果能反觀于內心求證,才是“尋思于義”,這是第一點,第二點:

  “云何名為尋思于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于事。” 就是說,譬如我們把佛像、明點觀起來,內境怎么樣?同外面的理,同法界、同物理世界的道理怎么樣?叫“尋思于事”。

  “云何名為尋思于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于相。云何名為尋思于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于品。云何名為尋思于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xiàn)在世。如是名為尋思于時。云何名為尋思于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當知此中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xiàn)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xiàn)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由法爾道理。于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如是名為尋思于理。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及前三門毗缽舍那。略攝一切毗缽舍那。問何因緣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別毗缽舍那。答依三覺故如是建立。何等三覺。一語義覺。二事邊際覺。三如實覺。尋思義故起語義覺。尋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邊際覺。尋思共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所知境界所謂語義及所知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三十卷)

  “云何名為尋思于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于相。” 那這個時候,怎么尋思?正思維一切法皆有“二相”,內相為“自相”,知道現(xiàn)在這個佛呈現(xiàn),是我自己正思維觀出來的,所以這個佛,阿彌陀佛即我,我即阿彌陀佛,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是你的嗎?不然,我心與佛心,與阿彌陀佛心,與十方三世諸佛同一體性,“自他不二”,所以說,“自他不隔于毫端”。真得到自體的正定,止觀雙運,阿彌陀佛觀想現(xiàn)前的時候,那么,真正的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在一念之間,道體、本體相應。換句話,你所觀的這個雖然是妙有假象,也是阿彌陀佛真的力量就來了。像這種理,“自相”、“共相”、他相,要參得很清楚,這是一個理。

  第二個道理,“自相”、“共相”,自己到達那個境界了,修持到了,所以你觀察別人,一切眾生,別人有沒有到達這個境界,你眼睛都不要張開就曉得了,呵,他沒有到。自相、共相都很清楚,這個叫正思維。

  正思維這個時候,并不要去一步一步念頭想,不是妄想念頭想,也就是《中庸》所講,“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去想它就知道了。還不是他心通,到他心通這個境界,知自己,知他人他心通的力量更大。

  “云何名為尋思于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 惡念、善念。所以,修行人隨時要“正尋思”,起心動念,這個是不對的念,這個是對的念。何以如理作意?佛法的道理是正念,不然即非正念。像你們經常惡念一起的時候,格老子,佛都不管了!他說什么“老子不學佛了!”那個是黑業(yè),“黑品”,重得很,慢慢臉上的黑氣都起來了,真的!所以,有時候你們氣色壞的,都是黑品氣色。白品氣色,當然一干二凈的,那不同。

  “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于品。” 要把起心動念中的惡念,“黑品過失”……“過失”很容易啊,“過失”后為什么加“過患”呢?“過失”很輕,一下子自己覺得沒有錯,我這個思想沒有錯,這已經過失了;“過患”嚴重了,自己犯了這個過失念頭還不肯改過、不肯轉化,認為我是大丈夫,為什么要改啊!哼,你本來已經我慢,再加上貢高,貢高加上我慢,不得了,變成“過患”了,“患”是大病。所以,隨時要檢查自己“尋思黑品過失過患”。隨時要檢查自己心性“白品功德”。起心動念,某一天善心、慈心越多了,功德“勝利”了,“勝利”什么?心中黑品的魔念消除,白念戰(zhàn)勝,功德成就。“如是名為尋思于品。”

  “云何名為尋思于時呢?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xiàn)在世,如是名為尋思于時。” 就是你們看到過的觀心法門。我們把起心動念分為三個時間,現(xiàn)在——我講這個話,第一念過去了。未來——我講什么?沒有聽到,一說未來便過去了,(同學:剛才您說未來呀?)早過去了,這還不懂?未來就沒有了,說一聲未來就變現(xiàn)在,現(xiàn)在就過去了,這個念頭先把它分析,然后推及一切時間。

  所以得正定能夠得他心通、宿命通,真得定了以后,一念尋思:啊,自己前生還是女人、還是男人、還是一個兇狗變的、還是一個瘋狗變的、還是一個兇雞變的、老母雞變的、或者是老鼠變的、一條毒蛇變的,自己清清楚楚。自己念頭……然后:噢,我毒蛇的前生,是什么人變的?噢,原來是個貴夫人變的,哎呦,因為貴夫人太兇了、太壞了,所以因為這個事變毒蛇……,哎呦,一路推上去,都知道。

  不但能知道過去,也知道未來,一想,我現(xiàn)在修行的成績,哎呀,照現(xiàn)在的為止來生變個啥?變個什么都知道。這個時候趕快害怕,趕快轉這個心念,趕快進步、趕快進步,把黑品業(yè)拿掉,然后再曉得自己:噢,現(xiàn)在變牛,牛尾巴已經白了,牛頭白了,牛頭白了,把牛也化空了,慢慢又是一個老頭子,哎呀,好,變人了!都很清楚。所以修行,這叫“尋思于時”,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清楚,因此能夠,所謂孔子也說,“雖百世可知也”,十方三世都清楚了。

  “云何名為尋思于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 這個“理”包含“四種道理”。

  “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你們注意,你們做工夫,這些都不是講道理是講做工夫。第一個是“觀待道理”:

  “當知此中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 就是“觀待”的道理,當你修定、修觀的時候,相對外境界心定不下來,“待”是相對。你修觀的道理……所以修定,你們因為不用智慧去修定,光想打坐就得定了?“觀待道理”沒有參。

  “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啊,原來我不能定下來,很多世俗的因素牽掛住了。譬如世俗因素,或者睡眠、飲食吃的沒有對了,或者身體四大涼著了,生病了,所以不能得定,一切“世俗”的東西還與“世俗”,“勝義”的歸于“勝義”,最高義的佛法道理是勝義。這一切是“因緣”所生法。今天我一切都合適,環(huán)境也合適,又碰到一點高興的事,或者我在那里,哎呦,突然看到一個佛像,很高興,回來兩腳一盤,還在笑呢,佛像已經影像出現(xiàn)了,知道這個還不是我的功力。常常碰到這個環(huán)境,因緣所生法。

  這些都是“觀待道理”。簡單的說,你在作觀想修定的時候,觀中間相對的這些理論,搞得清清楚楚。

  “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什么叫“作用道理”呢?都要參啊、觀啊!為什么要修白骨觀?所以有許多人聽了白骨,“哎,老師,為什么要修白骨觀嘛?”我說那你去修“紅骨觀”好了,修個紅粉骷髏不是蠻好,又漂亮又喜歡,誰叫你修白骨觀?我又不是賣排骨店的,為什么修這個呢?這個理自己不去研究啊。

  “作用道理”, 一切法門都有對治相對的作用。為什么要如此修、如此做都不去參,然后你們年青人還要自己對自己抗拒性、反感,你反感個屁!我對你還正是反感,你對自己還正反感,天天都在反感,自己對自己都克制不了,對不對?為什么如此?因為你不參究“作用道理”。任何八萬四千法門,為什么叫你如此修?有什么作用?所以要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道理修行,都叫盲修瞎練。

  第三點,什么叫“證成道理”呢?

  “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xiàn)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xiàn)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 什么叫“證成道理”?修一個法門,當然不想走到外道,也不想走冤枉路。一方面自己在求證這個法門……,我們不管出家、在家,學佛的弟子們在家也一樣,七眾的弟子就要曉得“證成道理”,修法怎么能證得佛果。所以,第一個需要“尋思三量”,現(xiàn)量、比量、圣教量。圣教量,我們現(xiàn)在研究《瑜伽師地論》,是什么人講的?彌勒菩薩講,彌勒菩薩的圣教量,圣人所教的,他修成功了,教我們如此如此。所以我們一切的修法,自己要研究是不是真正合于圣教量。

  第二是比量,當然,我們自己現(xiàn)在在推測這個道理:啊,這個修法應該是對的,非常對,因為圣教量佛經《維摩詰經》已經出來這個道理。啊,我懂了!你懂了的還是比量境。

  然后要成就到現(xiàn)證量,現(xiàn)量,完全證到這個境界,這是三量。三量就是圣教量、比量、現(xiàn)量。當然,平常呢,不用圣教量,是非量,亂想的幻想是非量。

  所以,我們一切修行人,“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我這樣做這一件事情,這樣參這個道理、這個修法,“為有圣教不”,是不是合于經典、佛的了義教或者不了義教?“為現(xiàn)證可得不”,是不是研究徹底了,我現(xiàn)在求證可以成功嗎?“為應比度不”,或者,我現(xiàn)在講的還是思想、還是妄想,都是比量境界,那就用不著去修它。這個叫“證成道理”。也就是自證分,必須要知道的。

  “法爾”,這是佛學創(chuàng)造的名詞。就是如果用自然,怕同印度的“自然外道”觀念搞不清楚。實際上,什么叫做“法爾”,法爾就是自然、現(xiàn)成的,(同學:本來如此。)本來如此,如此本來,這是“法爾道理”。

  “由法爾道理,于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 什么叫“法爾道理”?這就更高也更難,其實也是每個人學佛的第一步。“于如實諸法成立法性”,曉得佛經所講的一切法門,為什么他要那么講,佛那么講佛法,諸佛菩薩都那么說。他建立這個思想的系統(tǒng)、言論的系統(tǒng)、說法的系統(tǒng),“如實諸法成立”的“法性”。換句話,這個地方的“法爾如此”即所謂《華嚴經》講的信,你沒辦法證到,只有信就是了。

  “難思法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沒有成佛?執(zhí)著,佛說的,妄念執(zhí)著,都是佛說的。既然曉得是妄念,為什么還去妄念它呢?明知道除不了,那么妄念該不該除?妄念又是個什么東西?就要尋思觀察了。所以到最后,一切眾生本來如此,法爾而然,隨時反省“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最后證得菩提,還我本來面目,安住在法性中。這三種,“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要絕對信,因為自己無法證得以前,要絕對信,一信就進來了,學佛很簡單。大家都是自己被對于自己的疑、不信擋住,一信就進來,就曉得不應該思議,不應該分別。

  “如是名為尋思于理。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及前三門毗缽舍那”,三門六事,記得啊。

  “略攝一切毗缽舍。” 就包括了一切的觀法,最后的結論。

  “問何因緣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別毗缽舍那。答依三覺故如是建立。何等三覺。一語義覺。二事邊際覺。三如實覺。尋思義故起語義覺。尋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邊際覺。尋思共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所知境界所謂語義及所知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問:何因緣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別毗缽舍那?答:依三覺故,如是建立。” 佛者覺悟,這六事是依三種覺悟的情形建立,所以成立了這個理論系統(tǒng)。

  “何等三覺?一語義覺,二事邊際覺,三如實覺。” 什么叫“語義覺”?理論性的。一切眾生沒有成佛,你要指導他成佛,必須要講,講給他聽。一講,言語一發(fā)生就有文字;有言語、有文字就要合邏輯,所以要“語義覺”。因為“語義”,一切眾生都是聽佛說的話就開悟了,或者聽善知識說法開悟了,這個開悟了是“語義覺”。

  “尋思義故,起語義覺。” 思想必須由文字語義來表達。

  “尋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邊際覺。” 你仔細研究這個“事”以及“自相”,就會因事與自相而起“事邊際覺”。

  “尋思共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 最后證得“如實覺”,本來的這個現(xiàn)境。

  “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所知境界,所謂語義及所知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真修行的人,“瑜伽師”等,只有憑你平常佛學的經驗,所知的境界,以及你所懂的佛法的道理,乃至你事實上所知道的,“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這兩句玄奘法師翻譯的,哪里來的?中國儒家來的,孔子的話,在《中庸》上說“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所以后來孟子講“盡心知性”,所以孟子有《盡心篇》。可是,孔子、孟子提出這個名詞時,佛法還沒有來。

  所以盡性以后,人性把它悟到了,物性也悟到了,宇宙萬物一切都“如所有性”,最后住在如來境界,法爾如此,“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所以禪宗告訴你,老鴰身上黑的,白馬身上白的,這是什么道理?“如所有性”,法而如此,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

  下課就是下課,不要挨餓了,也不要起立了,也不要敬禮了,我要抽煙了,免得麻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