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有人問:佛法到底是說什么的?能不能用最簡單的幾句話告訴我?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四句話是對佛法最簡單、最直接的概括。我們很多人學佛以后都了解到:不殺生,不能做壞事。是“諸惡莫作”這個部分。去除煩惱、開發(fā)智慧,是第三點“自凈其意”,凈化和提升心靈的部分。而“眾善奉行”的部分就是今天說的這個偈頌,這也是佛教重要的修行。很多時候我們只關(guān)注到“諸惡莫作”,但是我們對“眾善奉行”未必有那么深入細致的了解。

  “善”在佛教里是這樣界定的:凡是能夠讓我們得到今世和后世當中可愛樂結(jié)果的被稱作善;所有能夠召感今世和后世當中損害我們的身心,令我們遭受苦難、不可愛的結(jié)果的被稱作不善。所以佛法界定善與不善是從結(jié)果上看,從對我們身心留下的影響力來考察。善法和不善法,都是從生命關(guān)懷的角度來體驗的:我們每做一件事情,語言、思想、行為,是滋養(yǎng)了我們的身心還是損害了我們的身心?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具有善根。佛教講“善心所”和“不善心所”,每個人的心里都有善的部分,也有煩惱的部分。如何修善法?過去,我們斷惡修善通常是隨機盲目的,沒有真正有意識地把它作為一種修行?吹胶檬戮腿プ,有的時候可能我們做了好事,但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當我們把隨處生長的野花剪下來,用插花的技巧往花瓶里精心地一插就顯得特別美。

  同樣,佛法告訴我們,把生命中所有的善法轉(zhuǎn)化有目的、有方向、有次第的修行,就像把散亂的花瓣串成一個花環(huán),這個感覺是不一樣的。是用恰當?shù)男问剑谇‘數(shù)膱龊,發(fā)揮恰當?shù)淖饔,頓時就會帶來非常不一樣的效果。佛教認為修行善法也是這樣的,掌握了智慧和善巧,也許付出很少,但是效果很好,對我們的身心會產(chǎn)生巨大的滋養(yǎng)作用。

  分別一個善法力量的差別,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察。

  第一,是不是與智慧相應(yīng)。

  與智慧相應(yīng)的善法力量特別大,如果沒有智慧伴隨,同樣的事情、同樣的行為,它的效果就比較弱。什么是智慧呢?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首先要有分別業(yè)與果的智慧,如果能有空性的智慧就更殊勝。最起碼你要知道什么是善法,能辨識出來,這時候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比如我們來到寺院,看到有鴿子,正好你拿了一塊面包,就去喂了鴿子。喂鴿子的過程就是善法,因為你在修布施,傳遞了愛心,讓動物們得到了食物,本身就是善法。如果我們只是為了開心、好玩,甚至只是為了哄孩子,不讓小孩哭鬧,才給他一個面包讓他去喂鴿子、喂魚,內(nèi)心沒有意識到這是善法,這即是與智慧不相應(yīng)的善法,它的力量相對較小,對你心靈的滋養(yǎng)和改變也沒那么大。但如果你能夠意識到這是善法,做起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今天大家來到戒幢講堂,我們的梵唄團為大家獻上了精心編排的演出,他們每表演完一個節(jié)目,大家都鼓掌,鼓掌本身也是善法,代表隨喜和感謝,也是在回應(yīng)我們梵唄團義工們的付出。這樣的行動除了讓整個氛圍變得溫暖之外,還有更深的意義。如果我們沒有用智慧識別出來過程里的用心,沒有意識到這也是善法,只是別人鼓掌我們也鼓掌,那么它對你的滋養(yǎng)效果就沒有那么大。

  《法華經(jīng)》里講“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當我們來到寺院里,在佛前合掌一拜,心里念一聲佛,供一支香,這每一個部分都是善法。如果我們只是很程序化地這樣做,但沒有辨識出來,沒有意識到這是善法,那么它對你的影響力就沒那么大;可是你一旦辨識到了每一個部分,就會覺得特別不一樣,在心靈上感受到充實,馬上就能體驗到意義感,更重要的是未來依此善法所結(jié)成的果報也會很不一樣。當然,如果再能夠具備空性的智慧,那就更加殊勝了。因此,佛法中很重視在修習各種善法的時候,要與智慧相應(yīng)。

  第二,是不是與歡喜心相應(yīng)。

  假如喂鴿子的時候,你看到鴿子們得到了所需的食物,獲得安樂。這時候鴿子們開心,你自己也很歡喜,那么依此隨喜的力量,這個善法熏習力也會更大一些,果報也會更殊勝。這是第二個區(qū)別。

  第三,主動還是被動。

  比如去寺院里進香,你是有自發(fā)的意愿,還是受了別人的邀約、催促才去做的?大家合掌、問訊、拜佛的時候,你是主動的,還是因為別人都在合掌問訊,我要不做不好意思,也就跟著表示一下?后一種情況仍然是善法,不過這種善法的熏習力量會小一點。

  所以《法華經(jīng)》講:“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來到道場,可能沒有想過要修行,只是當逛公園、旅游,在佛前無意間合了一下掌,隨便地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這都為將來種下了解脫的善根。但如果這些都是主動做的,做的過程中感覺到歡喜,而且能夠辨識出它們是善法,與智慧相應(yīng),符合這三個條件,你所得到的收獲是最多的。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我們同樣學佛,參加同一個法會,有的人收獲很大,而有的人就沒有太大的感覺。同樣的行為,所伴隨的心理活動不同,對人自身產(chǎn)生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力量的差別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就是由上面這三個方面所決定。

  了解了這些,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有意識地把生活中的善法轉(zhuǎn)化成修行,即修善。如何修善呢?首先對我們的行為要有智慧的覺察和分辨;其次,在做的過程中盡量激發(fā)自己的歡喜心,開心地做;第三,化被動為主動。讓我們的身心,不斷地在這種眾善奉行的積極生活中滋養(yǎng)和提升。

  所以具備分辨善法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論典里提到,我們可以經(jīng)常造作的善法其實非常多,剛才只是簡單舉了幾個例子。大家聽了之后可能會感嘆:原來我今天早上來寺院已經(jīng)修了這么多善了,自己都還不知道!如果對哪些是善法沒有了解,可能就只覺得環(huán)境挺好的,跟大家一起拜了佛,敬了香,參加了誦經(jīng),聽了講座,還喂了流浪貓,挺開心的,然后就回去了。但是你不知道為什么開心,其實是因為過程中很多善法已經(jīng)在你身心里生起來了,在滋養(yǎng)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