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法華經大成(釋普門品)
○五婦女身。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xiàn)婦女身而為說法!
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xiàn)命婦賢媛等身。
○六童男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xiàn)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眾生不壞男根,即現(xiàn)童男。不求侵暴,即現(xiàn)童女。侵暴者,謂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七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xiàn)之而為說法。】
八部樂脫其倫,菩薩皆現(xiàn)身,說其本倫脫離之法。
○八金剛身。
【「應以執(zhí)金剛神得度者,即現(xiàn)執(zhí)金剛神而為說法。】
梵語跋阇羅,此云金剛;梵語波膩,此云手;謂手執(zhí)金剛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末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愿為金剛力士,護千兄教!贡私浂嘤行蔚人念悾瑹o金剛一類,此一即護佛教之正神也。眾生志愿勇猛,護持佛法,菩薩現(xiàn)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次結略指廣。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結略。種種形等,指廣,以菩薩隨類變現(xiàn),何止三十三身?應化逐緣,豈局娑婆世界?種種形,身廣也。游諸國土,所化處廣也。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正答普門法竟。
○二勸興供養(yǎng),又二:初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埂
佛答前問后,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字,故勸受持。答后問末,勸供養(yǎng)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yè)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yǎng)也。「是故汝等」下,勸供養(yǎng)。「是觀世」下,出供養(yǎng)意,由救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益,皆得無畏。「是故」下,結嘆稱美。
○二受旨,又五:初奉命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辜唇忸i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埂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無盡位既高深,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答:「言百千者,但舉數(shù)多,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瓔珞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tǒng)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縱交羅,非法施而何!」
○二觀音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yǎng),我未奉命,那忽輒受?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以有余奉不足,施受兩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余,彼不足,義安在哉?
○三無盡重舉。
【無盡意菩薩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埂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
○四佛勸當愍。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即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中來,顯一瓔之福,周濟無涯,門庭施設,勝也何如!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
○五受已奉佛。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以一瓔作二分者,表于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勸興供養(yǎng)竟。
○三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xiàn)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游此世界之問,長行竟。
○二偈頌文后重頌,什師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后方添入。有二十六行,分三:初一行,雙頌二問。二二十二行,雙頌二答。三三行,雙頌二勸。且初一行,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世尊妙相萬德莊嚴,嘆相即美德,問彼,兼含次問。
○二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二:初二行,總嘆行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fā)大清凈愿!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觀音行」者,一心三智,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不動真心,現(xiàn)種種形,故云善應。一切國土處處現(xiàn)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愿廣。歷劫者,經劫難量。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行,方名侍佛。一一佛所,皆發(fā)凈愿,由菩薩行愿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身普度一切也。
○二二十行,別頌二答。又二:初十四行,頌初答觀音得名。二六行,頌次答普門示現(xiàn)。初又二:初一行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yè)機也。見身故禮,身業(yè)機也。心念,意業(yè)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聞名注念,見形禮拜,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
○二十三行頌別答,又二:初十二行,頌七難。曲分十二:初一行頌免火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下頌,與長行事相不同,又增幾種。謂十四無畏,特舉大略,實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難,故加頌之。
○二一行頌免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三一行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四一行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五一行頌免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zhí)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一行頌免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七一行頌免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八一行加頌免咒詛毒藥難。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還著本人者,凡咒毒藥乃用鬼法,欲害于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如譬喻經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時衰老,多有廢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招得殺鬼,敕曰:『彼辱我,往殺之!簧街杏辛_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恢魅巳缃,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卻殺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梵志得活!箹|坡云「還著失慈,當云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兇。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污己身,將頭觸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于彼,亦非行人起心愿著彼也。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今正念觀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九一行頌免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十一行加頌免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十一一行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十二一行加頌云雨難。
【「云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二一行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三毒熾盛,眾苦逼身,男女皆無,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之。頌初答觀音得名竟。
○二六行頌次答普門示現(xiàn),分四:初二行,明身業(yè)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xiàn)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fā)通,故得普門示現(xiàn)自在也。常論惡趣,但局三途,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苦也。
○二二行意業(yè)普觀。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愿常瞻仰。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真以息忘,凈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此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愿仰而依之,大士之所以應身示現(xiàn)者,實賴于此耳。「無垢」下,嘆上五觀。無垢慧日,嘆觀智之體,伏災普照,嘆觀智之用。
○三一行口業(yè)說法。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初句為法現(xiàn)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等。次句菩薩以慈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喻如大云,故云慈意等。二輪既施,然后說法,三句正說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藥,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說那知,于慈云中,澍大法雨,眾生蒙潤,一切煩惱猛焰,悉皆滅除也。慈云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能滅是利益也。
○四一行加頌官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系訟庭,身臨戰(zhàn)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怨仇,此時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彌顯大士神智之力也。
○三三行雙頌二勸,又二:初一行一句,頌勸持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
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潮音者,應不失時。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大士具如是德,度脫眾生,故須時常持念,不間不疑,無不隨心滿愿。若也疑兕在懷,朝勤夕怠,無惑乎大士之不應也。
○二一行三句,頌勸供養(yǎng)。
【「觀世音凈圣,于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埂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名凈圣。冥資不虛,于苦惱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具一切功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問答顯德竟。
○二聞品得益,又二:初持地稱嘆。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yè),普門示現(xiàn),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埂
寶云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種子所依,七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亦爾,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故聞此品而稱嘆之。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通。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以真觀凈觀,照心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謂之普門。自萬物而反,照無不融,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yè)。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也。以自在名業(yè),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功德不少者,顯自在之業(yè),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茍能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于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yè),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聞者功德不少,此菩薩聊知分曉也。
○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fā)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謂無同等之物,與此齊等也。以如來最上之德,證窮法界淵底,毗盧有師,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皆立下風,無有同等之物與之齊等。觀音體此以成普門之行,隨類應化,無等與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fā)如是心也。普門圓應竟。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
- [佛學常識]六和敬是指什么?是哪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