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拘睒彌地方僧團的紛爭

\

  有一次,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的比丘們,因為對一位比丘的犯戒與否,有不同的認定而起了爭執(zhí),后來僧團分裂,形成對峙的兩方,彼此互相謾罵攻擊。

  佛陀聽到了這個消息,前來瞿師羅園,想為他們排解。

  首先,佛陀確認起爭執(zhí)的傳言是否屬實,問比丘們說:

  「比丘們!聽說你們?yōu)榱艘患附渑c否之事起了爭執(zhí),彼此以言語互相攻擊,而不是互相規(guī)勸、慰問,大家不同意對方、不和睦,是嗎?」

  「是的,世尊!」

  「比丘們!有六件事,有助于僧團的向心力,使僧團保持無諍、和合、團結(jié)。哪六件事呢?那就是對僧團的同修們,不論是在公開的場合,還是在私底下,都要『身慈』、『口慈』、『意慈』、『飲食均分』、『戒律共守』、『見解相應(yīng)』。

  比丘們!這六件事中,最首要、最具向心力與凝聚力的,就是『見解相應(yīng)』了,也就是那圣者解脫之見;能令實踐者趣向苦盡之見。比丘們!這就像重閣高塔的塔頂一樣。

  比丘們!如何依圣者解脫之見,實踐趣向苦盡呢?透過自省,比丘知道自己應(yīng)離貪、瞋、昏沈、掉悔、疑、世俗之見、與人爭執(zhí)等,會使自己不能如實知見事情真相的纏縛,這是圣、出世間、不共凡夫的第一智。

  其次,深知對此見之修學(xué)、再修學(xué),能獲得內(nèi)心的寂靜,這是圣、出世間、不共凡夫的第二智。

  其次,確知這是其它沙門、婆羅門所不曾有的見解,這是圣、出世間、不共凡夫的第三智。

  其次,一如正見具足者的特質(zhì)一樣,一旦犯錯,即能發(fā)露懺悔,改過永不再犯,就像嬰兒的本能,當(dāng)手腳一碰到火,就立刻反射收回一樣,這是圣、出世間、不共凡夫的第四智。

  其次,一如正見具足者的特質(zhì)一樣,對同修們戒、定、慧的增上,始終保持熱忱的關(guān)心,就像母牛護小牛一樣,這是圣、出世間、不共凡夫的第五智。

  其次,一如正見具足者的精進力一樣,以渴望之耳,傾聽如來教導(dǎo)的法與律,這是圣、出世間、不共凡夫的第六智。

  其次,一如正見具足者的精進力一樣,一受教于如來法與律,便能獲得義之感化,獲得法之感化,獲得來自法的喜悅,這是圣、出世間、不共凡夫的第七智。

  具足這七支的圣弟子,就獲得了預(yù)流果了。」

  然而,拘睒彌的比丘們卻對佛陀說:

  「世尊!這是我們的事,請不必為我們掛慮。」

  「怎么,愚人!你們這樣說是不信如來的話嗎?」

  接著,佛陀又為比丘們說了長生太子「忍辱止諍」的故事:

  許久以前,舍衛(wèi)城的國王名叫長壽王,有一次被波羅奈國梵摩達王所侵略,兵敗國亡而逃入深山中。后來,長壽王因事潛回舍衛(wèi)城,暴露了行蹤,終于被逮捕處死。臨死前,遺言給他的兒子長生太子,要他「無怨能勝怨」。之后,長生太子以優(yōu)異的彈琴歌唱能力,獲得梵摩達王的寵愛而成為身邊親信。有一次,梵摩達王在長生太子的腿上睡著了,剛巧侍衛(wèi)、軍隊都沒跟在身邊,長生太子見機會難得,拔劍要殺梵摩達王,以報亡國殺父之仇。但當(dāng)他舉劍要下手之際,想到他父王「無怨能勝怨」的遺言而停手了,梵摩達王也向長生太子懺悔,歸還了舍衛(wèi)國,雙方達成和解。

  說完這個故事后,佛陀再一次告誡拘睒彌的比丘們說:

  「比丘們!你們要知道,過去國王們雖也有國與國之間的爭執(zhí),尚且能不相傷害,何況是出家修學(xué),要舍離貪、瞋、癡的比丘們呢!你們應(yīng)當(dāng)從這個故事,了解到互相爭斗是不對的。你們有同一老師,同一修學(xué)內(nèi)容,不要再互相爭執(zhí)攻擊了!

  然而,拘睒彌的比丘們還是不接受佛陀的勸誡,回答佛陀說:

  「請世尊不要掛慮我們的事,我們自己會處理!

  佛陀看他們聽不進勸告,就離開他們,到跋耆國去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