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 >

慈悲化鯨度眾生

  慈悲化鯨度眾生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經(jīng)是一位商人,名叫貧窶,他經(jīng)常在國與國之間做買賣。這一次,貧窶與一群好朋友們又乘船遠(yuǎn)至他國去做生意。

  在海上航行的途中,貧窶不時來到甲板,站在這里透氣,當(dāng)貧窶望向海洋時,忽然見到海中的大魚追食著小魚群,只見大魚群快速的張開大嘴不斷的吞食著,小魚們倉皇的逃避,卻躲不過被大魚吞食的命運(yùn),成群的小魚很快就消失在大魚的口中,它們的生命就這樣消失。

  貧窶感嘆著小魚的無助與弱肉強(qiáng)食的無奈,他想著:「生命源遠(yuǎn)流長,在不斷的變換外形中綿延,不知道這個道理的眾生卻在每一生中互相爭奪與殺伐,造成后世更深的怨懟與仇恨,冤冤相報無盡。我愿以自己的色身布施給魚兒們,以換取無數(shù)的小生命,不再被大魚所追殺!

  于是貧窶跳入海中,舍身布施行菩薩道。在這一生命終之后,轉(zhuǎn)世投胎為身體巨大的鯨魚王,領(lǐng)導(dǎo)著海中的魚群自在生活

  在靠近海邊有一小國,正遭逢嚴(yán)重的旱災(zāi),人民無以為食,竟然互相殺害,彼此啖食人肉維生。慈悲的魚王知道了,心里想「這是多么悲慘的事!旱災(zāi)什么時候才會結(jié)束呢?他們這樣互相啖食,終會走上絕境的!

  于是魚王游到淺灘上,希望以自己的身體維持大眾的生命。海邊的居民看到這么大的魚,喜出望外,他們感謝天神送來了食物,紛紛互相走告:「大家快來!有一條大魚停在岸邊,大家趕快去食用!

  就這樣,每天都有人帶著刀,在鯨魚王的身上任意的割下他們所需要的魚肉來維持生命,鯨魚王龐大的身軀被刀切割得遍體鱗傷。幾個月過去了,鯨魚王忍著痛,居然還活著。魚王犧牲自己以救活大眾的這種大慈悲心感動了天神,天神從天界來到鯨魚王的身邊,合掌問道:「慈悲的鯨王啊!您用自己的身體養(yǎng)活大眾,每天還要忍受人們一刀一刀的割切,這樣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您為什么不舍離這個報身,只要留下魚身給大眾就可以了!」

  鯨王回答:「我不能這么做!如果我死了,這魚身很快就會腐爛掉,人民將再度陷入饑餓的困境,又會開始互相殺害、啖食人肉以生活。我實在不忍心見到這種慘狀再度發(fā)生,所以,我一定要堅持活下來。」天神被鯨王這種舍己救人的愿心所感動,由衷的贊嘆:「鯨王。∧@么樣的慈心廣大,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佛果,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有一天,一位村民拿著斧頭,爬到鯨王的頭上,用力的砍下鯨王的頭帶回家烹食,鯨王才因此結(jié)束了這一世的生命。

  舍報的鯨王轉(zhuǎn)世為皇太子,太子生來聰慧,在成長過程中,處處都流露出悲天憫人的胸懷,深受國人的愛戴。

  有一年,國內(nèi)旱災(zāi),農(nóng)作沒有收成,國人貧困潦倒,皇太子于是建議父王免除國人的稅收,自己也是粗食淡飯,盡力的救助人民。他深深的懺悔,自己沒有福報,所以不能福庇子民;由于自己的罪業(yè),使人民生活在災(zāi)難中,不能安居樂業(yè)。

  太子于是長跪發(fā)愿:「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上天的甘露潤澤,期望能解除國人的災(zāi)難,人民都能豐衣足食,生活得無憂無慮!固影Q的懺悔,他真誠的希望人民能安樂的生活。他至誠的發(fā)愿,感召了大慈悲的佛陀帶領(lǐng)五百位出家比丘來到太子的國家,讓他們培植福田。佛陀與眾比丘才剛踏上邊界,國王、太子帶領(lǐng)著皇族都來恭迎佛陀到皇宮接受供養(yǎng),一路上,百姓們歡喜得匍匐于地,恭敬的頂禮佛陀。當(dāng)佛陀安詳徐步的走過時,大眾感受到佛陀的慈祥與光明,他們覺得災(zāi)難即將過去了。

  見到佛陀的太子,悲喜交集;悲的是由于自己的罪業(yè)深重,使人民遭受饑饉之災(zāi),喜的是佛陀慈悲普照,為人民種福。太子在佛陀面前涕淚悲泣,長跪頂禮的說道:「佛!國家久旱不雨,至使五谷不收,這都是我沒有福報,我的罪業(yè)帶給子民的是災(zāi)難。慈悲的佛。∥以敢鉅奚约阂該Q取人民的安泰!狗鹜踊卮鹫f:「太子!你的慈悲喜舍是十方諸佛菩薩都知道的。∧阏嬲\的懺悔與發(fā)愿,即將解除國內(nèi)的災(zāi)難!

  不多時,天上降下甘霖,解除了長久的旱象,人民感恩佛陀的普照與仁心愛民的君王。由于佛的教化,大眾學(xué)到了唯有互相幫助、彼此體諒,化解心中彼此的分別、嫉妒與仇恨,才能使這個共同生活的地方免于災(zāi)難。國家中所有人民更加恭敬三寶、深信佛法,真正做到信受奉行。從此以后,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省思

  「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是落實菩薩行門的箴言。

  人們的煩惱與痛苦,大多來自于「我」,因為我執(zhí)深重,因此養(yǎng)成了自私的習(xí)氣,心念常在比較中,生活便有許多是非與煩惱。

  什么時候才能放下「我」?唯有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時候!如同母親對自己的小孩,無怨無悔的付出,慈母的光輝令人動容。菩薩視眾生如己子,不也是同樣的胸懷?只是菩薩無私,所愛的沒有親疏之別。因為把大眾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我執(zhí)」的煩惱自然放下,不僅成就自己菩薩的志業(yè),也度化了眾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