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謙之案:傅、范本「不言」、「不知」下並有「也」字。河上公、王弼諸本及理惑論、文選魏都賦、運命論兩注引均無二「也」字。輔行記三引同,惟「者」作「則」。莊子天道篇:「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怪边[篇:「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拐Z皆本此,亦無「也」字。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嚴可均曰:「解其忿」,河上作「紛」,王弼作「分」。
武內(nèi)義雄曰:敦、景、遂三本作「忿」,蓋「紛」為「忿」之借字。
謙之案:景福、嚴遵、高翿亦作「忿」,邢玄、磻溪、樓正、柰卷、顧、彭、傅、范、趙作「紛」。案呂覽慎大篇「紛紛分分」,注:「恐恨也。」疑「分」字為「棼」字之省字。左隱四傳「猶治絲而棼之也」,釋文:「亂也!雇醣尽附馄浞帧,即解其紊亂也。敦、景、遂本作「忿」。按廣雅釋詁三:「忿,怒也!挂紫髠:「君子以懲忿窒欲!钩o懷沙「懲改忿兮」,注:「恨也。」「改忿」亦即「解其忿」,二說均通。
易順鼎曰:按此六句皆已見前,疑為複出!复炱滗J」四句,與上篇第四章同,乃上篇無注,而此皆有注,疑此注亦上篇第四章之注也。文選魏都賦、運命論兩注皆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謂玄同」,並無此六句,可證其為衍文矣。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嚴可均曰:「不可得而疏」,河上「不」上有「亦」字,下二句皆然。羅振玉曰:景福本無「而」字,下五句同。
謙之案:敦、遂二本無六「而」字,嚴、彭、傅、范無「故」字,傅、范本有「亦」字,下同。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畢沅曰:王弼無「亦」字,下同。又「害」作「劌」。蘇靈芝書作「穢」。說文解字:「劌,利傷也!篃o「穢」字。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嚴可均曰:諸本無「亦」字,河上有。
謙之案:「而疏」句,柰卷有「亦」字!付Α、「而賤」句,柰卷、顧歡有「亦」字!覆豢傻枚F」,趙無此句。又莊子徐無鬼篇:「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語意同此。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門、紛、塵韻(文部)。姚文田、奚侗同。高本漢以兌、銳,門、紛、塵,光、同交錯為韻。兌與銳協(xié),門與紛、塵協(xié),光與同協(xié),此為隔句押韻式。
右景龍碑本六十八字,敦煌本六十字,河上本六十九字,王本六十六字,傅、范本七十字。河上題「玄德第五十六」,王本題「五十六章」,范本題「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