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永昌府東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灣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長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龍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寧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師一萬一千八百十里!队碡暋妨褐菸髂厢柰獾。古為哀牢國,九隆氏居之。漢武帝置不韋縣,屬益州郡。后漢永平初,置瀾滄郡《滇紀(jì)》:漢武置不韋縣,其后復(fù)叛。建武末,酋長賢栗請降。永平初,復(fù)叛。太守張翕討平之,立瀾滄郡。尋改永昌郡治不韋縣!吨尽吩:后漢建武一十七年,哀牢王賢栗始詣越?太守鄭鴻降,求內(nèi)屬。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nèi)屬,因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lǐng)六縣,合為永昌郡。蜀漢迄晉因之。唐屬姚州都督府《唐史》:武后延載初,永昌蠻酋董期等率部落內(nèi)附,后為蒙氏所據(jù),歷段氏、高氏,皆稱永昌府。元初,立千戶所,隸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為府仍隸大理路。二十三年,又置金齒等處宣撫司于此《志》云:元初,置明義軍萬戶所,在今府治東。后為左千戶所。又置四川軍萬戶府,在今城南七里。又有蒙古軍千戶所,在城東五里;鼗剀娗羲,在今城內(nèi),后為中左千戶所。又有爨?軍千戶所,亦在城內(nèi)。后為左千戶所,軍營俱明初廢。明洪武十五年,仍置永昌府,又立金齒衛(wèi)。二十三年,省府,以金齒衛(wèi)為軍民指揮使司。嘉靖元年,改為永昌軍民府仍置永昌衛(wèi),領(lǐng)州一、縣二、安撫司一、長官司二。今仍為永昌府。府藩屏邊索,控馭群蠻。自漢開西南夷,始通中國!度A陽國志》:武帝度瀾滄水,置不韋縣。是也。東漢建武中,西南夷棟蠶叛,詔劉尚討之。尚追破之于不韋,斬棟蠶帥,西南夷悉平。永平十二年,哀牢內(nèi)附,置永昌郡,西南益少事。及晉末,而群蠻竄居其間,遂與中國絕。南詔異牟尋破群蠻,略其人以實(shí)內(nèi)地。及大理時(shí),白蠻復(fù)熾,漸復(fù)故地。元征白夷,復(fù)歸版圖。明初,克大理,沐英等遂分兵取鶴慶,略麗江,破石門,下金齒,以為西陲保障。正統(tǒng)初,麓川作亂,金齒實(shí)扼其沖。征集軍糧,悉會(huì)于此,以漸克平。蓋誠必爭之地矣。
保山縣附郭。漢不韋縣地。元為永昌府治。明為永昌金齒二千戶所,屬金齒衛(wèi)。正德十四年,改設(shè)新安千戶所。嘉靖元年,始改置今縣,取大保山為名,編戶九里!鹩啦墙窀,舊系土城。唐天寶中,南詔皮羅閣所筑。西倚大保山麓,段氏因之。元至元間,復(fù)修筑。明洪武十五年,又因舊址重修,尋廢。十八年,改筑?以磚石。又于大保山絕?為子城,設(shè)兵以守。二十八年,復(fù)辟城西羅大保山于城內(nèi),設(shè)八門。其南門曰鎮(zhèn)南,東北曰拱北。外皆有子城,辟二小門。嘉靖二十八年,復(fù)增筑西城,浚濠為固。萬歷二十八年,復(fù)修浚焉。今城周十四里有奇。不韋廢縣在府東北,漢置!度A陽國志》:武帝渡瀾倉水,置不韋縣,徙南越相呂嘉宗族以實(shí)之,名曰不韋,彰其先人惡行也。本屬益州郡。后漢建武二十一年,劉尚討棟蠶叛蠻,破之,追至不韋,諸蠻悉平。永平中,置永昌郡,治此。晉初因之,元康后荒廢!端(jīng)注》:不韋縣北去葉榆六百里。
哀牢廢縣在府西南。故哀牢王國。后漢永平中,哀牢王柳貌內(nèi)附,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劉昭曰:哀牢在牢山絕域,西南去洛陽七千里!锻ㄖ尽吩:府治東即漢哀牢縣故址,元為永昌府治。明初,改為中千戶所。金齒城今府城也。百蠻之俗,以金裹兩齒者曰金齒蠻,漆其齒者曰漆齒蠻,文其面者曰繡面蠻,刺其足者曰花腳蠻,以彩繩撮髻曰花角蠻。又或以銅圈穿其鼻,墜其耳,總曰哀牢蠻。謂之金齒,因其俗也!对尽:金齒之地,在大理西南。瀾滄江界其東,與緬地接其西,土蠻凡八種:曰金齒,曰白夷,曰?,曰峨昌,曰驃,曰纟解,曰渠羅,曰比蘇。金齒蠻本名芒施蠻,自異牟尋破諸蠻,金齒種衰。其后浸盛,元因置金齒等處安撫司,又改為宣撫司。楊廷和曰:元?jiǎng)?wù)遠(yuǎn)略,創(chuàng)立金齒等司于銀生?甸,其地去今府千余里。后以遠(yuǎn)不可守,移其名于永昌府,其實(shí)非金齒故地也。《志》云:元時(shí)城中有爨?千戶所,今改為右所軍營。明義萬戶府,今改為左所軍營,回回千戶所,今改為中左所軍營。又城西南門曰龍泉門,東南門曰鎮(zhèn)南門,西北門曰永鎮(zhèn)門,東北門曰仁壽門。
密堵城在府南境。明萬歷十五年,緬酋入寇,陷密堵、速松二城,官軍擊走之。或曰:速松城亦在境南。
○大保山在城內(nèi),正西。嵯峨東向,高千余丈。橫岡數(shù)里,山巔平衍,可習(xí)騎射。周遭林木蒼翠,稱為奇勝。諸葛武侯嘗掘山腳以防蠻叛,深可三丈余,鐵物間之!饘毶w山,在城西北永鎮(zhèn)門外,以形似名。山勢がテ,為眾山之冠。右曰梯山,左曰玉壺山,山麓有石竇,流泉甚清!痨`鷲山,在城北八里,高如寶蓋,延袤七里余。山巔有報(bào)恩寺,俗呼為大寺山。
九隆山城西南七里。山勢起伏,凡九分,為九嶺,一名九坡嶺。其麓有泉,自地涌出,凡九竇,土人?石為池承之。其下匯為大池,可三十畝。名曰九龍池,或謂之易羅池。相傳蠻婦沙壹者浣絮池中,感沉木而生九隆,種類遂繁,世居山下。諸葛武侯南征時(shí),嘗鑿斷山脈以泄其氣,有跡存焉!鸱▽毶,在城南十里,勢鄰九龍而沙河限之。又南五里為臥獅山,高百丈,袤二里!鸸偈猩,在城南二十里,下有芭蕉湖,最幽勝。其北為官市堰,沙河水所經(jīng)也。
哀牢山府東二十里。本名安樂。蠻語訛為哀牢。孤峰秀聳,高三百余丈,雄峙西陲,延袤三十里許。山下有石如鼻,二孔出泉,一溫一涼,號為玉泉,因亦名玉泉山。又有諸葛井,在巨石間,可飲千人!瘌P溪山,在府東三十里,上有呂公臺!吨尽吩:不韋廢縣在其麓。又筆架山,在府東南三十里,有五峰如指。
虎嶂山城西北二十里,有溫泉,可浴。其相近者曰云壺山,以山多白石而名。又五里曰云巖山,山高二百丈,盤回三里許。昔人嘗因巖石鑿為臥佛,因名臥佛山。
峽口山府東南四十里,下有石洞,廣二丈,高半之一。郡之水俱泄于此。陰流地中,達(dá)于施甸枯柯,下瀾滄江。洞多魚,亦名魚洞!鹛炀,在城東北三十里,岡陵四繞,中有平地可居,亦謂之石澗山。
羅岷山在城東北八十五里瀾滄江西岸。高千余仞,延袤四十余里!吨尽吩:府北十里又有白龍山!鹞荽采,在府南七十里!兜岢逃洝:繇永昌過蒲縹驛,經(jīng)屋床山,箐險(xiǎn)路狹,馬不得并行。過山至潞江之外,為高黎貢山,是也。
瑪瑙山在城西百里。山產(chǎn)瑪瑙石,哀牢山之支脈也。又有風(fēng)洞山,在府西八十五里。風(fēng)自洞出,因名!瘕埻鯉r,在城西十五里。一山中斷,兩崖壁立,如斧劈然。
○瀾滄江在城東北八十五里羅岷山下。廣二十六丈,其深莫測!兜岢逃洝:自沙木和十亭而畸至永昌,途經(jīng)瀾滄江,江流介二山之趾。兩崖壁峙,截若墉垣,因?yàn)闃蚧。纜鐵梯木,縣跨千尺。束馬以渡。又西為江坡,有徑路。新辟爰建一亭!吨尽吩:跨瀾滄江者為霽虹橋。守永昌者往往扼江為險(xiǎn),橋其重地也。余見大川瀾滄江。
潞江在府南百里,舊名怒江。源出吐蕃界,經(jīng)潞江安撫司北,又東南經(jīng)府境,復(fù)南流入孟定府境。兩岸陡絕,夏秋間瘴癘尤甚。詳見大川潞江。
上水河在城內(nèi)。又有下水河,源出九龍池及寶蓋山箐。合流入城,貫穿委港而達(dá)于東河。東河亦曰郎義河。源出龍泉,流經(jīng)郎義村,合清水河,南入峽口洞!鹕澈,在城南七里,源出九隆山,南流入于峽口,洞有眾安橋跨其上。
清水河城北二十里!吨尽吩:河有二源:一出府北阿隆村,一出甘松坡下,合流至潞江城。東北折而東合鳳溪郎義河。又經(jīng)府城東南,合沙河諸水,入峽口洞。今府北二十里有北津橋,為屋其上。又東十里有東津橋,皆跨清水河。
沙木河在城東北百十里。自順寧府流入,合鉛山澗水,匯流三十里入瀾滄江,有鳳鳴橋跨其上。青華海在府東五里,匯諸流為池。又九龍山麓有九龍池,泉有九竇,亦曰易羅池。又響水灣,在府北六十里。泉如瀑布,聲若鳴金,即瀾滄江回折處也。
龍泉有二:一在司城北郎義村,折為三派;一在石叢村,皆有灌溉之利。劉寅《記》:永昌之城,右倚巍山。下有泉汪然涌出,停畜為池,周環(huán)數(shù)百步,澌而東南。灌田千余頃,謂之龍泉,或曰即九龍池也。
大諸葛堰在城南十五里。其東有東岳堰及小諸葛堰,皆有灌溉之利!鸬槲惭,在城南二十里,周廣二里。
○清水關(guān)在城西北臥佛山之西,扼清水河之要。元時(shí)建,今設(shè)清水驛,亦設(shè)巡司于此。○山達(dá)關(guān),在城東北七十五里。其處又有阿章寨。《志》云:保山境內(nèi)有甸頭、水眼關(guān)二土巡司,俱萬歷中裁。諸葛營在城南七里。一名諸葛村。舊《記》:孔明既擒孟獲,移師永昌,即金齒也。城南八里西山下,武侯嘗屯兵其間。師還,民構(gòu)祠祀之,因名!吨尽吩:元時(shí)有四川軍萬戶府,在諸葛營后,土人居于營前。小海子內(nèi)有土阜一區(qū),周遭三十三丈,高六尺,隨水高下,巨潦不沒。相傳為孔明豎標(biāo)臺!兑唤y(tǒng)志》:武侯旗臺在東岳堰內(nèi)!鸾痣u村,或云在城東五里,有金雞泉,一溫一涼,四時(shí)可浴。泉北有將臺,高丈余,廣倍之。相傳蜀漢時(shí)永昌掾呂凱筑此,以拒雍?。村后有蒙古千戶所廢址,土人居之。沙木和驛在府東北沙木河側(cè)。巡司亦設(shè)于此!兜岢逃洝:自永平縣七亭而崎達(dá)沙木和。土人謂坡為和也。途經(jīng)鐵場坡、花橋哨、蒲蠻哨、丁當(dāng)丁山關(guān),皆高險(xiǎn)。蒲蠻者,孟獲遺種也。今城南六十里,有蒲縹驛!锻烈目肌:蒲蠻居瀾滄江以西,一名樸子蠻,性勇為盜,以采獵為業(yè)云。
霽虹橋府北八十里,跨瀾滄江。武侯南征,孟獲架橋濟(jì)師,后以索為之,修廢不一。元至元中,也先不花重修,名曰霽虹。明初鎮(zhèn)撫華岳置二鐵柱于兩岸以維舟,時(shí)遭覆溺。后架木為橋,又為火所焚。弘治十四年,備兵使者王槐構(gòu)屋于上,貫以鐵繩,行者若履平地。南北往來,此為孔道,亦曰瀾滄橋。
永平縣府東北百七十里,東至趙州界百七十里。本漢博南縣地。晉因之,后改永平縣。唐時(shí),蒙氏改為勝鄉(xiāng)郡,后段氏因之。元初,廢郡,立永平千戶所,后復(fù)為永平縣,屬永昌郡。今因之。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七里。
○博南廢縣在縣南東。漢永平中所置縣也!栋Ю蝹鳌:章帝建初二年,哀牢王類牢反,攻越?。永昌太守王尋奔??榆,哀牢遂攻博南,焚燒民舍。明年詔發(fā)蠻漢兵進(jìn)討。邪龍人鹵承等應(yīng)募,率諸郡兵大破類牢于博南,斬之。即此。今其地名江東村。
永平守御城在縣治東北。城周三里有奇,洪武十五年建。內(nèi)有金齒前前、右右二千戶所!吨尽吩:洪武十九年,縣城立木為柵,跨銀龍江上。三十六年,易以磚石。萬歷二十八年,議者以江流貫城南,小關(guān)洞開,每值水涸,竊盜輒乘以出入。乃浚東西兩濠,引江水分流城外,會(huì)于城南,砌塞水洞為城垣云。
○博南山縣西南四十里。漢武通博南山,即此。一名金浪顛山,俗訛為丁當(dāng)丁山。極險(xiǎn)隘,為蒲蠻出沒之所。北麓有泉,流為花橋河!度A陽國志》:博南縣西山,高三十里,趙之得蘭倉水。有金沙,洗取融為金!兜崮下浴吩:博南山高二十里,上有鐵柱,為西陲要道。和丘山縣西三十里,高千余仞,云合即雨。東麓一潭,四時(shí)澄徹,流為木里場河。西麓有泉,流為曲洞河!鸹蛏,《志》云: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鐵礦。又縣西南五里有髑髏山,縣北八里有羅木山。
羊街山縣北四十里。山半涌泉,周圍五尺,名曰一碗水,行者咸掬飲之,地名碗水哨。○羅武山,在縣東北百十里,高百五十丈,山半有泉,勝備江發(fā)源于此。
橫嶺山縣東北百三十五里。山極陡峻,驛路經(jīng)其上。其西有泉,下流為九渡河!饘毑厣,在縣東七十里,一名觀音山。相傳武侯南征,至此迷道,遇一老嫗,呼犬從絕徑中出,始得路。兵旋,建廟祀之,俗名娘娘叫狗山!疸y龍江在縣治東半里,守御城跨其上。源自縣西上甸里合木里場河,又南合曲洞河,又東南過薩佑河、花橋河,又東南入瀾滄江!吨尽吩:銀龍江每孟冬時(shí),近曉有白氣橫江,盤旋如龍,因名。一名太平江。有昌平橋跨之,長四十丈,高二丈五尺,廣二丈,瓦亭十有二。亦曰太平橋。其東北又有安定、通市二橋。《志》云:曲澗河在縣西三十里?h西四里有桃源河,皆注于銀龍江。
勝備江在縣東北百里。出羅武山,引流而東南。合九渡、雙橋二河,至蒙化府,合漾備江!吨尽吩:九渡河在縣東北五十里,出橫嶺山。沿水繞流,上跨九橋,故名;蚝釉诳h西南三十里。源出博南山,下流入于銀龍江!兜岢逃洝:出下關(guān)石橋,至碗水哨。又西為四十里橋,又西為響水澗橋。循澗行,巨石峭?Ф,鳴若轟霆,類嘉陵散關(guān)。近關(guān)有花橋,橋皆架木飛梯,橫?耆懸度,行人戰(zhàn)栗,所謂花橋河也。
○丁當(dāng)丁山關(guān)在博南山。山路峻險(xiǎn),置哨守于此。○上甸關(guān),在縣北二十里,有上甸定夷關(guān)巡司戍守。
花橋關(guān)在縣西南四十里,下有花橋河,控扼險(xiǎn)?厄之處也。今改曰玉龍關(guān)。
諸葛寨縣北三里。相傳武侯駐兵處!痍P(guān)索寨,在縣東北五里,周回二里。俗傳蜀漢將關(guān)索所筑,寨下有洞,首尾相通。樵牧過之,嘗聞洞中有戈戟聲。
永平驛在縣治東五里。又東九十里為打牛坪驛,兼設(shè)巡司于此。又六十里為蒙化府之漾備驛!兜岢逃洝:自漾備驛九亭而達(dá)打牛坪,途徑橫嶺。其高傍云,梯箐以升。又西為云龍橋。又西為大斗坡,而后至坪。相傳武侯南征,駐師茲坪。辰值立春,鞭土牛以訓(xùn)蠻耕,遂以名驛。又自打牛坪十亭而畸達(dá)永平縣,有畢勝橋,觀音叫狗山,諺名娘娘叫狗山。其間有九轉(zhuǎn)十八灣之險(xiǎn)。
騰越州府西南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南甸司界二十五里,西至麻里長官司界三百里,北至茶山長官司界二百四十里。
漢為永昌郡西境越賧地。唐為羈縻州地。貞元中,南詔異牟尋逐諸蠻,置軟化府。后白蠻徙居之,改騰沖府。大理因之。元憲宗三年,府酋高救內(nèi)附。至元十一年,改騰越州又置騰越縣。十四年,復(fù)改騰沖府仍治騰越縣。二十五年,縣廢而府如故,隸大理路。明初因之。洪武末,改騰沖守御千戶所,隸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正統(tǒng)九年,升所為軍民指揮使司,隸云南都司。嘉靖二年,改置騰越州編戶八里,屬永昌府。今因之。
州山川險(xiǎn)?厄,為諸蠻出入要害之地。洪武中,麓川蠻入寇,自騰沖屠永昌,沐英討平之。正統(tǒng)初,麓川酋思任發(fā)作亂,攪南甸,突干崖,徑犯騰越,屠其城柵。守潞江督臣王驥等進(jìn)討,復(fù)騰沖,然后直搗賊巢。蓋西南有事,州實(shí)當(dāng)其沖也!吨尽吩:州與孟養(yǎng)、緬甸諸蠻接境,出州之鎮(zhèn)夷關(guān),即南甸、干?二宣撫司。渡金沙江,則大小孟艮之地。其為控扼之要也,允矣。
○騰越廢縣即今州治。元至元中置縣,騰沖府治焉,后廢。《志》云:州舊無城。明正統(tǒng)十四年,再征麓川,大兵駐此,因筑土城。十五年,?以磚石,周八里有奇。嘉靖二十九年,復(fù)筑濠為固城,周七里云。今城西北有土城遺址!鹪降閺U縣,在州東北。元置此縣于越甸,尋省入府。又古勇廢縣,在州西百里。元置此縣于古勇甸,尋廢。
順江州城在州南。元至元十一年置。至正七年,酋長樂孫求內(nèi)附,立宣撫司,尋廢入騰沖府!鹆_密城,在州北三十里,舊為蠻酋所居,今濠塹猶存。又州西山平原中二里有西源城遺址,相傳段氏所置城也。
○來鳳山城南四里,亦名龍鳳山。又南三里曰飛鳳山。南去里許曰團(tuán)山,形如龜,林巒相接,多修竹名材!鹎蚰采,在城東五里,下峻上平,可居以避寇。山頂有池,池旁有穴,下注為伽和池。明正統(tǒng)間,麓川賊寇邊,守御官軍據(jù)此立寨,軍民潛避其上,亦名梗寨山。○寶峰山,在州西十里,一名長洞山。又南五里,有水尾山。下干峨山州北十五里。下有池,亦名下干峨。又上干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下有池,名清河,亦名上干峨,周五百余丈。亦曰澄鏡湖。又北有金塔坡!鹜辽,亦在州北十五里,上有龍池,周五十余丈。下亦有龍池,居民祈雨于此,境內(nèi)無旱災(zāi)。
羅生山州東南二十里。峰巒千仞,條岡百里,林木森茂,騰沖之名山也。○あだ山,在州北三十里。山極高峻,云合即雨!鸪嗤辽,在州東三十里。又州西三十五里,有緬箐山,皆高峻。羅左沖山州南六十里。上有鎮(zhèn)夷關(guān),山后即南甸宣撫司。懸?guī)r峭壁,足為華戎之限!兜崧浴分^之半個(gè)山,界限華戎,北寒南暑,迥然各天。
高黎共山州東北百二十里。一名磨盤山。與保山縣接界。山極高峻,中外之限也。詳見名山高黎共!鹈鞴馍,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銀礦銅礦。
馬峰山州東十五里,又州東六十里有橄欖坡,產(chǎn)橄欖。今橄欖坡驛置于此!鹄薰纳,在州西南十里,相傳孔明嘗駐兵于此!鸫笥谥菸鳌S置筌嚱,出吐蕃界,流入州境。州西之水有三:一出赤土山,流為馬邑河。一出あだ山,流為高河。一出羅生山,流為羅生場河,環(huán)繞州城,自東而北而西,并注于大盈江。南入南甸、干崖之境。詳附見大川潞江。
龍川江源出峨昌蠻地七藏甸,繞越甸界,經(jīng)高黎共山北,下流注南甸、干崖及隴川境,合于大盈江。其渡口有橋,舊編藤鋪板以渡,名曰藤橋,在州東七十五里!兑唤y(tǒng)志》:藤橋有三:一在龍川關(guān),一在尾甸,一在回石,俱跨龍川江上。蓋江水湍急,難以木石施工,編藤為橋,繁于岸樹,以通人馬;蛟:龍川蓋麓川江之別名也。
疊水河在州西南,大盈江之支派也。山麓有石?,斷陷百尺,水勢奔飛,吐珠噴沫,觀者毛發(fā)為竦。
大車湖在州南團(tuán)坡下。湖面廣闊,中有小山若浮。○溫泉,有四:一在城北馬邑村,一在城東南大洞村,一在城南羅左沖山村,一在城西緬箐山村。水沸如湯,人多浴者。
○龍川江關(guān)在州東七十里。江之西岸有龍川橋,江上舊編藤鋪板,名曰藤橋。明弘治中,備兵使者趙?ぁ始纜鐵為橋。嘉靖中,潘潤復(fù)修之,為往來要道,置巡司及驛丞。○古勇關(guān),在州西百里古勇甸。又鎮(zhèn)夷關(guān),在州南羅左沖山,有巡司戍此。夾象石在州東龍川江東岸。渡江而西,即高黎共山麓也。明正統(tǒng)三年,麓川思任發(fā)叛,都督方政及別將高遠(yuǎn)渡江而南,逼賊于上江。上江,賊重地也。深入力憊,求救于沐晟。晟以少兵往,至夾象石,不進(jìn)。政等渡江,追至空泥,賊伏四起,我?guī)煾惭。七?王驥等以大軍征麓川。八年,自夾象石下江徑抵上江賊巢,而大軍亦自夾象石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至騰沖云。
潞江安撫司府西南百三十五里。西北至騰越州百五十里。
漢永昌郡地。舊名怒江甸,訛為潞江。元至元十三年,置柔遠(yuǎn)路軍民總管府治怒江甸,隸金齒等處宣撫司,后為麓川宣慰司所據(jù)《元史·志》:其地一名潞江,一名普坪?,一名申??寨,一名烏摩坪?蠻,即《通典》所謂黑爨也。中統(tǒng)初,蠻酋阿八思入朝。至元中,始置柔遠(yuǎn)路云。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柔遠(yuǎn)府。二十三年,改為潞江長官司。永樂九年,升安撫司土官線氏世襲!堵毞娇肌:潞江安撫司而外,有鎮(zhèn)道安撫司、楊塘安撫司與茶山長官司四司,并屬永昌衛(wèi)。司東蔽永昌,西援騰越,南接群蠻,為襟帶要地。
○鎮(zhèn)姚所城《志》云:在司西老姚鳳山之麓,土筑。周四里有奇,磚?四門,覆城瓦屋八百十八間,明萬歷十三年建。
○和埸山司東三十余里。又司南三十里,有掌亢山,司東八十里有雷弄山。
○潞江在司北三十里。本名怒江,以江流洶涌不平也。源出吐蕃,流入司境,南流經(jīng)司城東,又南經(jīng)孟定、芒市而入緬界,下流入于南海。蒙氏封為四瀆之一。江之兩岸皆陡絕,瘴癘甚毒。夏秋之間,人不敢渡。今詳見大川潞江。
○潞江關(guān)在潞江東岸。《滇附錄》云:金齒西上一程曰蒲縹,地猶稍平。過蒲縹驛,經(jīng)打板箐而下潞江,若降深?。四序皆燠,赤地生煙,瘴氣騰空,觸人鼻如花氣。渡龍川江,其炎瘴亦然。○細(xì)甸,在司東南。明正統(tǒng)中,麓川首思任發(fā)叛,督臣王驥言:江北細(xì)甸昔剌等處系賊左臂,恐乘虛竊發(fā),侵犯金齒,阻絕糧道。今分軍二路,別將冉保從細(xì)甸直取孟定,合木邦、車?yán)镏鵀闁|路,而大軍繇西路至騰沖與保會(huì),使賊腹背受敵云。全勝關(guān)在司西!吨尽吩:在鎮(zhèn)姚所南,有偃草坡。明萬歷十一年,參將鄧子龍敗緬軍于此。時(shí)緬人崩潰而下,至今草生不能上指。又松坡營在鎮(zhèn)姚所西南。營南一里,有戰(zhàn)士冢。又所城東南亦有之。
景罕寨在司西南境。明洪武末,平緬諸蠻刁?孟叛,何福討破之于南甸。還兵擊景罕寨,蠻乘高據(jù)險(xiǎn),堅(jiān)守不下。福糧垂盡,沐春馳至。徑渡怒江,馳躪寨下。蠻出不意,遂降。乘勝復(fù)擊崆峒寨,賊潰走。崆峒寨蓋亦在司境。又正統(tǒng)三年,方政破麓川賊于潞江西岸。賊走景罕寨,官軍復(fù)敗之!兜峒o(jì)》云:景永城在隴川宣撫司宅后,磚?,萬歷六年建;蛞詾榧垂示昂闭,恐誤。阿坡寨在司南。隆慶六年,金騰兵備許高征蒲蠻阿坡寨,擒其將蔣裕,于是桑科等二十八寨皆畏服。又有潞江、烏色、平戛三寨蠻亦來附。
鳳溪長官司府東二十五里。本元永昌府地,洪武二十三年置司。
○鳳溪山在司治東。有東西二泉,合流為鳳溪山。去府東北三十里,與哀牢山并峙。或云:漢不韋故縣在鳳溪山下。山有呂公臺,以呂嘉子孫遷此而名。又有木鼓山,在鳳溪山之右,高七里,袤如之。
施甸長官司在府南百里。唐時(shí)蒙氏為銀生府北境。宋時(shí)段氏置廣夷州。元至元十一年,置石甸長官司,后訛今名。明初因之!吨尽吩:司東接順寧,南接灣甸州境。萬歷十一年,灣甸酋景宗真導(dǎo)緬入姚關(guān),焚掠施甸,官軍敗緬,復(fù)收其地。
○秀巖山司東南二里。巖下出泉,注于小羅窯河,北流經(jīng)峽口洞而入瀾滄江。又摩蒼山在司東二里,一名施甸山。孤峰聳秀。又司西十里有石柵山!甬(dāng)歸山,在司西北二十五里,產(chǎn)當(dāng)歸。又甸頭山,在司西南三十里,其南有碧霞山。又司西北四十里有新柵山。
○坪市河在司西。有二源:一出甸頭山,一出石甸寨,合流經(jīng)司西,又南合蒲縹寨澗水,經(jīng)新柵山口,斗?飛下,下流入于怒江。
○蒲關(guān)在司南莽田寨!兜崧浴吩:蒲人散居山谷無定所。永昌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及十五哨、二十八寨皆其種也。元時(shí)為可蒲寨。至元十六年,廣西宣撫使討平和泥蠻,遂徇金齒甸七十城。越麻甸,抵可蒲,皆下之。又有小白夷,熟夷也。環(huán)居于永昌西南境。
猛淋寨在司東南。萬歷十一年,緬蠻寇順寧,遂破施甸、猛淋、盞達(dá)諸寨。官軍擊走之。盞達(dá)寨,見干崖宣撫司!疰(zhèn)安所,在猛淋寨,本金齒千戶所。萬歷十三年移置,改今名。附見:
永昌衛(wèi)在府城內(nèi)。嘉靖中建。
騰沖衛(wèi)在騰越州城內(nèi)。本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二年改置。
◇蒙化府東北至大理府趙州界六十里,東南至楚雄府定邊縣界六十里,南至景東府二百五十里,西至順寧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大理府太和縣界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四百一十里。
漢為益州郡地,后漢永昌郡地。唐屬姚州都督府初天竺張仁果據(jù)此,號白國。傳至樂進(jìn)求,遜位于蒙氏,稱南詔,號陽瓜州《志》云:初羅羅摩及?蠻居此,后蒙氏細(xì)奴邏等城居之,號蒙舍詔,即南詔也。后徙居太和城,以蒙舍為舊都云。宋時(shí),段氏改為開南縣。元初,為蒙舍千戶所。至元十一年,為蒙化府。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年,降為州隸大理路。明初因之,屬大理府。正統(tǒng)間,升為蒙化府土官左氏世襲,編戶三十里!锻ǹ肌:近郡有摩察夷,黑爨之別種也。今仍舊。
府南接楚雄,北距大理,四山環(huán)堵,屹然險(xiǎn)固!鹈缮岢窃诟笔。唐永泰中,為陽瓜州。天寶間,鳳伽異為州刺史,即此。今遺址尚存,地名古城村。元改置蒙化州于此。今府城舊系土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磚城,周四里有奇。門四。○箐口新城,在府東北,有四門,以界趙州、白?川一帶,即所謂蒙化箐口也!鸲孵匠潜比,亦名覆屋山,亦曰棋盤山。又城東有天臺山,望見百里外。又有玄珠山,上有白浮圖。相傳武侯建以鎮(zhèn)蒙者!鸬槲采,在府南十里,下有溫泉。舊有甸尾巡司戍守。又城東北十五里,有伏虎山。
巍山府東南二十里。峰巒高聳,冠于群山,亦名巍寶山。蒙氏之初,嘗耕牧于山之麓!吨尽吩:昆雌江出于此,東北流入趙州界,合于禮社江。
龍?圖山城西北三十五里。初蒙氏龍伽獨(dú)者,以唐貞觀間將。其子細(xì)奴邏自哀牢而東,遷居其上。部眾日盛。高宗時(shí)細(xì)奴邏入朝,授巍州刺史。筑城高三丈,周四百余丈,居之。自稱奇王,號蒙舍詔。今有浮圖在山上,亦曰あ?山,亦謂之あ?圖城。其相接者,又有天馬、御筆諸山。又金牛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亦名寨子山。石母山城北七十里。出石黃及雄黃。有泉,流為賧中溪,南入羅盤江。又天耳山與石母山相接,即甸頭山也。舊有甸頭巡司戍此!吨尽吩:府西南二百里有鳳凰山,亦名鳥吊山,蓋傳訛耳。
○陽江在城西。源出甸頭山花判澗,南流至甸尾巡司,又東南流九十里,入楚雄府定邊縣界。又有錦溪在城東一里,西北流,達(dá)于陽江。
樣備江府西百五十里。一名神莊江。自大理府趙州西境,流經(jīng)永昌府永平縣之打牛坪驛。又經(jīng)府西北百二十里之樣備驛。有樣備橋跨其上,為蒙化永平之界。又南流入順寧府而會(huì)于瀾滄江,本名漾濞江,訛為樣備云。
瀾滄江在府西南百五十里。自永昌府流入府境,又東南入順寧府界。江之南岸有馬耳渡!鸩剃柡,在城南,源出東山,流入陽河。又教場河在府北二里,又北二里為寄馬椿河。又有五道河,在府南七里,俱流注于陽江。
○樣備驛在府西北百二十里!遁洺逃洝:自趙州德勝驛西至樣備驛八十里,又有四十里橋!吨尽吩:蒙舍至趙州界四十里,橋因以名。為龍尾關(guān)樣備驛之中路。又開南驛,亦在府境!鹈远涉(zhèn),在府東,與大理府趙州接界。嘉靖初,筑城于此,控制白崖等要路。
附見:蒙化衛(wèi)在府治東,洪武三十三年建。
◇順寧府東至蒙化府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灣甸州界二百八十里,南至孟定府界四百七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縣界四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八千一百八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六百二十里。
古蠻夷地,地名慶甸《滇紀(jì)》:孟獲為孔明所縱,南走慶甸,即此,蒲蠻居之一云即古濮人也,后訛為蒲。自宋以前不通中國,蒙氏段氏皆不能制。元泰定間始內(nèi)附。天歷元年置順寧府,并置寶通州及慶甸縣。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而以州縣省入焉編戶二里。土知府猛氏。萬歷二十四年,猛庭瑞叛,討平之,改為流官,屬州一。今仍曰順寧府。府眾山環(huán)繞于西南,二江襟帶于東北。地雖彈丸,有建瓴之勢。至于三甸鼎足,形如犄角,南鄙藩籬,備未可略矣。
○寶通廢州或云:與慶甸縣俱在府城內(nèi),元置,明初省!吨尽吩:慶甸廢縣在府東八里。
順寧城今府治!吨尽吩:城在鳳山之中。萬歷二十八年建,?以磚石,周五里有奇。又有舊城,為猛氏世居,去府城一里,舊有土垣,今廢。
右甸城在府西南二百里!吨尽吩:在矣渚十三寨之中,右甸川之西山麓。萬歷三十年磚筑,周三里有奇,為郡城藩蔽,今傾圮過半。
○鳳山在府治東。治西亦有此山。兩山夾峙如雙鳳然,亦名交鳳山。瀉泉流于治北,有橋跨其上,曰掬春橋。橋有瓦屋扶闌,居然幽勝!饢|山,在府東二里。又府城北有鼓山,城西有旗山,皆近郊之勝也。
樂平山府西北十五里,為郡之鎮(zhèn)山。山下有塘,周圍里許,知府猛寅所鑿,以備灌溉。又府西十五里,有中阿山,亦幽勝!鹦裆,在府西南十五里,一名契山,重岡疊?,蒼翠如畫。又西南五里曰郁密山,千?萬壑,如群星拱斗,上有太平寺!鹁艑訕巧,在府西八九十里,重巖復(fù)嶺,盤折九層,山椒有聚落。把邊山城南四十三里。上有把邊關(guān),兩山對立如門。一徑中通,崎嶇?厄塞,實(shí)稱險(xiǎn)隘!疸,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亦曰?山,山陡絕,下即瀾滄、黑惠合流之處,號為泮江山,又因江以名也。阿魯使泥山府北百八十里。中有洞深十余步,上積華蓋,層層如樓閣。嘗有白氣出入其中,名曰霞洞。兩山迥絕,中為磴路,可百余步,平直如坻,徑之旁皆細(xì)草蒙葺,俗呼觀音接路!鸪帻斏,在府北二百三十五里,以形似名。黑惠江如長蛇盤繞其下,山阿有聚落,行旅往來,多宿于此。
鐸山府西南二百里。山勢百盤,林深谷奧,下臨絕澗,渡以藤橋,土人呼為阿鐸五山。山水急迅,流為阿鐸河,土人構(gòu)藤以渡!鹞鲓W山,亦在府西南二百里,層峰削壁,下有洞豁然,謂之瓊英洞。形肖城闕,廣約十余丈,嵌空奇崛,深邃莫窮。
蜢濮者山府北二百四十里,土少石,多高峻骨立,宛如鬼工削成。下有聚落,俗呼蜢濮者!兜崧浴吩:順寧境內(nèi)沿瀾滄江而居者,曰普蠻。一名撲子蠻是也。
○瀾滄江府東北七十里。自蒙化府東南流入府境,與黑惠江合。南過景東、元江、交址,乃入南海。石齒嶙峋,波濤洶涌,實(shí)為險(xiǎn)阻。有瀾滄浮橋,編竹為之,長十五丈,廣五丈,人馬經(jīng)之,如臥虹然!陡尽吩:瀾滄江中有寶峰山,奇勝處也。江干又有三臺山,至為險(xiǎn)峻。余詳大川瀾滄。
黑惠江即樣備江也。亦曰濞溪江,又名墨惠江。在府東北百十里,自蒙化府流入境,東南混流百里,至泮山下,合于瀾滄江。詳見大川樣備江。
順寧河在府城東。源出甸頭村山箐內(nèi)。流入云州孟?河,為府之帶水。又甕磉河,在府南一里,源出南山,流合于順寧河。又臘門河,在府北十里,亦南流,合于順寧河!鸹⑿婧,在府北百九十里阿城舊村之南,以河傍舊有虎穴而名。其水流入黑惠江。又龍湫在府治南山之麓,方一畝,林木蓊郁,相傳有龍居其中。
○把邊關(guān)在把邊山上,為府之險(xiǎn)?厄。○牛街驛,在府北百八十里濞溪江上,路通蒙化,有渡,深險(xiǎn)不測。飛濤亂石,不容巨舟。舊刳木為舫,如竹半破,渡者畏沮。近時(shí)建橋以度,行者便之!吨尽吩:府境舊有順寧、觀音、水井,牛街、錫鉛、右甸、枯河六驛,皆土驛丞司之。矣堵寨在府西南。萬歷二十八年,矣堵十三寨莽亢等復(fù)叛,官軍討平之。順寧云州復(fù)定!鹈土苷,在府境。萬歷十一年,灣甸酋景宗真導(dǎo)緬入姚關(guān),寇施甸,焚掠順寧,破猛淋寨。今亦見施甸長官司!吨尽吩:府境有錫鉛寨巡司,又有董甕寨、亦壁嶺、蟒水寨、錫臘四巡司,萬歷中裁。
云州西北至順寧府百五十里,東至景東府界九十里,南至鎮(zhèn)康州界七十里,西至灣甸州界百二十里。
古蠻地,名孟?白夷所居。元中統(tǒng)初,內(nèi)附,屬麓川路。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大候長官司。正統(tǒng)三年,改為大候御夷州。萬歷二十五年,改為云州編戶四里。先是,土官奉氏世襲。是時(shí),順寧府土酋猛庭瑞叛,大候土酋奉赦叛應(yīng)之。事平,改設(shè)流官,屬順寧府。今為直隸州。州控瀾滄之險(xiǎn),為諸蠻襟要。西出則順寧、永昌震,東顧而景東、威遠(yuǎn)危,亦必爭之地矣!鹪浦莩墙裰葜。舊有土城,在州南十里。萬歷三十一年移建于大栗榆鎮(zhèn)西山下,?以磚石,周四里有奇。
○無量山在州東北六十里,即景東府之蒙樂山也!吨尽吩:上有孟獲故寨。鎮(zhèn)西山在州治北。州南曰永寧山,其相對者曰平頭山!鹞魪浬,在州東六十里。又蠻賴山在州西六十里,山多竹。又八剌山,在州北八十里。
蠻彌山州南二百五十里。林木陰森,石崖壁立,山東南麓即瀾滄江!鸢⑤斏,在州西南三百里,連峰疊?,四時(shí)蒼翠。
○瀾滄江在州南。自順寧府流入界,又東入景東府界。
孟?河在州治東。順寧府境諸水匯流于此,入于瀾滄江。又州南八十里有孟賴河!鹉峡春,在州東。自順寧河分流,入州境。州西又有南繆河,合流于南看河,其下流俱注于瀾滄江。
孟緬長官司在州西南。明隸布政司。又有猛猛、猛撒二土巡司。萬歷二十五年,改隸云州。《滇略》云:州境有三猛蠻,即猛緬、猛猛、猛撒也。猛猛最強(qiáng),部落萬人,時(shí)與二猛為難。其地田少箐多,射獵為生。猛緬地雖廣衍,而民柔怯。猛撒最弱,近折而入耿馬矣。
○梳頭山在猛緬蠻西南,高六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美水山,多古柏。其東曰天臺山,高聳插天,山多雪。又孟緬境內(nèi)有邦鳳山,上有諸葛碑云!鸢钇,在猛猛南,高六十里。又猢猻山,在猛撒北,高二十五里,最險(xiǎn)隘。其南有大河,北入山穴中!鸾鹚釉诿途捑硟(nèi)。又有大河,北流入于猛賴河!皤C遜江,在猛猛境南!吨尽吩:猛猛有大河,南流入于獵遜江。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jì)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jì)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yùn)部